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正在加速,实现积极老龄化成为全世界面临的挑战。家庭代际关系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生活满意度、自尊感、孤独感等密切关联。进入21世纪后,越来越多的欧美心理学家开始在积极老龄化的视角下研究家庭代际关系问题。代际关系具有复杂性,团结与矛盾是代际关系的两种基本形态。围绕代际结构变化、家庭概念变化、人口老龄化冲击、社会规范变化等一系列主题,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得出了一些既有趣又改变传统认知的结论。这些研究对中国推进积极老龄化的实践以及制定与老年人相关的政策均富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关注的是中国农村社会和农村家庭中不同年龄和代际间的社会平等问题。文章描述了农村老年人的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状况,指出农村老年人群体性的相对贫困现状,以及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社会经济地位的弱化与农村整体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认为农村以年龄和代际为界的社会分化业已形成。文章还通过对家庭养老制度面临的资源困境的分析,进一步解释了经济、社会和文化变迁是如何通过改变农村的家庭制度和家庭中的代际关系对老年人的生活及其权力和权利状况产生影响的。  相似文献   

3.
“文化反哺”是理解处在急速变迁时代中国社会代际关系的一个本土性概念,它在由全球化和社会转型所共同引发的变迁维度上理解中国社会代际关系的颠覆或倒置现象,将急速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现象视为新的文化传承模式。在新兴食品、移动电话和电子计算机三类现代器物的传播与选择过程中,突出表现出代际倾斜、去中心化和数字鸿沟趋势,而在器物文明传承过程中出现的这种代际颠覆现象,是30年改革开放或社会变迁带给中国人的心理体验的一部分,它在精神层面上赋予中国经验以完整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家庭代际关系的新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家庭代际关系发生了诸多方面的改变:在价值取向上,追求独立、平等与和谐;在亲子互动中,独生子女家庭突出体现了"下一代为重";在代际交换中,父辈抚养付出与子辈赡养回报不平衡加剧:而文化反哺成为亲子传承的新特征.城市化进程中亲子分离和监护缺失、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养老矛盾,以及现代社会父辈权威减弱,是代际关系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5.
郅玉玲 《社会工作》2014,(4):135-142
本文对被征地老人的家庭代际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传统社会的家庭代际关系和现代社会的家庭代际关系特点。结合杭州市实证调查资料,对被征地老人的家庭代际关系应从经济互动、生活照料、情感慰藉三个层面展开。  相似文献   

6.
朱冬梅 《创新》2008,2(1):33-36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和家庭结构的变迁,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过去由家庭承担的赡养功能逐渐由社会功能来取代。调查证明,老人与子女之间在经济上、求助方式上、精神慰籍上、居住方式上仍然存在着明显的代际支持关系。在进行现代社会养老模式的选择中,应当在充分肯定和发挥家庭养老功能的基础上,积极建立和发展社会养老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7.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代际差别”越来越突出地体现在新时期50、60和70年代出生的三个重要作家群中。他们不仅在叙事内容上表现为宏大叙事和使命意识的不断弱化、个人化意愿的不断增强;还在叙事形式上体现为或崇尚写实风格,或追求现代手法,或迷恋于碎片化细节等不同的审美特质,同时也折射了各自不同的审美观念。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这种代际差别实际隐含了不同历史文化语境和成长记忆对人类精神的潜在规约。代际差别虽然是多元文学格局的一种表现,但是,如何加强代际间的精神交流,有效克服代际内部各自的局限性,同样是促进中国当代文学健康发展的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8.
中国社会的老龄化进程使得代际关系受到冲击:代际支持的社会化程度加深,家庭结构小型化、核心化,代际同住模式弱化,代际倾斜或重心下移,传统的反馈模式受到挑战。  相似文献   

9.
基于皖西农村的个案研究发现,在家庭经济理性与教育流动的双重驱动下,隔代陪读成为农民家庭的一种教育策略。隔代陪读兼顾了农民家庭经济积累和教育再生产,比较顺利地推动了家庭现代转型。与此同时,由隔代陪读所形塑的代际居住空间的分离与代际分工合力,不仅稀释家庭内部关系的政治性,同时还凸显陪读老人的社会价值。在这种教育策略安排下,隔代陪读强化了代际关系,调整了家庭权力结构与伦理秩序,减轻了农民家庭现代转型的阵痛。  相似文献   

10.
曾旭晖  李奕丰 《社会》2005,40(5):190-212
本文结合中国家庭代际关系研究注重居住安排与功能性交换的传统,从机会结构和功能实现两个维度构建了分析框架,并提出了四种代际关系的潜在类型:紧密型、工具型、独立型和扶持型。对一项全国性抽样调查数据的潜在类别分析表明,该分析框架有助力于我们理解代际关系的不同形态,并对其发展趋势有更好的认识。鉴于工具型成为主要类型以及独立型和扶持型关系的出现,代际关系呈现变迁的趋势。尽管传统的紧密型关系不占主导,但通过工具性交换或父母的扶持维持着代际的有效联结,赡养和反馈关系得以保留,体现了代际关系的延续。代际关系类型受到子代和亲代社会经济地位的显著影响,体现了社会不平等的再生产。  相似文献   

11.
《社科纵横》2015,(6):77-80
城市化背景下城市社区同居家庭增多,以呼和浩特市城市社区同居家庭为考察对象,同居家庭姻缘代际关系呈现城乡一体、合作和理性的特点。但因价值观念、婚恋选择、财产传递等引起的家庭矛盾、问题也很多。坚持代际公正,构建和谐姻缘代际关系;构建多元化养老体系,保障和谐姻缘代际关系;介入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调和姻缘代际关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老龄化、少子化社会背景下,通过分析2016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从代际关系、文化观念和个人因素三个角度分析独子老人养老安排及其影响因素,讨论独子老人面对的养老问题.研究发现独子老人及其子女的经济状况、独子老人的养老观念对养老安排具有显著直接影响.尽管代际关系不是养老安排的直接影响因素,但代际关系中的情感亲近...  相似文献   

13.
谌鸿燕 《社会》2017,37(4):119-142
本文通过"代际累积"概念探讨了父代住房支持的差异引发的子代住房不平等问题。参考以往通过"优势累积/劣势累积"两条因果路径分析社会不平等的方法和最新文献对累积过程的关注,本研究将弥补以往累积与社会不平等研究忽视代际分析的不足,从因果机制和过程分析两方面推进代际累积对住房不平等的解释。对前者的研究发现,住房制度改革拓宽了个体住房资源获得的渠道,父代家庭对子代的住房支持从无到有、由小变大,其对住房不平等的影响也日渐凸显;对后者的研究表明,代际累积这一因果机制所解释的住房不平等并非稳定不变的,受一些因素的影响,既有累积趋势可能会发生异于原初累积方向的变动,甚至是累积断裂。这一发现弥补了代际优势/劣势累积这一因果机制未能澄清累积过程中波动存在的理论缺憾。  相似文献   

14.
冲突与认同:全球化背景下的代际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晓虹 《社会》2008,28(2):20-20
代是一种生物学事实,也是一种社会事实。作为社会事实的“代”或“代际关系”所以会成为问题,和社会学一样,与工业社会或现代性的出现有关——或者干脆说,代问题本质上也是一个现代性问题。进一步,20世纪代问题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展,一样是现代工业社会或资本主义体制在世界范围内推进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也是全球化的结果。文章通过对近代以来代问题的出现与加剧的探讨,指出代沟的出现或代际认同的消解,本身就是现代性或全球化的产儿。  相似文献   

15.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如何有效保障农村老年人口的基本生活,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家庭养老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当前农村绝大多数老年人口选择的养老保障方式。受观念转变及制度设计不合理的影响,两种养老方式均产生了代际冲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推出对于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代际冲突。要使农村老年人获得有效的养老保障,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化解代际冲突:一是大力弘扬儒家孝道文化,重塑家庭代际关系;二是完善制度设计,提高激励效应,改进新农保缴费补贴和基础养老金补贴,把家庭养老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有效联动在一起,促进家庭代际关系和谐发展;三是大力发展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农村老年居民创造一个全面的、可持续的养老保障环境,切实解决他们的基本生活保障。  相似文献   

16.
刘同昌 《社会》2004,(12):20-24
研究背景及方法 1.研究背景 在家庭生命周期理论中,"空巢"期一般被看作是家庭生命周期发展的最后的一个阶段,它通常是指子女不在身边的老年家庭。"空巢"是一个寓意深长、形象生动的用词,它十分贴切地表达了现代社会家庭周期中代际关系的演变特征。在发达国家,"空巢"家庭  相似文献   

17.
家庭代际伦理的现实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代际关系是一种纵向的家庭关系。它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由共同生活的几代人构成的重要的家庭关系。即由夫妻关系派生出来的最基本的亲子关系(即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以及与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密切相关的婆媳关系,或隔代的血缘关系——祖孙关系。代际关系又是家庭内成员的人际关系,由家庭成员之间的频繁互动构成的。因此,代际伦理则成为调适这种关系的重要规范。正是这种规范使得人类的家庭关系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并体现出久远性与普遍性。随着社会的变迁,代际关系也相应地发展、变化。“李亲”观念的淡化与老龄问杨的尖锐化传统代际伦…  相似文献   

18.
论代际沟通与协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成伟 《学术交流》2008,(1):120-123
老年一代和青年一代由于成长环境不同,他们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选择、生活方式等方面出现众多差异、隔阂甚至冲突.尽管这种差异和冲突在一定意义上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但是代际关系的紧张与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又会破坏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代际沟通与协调是建立良好代际关系的有效途径,良好的代际关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树立代际平等和相互尊重的沟通理念,建立代际之间相互理解和信任的沟通机制,确立代际之间相互宽容与接纳的沟通方法,养成代际之间角色转换、相互学习的沟通习惯是实现代际沟通与协调的有效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王甫勤  时怡雯 《社会》2014,34(1):175-195
家庭背景通过子女教育实现优势地位的代际传递,以往国内研究认为,这种代际传递主要通过教育分流和文化资本、社会资本机制得以实现。本文根据威斯康星教育获得模型的研究成果,引入大学教育期望作为家庭背景影响子女大学教育获得的中间机制。研究采用2010年“上海居民家庭生活状况调查”数据。分析发现,在少年时具有大学教育期望的人,最终获得大学教育的机会明显增加,而个人大学教育期望的产生又主要同家庭背景和父母期望有关。具有优势地位的父母(尤其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对子女上大学的期望较高,并激发了子女上大学的期望。同时,具有优势地位的父母能更多地参与到子女的教育过程中,为子女创造更多的支持条件,这些都有助于子女维持和实现自己的教育期望。因而,整个代际传递的逻辑可以表述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子女,其上大学的期望也越高,这种期望最终会转化为大学教育获得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今天谁来做晚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少世纪以来,家庭厨房历来是女人的天地。在20世纪中,女人的这块天地发生了巨大的变迁,考察家庭厨房和厨房中的女人的变迁,能够发现20世纪中社会性别分工、性别角色行为模式和传统价值观念的变化历程。本文通过对一个中国家庭中四代女性的访谈来考察研究她们与厨房的关系和变化,并以此折射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女性社会生活及其地位的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