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维吾尔族诗人优素甫·哈斯·哈吉甫在其哲理性长诗《福乐智慧》中,通过塑造国王日出、大臣月圆、月圆之子贤明和隐士觉醒四个人物,阐发了其对社会、人生的思考.优素甫以敏锐的眼光和富有哲理的语言启迪人们觉醒、明辨是非、颂扬真善美,其中的辩证法思想是长诗中的精髓,是应在批判地分析之后予以继承和发扬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2.
3.
《福乐智慧》与喀喇汗王朝的文化整合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福乐智慧》的历史意义在于应时代之要求,对伊斯兰文化和突厥文化进行整合,奠定了新的文化——伊斯兰-突厥文化的基础。它在制度文化层面上肯定喀喇汗王朝的政教分立,为其后历代政权沿用不替,避免了政教合一的高度专制所造成的整个社会生活窒滞;在精神文化层面上继承和发扬突厥文化传统,积极吸受伊斯兰文化成分,加以整合,形成自己的精神文化特色。在此基础发展起来的维吾尔文化,久经历史的磨炼和丰富,不仅不同于伊斯兰-阿拉伯文化和伊斯兰-伊朗文化,而且也有别于突厥语其他民族文化。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决定了“泛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的不得逞,到处碰壁。今天我们这个古老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正处于又一次社会转型时期,维吾尔文化同整个中华文化一样,也面临着文化整合这一重大课题,重温历史会给人们以借鉴和启迪。 相似文献
4.
《福乐智慧》是通过赋予读者幸福的知识,引导读者获得幸福的生活。优素甫认为知识帮助人们增长能力和获得事业成功,但只是获得幸福的必要条件;幸福必须通过美德而获得,而美德是和智慧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智慧对于幸福的意义更为直接。由知识飞跃到智慧才是通达幸福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福乐智慧》是维吾尔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哲理诗,长诗通过虚构的国王日出、大臣月圆、大臣之子贤明及隐者觉醒四个象征人物之间的关系与辩论对话,不仅表达了作者对一系列自然、社会、人生观、人际关系、依法治国、人才聘用、和谐社会等问题的看法,而且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睦相处的人文精神。文章对《福乐智慧》中的自然精神与和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进行了些许探讨。 相似文献
6.
循据《福乐智慧》所供膳食史料,发掘整理出其中"治疗性食养法"、"营养性食养法"和"特色性食养法",这些内容反映了喀喇汗王朝时期人们的膳食健康思想与方法,它们构成了维吾尔民族传统的健康学基础。 相似文献
7.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实际上就是人类生存道德问题。人类的生存繁衍与大自然唇齿相依,《福乐智慧》强调以尊重自然为价值取向,以适度知足为道德选择,从而凸显人对大自然的责任和义务,这种朴素的生态伦理观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仍然发挥着作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福乐智慧》中的某些隐喻性诗句,我们可以看出,《福乐智慧》反映出了喀喇汗王朝时期政治制度的大致轮廓,其诗句中的隐喻体现出当时封建王朝的社会政治制度。另外,从这些隐喻性诗句能够得知,维吾尔族同其他民族一样,其认识新事物的思维模式之一,便是以熟悉的事物作为喻体、通过隐喻的方式进行的。 相似文献
9.
维吾尔族经典《福乐智慧》一书在坚持形而上的“真主”安拉生成宇宙万物之说的同时 ,充分运用当时科学所能达到的知识 ,沟通天上和人间 ,把四元素概念的内容从自然界扩大到人类社会 ,给人们描绘出一幅天人和谐的宇宙图式。这对于反思今天由于人的主体性的无限扩张所导致的人对自然的疯狂掠夺 ,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环境污染等自然对人的“报复”来说 ,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福乐智慧》正文长达13000余行,用阿鲁孜诗律(aruz wezni)、以玛斯纳维体(mesniwiy)写成。 相似文献
11.
12.
13.
哲学的智慧与智慧的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爱智慧"的角度理解哲学,其前提必须首先搞清楚"智慧"是什么。我们应从历史的、语义学的角度以及从知识、才能与智慧的关系中理解和把握智慧本身。不仅如此,还要看到,智慧并不就是哲学,哲学的智慧不同于常识的和科学的智慧,它是"大智慧"、生存智慧、"酸性"智慧和精神境界。与"知识型哲学"不同,"智慧的哲学"是对"哲学智慧"的热爱和追求。就其本质而言,它关注人的现实生活世界,是一种"问题的哲学"。基于"智慧贫乏"的时代所提出的"恢复智慧"和"重返哲学的智慧本根"的要求,人们本质上应该回归"哲学的智慧",走向"智慧的哲学"。 相似文献
14.
从文艺的本源和发展、文艺的社会功用、文艺作品的内容标准等三个方面对刘勰与亚里斯多德的功用诗学观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发现其理论上的共同之处和各自历史文化传统造成的差异,将各自的优势和局限进行互补和整合,对发展世界文论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晓东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0(5):100-103
《诗学》是黄节重要的学术论著,此前学界多认为该书出版于民国,程中山先生《黄节〈诗学〉的成书年代及其版本考略》一文首次确认了出版于清宣统二年(1910)的《诗学源流》为《诗学》之最早版本,廓清了学界长期以来的误解;但在版本对比分析上,颇多值得商榷之处。通过版本对比分析,不仅可以见出该书的修订倾向,更可从中管窥作者的诗学思想和批评精神,从而为全面研究《诗学》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易经》是一部极具文学性兼哲理性的中国古代经典之作。《易经》因文本的特殊性而导致了其在字词、句式和修辞层面的翻译难度。因此,语言文字层面,应该注意上古时期文字的特点,在准确把握文字训诂同时发掘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文化、心理等因素;句式层面应该注重译文对原文的节奏和韵律美的重现;最后还要在修辞层面做到准确把握《易经》卦爻辞中所隐藏的内涵,真正体现其精神思想和实质。 相似文献
17.
从楚地的宗教特征和楚人的宗教心态入手,对屈原《九歌》的诗学结构作出重新的审视和解读,可知汉代王逸《楚辞章句》所列《九歌》的篇数与被祭祀的神祗之数并不矛盾,而且神祗的排列顺序亦毋须调整。《九歌》的诗学结构带着楚民集体的文化智慧和屈原个人的审美智慧,闪耀着不朽的诗性光辉。 相似文献
18.
黄节《诗学》是20世纪最早的一本诗学批评史,对中国诗学史研究有开创性的成就。前人对《诗学》的成书年代及版本方面注意不多,常有误解,多以为此书成书于黄节任教北京大学时期(1916-1935)。实际上,《诗学》最早成书于晚清宣统二年(1910)的广东,时名为《诗学源流》,后来作者任教北大,才易名为《诗学》。《诗学》在北大出版部多次翻印,作者也先后对原著进行了两次修订。《诗学》的成书年代与版本问题关涉到《诗学》的成书背景及对《诗学》本身的理解,因而有必要对此问题进行探讨与分析,以澄清学界的误解。 相似文献
19.
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是一种全新的、不同于传统理性诗学的文艺运思方式。就《红楼梦》这一文本的外在表现手法及内在美学精神来说,无一不渗透着狂欢化的诗学品格,在戏谑的游戏中体现着本真生命的重建,而且消除了文本的封闭性,消除了各种观念间的轻蔑,把狂欢中的生命内涵渗入生活、制度以及文化的各个角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