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艺创新的“尺度”,既是个理论探讨的课题,又是个创作实践问题。本文试图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从四个方面论述这个问题:(一)创新是文艺创作的基本规律,依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文艺创新同其他事物一样必须按照“物种的尺度”和“美的规律”进行,所以创新要有一个“度”;(二)就新时期文艺发展来看,要在“多元”、“多向”中寻找“定位”,在“多变”、“速变”中寻找“定向”,创新的“尺度”往往难于把握而使人们感到困惑;(三)文艺创新的“尺度”要受多方面客观因素的影响,不但对物质生产有依附性,还要受时代、读者群和传统审美习惯的制约;(四)文艺的创新与“尺度”处于一个对立统一体中,是沿着“同化”与“顺化”机制向前运动的,二者必须融洽和谐,“尺度”对创新才能起到激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文学史上,周秦以来,诗文一直占据着正统文学的地位,代表着主流意识形态文化。诗以言志,文以载道,体现着主流意识形态所赋予的价值和功能。而词这一起源于唐,滋衍于五代的新型文体,由于其初始阶段价值取向与传统诗教的背离,直至宋代一直被排除在主流文化之外...  相似文献   

3.
词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诗歌样式,有它独特的体性。本文按照“循名责实”的原则,从词的三种不同名称——曲子词、诗余和长短句入手,分析和探讨了词“别是一家”的基本特性,认为娱乐性、抒情性和长短句是构成它本质的三大要素,其中“缘情”一项是奠定词体并贯串始终的最基本的规定性。文章还从我国古代诗歌传统中“言志”和“缘情”的不同走向,揭示出词的文学特征所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4.
刘勰是继刘安、司马迁、刘向、班固、王逸之后又一重要楚辞学者。他在《文心雕龙》中,比较全面地总结了楚辞研究成果,经过开拓发展,形成了系统观点,构成独具特色的楚辞学说,把楚辞研究推向了新阶段,代表了魏晋南北朝楚辞研究的最高成就,在楚辞学史上  相似文献   

5.
日本古代的楚辞研究,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楚辞>传入日本到安土·桃山时代.第二阶段为江户时代.在这一阶段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者当数西村时彦,其对楚辞的研究可以用细致入微来加以形容.当我们在对楚辞进行研究的时候,不仅要从中国诗歌这一角度来进行研究,同时也应该具有从异国角度来进行研究的眼光,看看国外学者是如何接受楚辞并给出他们自己的解释的.将这二者结合起来,也许能够从中看出一些问题,并且能够更加清楚地看出楚辞在世界诗歌史上的地位,同时这也是一个文化传播和被接受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所谓尽头艳语就是指在内容上描写儿女柔情,而在语言表达上以质朴直截而近乎极致的词句。作为直质艳词的一种,其自成一格的魅力、亦正亦邪的特征在宋代就已受到关注及争议。清初明确将尽头艳语作为直质艳词中一种独特类型,加以标举,冠以尽头语、决绝语、透骨情语等名。其与婉约艳词相反相成,使轻薄归厚重,俚俗通大雅,决绝含忠恕,质语穷艳态,直语寄微言,尽语播远韵。这种特征的形成须有至情高格为依托,由大气真力来运转,既是成就其独至之妙的关键,也是其特征、渊源、价值、正变定位历来备受争议的根源。  相似文献   

7.
清初词坛的“错位尊体”理论———“攀附《诗》、《骚》”与“雅正寄寓”,互为发明,关系密切;一者直攀经典,欲从正统观念上推尊词体,以求彻底摆脱词为小道的地位;一者倡导雅正寄寓,欲从教化功能上推尊词体,以求使词承担起言志载道的作用。二者的做法,虽然有颇高尚的理念诉求,却有悖于文学艺术的发展规律。同时,二者一方面攀附推尊,一方面又自认“小道”,显见理论的矛盾与思维的混乱。因此,尽管“攀附《诗》、《骚》”说与“雅正寄寓”说在清初词坛热闹一时,然而,无论在理论建设或创作实践上(尤其是后者)皆无法取得显著的积极效果;反而不可避免地陷入矛盾、困惑的窘境;最终只能导致词体诗化、回归诗教,以致造成词体发展的自我迷失  相似文献   

8.
《求是学刊》2019,(3):140-150
谢玉岑在二十世纪前期的词坛上声名卓著,创作题材以悼亡、感时、题画几类最具个性色彩;艺术上以白描见长,同时注重色彩感、动态感,劲道满足,凸显神韵,落想超奇;风格缠绵沉至,在貌似轻描细染的笔触里,内含千钧之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楚辞》神话是中国神话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继承古代神话精神,又开创新神话主题,呈现出新陈代谢的活泼局面。文章指出,引起《楚辞》神话的新变有三大重要因素:一,人的整体觉醒使神灵世俗化,神话从此唱起生命恋曲;二,民族精神的成长使神话在文化冲突中占据突出地位,《楚辞》神话的许多重要篇章都是面对异族神话挑战的应战,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三,个性人格的成长,冲破了神话固有的属于集体的属性、民族性与个性人格的交织,使《楚辞》神话走向全新境界。《楚辞》神化的新陈代谢过程加深了我们对神话发展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屈诂》是明末清初桐城学者钱澄之的楚辞学著作。钱澄之的楚辞观集中表现在庄屈无二道的庄骚融通思想和以屈继《诗》两个方面。庄屈无二道的观点实与明清之际的庄骚融通思想密切相关,是易代之际文人特定心态的反映,亦是对屈原的忠直立身与庄子的以藏为用两种处世方式的矛盾体验。以屈继《诗》是钱澄之诂屈的根本宗旨,这一宗旨主要体现在以治经方法阐释屈骚,以及因《小雅.车辖》的作意联想到《离骚》求女的寓意。因钱澄之力戒强事穿凿的诂屈方法,其楚辞研究更重要地体现在对屈骚的心灵感会上。  相似文献   

11.
1992年4月20日是亚伯拉罕·艾普斯顿(AbrahamEpstein)的100周年诞辰纪念日。这位被广泛认可为把“社会保障”(SocialSecurity)一词引介到美国和全世界的第一人 ,也是20世纪上半叶全美社会福利运动的领袖。不过 ,在20世纪30年代初 ,被广泛运用的却不是“社会保障”而是“经济保障”(EconomicSecuri ty)。那些提出早期社会立法的人常常把“经济保障”挂在嘴边 ;罗斯福总统在1934年组建经济保障委员会时用的也是该词 ;1935年1月17日 ,罗斯福在向国会作国情咨文 …  相似文献   

12.
战国时期.有个楚国人在家里用石灰刷墙,突然一小块白灰掉下来,沾在鼻子上.奇怪的是不管他怎么抠都抠不下来。这人出门时人人都笑话他,他自己也感觉别扭.于是他便想找人帮他弄掉这个小污点。当时有一位很有本领的石匠看了他的鼻子后.对他说:你给我站稳.千万别动。他很听话地直直站住了.只见那石匠慢慢举起手中的斧头,“嗖”的一声,斧头从鼻尖上掠过,等他明白过来,摸摸鼻子,那块小石灰不见了,站在一旁看热闹的人都吓呆了。  相似文献   

13.
孤独是一种心境,每个人都会走进这种心境,每个人同样也会有这样感觉??然而这种感觉,随着年龄的不同,理解的也就不同,十几年前我只泛泛的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理解“孤独”一词,十几年后,经历了许多事,经过了许多分秒以后,我对“孤独”从出处、词语解释上??等等,又有许多更深、更成熟的理解和感悟。  相似文献   

14.
“之”、“其”、“而”、“以”诸虚词,在楚辞中不仅出现频率较之散文要高得 多,而且使用方法也颇有特点。本文拟通过楚辞与散文的比较,楚辞的不同版本的比 较,论证这些虚词的用法特点,探索这些特点与句法的关系,进而分析这些特点产生的 原因。 (一) 在散文中,虚词的用法一般比较固定,相对而言也比较狭窄;但在楚辞中,它们的 用法就要灵活广泛得多。下面我们将通过“之”、“其”、“而”、“以”诸虚词,来 探讨楚辞中虚词用法的这一主要特点。 一、“之”:除作代词之外,虚词“之”在散文中的作用主要是连接定语与中心 词、补语与中心词、主…  相似文献   

15.
<正> 词,晚出于诗,而且历来被视为"艳科"、"末技",不如诗的高雅庄重.但是它一出现就倍受人们的喜爱,赏词人吟咏不绝,填词人亦历久不歇.因为词自有其特殊的美质,特殊的魅力.我在这里从词的四个方面的主要特点试做说明.  相似文献   

16.
辛稼轩所创纪游词数量虽不多,但其对不同地域自然山水个性化的审美呈现,由自然山水观照人文山水的高超手法,以及由这两种山水抒发的个人浓郁情味和独特的审美趣味,使其纪游词不独成为文学欣赏的对象,也成为解读辛弃疾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命体验的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17.
清末北京话中才出现"干脆"一词,最初为形容词,经百余年的发展到现代已完成了从形容词到语气副词的语法化过程,"直接"这一语义特征和形容词作状语这一句法位置是其变化的主要条件。北京话语气副词"干脆"的意义和用法与普通话略有差异。  相似文献   

18.
在辛弃疾雄踞词坛以前,被历代词评家誉为词的“正宗”的婉约词,已走过了三百余年的漫长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内,曾经出现过一大批独具特色的婉约词人,写出了大量风格各异、千古不废的名篇佳作,但比较而言,这一历史时期的婉约词,几乎没有超出闺阁庭园、伤春怨别的传统藩篱。至辛弃疾出现,婉约词的创作为之改观。稼轩婉约词中虽也有同类题材的词作,但其内蕴已与前人之作有明显的不同。辛弃疾不仅全身心投入建功立业、收复失地的斗争,而且还全身心倾注于词的创作。 在现存六百余首稼轩词中,婉约词占有相当比重,它以“清而丽、婉而妩媚”的词风…  相似文献   

19.
本文简要介绍了英国理论语言学的拓荒者J.R.Firth的结构与系统理论,阐明了把该理论运用到词的搭配方面.即通过分析词的内在关系来掌握词的应用及搭配,有利于避免犯词语搭配不当的错误,并且强调在分析、观察词与词的内在关系时,要搞清词语的结构,注意收集、化分词汇的所属“系统”,明确非同类“系统”的词汇之间不能随意替换。  相似文献   

20.
本文拟从中国历代刑法的名称及字形,音义方面的发展变化作简略的探讨。中国最早的法律产生于黄帝时代,名曰《李法》或《理法》。《汉书·胡建传》:“黄帝理法曰:壁垒已定,穿(?)不由路,是谓奸人,奸人者杀。”从其内容看就是惩罚犯罪的法律。唐、虞时代的刑法名称,根据《尚书·舜典》:“慎徽五典,五典克从”;“修五礼”;“汝作土”。《尚书·吕刑》:“率义于民棐(音匪)彝(音移)。”的记载,可见唐虞刑法的名称有“五典”、“五礼”、“士”和“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