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帝内经·素问》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其成书于何时何人是学界历来争论不休的话题之一。对《素问》用词特点进行研究,是推测其语言年代的又一路径。"戴眼"一词,最早见于《素问》,其意义众说纷纭。从"戴眼"自身的发展历史和同时代的相关词语的含义两个角度进行考察,可以推定"戴眼"为"眼珠偏向一方"之义。  相似文献   

2.
以《黄帝内经》四大传本之《素问》与《太素》作为研究对象,选取《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所存在的异文现象,从字音、字形、通假等方面予以辨析,结合文意,疏通医理,以确定词义,求得最贴近于《内经》本意之解,以更好地理解医理。同时为汉语史研究提供更全面、更丰富的佐证。  相似文献   

3.
明代罗懋登《西洋记》一书中的方俗语词,尤其是江淮方言词语很丰富,值得重视。本文诠释了其中十三条意义难明或易生误解的词语,并纠正了辞书的一些误释。  相似文献   

4.
《黄帝内经》(包括《素问》、《灵枢》,以下简称《内经》)一书,出自战国时代,自秦汉至唐都有所补充。《内经》成编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开创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几千年来,历代医学家的论著,都从不同的方面充实、发展了《内经》的理论和学术思想。《内经》的思想内容极为丰富,不仅具有重大医学价值,而且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本文文试从哲学思想的角度对它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5.
《素问》一书距今久远,在流传过程中,增删改易情况复杂,异文材料丰富。如何判定异文材料的正确与否,常常是见仁见智,彼此难以说服。以《素问》“杂合(离合)”“杂术(离术)”“铸锥(铸兵)”三组异文为例,参考同时代的文献,提供大量书证加以确证。  相似文献   

6.
《圣济总录·《小儿门》集北宋以前儿科医学之大成,通过对《小儿门》的研究发现,小儿服方用量除与病情、药性、年龄密切相关外,另一重要影响因素是方剂的剂型。《小儿门》方剂剂型较前代进一步丰富,多达31种,其中应用最多的是丸散剂。剂型多样性为小儿服方用量的精细化提供了可能。与剂型相对应,服方用量的计量单位也呈现出形象化、多样化的特点,除度量衡计量单位外,还运用了大量拟量单位,其中丸剂使用了19种拟量单位。研究《小儿门》服方用量有利于明晰小儿方剂量效关系的研究,对现代小儿临床用药及服方用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也对丰富方剂学的文献研究具有一定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玉书同志在《山东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九八五年第二期上发表了《〈三都赋〉何时写成》一文。他既不同意《山东古代文学家评传》中所说的左思《三都赋》写成于陆机入洛的公元二八九年后,也不同意韦凤娟同志所说的《三都赋》写成于公元二八○年灭吴前夕。他认为《王都赋》写成的时间“应在公元二八○年吴亡以后,而在公元二八二年皇南谧卒以前,以公元二八一年较接近事实。”不赞同《王都赋》晚成于陆机入洛的公元二八九年后,这是颇有见地的。但是张玉书同志通过对《晋书·左思传》上的一段文字的解释作为论据,这不仅不确凿,而且显得不能自圆其说。《晋书·左思传》载:“初,陆机入洛,与弟云书曰:‘此间有伧父,欲作《三都  相似文献   

8.
<正> 《永乐大典》(以下简称《大典》)一送“梦”、六模“湖”、九真“门”、十三箫“潮”、十八阳“堂”、“仑”字有关条目内辑有《三阳志》、《三阳图志》条文,而以十三箫“潮”字潮州府最为集中。从而使失传的《三阳志》、《三阳图志》得以保存其梗概,为研究潮汕地区史地及志乘提供了宝贵史料。对《三阳志》和《三阳图志》的研究,目前尚不多见,基本上处在辑佚阶段①。兹就管见所及,对二志有关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期引起大家对二志的注意,并准确地运用二志的史料。  相似文献   

9.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医书,大约成书于战国后期,书名最早出现于《汉书·艺文志·方技略》,原书包括《素问》和《灵枢》(即《鍼经》)各九卷,各八十一篇,书中述及阴阳五行、摄生、脏象、经络、病机、诊法、论治、五运六气等医学理论。《内经》各篇有关心理学术思想方面的论述不少,其中涉及情绪心理的约廿篇,本文从情绪心理学说方面进行探讨。《内经》里的情绪心理学说在医学上是有重要研究  相似文献   

10.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与<乐记>均成书于先秦战国时期.<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包括<素问>、<灵枢>二部分,它全面地阐述了传统医学的理论体系,为传统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  相似文献   

11.
现今《脉经》之通行本为北宋校正医书局校订本,宋人自序整理该书时参照《素问》《灵枢》《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书的相关内容.依据保存唐代写本原貌的《新雕孙真人千金方》(存20卷),全面考证宋人如何以《千金要方》校补《脉经》,为探讨宋人整理中医古籍的原则与方法、考察唐宋之交脉学理论的转变以及重新评价宋人在传统医学史上的地位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张仲景《伤寒论》中的治则思想 ,既宗《黄帝内经》“谨守病机”、“治病求本”之旨 ,又大胆创新 ,多有发挥 其精华集中体现在明标本、析逆从、辨邪正、调阴阳、平升降等六大方  相似文献   

13.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据《汉书·艺文志》著录原书十八卷,包括《素问》九卷,《灵枢》九卷,是产生于秦汉时期的一部医学典籍.《内经》不仅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中国哲学史也有着重大影响.它吸取先秦的唯物的精气说、阴阳五行说和形神论,作为医学理论基础,对人的生理与心理,病理与药理,治疗与保健等各方面问题,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从而又发展了中国古代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本文仅就《内经》的形神论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考释《素问》疑难字词四则.认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斗而铸锥”的“锥”当作“垒睫”;《阴阳应象大论》“寒胜则浮”及《阴阳类论》“气浮不鼓”的“浮”当为“汪”的俗字之误;《脉解》“所谓甚则跃者”的“跃”当读作“旭”,《说文》训“行不正”;《素问·至真要大论》“咳不止而白血出者死”的“白”当训大,“白血出”犹白汗出,即大出血。  相似文献   

15.
《老子》一书,蕴含着丰富的认识思想,研究这一问题,对发掘《老子》一书有价值的成份,研究中华民族的思维特征都很有意义。然而许多研究《老子》者,往往拘泥于《老子》一书中“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绝圣弃智,绝学无忧”等片言只语,给《老子》的认识思想冠以“蒙昧主义”、“神秘主义”之名。我以为这都是因为没有触及  相似文献   

16.
《资本论》可以说是学习历史观点和方法的宝库。全书贯穿着作者从历史出发的思考。尽管如此,但这部书直到第三卷的最后一页,并没有对历史作全面的考察。书中所坚持的分析方法,是舍去历史性考察或者其范围受到限制的分析方法。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一书的经济学方法部分所说的从具体的“模糊表象”到达抽象亦即最根本性概念的思考过程当中,背定是运用了历史性的考察的。  相似文献   

17.
胡澍《素问校义》发微施观芬胡澍,字甫,一字甘伯,号石生,绩溪人。生于道光五年(1825年),卒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享年48岁。胡氏著有《释人疏证》、《左传服氏注义》、《通俗文疏证》,惜皆不存,唯《素问校义》一书传世。《素问校义》乃是清末三部研...  相似文献   

18.
近阅1981年新版《鲁迅全集》,其第十一卷有几处校对错误,兹列如下:《两地书·三四》末缺“(其间当缺往来信札约共五六封。)”一行十三字。(据1958年十卷本。)王得后同志《两地书研究》录出了未编入《两地书》的原信,其中有鲁迅二五年七月十五、十六致景宋的两封,景宋六月三十、七月十三、十五、十七致鲁迅的四封。《两地书·三四》是七月九日,三五是七月二十九日鲁迅致景宋,这中间恰有五封信未编入。《两地书研究》亦引用了这句话:“很快,即在注名‘其间当缺往来  相似文献   

19.
荣孟源先生在《曾国藩所存<李秀成供>稿本考略》(下称《考略》)一文中,从七个方面论证《书供》原稿不是李秀成的真迹,而是曾国藩将其删改后派人重抄的“冒牌货”。我也写过《李秀成<书洪>原稿考辨》一文和他商榷。惟因篇幅所限,拙作对该文所说的《刻本》采用〔〕号的看法未加论列。现就这个问题补述如下。 《考略》第六节的末段说:“曾国藩制造了这个《稿本》,冒充李秀成的真迹,其大段删节之处,在《刻本》末尾加以说明,其个别改动字句,也用〔〕号标明。《刻本》中共有〔〕号十六个,在正文中十三个。如《稿本》‘是以被两国(个)奸民获拿’一句,曾改为‘遂被曾帅官兵拿获’,《刻本》作‘〔遂〕被[曾帅追兵]拿获’,借以表示曾国藩‘正大光明’,从而也就掩饰了他篡改李秀成真迹的大罪行。”《考略》第七节还说,《刻本》〔〕号中的字,“是曾国藩派人抄录此《稿本》时加的。” 《考略》是把《刻本》所用的〔〕号(主要是正文中十三个)当作曾国藩为了“掩饰”其“篡改李秀成真迹”的罪行而制造的假相看待,但我认为情况并非如此。据我考察,《刻本》正文用的十三个〔〕号都是各有其原因和作用的,它们与篡改真迹并无关联。原因和作用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四种  相似文献   

20.
《周易》一书,巳经被汉以后直至现代中西方人士弄得“神乎其神”,面目全非了。本文“卑之无甚高论”,只谈谈《周易》的本来面目。 一、《周易》是卜筮之书 前人曾说《周易》是“卜筮之书”,我认为很有道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