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学术界普遍认同:动词后的介词结构为补语,动词前的介词结构为状语。介词结构处于两动词间的语法意义相对复杂,我们从结构和语义两大方面尝试分析“V+介词结构+V”格式。  相似文献   

2.
"向"的介词化过程实质上是"向"的实词义漂白、退化的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词义的引申;第二阶段,句义的确定。汉语中动词变为介词是通过发生于连动式中的语法化过程来实现。"向"的介词化对汉语语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介词短语语法功能重新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词短语的语法功能特征从组合能力来看,介词短语主要与谓词或以谓词为中心的短语组合,其中以动词为中心的短语最为常见,有时也与助词"的"组合,偶尔可以用连词"而"来连接,组合时一般出现在前边,很少位于后面;从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来看,介词短语主要充当状语,其次是句首修饰语,只在特定情况下充当主语(表示处所,且为判断对象)、宾语(表示目的,位于判断动词"是"之后)或补语(书面语色彩较浓).  相似文献   

4.
介词“向、往、朝”功能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词“向、往、朝”功能上存在“同”和“异”。语义方面 ,都表示方向处所义 ;但有的还能表示对象义 ,有的则不能。句法方面 ,都能充当状语 ;但有的还能充当补语 ,有的则不能。语用方面 ,都有介词可以自由隐现的现象 ;但自由隐现的具体条件有别。本文根据典型、翔实的语料 ,经过比较分析 ,从中找到了规律性的东西  相似文献   

5.
文章尝试用系统功能语法理论来分析汉语中句首的介词+小句结构①的语法归属问题。文章从介词引导的小句入手,审视了该小句与后面小句之间的关系,并重新分析了介词的功能。研究结果表明,从类型学的视角来看,介词同样具有连接功能,介词后的小句通过介词与随后的小句连接成小句复合体②;从拓扑学的视角来看,从介词+名词词组到介词+小句体现了环境成分到从属小句的渐变过程。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内的加的夫语法角度对现代汉语介词词组的组成及其在句法中所填充的成分作了详细的描述,重点讨论了特殊句式“介词-X-方位词”、“把字句”、“被字句”等的语义句法结构以及介词词组是否具有填充主语的语法功能,旨在研究汉语介词词组的语义和句法功能,为汉语语法界提供一种新的思路。研究发现,现代汉语中介词词组主要包括介词和介词宾语,在小句中能够填充主语、补语和状语,在词组中能够填充名词词组中的修饰语和性质词组中的完成语。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介词“据”来源于先秦动词“据”。“据”在先秦时期用在连动结构中,西汉时期,一些连动结构中的“据”可重新分析为介词,唐五代介词“据”发展成熟,宋代以后介词“据”进一步扩展。连动结构是引发动词“据”语法化的句法环境,而“据”后宾语由具体到抽象的扩展是引发“据”发生语义变化的动因。“据”由表示“杖持”的实词义到表示“依据”的语法义的语法化过程中经历了“倚、靠”义和“依仗”义的语义演变阶段。“据”的句法功能变化的机制是重新分析,而“据”发生语义演变致使语法意义产生的机制是隐喻。  相似文献   

8.
考察了“毕竟”一词的源流 ,不仅从共时平面展示了该词的使用概况 ,同时还从历时的角度理清了其主要的衍变脉络 ,在聚合关系等方面作出了尝试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元明汉语介词短语在句中主要作谓语动词的状语或补语,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作定语、主语和宾语。元明介词短语与《红楼梦》和现代汉语相比较,其状语和定语功能呈现增长趋势,补语表现出下降的态势。影响介词短语句法功能变化的因素,主要有介词短语的句法位置、介词成员的兴替和语言接触等主要因素,其中介词短语句法位置的变化是其最主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在的偏误在维吾尔族学生学习汉语介词过程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本文从汉语介词在的用法出发,分遗漏偏误、误加偏误、误代偏误和错序偏误四个方面分析维吾尔族学生汉语介词在的使用偏误,并力求找到教学中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普通话的介词“在”,在汕头方言中有两种形式:“在”和“[na]”(或“放”),两种词的意义有“已然”与“使然”之别。普通话“在+Np”所表示的处所意义,由于句法位置和谓语动词类别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这种意义差别在汕头方言既可产生于“在+Np”上,亦可产生于“放/[na]+Np”上,可见句式与动词类别引起的语义差别是一回事,“在”和“放/[na]”的“已然”与“使然”之别是另一回事。前者是普通话和汕头方言共有的现象,后者为汕头方言所特有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由于“V在NP”结构正处于从述补结构到述宾结构的演变过程中,处在“V在NP”结构中的“在”,受汉语韵律节拍的影响,在句中的语音形式和语法意义是不同的。“在”既有进一步虚化前附动词的趋势,同时也具有作为介词在句法上的一定独立性,这也是人们在分析“V在NP”结构时产生分歧的根源。  相似文献   

13.
前人关于"著"的研究多集中在探讨其作为持续体标记的演化过程的探讨。动词后的方位介词"著"的讨论多只是附带说明。鉴于动词后的方位介词"著"的演化与持续体标记"著"的来源有密切关系,而前人研究又有待深入,本文通过对先秦、汉代、六朝文献材料的考察和梳理,尝试对中古动词后的方位介词"著"的语法化路径作出重释。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中,"看来"及其相关格式"看起来"和介词框架"P x 看来"的使用非常广泛,学者们对它们的关注度也很高。对前人关于"看来"、"看起来"格式的语用、语法化以及对于介词框架"P x 看来"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分析,由此提出"看来"及其相关格式尚需深入研究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5.
沿顺义处所介词主要有缘、循、随、沿、顺、寻等,该类介词呈现出内部层次性:其一,各成员的虚化程度不同:顺>沿>随>缘>寻>循;其二,同一介词虚化程度不同:动词>半介词>准介词>介词。在(N)·V1(缘、循、随、沿、顺、寻)·N·V2·(N)结构中,V2的[±运行]义与N的[±空间]义的组配关系,制约着V1的介词化程度。形成语法化内部层次性的原因主要是源义的制约,同类介词中,源义单纯、宽泛的介词语法化程度高于源义复杂、精确的介词。  相似文献   

16.
商周时期的"于"通常作连动结构的后项,同时也可用于非"去到"义的动词之后,这意味着"于"逐渐虚化为表行为方所的标志,由动词转化为介词。"于"除了可介引具体地点的名词,还可介引表抽象事物的名词或形容词。正是由于所涉及的参与者角色的更换,使得具有典型运动特征的语义场中相关联的、有限的几个题元角色关系可以向其它更多的语义场转移。谓语动词的改变,是"于"语法意义变化的主要动因,此外上下文语境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阅读与作文》2011,(7):74-75
众所周知,我们可以用“be+V—ing”来表示正在进行的动作,但介词也具有这样的功能。本文就介绍一些常见的具有表示进行功能的介词。  相似文献   

18.
科技英语中with是一个频繁出现的介词,with引出的特殊结构也很常见,那么如何运用并译得恰到好处绝非易事,因此正确合理地对介词with和with结构加以处理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其在实际的阅读和翻译过程中经常遇到的用法加以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9.
从表处置、表工具、表伴随三个方面阐述介词“将”的产生,分析其产生的动因,描述“将”由动词向介词发展的过程,希望对介词“将”的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近代汉语比况框式介词类型复杂,功能多样,呈现出省略性、地域性、修辞性、扩展性等若干运用特点。就整个近代汉语框式介词的形式看,概念叠加是其最为显著的构成特点,它不仅表现丰富,而且具有标识虚化等级、语流分界、意义补足等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