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6 毫秒
1.
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流派,生态批评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是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的跨学科研究。生态批评反思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反对“类中心主义”,主张“生态中心主义”和环境公平。其分支生态女性主义批判了“男权中心主义”对女性和自然的双重压迫;深层生态主义主张超越生态学作为科学这一事实达到“自我意识”和“地球智慧”深层次境界;文化生态主义认为生物多样性等环境问题必定会反映在语言与文学领域;印第安族裔生态文学的关注焦点从社会关系转移到了自然关系。生态文学代表作从不同角度反映出了丰富的生态思想,生态批评是人类为其所生存世界斗争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2.
文学生态中心主义主张,把以人为中心的文学研究拓展到整个生态环境,把从自然中抽取出来的傲慢、孤立的人的概念重新放归自然,研究人与生态整体系统中诸因素之间的关系。为此,其力荐生态文学中激进的“放弃的美学”,即放弃人的中心性、主体性,放弃人在精神上和肉体上与自然的疏离感,赋予非人类世界主体性,这预示着未来人类以生态为中心的生存状态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试论生态审美教育对现代审美教育的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审美教育以生态整体论为哲学基础,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为指导,从根本上实现了由"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整体主义"的转型。生态审美教育倡导身体感官全部参与的、动态的和双向平等交流的自然审美范式。在目标任务上,生态审美教育致力于培养人的生态审美意识和生态审美理想,引导人类进入一个自然、社会与人自身和谐协调、普遍共生的审美生存状态。生态审美教育既是一种情感教育,也是一种价值教育、伦理教育和责任教育。  相似文献   

4.
王维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由于社会、家庭的影响和坎坷的人生经历,禅学对他世界观的影响甚深。作家的世界观必然深刻地影响着他的创作。王维诗歌中处处表现出了作家的“空观”宇宙万物的人生态度和获得“物我两忘”境界的喜悦。禅宗的影响,使王维诗歌形成了空、静、寂独特的艺术境界。王维诗歌和蕴含着禅意,还因为佛教思维与文学思维具有共同的特点:注重体验,注重意象创造。因此,作家可以将对禅理体悟的感受,通过文学作品表现出来,作品也就被赋予了禅意。   相似文献   

5.
论沈从文的现代生态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20世纪中国杰出文学家和思想家,沈从文始终立足于关爱全人类的思维高度,在关注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同时,也积极关注和思考着全人类所共同面临的种种问题。他以大胆而超前的意识突破了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理念的烛照下,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神即自然”、“人与自然契合”、“爱有生一切”、“人与人关系的重造”等生态思想和生态观,表达出重建生态文明的理想与追求。  相似文献   

6.
海德格尔与庄子生态思想之间有着相似性:“物无贵贱”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两者都尊重自然,具有万物平等的生态价值观;“世界之夜”与“绝圣弃知”,两者都批判技术知识;“逍遥游”与“诗意栖居”,两者都追求自由的生存状态。不过,一个主张“清静无为”,一个强调“艺术拯救”,两者实现理想的具体方法有所不同。他们在不同时代所倡导的人与世界合一的生态观,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与人类生存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道家哲学所包含的生态智慧与现代生态文明的诸多观点相契合,提出道家的主客共体的认识论方法,超越“中心主义”的“天人不相胜”观念及对科学技术要循道而为的警戒都为建构当代科学的生态哲学思想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从而使道家哲学的生态视点成为当代生态文明中的有机元素。本文阐述的最终结论,就是要充分认识道家生态智慧在解决当代人与自然关系危机中的重要价值,建构未来绿色文明的过程中做到科学的扬弃。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先秦道家“道法自然”、“天人一体”和“上德无为”等哲学观点与现代生态哲学的自然中心主义、人类回归自然和遵循自然规律等观点之间相似性 ,认为先秦道家是生态哲学的先驱。西方传统哲学中“征服自然”的人文主义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应为人类掠夺性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现代生态危机负责。以先秦道家为代表的东方传统哲学中蕴涵的尊崇自然、师法自然的生态智慧 ,是实现人类与自然长期和谐共存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宝贵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9.
禅宗在盛唐已经发展成一种传播生存智慧的哲学,调节着众生心灵世界的平衡.作为盛唐山水诗的开创者,王维深度融合了南北禅宗的禅法精髓,并将其融入山水之中,创造出一种空明静秀的境界,他的山水诗常体现出心境与物境、物境和禅境的交相渗透,尤其在水云意象的运用上,直指禅学之"性"与"缘",佛性之空寂静净与佛境之自在自如在此得以打通,呈现出审美体验与宗教体验之深层融合,具有深刻的审美特质和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0.
“自然文学”偏重于写实类作品,而“环境文学”带有人类中心主义倾向,相比而言,生态文学的概念最适合概括新时期以来文学创作中的生态思潮。新时期的生态文学创作,经历了浅层生态文学向深层生态文学的发展历程。以徐刚为代表的浅层生态文学只是停留在生态破坏的揭露层面,本质上还是人类中心主义思维;以苇岸为代表的深层生态文学在艺术上弥补了浅层生态文学的缺陷,是生态文学发展过程中的自我调整。  相似文献   

11.
生态美学日益成为当代美学研究的热点。依据生态美学理论,对杭州这个宜居城市进行生态美学的个案解读,发现:杭州以引进自然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平等对话与和谐共存;杭州把自然作为基本审美范畴,重整自然生态和重建人文生态;杭州运用"绿色原则"来进行日常生活的生态建设,实现了多重生态审美关系;当地居民关注休闲的"精神生态",以高度的生态智慧实现了"生态自我"。  相似文献   

12.
熊育群在散文中坚持从自己的生命体验出发,表达了他对大自然中每个生命的敬畏与赞颂,体现了一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庄严美,具有一定的生态意识.同时,强烈的“异乡人”心态让他关注迁徙者的历史,深情而忧郁地表达其对人类精神家园的绵远乡愁.其注重生命体验的散文语言具有浓郁的诗性美,拓展了散文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自然的人化"、"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有音乐感的耳朵"、"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也无动于衷"等著名美学命题,不仅肯定了自然美的客观存在,而且还强调了人与自然的交互作用。而消除人与自然的对立矛盾,加强审美教育是关键。  相似文献   

14.
谣曲是一种古老的文学体裁,因源于民间而富有丰沛的生命气息。歌德在长期深入自然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自有的自然哲学思想,并与谣曲的形式相糅合,创作出一系列自然魔幻题材的作品,《渔夫》和《魔王〉便是其中的经典之作。在这些谣曲中,歌德从纯粹的“生命感受”出发,将自然隐秘的强力具象化,强调自然与人类的对立、人类本身的自然属性与理性意志之间的冲突,藉此对人类的理性能力提出质疑,并表达人类应当敬畏并回归自然的呼唤。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艺美学思想不仅要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狭义理解,而且要“研究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和人自身处于平衡的审美状态”的广义的理解。从自然生态到生命生态、心理状态,春天的诗交融着自然、生命、人性、文化,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等关系上形成了一个动态和谐的生态审美存在。  相似文献   

16.
车尔尼雪夫斯基虽不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家,但由于其美学理论体现出的革命性色彩使其最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如此,在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理论中还充分显示着马克思主义人本生态美学的光芒。车尔尼雪夫斯基从审美活动的生态本原,诸如感应、信息、波等节律感应方面深刻论述了美与生命的紧密关联;从审美活动的生态功能方面,他又清晰地说明了人类生命的生态化生存,即“生”、“和”、“合”、“进”的丰富内涵,并确定了自己的关学理论思想核心:“美是生活”,“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等科学命题。  相似文献   

17.
楚辞有蔚为大观的动植物景观,其生态学功能,借用孔子的话说是"多识鸟兽草木之名",也就是要恢复人类久已式微的对一草一木的细微认识和敏锐体察,进而找回当初那种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相通的亲缘关系。楚辞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展开对山水景物的描写和刻画,创造了美不胜收、情景交融的艺术造境,展示了先民动容造化、珍爱自然的生态情感。楚辞中有大量诸如"游目"、"周流"这样表现审美意识的动词,这种独特的审美意识正是对自然生态一往情深的家园意识的反映。  相似文献   

18.
小说《受戒》是阅尽人生沧桑的汪曾祺采取远距离的眺望和选择的回忆姿态构思的短篇佳构,"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的美学观使他更喜欢回归到单纯质朴的生命状态去打捞一种美好的记忆与梦想。这样,和谐与唯美的美学趋向展示出《受戒》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僧俗人情的和谐美和民间社会的和谐美生命本真的华彩乐章。跨越时空的和谐美也为当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魏晋玄学美学中的“性”范畴超越了儒家美学“性”之道德本体、道家美学“性”之“逻各斯”的探求,着力论证了精神生命、感性生命与社会理性生命三位一体的生命结构,充分展示了那个时代的思维对此岸现世生命积极超拔的精神品格,包孕着浓郁的文化心灵结构、对生命的终极思考以及生命的价值与情怀。郭象的“性”论建构了以“独化”为核心的生命本体论,具体表现为:“独化”是存在的存在论,即本体论;“性”即物性与心性一体的自由生命意识。从而在本体论上建构了生命的本根与精神的超越。  相似文献   

20.
西利亚·撒克斯特是19世纪美国女作家,其作品以其所居住的海岛为背景,记录了她在岛上的生活以及周围的自然景色。她在作品中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无尽热爱,这份热爱不仅局限于传统的田园牧歌式的自然景致,也延伸到了神秘而令人胆怯的荒野之中。本文结合当代环境美学家关于“非美自然”的论述,并参考康德对于纯粹审美判断的阐释,从“距离”与“道德”两个角度对西利亚作品中关于灾难性自然景观的言说进行审美意义上诠释。西利亚坚持以自然的名义欣赏自然,希望借助康德式的纯粹审美还原审美自然灾难的合理性。此外,她选择成为灾难的“旁观者”而非“参与者”,克服了“恐惧”对于审美自然灾难所产生的阻碍,证明了欣赏自然灾难的可行性。分析西利亚作品中所体现的自然审美思想,不仅是对自然文学研究领域的进一步延伸,也是对当代环境美学理论的一次反哺与验证。西利亚对自然灾难的审美言说是一次勇敢的尝试,不仅为人类积极地理解自然灾难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也扩宽了“非美自然”的审美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