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社会学方法论领域,一直存在着整体主义方法论和个体主义方法论之间的二元对立。布迪厄试图超越两者的对立,提出了一种综合的关系主义方法论。这种关系取向的研究方法将“场域”视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分析单位,克服了由(社会或个体)实在取向的研究方法而导致的社会学中的一系列二元对立。 相似文献
2.
埃尔斯特以方法论个体主义为原则时与革命相关的心理机制进行系统分析,认为只有重构臣民与臣民以及臣民与统治者之间的互动才能真正理解革命进程.他的研究为革命理论提供了微观视角,却忽视了社会宏观因素对人的动机的影响、在革命中杰出领导者的中心作用以及在不完全信息博弈中存在的压制.其事实上的自私理性人假设使他的分析和重构有时表现为物化意识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方法论个体主义和方法论集体主义的分歧源于社会理论中的能动性与结构问题。方法论个体主义体现了一个极端,即强调行为主体而不是社会结构,是一种试图仅用个体相关的方式处理社会结构、制度和其他总体现象的方式。方法论集体主义体现了另一个极端,强调整体结构而不是个体,认为所有个体倾向或行为能够也应当从社会的、结构的、文化的或者制度的现象中得到解释。这两个极端都有其缺陷:个体主义否定结构影响,不承认多层次系统中存在着不同的"质"层级,集体主义对改变个体的过程和机制也未给予充分的关注。而对这两者的超越与综合则包括了结构化理论、批判实在论、凡勃伦制度主义、奥地利传统的互动主义以及基于现代系统论的系统主义等。结构化理论和批判实在论试图从实体层次上分离能动性与结构,凡勃伦制度主义和互动主义试图从不同的角度解释能动性与结构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系统主义则采用系统论的思考方式,强调不同层级和不同网络中的循环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布迪厄对涂尔干客观主义社会学的批判性继承出发,对其社会学方法规则进行了理论性探索。涂尔干指出,社会学要想成为一门真正的社会科学就必须与各种浅见和成见划清界线并将独立于行动者意识与意志的社会事实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而另一方面,布迪厄则主张应该将受涂尔干排斥的“行为者的浅见和成见”同样视为社会事实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他确立了自己的社会学方法规则:社会事实除了如涂尔干所主张的那样是一个独立于行动者意识与意志、具有强制力的外部事物之外,还应该包括行动者所持有的关于社会世界的基本表象。布迪厄的超越方法论整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对立的社会学方法论如今已成为社会学领域内最具影响力的方法论范式之一。 相似文献
5.
赵金凤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27(6)
当代的西方环境伦理学从发展至今形成了两种对立,即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在非人类中心主义内部又可划分为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个体主义的生态伦理学的理论渊源可追溯到西方的权利论和义务论。而整体主义的生态伦理学借鉴生态科学的发展,运用生态系统整体论方法研究自然界的价值及人对自然界的义务。两者立论基础不同,立场不同,观点相异。本文对两个派别的代表人物的观点进行了评析,指出个体论与整体论的生态伦理学由于各自的理论缺陷,使其难以担当社会主流伦理价值建构,同时在实践上又面临与所主张的理论相互矛盾的两难境地。 相似文献
6.
作为"分析马克思主义"流派重要代表之一的埃尔斯特,从质疑和批判的角度,引入方法论个人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进行了重新分析和解释,以期实现其合理性。他的这一举措及由此引起的学术界的大探讨推进了对其方法论个人主义研究,对其他相关的研究领域也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我们关注埃尔斯特的方法论个人主义及其影响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江西社会科学》2018,(3):30-35
方法论个人主义是英美分析马克思主义学派重释与改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方法论基础,在理论上预设了"社会现象是个体理性的加和"的观点。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是科学的历史观,也是科学的分析社会现象的方法。只有从人所生活的物质生活条件去观察人及其活动,才能准确地描绘出人类发展的真实过程,这是马克思历史主义方法论的应有之义,其实质是以实践思维为基础的辩证思维和历史思维。以埃尔斯特为代表的分析马克思主义学派崇尚方法论的个人主义解释框架,实质上混淆了本体论和方法论,在本体论上陷入唯心主义,在方法论上陷入一系列技术困境,并最终导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误解与歪曲。 相似文献
8.
9.
10.
方法论个人主义,是哈耶克自由主义理论基础之一。哈耶克努力捍卫他所谓的真个人主义,即唯一一种旨在阐明自生自发的社会产物的形成现象并使之得到人们理解的理论。哈耶克的方法论个人主义主要源自于亚当.斯密和奥地利学派,尤其是受到了个人主义与整体主义论战的深刻影响。方法论个人主义是哈耶克主要理论的逻辑起点和基本线索,这主要体现在其市场机制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的计算、自生自发的社会秩序、自由与法律以及对社会主义的无情批判上面。 相似文献
11.
作为解释模式的历史语境理论以历时性的叙事结构编排材料,体现了历史主义的精神,同时又提示出理解某种共时性关系的可能,因而成为专业史学通常所采用的解释模式.从传统史学、语境主义、文本主义三种不同的方法论前提出发,对语境问题的理解则展现出不同的预设方案和语境化历史的差异性选择.当代西方思想史研究中,昆廷·斯金纳开创性地运用了“跨文本的语境论”研究范式,拉卡普拉则提出思想史研究中的六种基本语境问题.这些语境化历史的理论与尝试既有待于史学实践的检验,也有待于国内学界进一步洞察其间所包含的有利于我们构建自身历史语境理论的思想元素.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社会,随着事实和价值、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社会道德与个人道德的分离,人们对善的理解和把握成为了私人之事,外在的力量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的干预.价值个体主义使价值怀疑论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常态,外在的一切权威都需要经过个体理性法庭的批判才能取得合法地位.由此,“圣人”、“经典”、“宏大叙事”竞相成为被解构的对象,告别权威和崇高成为价值领域中的响亮口号.如何在个体理性反思能力和外在权威之间保持恰当的平衡,是当代价值共识问题面临的突出困境. 相似文献
13.
14.
埃尔斯特方法论个人主义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种新的视角和新的方法,它从个人角度和理性选择原则出发来深入剖析发生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现象。在此基础上,埃尔斯特主张用目的解释、因果解释来诠释马克思的一系列理论成果,同时他也提出反对把功能解释应用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上。 相似文献
15.
个体—社会关系问题是方法论个人主义与方法论集体主义争论的焦点。方法论个人主义认为,只有个体真实存在,因此,对社会及其结构的认识应当还原到个体及其行动来理解;方法论集体主义认为,社会是真实存在的,理解社会的主要对象是社会本身,个体只有在社会之中才能获得解释。而索耶的社会突现范式则提出了一种理解社会的微观—宏观辩证法,在承认个体与社会存在的同时,将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呈现出来。这种新的尝试超越了两种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二元对立。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数据,研究了不同类型的生育动机对个体生育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当代中国居民的生育动机涵括注重个人情感价值追求的个体主义生育动机与强调家庭发展和延续的家庭主义生育动机两个基本类型。二者共同作用于中国家庭的生育行为但作用方向相反。具体而言,个体主义的生育动机会促使个体拥有更低的生育意愿并更晚结婚,从而降低生育子女的数量。与之相反,家庭主义的生育动机会刺激个体拥有更高生育意愿且更早结婚,从而生育更多子女。个体主义与家庭主义动机构成了现代中国生育实践解释的双重路径。本研究为理解当前的低生育水平以及政策调整后的"二孩"生育现状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对生育政策及其相关配套政策的出台具有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7.
论和谐社会的法治根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的构建有赖于法治,法治的发展进程与对法治的精神或根基的理解有关。在人类步入法制社会以来,有关法治的精神或根基有两种基本观念,即以权利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和以义务权利(或社会权利)为中心的整体主义。从两种观念的存在基础及基本观点看,以义务权利(或社会权利)为中心的整体主义不仅符合现今法的精神的演变趋势,也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中,必须转变以权利为中心的法律观念。 相似文献
18.
现代社会本质上是市民社会,现代政治理论是这一社会的意识形态。其理论基石为个体主义(ind ividualism)。到19世纪,市民社会发展到顶点,其根本问题随之充分暴露,市民社会的异化本质以及作为个体的人的抽象片面性在理论上遭到猛烈批判。当前社会依然是市民社会,现代政治理论依然处于统治地位。对现代政治理论的根本突破仍有赖于现实政治经济的重大进展。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对“个体主义”的扬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何云峰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5):41-46
西方近代历经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所确立的个体主义,立足于人权的基址张扬了个性自由,这在人类近代史上是很大的进步.但个体主义不是绝对真理,它含有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正因为如此,个体主义遭到了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激烈批判.但是,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批判精神并没有击中资本主义制度的要害;空想社会主义者未能对合理的个体主义与极端的个体主义--利己主义加以客观的、历史的区分,而是将二者混为一谈,加以全盘否定,从而使自己置身于新生的社会文化价值目标的对立面,失去了广泛的社会认同基础.虽然空想社会主义看到了个体主义的局限性,但没有很好地"扬弃"个体主义的合理内核.于是,以空想社会主义为直接理论来源的马克思主义就对个体主义的实质进行了全新的解释,并将个体主义的合理内核加以了全面吸收,提出了"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这一理论既是对个体主义的超越,也是对空想社会主义的超越. 相似文献
20.
立足于西方新制度经济学派立场 ,用制度个体主义的方法 ,否定了中国单一公有制基础上存在产权和产权制度的可能性。由界定西方产权与产权制度理论 ,考察西方产权学派学说中产权制度变迁的历史 ,辨析“所有制”与“产权”的关系 ,并对中国产权制度变迁轨迹进行分析后强调 :只有先有个体的人 ,然后才可能有由个体的人联合起来的社会 ,个人才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终极目的。在历史实践的证实下 ,多元而非单一的、参差而非整齐的、可以相互交往而非等级森严的社会更加接近于理想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