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法论个体主义和方法论集体主义的分歧源于社会理论中的能动性与结构问题。方法论个体主义体现了一个极端,即强调行为主体而不是社会结构,是一种试图仅用个体相关的方式处理社会结构、制度和其他总体现象的方式。方法论集体主义体现了另一个极端,强调整体结构而不是个体,认为所有个体倾向或行为能够也应当从社会的、结构的、文化的或者制度的现象中得到解释。这两个极端都有其缺陷:个体主义否定结构影响,不承认多层次系统中存在着不同的"质"层级,集体主义对改变个体的过程和机制也未给予充分的关注。而对这两者的超越与综合则包括了结构化理论、批判实在论、凡勃伦制度主义、奥地利传统的互动主义以及基于现代系统论的系统主义等。结构化理论和批判实在论试图从实体层次上分离能动性与结构,凡勃伦制度主义和互动主义试图从不同的角度解释能动性与结构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系统主义则采用系统论的思考方式,强调不同层级和不同网络中的循环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2.
在关于方法论个体主义的讨论中,涉及一个重要问题——心理主义。波普尔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波普尔、沃特金斯、阿加西等都讨论了方法论个体主义与心理主义的关系。波普尔始终坚持批判心理主义,其目的是为了确保科学方法的统一性、社会理论的自主性以及社会科学解释的合理性;沃特金斯在其早期认为心理主义有助于对社会现象进行彻底解释,但在其后期提倡的中层解释方法中,心理主义却几乎没有立足之地。阿加西原则上对心理主义持反对态度,他主要是通过对心理主义的批判,提出了一种独特的制度主义的个体主义理论。本文通过论述三位波普尔学派代表人物对心理主义的批判,以求更好地理解他们关于方法论个体主义的主要思想和侧重点,并为更加准确地评判方法论个体主义提供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3.
《理论界》2020,(3)
制度主义理论是波普尔社会科学哲学中的重要内容,缘起于波普尔反对心理主义的现实需要,制度主义理论涉及波普尔的反心理主义、社会进步理论、"零星社会工程学"等内容,标志着波普尔本人由方法论的个体主义向整体主义理论的悄然转变,也标志着方法论个体主义由强方法论个体主义向弱方法论个体主义的过渡,同时自制度主义理论提出和发展后,波普尔学派的其他成员就沿着方法论个体主义和制度主义两条路径并行发展,从而使得波普尔的制度主义理论在方法论个体主义的发展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肖倩 《晋阳学刊》2005,(5):57-60
在社会学方法论领域,一直存在着整体主义方法论和个体主义方法论之间的二元对立。布迪厄试图超越两者的对立,提出了一种综合的关系主义方法论。这种关系取向的研究方法将“场域”视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分析单位,克服了由(社会或个体)实在取向的研究方法而导致的社会学中的一系列二元对立。  相似文献   

5.
黄波 《兰州学刊》2008,(8):100-101,193
文章从方法论角度出发,分析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研究理路。认为韦伯的这部巨著不仅对现代资本主义的兴起做出了文化解释,同时更是其个体主义方法论的完美演绎,在方法论研究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城乡中国时代已经到来,对于乡村发展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正如今天,城市居民消费升级所带来的"四洗三慢两养"新需求,不仅为村庄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也为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的宏观结构,以及微观个体的去组织化困境带来了巨大挑战.然而,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发现,西方的集体行动理论观点无法有效解释城乡中国时代村庄再组织化现象.为此,我们论证了宏观结构变化与微观个体理性选择在村庄场域的交织互动过程,发现"中心人物-关键群体-后续参与者"通过理性选择而渐次行动,将创造乡村新供给的设想付诸实践,促成了城乡互为供求、有序互动的融合,并巩固了传统村庄社会结构,形成现代性与乡土性相结合的新村庄社会结构,实现了村庄再组织化的不断升级.我们认为,聚焦村庄这一中观场域,将微观的脱离社会情境的个体主义方法论,与宏观的抽象的整体主义方法论结合起来,从新经济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出发探究乡村发展问题,才更加符合中国实际.  相似文献   

7.
约·埃尔斯特是分析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学者和创立者之一.他以方法论的个体主义为原则对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的论述进行了重建:他把研究的重心从社会制度、阶级和生产方式转向了个体的行为方式.特别是个体形成意识形态的思维机制.这些机制包括:颠倒、从特定的阶级利益推知普遍的社会利益、以局部的视界推论整体,以及概念的扩张主义.他的观点对于我们从微观的角度研究马克思所提出的社会问题颇具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个体—社会关系问题是方法论个人主义与方法论集体主义争论的焦点。方法论个人主义认为,只有个体真实存在,因此,对社会及其结构的认识应当还原到个体及其行动来理解;方法论集体主义认为,社会是真实存在的,理解社会的主要对象是社会本身,个体只有在社会之中才能获得解释。而索耶的社会突现范式则提出了一种理解社会的微观—宏观辩证法,在承认个体与社会存在的同时,将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呈现出来。这种新的尝试超越了两种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二元对立。  相似文献   

9.
经济人假设的理论挑战及其超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人假设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但是经济人假设的个体主义方法论招致了有限理性决策论、经济博弈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的挑战。从重视个体间相互作用的方法论角度出发,超越经济人假设的可行途径是分析个体间相互作用的形成条件、运作条件、调控条件及演进趋势,由此实现经济研究由简单性到复杂性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对“个体主义”的扬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西方近代历经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所确立的个体主义,立足于人权的基址张扬了个性自由,这在人类近代史上是很大的进步.但个体主义不是绝对真理,它含有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正因为如此,个体主义遭到了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激烈批判.但是,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批判精神并没有击中资本主义制度的要害;空想社会主义者未能对合理的个体主义与极端的个体主义--利己主义加以客观的、历史的区分,而是将二者混为一谈,加以全盘否定,从而使自己置身于新生的社会文化价值目标的对立面,失去了广泛的社会认同基础.虽然空想社会主义看到了个体主义的局限性,但没有很好地"扬弃"个体主义的合理内核.于是,以空想社会主义为直接理论来源的马克思主义就对个体主义的实质进行了全新的解释,并将个体主义的合理内核加以了全面吸收,提出了"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这一理论既是对个体主义的超越,也是对空想社会主义的超越.  相似文献   

11.
中国社会结构转型对资源配置方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用一种不同于西方个体主义方法论解释模式的新的理论框架,论述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成长的过程。作者认为,由家庭经营体系重建、企业组织创新、社会网络变动所形成的结构力量,显著地发挥了资源配置的替代作用,成为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和影响我国社会发展实际进程的“另一只看不见的手”。  相似文献   

12.
迪尔凯姆主张从社会结构方面来解释社会现象 ,坚持用一种社会事实去解释另一种社会事实的原则 ;韦伯始终认为个人才是社会行动的真正主体 ,只有通过把握人的行动动机才能“理解”社会现象的“主观意义”。两位大师由各自的逻辑基点出发构建了各自的社会学理论体系 ,形成了社会学研究传统中整体主义的、实证的传统和个体主义的、人文的传统的分野。  相似文献   

13.
论道德目的论与伦理道义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道德目的论和伦理道义论是中外伦理学最基本的两种学理进路。它们在方法论、道德价值观念、对伦理学特性的理解和体系建构上存在诸多根本理路分歧 ,但它们并非不可调和。前者侧重解释个体道德现象 ,具价值人学意味 ;后者侧重社会伦理现象 ,具伦理关系学取向。如果把人类道德生活看作一个多类型、多层次、多维度的结构系统 ,道德目的论和伦理道义论其实都是不可或缺的解释向度 ,不仅可以互补 ,而且是必须相互参照、相互支援的伦理学方法论资源  相似文献   

14.
本文是2011年出版的《行为经济学讲义:演化论视角》的导读,它概要介绍了行为经济学的三个主要研究路向。其中,网络社会科学的研究路向是对方法论个体主义和方法论群体主义的新综合。脑科学研究路向和田野及实验室研究路向,在这一综合框架内提供经济行为解释的海量数据。基于这些新的数据,行为经济学建立有限理性模型,解释广泛存在于生物界的合作行为。  相似文献   

15.
从经济学方法论史的角度考察,可以发现,西方主流经济学中蕴含的理性主义的三个"硬核",即确定性的、轨道世界的经济社会观、理性经济人和方法论的个体主义,只不过是关于终极实在的形而上猜想,既不可能又无必要对其做直接检验,抛弃它便会导致经济学研究"范式"的转辙.自然科学的最新发展,也正在挑战这种以把"牛顿范式"应用于研究社会现象为基础的传统理性主义认识论模型,在这种发展趋势中也可以窥见经济学走向"真实世界"的滚滚潮流.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梳理文献发现,在已有的工人阶级意识研究中存在三种不同路径:集体主义方法论视角、个体主义方法论视角和文化转向视角。这三种研究视角的基础都是生产。而消费社会的出现对工人阶级意识的研究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笔者试图将三种视角加以综合,以文化转向的视角为主要的方法论,把消费社会的结构性因素和个体主义对阶级意识的表达考虑进来进行研究。这样既避免了文化视角中相对主义的缺陷,又能更好地兼顾社会结构的客观因素的制约、阶级的主观表达以及工人的日常活动,是一个更加可取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17.
《江西社会科学》2018,(3):30-35
方法论个人主义是英美分析马克思主义学派重释与改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方法论基础,在理论上预设了"社会现象是个体理性的加和"的观点。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是科学的历史观,也是科学的分析社会现象的方法。只有从人所生活的物质生活条件去观察人及其活动,才能准确地描绘出人类发展的真实过程,这是马克思历史主义方法论的应有之义,其实质是以实践思维为基础的辩证思维和历史思维。以埃尔斯特为代表的分析马克思主义学派崇尚方法论的个人主义解释框架,实质上混淆了本体论和方法论,在本体论上陷入唯心主义,在方法论上陷入一系列技术困境,并最终导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误解与歪曲。  相似文献   

18.
叶浩生 《社会科学》2007,(3):110-117
主流心理学表现出经验主义、个体主义和普适主义的方法论特征。这些特征给心理学的发展带来了诸多的困境,表现在心理学的破碎和分裂、引发科学心理学和人文心理学两种文化的冲突和与社会文化的脱节。释义学提供了一种不同于经验实证主义的科学观的方法论,其质化的研究方法更适合心理现象的探讨。同时,释义学对理解的文化历史背景的强调对于克服心理学中的个体主义和普适主义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社会从古代到现代,亲属法立法的价值取向经历了"整体主义"和"个体主义"的发展。现阶段,我国民法典立法之亲属法体系构建采取何种价值取向意义重大。从民法典立法之亲属法使命、从家庭社会功能的兴衰、从社会经济基础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看,亲属法体系构建应当采取个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在此前提下注重保护婚姻家庭。将个体真正地从整体中解放出来成为权利的享有者与义务的承担者。随着市场化的深入,个体主义的价值理念将进一步得到肯定,这就为制定具体亲属法规则奠定了张扬和保护个体权利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辩证法不仅具有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而且也具有社会伦理意蕴。在黑格尔看来,知性思维的缺陷不仅在于其停留于现象界导致的有限性,更在于其否定伦理规范的客观性必然导致个体主义、加剧的社会分裂。黑格尔用概念辩证法超越知性思维的有限性和主观性,追求真理的无限性和客观性;用伦理辩证法超越市民社会的个体主义和功利倾向,追求伦理生活的社会统一性。探讨黑格尔辩证法的伦理意蕴,是深化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理论研究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