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产业集群是一群独立自主又相互关联的小企业依据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建立起来的组织,具有相关性、互动性、资源共享性和地理集中性等特点。文章通过对西宁地区产业结构的研究,结合定量分析,利用GEM模型对西宁地区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评价;最后,结合影响西宁地区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因素分析,给出西宁地区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西宁改制     
西宁改制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定鼎北京,建立清朝。次年,西宁等地区归入清朝版图。在清初约八十年间对这里的政区划分和军政建置,一如明制,未暇经理。平定罗卜藏丹津事件后,加强中央统治,改革军政建制。除仍设西宁镇总兵和在西宁道派驻按察司佥事以外,雍正二年...  相似文献   

3.
文章就西宁地区民办教育的现状、问题进行了全面透彻的分析,对今后西宁地区民办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六条可行性对策。  相似文献   

4.
本文概述了西宁的历史和西宁伊斯兰教的地位,探讨了伊斯兰教传入西宁的时间,论述了穆斯林在西宁地区逐步聚居和西宁穆斯林反清起义的过程,并介绍了西宁著名的清真寺和凤凰山拱北,特别是对西宁东关清真大寺鼎盛情况进行了叙述.  相似文献   

5.
吐蕃节度使制度是吐蕃王朝在军事发展进程中设置于占领区的军事建制。其中,中节度是吐蕃王朝针对西洱河地区诸蛮部落的军事战略而部署的军事单位,有独立的军事建制体系和攻防区域。以传世汉藏文史籍、碑铭及敦煌文献为依据,通过对吐蕃在西川、西洱河地区军事战略部署的分析,可以看出中节度的形成可追溯到吐蕃部落制时期对外军事部署形式中的三大勇部;管辖区域随着吐蕃与当地诸部关系的变化而有所伸缩;由于吐蕃对西洱河地区攻略中军事地理交通的特殊性,吐蕃中节度亦被称作铁桥节度。  相似文献   

6.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建立民国。当时青海尚未建省,农业区各县属甘肃省西宁府辖地,牧区则由钦差办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衙门管辖。武昌起义消息传来,“西宁虽属边远,而谣言纷起,人心汹汹”。同年底,西宁哥老会乔寿山、任得慧等人提出“响应民军...  相似文献   

7.
西宁地区牌匾语言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通过对西宁街头部分店铺名称、招牌等的搜集、归纳和分析 ,以窥测西宁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状况和人们的心理取向  相似文献   

8.
清廷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后,在借鉴康熙朝遣官办理青海事务的基础上,于雍正三年(1725年)正式设立了“钦差总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代表中央政权全面统管青海民族地区军政.其后随着青海社会的逐渐稳定,乾隆在雍正设立西宁办事大臣的基础上对这一重要的民族地区管理建制多有调整,其间既有员额、人选、任期、养廉银等具体内容上的不断规范和充实,也有过两次临时裁撤西宁办事大臣的动摇决定;乾隆时期对西宁办事大臣建制的调整使西宁办事大臣建制渐趋完善,同时也折射出清廷对青海统治政策发生大的微妙变化.  相似文献   

9.
清代西北回民反清斗争中的抚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求抚”活动的普遍性、持续性和公开性是清末西北回族反清运动的一个基本特点。在打破了官府统治体系之后,回民军用“求抚”寻求与清政府建立起协调关系,以保持武装反清取得的政治成果,确立一种新的地方性政治格局。这种努力先后在西宁、宁夏地区形成长达数年的抚局。抚局包含着国家统一前提下少数民族的政治要求和民族关系演化等丰富的历史内涵,值得认真总结  相似文献   

10.
壬申年六月十五日(7月14日),西宁地区的土族同胞在西宁宾馆礼堂欢庆自己的传统节日安昭纳顿会,省党政领导同志与土族同胞一起欢度这一喜庆佳节。 纳顿(naadim),土语,即娱乐之意。据土族民间长篇史诗《仁欠西利的故事》给我们的信息,在很古的时候,土族的先民们从事畜牧业。平时他们以阿寅勒(ayil)为单位,在广袤的草原上逐水草畜牧,每到农历六月十五日这一天,各阿寅勒的男女老幼汇集起来向  相似文献   

11.
在对青海解放前社会形态研究的一组文章中,业已论述过马氏家族地方政权的性质,东部农业区社会状况和牧区社会性质。过去主张青海解放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同志的主要论点之一是,马氏家族在西宁地区开办的工厂企业是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诚然,在考察青海省的社会形态时,既应看到其社会内部诸种因素和社会结构,也要看到其外部联系;既应看到农业区和牧业区的社会状况,也要看到省会——西宁的经济政治状况。因之,需要列专文考察西宁地区的社会状况。  相似文献   

12.
塔尔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自明代万历年间建立后,随着明朝“多封众建”政策和卫所制度的推行,“西宁十三族”成为明朝纳马番族;万历之后,随着西宁番僧纲司的建立,西宁十三族逐渐分化重组,最终成为塔尔寺的寺属部落,史称“塔尔寺六族”.  相似文献   

13.
办事大臣     
办事大臣这里说的办事大臣,指雍正二年设的“钦差办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称青海办事大臣,因驻西宁,又称西宁办事大臣。清朝雍正元年以前,俱派理藩院司员驻扎西宁,办理民族事务。平定罗卜藏丹津事件后,简派大臣驻西宁总理之,而遣部郎协理。首任办事大臣达鼐,...  相似文献   

14.
才旦多杰 《中国藏学》2023,(4):144-155+218
北宋初期,在今青海西宁附近即“青唐地区”新诞生了一个以吐蕃为主体的地方政权,即唃厮啰“青唐王子政权”。该政权的兴起,与当时在河湟地区的吐蕃三大地方势力,即河州耸昌厮均、宗哥李立遵、邈川温逋奇三者的历史作用分不开,尽管他们最终与唃厮啰不欢而散,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先后各尽其能,为唃厮啰立政提供了一系列必要条件,对青唐地区政权格局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直接的、决定性的作用。文章对耸昌厮均、李立遵、温逋奇势力及其各自所据地河州、宗哥、邈川的相关情况作了梳理和分析。  相似文献   

15.
铁路大提速,到民族地区要多久文\宏闻小令对在北京上学的格尔木小伙子洛桑来说,放假回家固然是件令人兴奋的事,然而一想那漫长的旅途就心里发怵:当日早上九点多钟从北京乘火车出发,中途西宁换车,直到第四天的下午才到格尔木,要花去近76个小时。对常年往返于上海...  相似文献   

16.
方志编纂     
方志编纂青海历史上高尚气力,人文不竞,虽设官建制较早,而地方志书的编纂则较晚。明代以前,青海无地方志。到明嘉靖时邑人张芝始纂修《西宁卫志》,惜早已亡佚。万历时刘敏宽、龙膺编纂有《西宁卫志》,杨应据编纂《西宁府新志》时曾睹残卷,参酌借录。该志原书亡快,...  相似文献   

17.
明末清初,黑龙江地区是蒙古、索伦及东海女真等游牧渔猎民族聚居的地区,清兵入关对这一地区各民族也产生了较大影响。清兵入关缩小了清朝中央政府对黑龙江地区各民族的政治影响,延缓了清朝政府在黑龙江地区行政管理机构的建设,削弱了清朝政府对黑龙江地区各民族的军事支持,减少了清朝中央政府与黑龙江地区各民族的经济联系,在政治、军事及经济等方面对黑龙江地区各民族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使沙俄入侵有了可乘之机。  相似文献   

18.
蒙地     
蒙地清代蒙古王公的领地,是清政府在蒙古族地区实行的一种特殊土地制度。清康熙年间实现了对蒙古地区的统一。清政府为稳定蒙古地区的统治,按当地历史传统,继续委任各蒙古王公军事、外交以外的统治权。与世袭的封爵相适应的土地领有权是这种统治权的基础,而蒙地的领有...  相似文献   

19.
宋代湖南少数民族的反抗斗争黄启昌宋代几百年中,通过羁摩制度、军事控制和经济开发,大大加强了对湖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促进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和苗、瑶等族本身的历史进程,因而在湖南的民族史上具有重大意义。①但与此同时,宋王朝从维护其封建地主阶级根本利益出...  相似文献   

20.
青海省西宁地区的群众将春节社火文娱活动中的角色都尊称为"神祗",这种民俗意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迎其神也"而祭之的遗存,因为社火活动源于古代的冬季逐傩礼、迎春礼、蜡祭等礼俗活动,它的角色原本是蜡祭的"尸神";迎春的"春"代表-挡羊娃、春牛;逐傩的"方相氏和十二神兽"--青海傩舞老羊歌等,所以西宁地区的群众把社火的角色统称为神祗是有依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