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生死朗读>是德国战后最有影响的一部作品,它的问世无异于给日渐低迷的西方文坛注入了兴奋剂,引起了极大反响.它的轰动不亚于<少年维特之烦恼>,它的深刻又令人想起<浮士德>.本文在人类文化的大背景下,对小说的深刻内涵及其影响进行了深入挖掘文明是一种力量,它能敦促和警醒人类反思历史、拒绝罪恶、完善人性,以其高扬的理性去追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资治通鉴》与《册府元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册府元龟>和<资治通鉴>(以下简称<元龟>和<通鉴>),是北宋时期官修的两部重要典籍,在我国古代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二书时代背景相同,都产生于文化昌明的北宋时期,统治阶级重视文化德治;二书以史为鉴的编撰目的相同,最初的官方定名皆是<历代君臣事迹>;二书的编撰方式与著书体例不同,在史料的处理上有明显的差异.<通鉴>虽然篇幅不及<元龟>,但取材范围却更广泛.  相似文献   

3.
在<西游记>众多续作中,董说创作的<西游补>和周星驰主演的电视剧<大话西游>有着解构经典的独特意义.<西游补>和<大话西游>从情节安排、主题表达、语言使用等方面解构着<西游记>,<大话西游>的解构体现了当代社会的后现代主义思潮;<西游补>的解构则有历史与宗教的双重背景.<西游记>自身存在的解构性以及续作对原作继承和解构的二律背反规律,决定了<西游补>、<大话西游>选取<西游记>作为其解构的对象.  相似文献   

4.
<诗>纬以阴阳五行说<诗>,并形成了三期、四始、五际、六情、十二律等一套特异的解<诗>理论,这是它与汉代正统<诗>学的相异之处.而<诗>纬对诗的本质、诗之用等方面的认识,包括它对于<诗>篇的具体阐释,又与汉代正统<诗>学多相通之处,对传统诗学的构建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它与汉代<诗>学的关系,尤其是与齐诗的关系,也有必要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5.
试论托马斯@曼的<浮士德博士>中的恶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伟大作家托马斯@曼的长篇小说<浮士德博士>讲述的是一个面临创作困境,以生命为代价,与魔鬼签约换取创作灵感的天才音乐家莱维屈恩的创作生涯.恶魔性指的就是艺术家通过与魔鬼签约来获得的一种天才的创造能力,与魔鬼签约也就是与他自己内心深处的无意识的深度遭遇.但是,魔鬼又不仅仅是音乐家自身的生命现象,即恶魔性的象征,它同时还影射了现实世界中与法西斯主义结合在一起的德国现代思潮.托马斯@曼通过对恶魔性的描述,影射了德国现代思潮的蜕变,因此构成了托马斯@曼的<浮士德博士>和歌德的<浮士德>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逸周书·时训>每节前半部分所记物候与<礼记·月令>等书相同,这是先秦传下来的<时令>.其后半部分则与汉代谶纬之学有密切关系;又"病"、"兵"等上古阳部字在<时训>中与耕部字相韵,这是汉代始有的语音特点.因此,这部分当是汉人的解说,是为<时训>.今传本<逸周书>此篇作<时训解>,"解"字当是孔晁以后人所加.  相似文献   

7.
论《秦风》     
<秦风>在<诗经>十五国风中是独具一格的.<秦风>共十篇,其较多的诗歌具有一种慷慨激昂的尚武精神,像<无衣>那样豪迈奔放的英雄主义的军歌,在三百篇中是独一无二的;像<黄鸟>那样谴责野蛮殉葬制度的诗歌,也只有<秦风>中才有.为什么这一类诗歌唯独见于<秦风>呢?这与秦国的历史、地域、环境、民俗等有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8.
儒家名篇<礼运>由于种种原因,古今学者多认为是孔子或其门人真言.本文通过<礼运>与荀子学派观点多方排比考订,发现<礼运>的内容与荀学主要体系大致相同,两者有直接的关系.<礼运>在传承过程中,受到荀子学派之<易传>的明显影响,可见<礼运>出自于荀子及其后学.  相似文献   

9.
试论中国古代的《论语》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语>学是研究<论语>的专门学问.它在中国古代共经历了五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形成期,期间,<论语>一书的整理与定型及对<论语>的注解几乎同步进行,<论语>学作为一门学问诞生.第二个时期是发展期,这一时期注解<论语>的专著大增,出现了两本对后世<论语>研究有重大影响的专著<论语集解>和<论语义疏>,这两本书也代表了当时的两种新的注解体例.第三个时期是衰落期,这一时期注解<论语>的专著数量锐减.第四个时期是复盛期,这一时期注解<论语>的专著数量激增.产生了<论语>学史上两部有重要影响的著作<论语注疏>和<论语集注>,注解方式也趋向义理化.第五个时期是总结期,产生了不少以辑佚、考异、辨伪、注释为主的<论语>研究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10.
先秦<易>学已有了相当的发展.汉初传<易>者继起,<易>学开始成为显通学派.昭、宣以迄西汉之末,今文<易>前后承传大畅其势,以孟、焦、京为代表,形成新的<易>学体系.东汉<易>学的演化表现在今文<易>学与谶纬的合流,以及古文<易>学的由微而显.汉代官学地位的确立大大推动了<易>学空前广泛的流传,而象数说的突出发展构成汉<易>主要特色.  相似文献   

11.
论俄罗斯宗教文化的特点——以《大师与玛格丽特》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正教是俄罗斯的国教,整合了基督教和俄罗斯多神教元素而成。《大师与玛格丽特》是苏联作家布尔加科夫的经典作品之一。作品以《圣经.新约》彼拉多审判耶稣的故事为原型,以撒旦及其随从降临莫斯科为主线,对上帝存在与否、生与死、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等宗教性主题进行了探讨,塑造了一个全新的魔鬼形象,书写了一部"魔鬼的福音书"。作品描写的虽然是基督教的主题,却在不经意间总能见到多神教的影子,彰显了俄罗斯文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艺术与艺术性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黑白照片本身的艺术创作特点,认为在百花齐放的艺术需求市场中,由于黑白照片独特的黑白影调艺术魅力和艺术价值,现在与将来,黑白数码摄影与黑白照片,在新闻纪实摄影、时尚摄影和艺术收藏等领域之中,都将会有自己独特的市场需求空间。  相似文献   

13.
文艺作品以人为表现中心,把价值观念、道德评价和行为规范熔铸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图画中,为人的社会角色的确认和定位提供一个参照.文艺作品对人的社会化影响既是巨大的,又是潜在的,具体表现在影响人的社会角色,转变人的社会态度和影响人际关系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和李健吾是"京派"批评家中的"两翼",他们将表现真诚的人生与人性作为其文学批评观;风格批评注重从美学的角度探讨作品的整体审美价值;对待作家作品持以公平与宽容的批评态度。该文将他们置放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中,通过对他们批评特点的比较,显示出他们的文学批评作为独特存在的艺术魅力,为今天的文学批评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语言变异从内容上看,可分为社会性变异和艺术性变异。语言的社会性变异与艺术性变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有其共性,也存在区别。探讨社会性变异与艺术性变异的社会属性和艺术属性,建立起这两种变异理论的框架,有益于提高我们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  相似文献   

16.
:自“五四”以来 ,中国现代小说就有“散”的一脉存在 ,不少作家的小说都或多或少带有“散文化”的特征。值得注意的是 ,沈从文、萧红虽同是中国现代散文化小说的创作实践者 ,但他们的散文化小说在艺术世界的构筑 ,在格调、氛围等方面都有不同的意趣 ,可说是两种个性化十足的艺术建构  相似文献   

17.
考察文艺作品经典性的内在构成有两个重要的维度,一是时间的维度,从历时性考察,文艺作品经典性存在超越了它所属的时代,在所有时代被阅读,亦即艺术生命在历史长河中存续;二是空间的维度,经典超越它所属的创作个体与所表现的对象个体、所属的与所表现的民族与国别,在世界文学视域中被阅读,具有人类普遍性的特点.所以文艺作品的艺术生命具有超越性,而这一超越性源于文本的审美性、原创性以及对话性.经典如同文化语法的母体,不断创生出新的作家和新的读者,其辐射性使文艺作品的生命存续在一代又一代读者的阅读之中,同时也留存在一代代作家的互文性文本中.经典,表明文艺作品长久的生命存续和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8.
敦煌毗沙门天王图像及其信仰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敦煌毗沙门天王图像极其丰富,它分为单尊毗沙门天王像,其中包括"毗沙门天王供养图"、"毗沙门行道天王图"及其他三小类;复合型毗沙门天王像中的第一类毗沙门天王主要跟一般的形象一起出现,第二类则是把一些跟于阗建国护国有关的形象放在一处论述.论文还大致按毗沙门天王信仰的流传时序,对毗沙门天王信仰的状况作了论述,指出毗沙门天王信仰最初的流行跟于阗有关,突出的是一种建国护国的保护神作用,后来又突出了其作为战神、护军神的功能,受到当时人民的极大崇拜.  相似文献   

19.
才思无穷寄载笔——论任昉笔体作品的思想和艺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南朝学者任昉擅长表奏等笔体文章,和当时文坛领袖沈约齐名,有"任笔沈诗"之称。任昉的笔体作品中有大量的属于代人创作的代言体。即使是代言体作品,任昉也能设身处地恰如其分地把握作品的艺术表达出自己的褒贬,表现了有为而作的精神。任?的笔体作品用典恰当、笔端含情,其艺术价值得到当时人的赞赏。  相似文献   

20.
素质教育实际上就是用真、善、美完善人的精神品格 ,其中文化素质是一切素质的基础。文化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素质 ,审美教育是人文素质的关键。艺术鉴赏是审美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 ,它在审美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艺术鉴赏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美、认识美、理解美、欣赏美、享受美的过程 ,它的作用不仅包含在对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挖掘之中 ,而目还存在于通过对作品审美价值的领悟而获得的思想教育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