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再山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本文就两首古代名诗在历史上引起的争论 ,引出对文学作品中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两者之间关系的探讨 ,阐明了在阅读欣赏中国古典诗歌时对诗境把握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吴玲蓉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1,(2)
李大钊最为杰出的理论贡献就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必须应用于中国实际环境的思想,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理想应用于实境的命题,不仅是一种可贵的科学精神,也是一种实践社会主义的具体方法论原则。这对当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实践具有很好的指导和启示作用,值得我们重视、理解、汲取并转化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物质力量。 相似文献
3.
张会平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69-71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无论传统现实主义小说所关注的"现实"范畴,还是思索小说所关注的"可能"范畴,都体现了一种高度的艺术真实。本文从三方面进行论述:文学能穿透现实观念的束缚;艺术真实之真在于给现实生活以启示;文学艺术中的虚构,是生活真实的完善者,而非对立者。 相似文献
4.
易菲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85-89
"意境"是中国艺术审美的灵魂,它深刻地概括了艺术的本质、创作规律和审美特征。一件艺术作品成功与否,关键是看它有无意境,以及意境之深浅,这与中国艺术注重"心灵表现"的传统是分不开的,而西方的艺术理论没有将"意境"形成主题。因此,本文着重就意境的概念、意境的美学特征以及艺术意境的最终生成,来对中国艺术的意境论做一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5.
朱富铭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87-89
含蓄美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美学追求,历来为诗歌创作者和诗评者所重视。追求含蓄美的技法由浅入深有语法层次、修辞层次和宗教觉悟层次等三个层次。层次不同,手法各异,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诗歌含蓄艺术的三种境界。论文从手法分析入手,结合不同层次的比较,探讨古诗含蓄艺术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6.
管军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3):63-66
诗歌意象作为审美对象,内涵十分丰富,与诗歌抒情有着密切联系,它们之间存在着相映成趣、相反相成、叠映相乘、不确定性等审美对应关系。论述二的审美对应,便于理解诗歌抒情性和形象性相结合的特点,对于诗歌创作和诗歌鉴赏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美学上的认识意义。 相似文献
7.
8.
阮温凌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6(2):7-10
王一桃香港诗歌创作表现了"珍珠和垃圾在香港并陈"的敏感神经和艺术视野,以其强烈反差的审美意象,观照东方明珠现实主义诗篇的面面观,突显诗人"示人以真、导人以善、给人以美"的艺术要求,探索"王一桃体"诗歌创作"以简胜繁,平中见奇"、"白描勾勒,写意传神"、"构思奇特,结构精巧"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9.
李鸿杰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5)
叠字作为一种修辞手段 ,历来为诗人广用。而随着古典诗歌的发展 ,叠字从简单的拟声写貌 ,逐渐成为诗人有意为诗的一种体现。而且从声律、意象 ,尤其是从诗人的创作心理方面 ,可以发现叠字的存在对诗歌艺术的作用并非只局限于修辞 ,叠字在诗歌中的内涵是深厚的 相似文献
10.
杨长勋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4)
韦其麟的叙事长诗《百鸟衣》以思想家的敏锐和艺术家的精炼远远地超越了传说故事的艺术原型,以现代诗歌的艺术方式再造了民族的和艺术的神话。诗人创造了一个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诗歌意象群,既保持了艺术的和谐与朴素,又不失诗的语言机智。《百鸟衣》还充分地显示了叙事诗在抒情方面的艺术魅力。《百鸟衣》的艺术童真感是五十年代初期中国文学的某种具有共性的艺术现象。《百鸟衣》作为一个艺术文本已经固定,不同时代的读者会读出不同的意味,不同的审美水准的人也会悟到不同的意味。文本是固定的,批评是变化的。 相似文献
11.
胡王骏雄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2)
黄永玉以著名画家与雕刻家的身份享誉世界,近年来,其文学创作成就也备受学界瞩目。作为黄永玉最早接触与尝试的文体,现代诗在其文学创作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黄永玉的诗作挥洒自如,不受任何创作理论的规约,最为显著的特征在于“真”,即摹写世间百态的真实、感抒人情世故的真情以及追求艺术自由的真心,“真”使得黄永玉的诗歌在中国新诗史中独具风格。 相似文献
12.
胡王骏雄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2):86-91
黄永玉以著名画家与雕刻家的身份享誉世界,近年来,其文学创作成就也备受学界瞩目。作为黄永玉最早接触与尝试的文体,现代诗在其文学创作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黄永玉的诗作挥洒自如,不受任何创作理论的规约,最为显著的特征在于真,即摹写世间百态的真实、感抒人情世故的真情以及追求艺术自由的真心,真使得黄永玉的诗歌在中国新诗史中独具风格。 相似文献
13.
周俊玲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0(2)
诗的意象带有强烈的个性特点,最能体现诗人的风格.在现存的122首陶诗中,写到鸟的多达38首,可见鸟是陶渊明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陶诗中的鸟意象,继承了传统诗歌的比兴手法,同时也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陶诗中的鸟意象生成独具个性;分发挥了传情达意的媒介作用;到了物我浑融的境界;言表现冲淡自然. 相似文献
14.
邓永忠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8(5)
本文通过分析狄兰·托马斯(Dylan Thomas)诗歌的独特想象、语言创新和意象类型,探讨其开创的英美诗歌史上自由奔放的一代诗歌艺术. 相似文献
15.
王红蕾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5)
文学作品旨在艺术地反映生活的本质和规律,文章从生活事实、生活其实和艺术真实三个方面,分析、论述了三者的本质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张体云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3):17-21
朱熹在诗歌意象和意境创作上有自己个性化的风格。在构筑意象言词上的倾向性选择 ,对表现意象有强烈的象征意味和自比意识 ,形成其诗歌意象色彩丰富 ,或孤凄、悲寒 ,或幽淡、宁静 ,或奇伟非常 ,或神通广大 ;同时其诗歌意境或苍寒幽深 ,或悠适淡泊 ,或雄奇豪壮 ,或古典雅致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意境"、"境界"、"意象"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燕玲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1)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十分重要的审美范畴。关于意境的称谓,常出现将意境、境界和意象混为一谈的现象。这三个概念到底是不是一回事,文章将对此做一探讨。“境界”这一概念由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使用、强调和《人间词话》的深刻影响,似乎有等同和替代意境的倾向,同时,诗歌的基本单位———“意象”概念也由于没有明确的界说,而常常与意境等同。这三个概念都是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且相互之间很难清晰的切分,三者既有密切的联系,有重合,但三者的基本特征和使用范围还是有着明显的差异的。 相似文献
18.
张燕玲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1):104-111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十分重要的审美范畴。关于意境的称谓,常出现将意境、境界和意象混为一谈的现象。这三个概念到底是不是一回事,文章将对此做一探讨。“境界”这一概念由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使用、强调和《人间词话》的深刻影响,似乎有等同和替代意境的倾向,同时,诗歌的基本单位——“意象”概念也由于没有明确的界说,而常常与意境等同。这三个概念都是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且相互之间很难清晰的切分,三者既有密切的联.系,有重合,但三者的基本特征和使用范围还是有着明显的差异的。 相似文献
19.
意象派诗歌是美国现代诗歌的开路先锋,代表人物主要有:庞德、H.D.罗厄尔等。他们在对待诗歌"意象"上,主要强调意象和"意象并置"。20世纪五、六十年代,罗伯特·勃莱、詹姆斯·赖特等把意象派诗歌发展成深度意象派诗歌,无论是诗歌理论或是诗歌创作实践,他们在对待诗歌"意象"上与庞德的意象派诗歌有着一定的差异;他们也强调诗歌的意象,但认为深度意象是对无意识的开掘,强调意象的跳跃和比喻的转换。通过从定义和概念、哲学基础、文化来源以及创作实践四个方面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意象派诗歌和深度意象派诗歌在"意象"处理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韩煦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449-453
李贺的诗歌讲究色彩意象的搭配,并素以纷繁的色彩、强烈的对比和浓厚的色调称著。多用通感的表现手法,其效果表现在"视觉与感觉"之间的串联和沟通相生。李贺诗歌色彩的运用,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比较显著的应属"意境"的营造、朦胧美和曲折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