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庄子故里在东明──全国庄子故里问题考察论证会综述南华生庄子是我国先秦时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他与老子创立的道家学派,在中国文化史上影响深远。学术界对庄子思想方面的研究很多,但对庄子生平里籍问题研究较少。尤其是对庄子故里问题,各种著述所载简略...  相似文献   

2.
庄子故里辨     
关于庄子故里问题的考辨和讨论,迄今已出现了五种比较有影响的说法,即山东东明说、曹县说,河南民权说、商丘说,安徽蒙城说。这五种说法在地图上标识出来,可形成一个南北狭长地带,庄子一生活动踪迹大致不出此狭长地带,其故里亦必在其中。对这五种说法做进一步比较,可发现各种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都更多地支持东明说。因此,山东东明作为庄子的故里,可能更接近历史的真实。  相似文献   

3.
庄子故里新探鲍大雪,王守义,李济仁编者按;由菏泽地区社联、东明县委县政府主办的“全国庄子研讨会”,于1995年11月8日至10日,在山东省东明县举行。来自北京、上海、河南、山东等地的40多位专家学者,就庄子故里、生平、思想及时代意义,进行了认真研讨,...  相似文献   

4.
庄子在我国文化史上产生过巨大的反响,具有重要意义。"(庄子)宋之蒙人"是屡见于两汉至唐文献的古说,当指庄子的里籍。把东明定为庄子故里,为考索庄子生平提出了新说,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5.
创刊于1997年的《南华年鉴》,已出版两卷。回顾三年的编纂工作,《南华年鉴》走过的是一条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提高的前进之路。一、在探索中实践,艰难起步1995年,《南华县志》刚出版,县委、县政府就有创办《南华年鉴》的愿望。直到1996年6月,才下决心编纂、出版《南华年鉴》,并调整、充实了史志工作队伍,县史志办公室由4人增  相似文献   

6.
《南华雪心编》是清代刘凤苞注解《庄子》的代表作。刘凤苞早年就有名气,后来考中进士,辗转仕宦于滇南二十余年,一直郁郁不得志,终因性情耿直,孤傲脱俗,被排挤免官。在这期间他完成了《南华雪心编》的撰写。从刘凤苞的整个人生经历来看,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儒家知识分子,这样的身份及其思想文化背景,直接影响了其注解《庄子》的思想和方法,这主要表现在其"以注经法注庄子"方面。  相似文献   

7.
关于庄子故里的考察与论证王守义,李济仁,朱峰,赵存昌中国历史上的伟大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子的故里在何处?史学界一直没有定论,成为千古之谜。长期以来,由于工作,我们不断接触到一些与庄子生平活动有关的文献资料,看到庄子为吏、退隐著述、终老墓葬遗址的史...  相似文献   

8.
全国庄子研讨会综述王萍全国庄子研讨会于1995年11月8日至10日在山东省东明县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山东、河南等地的3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会议围绕庄子故里、庄子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等问题,展开了热烈、深入的讨论。一、庄子故里庄子是我...  相似文献   

9.
<正> 由江南文化书院暨黄山分院、安徽大学、阜阳行署和蒙城县委等单位组织的全国首届庄子学术讨论会于10月中旬在庄子故里蒙城召开,会议收到论文近80篇。此次讨论会有四个议题:一、庄子思想(或道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及作用;二、庄子的文学及美学思想;三、庄子的人生思想;四、庄子思想同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关系。与会代表认为庄子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儒道互补并不意味着道轻儒重,儒道思想一同构  相似文献   

10.
《齐物论》以"未始有物"为"古之人"之"知",对于这"未始有物"的具体内涵,当代的庄学研究者分别从宇宙论、本体论、认识论和境界论等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解读。考虑到今人的解读应当与庄子本人在文本(《庄子》内篇)中表达的思想保持协调,同时,庄子本人的逻辑应当在文本中前后一致,宇宙论、本体论和认识论式的解读有理由被淘汰;而在境界论解读模式中,章太炎先生的以佛解庄模式不仅与《庄子》的文本和逻辑不相抵牾,而且照顾到了庄佛之间内在的相契,又最具合理性。以此个案观之,历史上以佛解庄模式的盛行恐非偶然,而是由其确能契合《庄子》的文本和逻辑所致。  相似文献   

11.
再论庄子与齐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德贵 《东岳论丛》2003,24(6):77-83
庄子是齐海洋文化的产儿,庄子的故里应该是战国时期的齐国,在今山东境内。庄子的思想充分显示了海洋文化的特征,庄子的自由主义更是与齐国的商业文化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是非"问题是理解庄子哲学的关键。"百家争鸣"是庄子反思"是非"的思想背景;"是非无定"的逻辑困局以及"成心"是产生"是非之争"的直接原因。在庄子看来,"是非之争"有三个弊端:异化个体的心灵,扰乱社会价值,也是"道之所以亏"的最大诱因。由此,庄子提出了"以明"、"以道"的方法,分别从心灵和天道两个方面观照外物,以消解"是非之争"对人、世、道的三重伤害,从而超越"是非之争",而进入"理境"与"境界"相交融的"是非之境"。  相似文献   

13.
庄子和阿Q     
庄子死了二千多年了。这位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大师,曾经以他在文学上和思想上的“才能”,在我国思想史上扮演了一个很不寻常的角色。在晋代,庄子思想风靡一时,一度成为时代意识;在唐代、他更被策封为“南华真人”,受到一些人的膜拜顶礼;这以后,封建王朝不断赞美他利用他;现代地主买办资产阶级哲学家也歌颂他,吹捧他;在相当长的一段日子里,庄子哲学不仅在某些封建士大夫和失意的识分子中间一直有他的市场,而且最近它更远涉重洋,成为西方无耻、堕落的“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的生活信条。这些人类的渣滓  相似文献   

14.
白宪娟 《兰州学刊》2008,(9):164-166,163
清代宣颖所著之《南华经解》不仅深得《庄子》哲学真意,而且对《庄子》进行了颇有特色的文学接受。其文学接受的主要内容有章法分析、技法点拨、风格品鉴、审美体悟四个方面,其特色表现为三点:文学接受侧重文章学角度的解读、文学接受缺乏系统性和理论性、是一种非自觉地文学接受。  相似文献   

15.
李凯 《船山学刊》2016,(4):74-83
中国哲学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可被划分为四个阶段,即从"周公敬德"到"诸子蜂起"、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道教兴起与佛学东来、西学东渐与中西会通。中国哲学有儒、释、道三大主流。其中,儒家哲学由孔子奠基,孟子和荀子等从不同方向上予以推进;道家哲学由老子肇端,庄子和黄老学派等选取不同角度加以发挥;佛教虽由古印度人释迦牟尼创教,但在传入中国后,在修行方法和言说方式上进行了革新;儒、释、道在相互竞争中相互借鉴,于是,一些重要哲人如孟子的影响不仅及于本学派,其哲学精华亦被其它学派广泛吸取。与西方的古代哲学、近代哲学相比,中国哲学在问题意识、思维方式、言说方式以及创新模式上都呈现出独特的面貌。  相似文献   

16.
李凯 《船山学刊》2016,(3):72-82
中国哲学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可被划分为四个阶段,即从"周公敬德"到"诸子蜂起"、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道教兴起与佛学东来、西学东渐与中西会通。中国哲学有儒、释、道三大主流。其中,儒家哲学由孔子奠基,孟子和荀子等从不同方向上予以推进;道家哲学由老子肇端,庄子和黄老学派等选取不同角度加以发挥;佛教虽由古印度人释迦牟尼创教,但在传入中国后,在修行方法和言说方式上进行了革新;儒、释、道在相互竞争中相互借鉴,于是,一些重要哲人如孟子的影响不仅及于本学派,其哲学精华亦被其它学派广泛吸取。与西方的古代哲学、近代哲学相比,中国哲学在问题意识、思维方式、言说方式以及创新模式上都呈现出独特的面貌。  相似文献   

17.
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指出:《庄子》“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宣颖《南华经解·庄子小言》也说:《庄子》“写景摛情,真有化工之巧”。对照《庄子》全书来反复品味这个“情”字,颇有“一唱三叹”的情致:一是在“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为庄语”(《天下》)的愤激之辞中,渗透着庄子在人生体验中的“一把辛酸泪”的悲愤之情;二是在说理中以“指事类情”的意象体系融注着浪漫激情;三是在哲学观点中附丽着“直致任真,率情而往”的审美情感论。最后的这一个方面,往往容易被人们忽略,颇有阐明的必要。  相似文献   

18.
宣颖的《南华经解》是“清人解《庄》中不可多得者”。在解《庄》时,宣颖主要运用了两大方法:一是以文解《庄》,强调“由文理而及义理”的注解方法,力图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庄子》的基本宗旨;另一种方法是强调以儒为宗,通过融会儒、释、道,揭示《庄子》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9.
李生龙 《中州学刊》2014,(5):107-111
在儒家"辟异端"语境下,庄子容易被否定、批判。许多士人出于对庄子思想、文学的认同,采取多种方法来回护庄子其人其书:虚构"庄出于儒",使之从"异端"中剥离出来;通过"辨伪"把《庄子》中同儒家严重相悖的作品剥离出去;通过"正言若反""矫枉过正""得意忘言"之类的解读方法使《庄子》中的反儒内容合理化、可接受化;将《庄子》中与儒家一致的言论归于庄子本人,以证明庄子深明儒术;以庄子为愤世嫉俗之士,其非议儒门圣贤皆出于忿激而过当,乃乱世使然,等等。这些方法有可能导致对庄子真相的障蔽和对《庄子》本义的歪曲,但对庄子其人其书的考辨、解读仍有许多富于启发意义的东西,特别是对庄学同儒学的会通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据《水经注》等古文献记载:鲁泮池、泮台与汉太子钓鱼池、太子钓鱼台同在鲁故城西南部,地理位置相近,但却分属于不同的古建筑群遗址,形状也尽不相同。明中期衍圣公孔弘绪与孔弘泰分别在太子钓鱼池遗址和古泮池遗址上修建有南池别墅(又名南溪)和东庄别墅(又名东池)。明正德、嘉靖年间"移城护庙",新建阙里城东墙恰好从太子钓鱼池和古泮池中间穿过。太子钓鱼池留在了明城内,古泮池则被隔在了明城外。清乾隆年间,在明城内太子钓鱼池遗址上修建"古泮池行宫",乾隆帝"古泮池证疑"将其地定为古泮池。由此古泮池与太子钓鱼池张冠李戴,明城外真正的古泮池遗址再也无人问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