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欢 《兰州学刊》2009,(7):109-112
女性、社会性别和全球化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女性主义者关心的话题。经济全球化是与就业结构的深远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此期间女性就业的转变同样复杂和多样。从社会性别的视角,探讨全球化背景下男女就业参与度、男女失业率、男女收入以及性别分工的变化,这对分析目前全球金融危机中的女性就业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齐艳英 《理论界》2007,(7):95-97
社会性别是相对于生理性别而产生的一个概念,是近年来国际上分析男女平等的重要概念。社会性别平等要求男性和女性的不同行为、期望和需求均能得到平等的考虑、评价和照顾。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某些方面,男女两性的发展差距有所加大。各种造成男女地位、收入、权力悬殊的因素,正在不断改变着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又由于我国的幅员辽阔,情况多样,社会性别状况在不同地区、在城乡之间、在不同民族群体中是不平衡的。因此,对于男女平等,不能只强调字面意义上的、形式上的平等,更要强调现实生活中的、实质上的、结果上的平等。男女平等不仅需要在法律中明确规定男女平等,更重要的是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实现男女平等,真正为男女两性的发展提供同等机会,从而实现结果上的平等。  相似文献   

3.
构建先进性别文化,主要指树立社会公众共享的、以性别平等为核心的价值观念,传播体现性别平等和谐的语言和知识,创造表现性别平等和谐的物质和非物质形式的社会过程。构建先进性别文化是以推进性别平等和社会和谐为根本目的、顺应文化演进规律、引导文化前进方向、与时俱进的社会行动。思考构建先进性别文化的战略和策略,需要开拓思想和视野,不仅要将其纳入先进文化建设的理论框架,视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要将其纳入社会管理的范围,视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动员全社会力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开展行动。  相似文献   

4.
女性和男性都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与中心,两性的平等和谐内在地构成了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与关键条件.在和谐社会的语境下审视两性的发展现状会发现,目前的男女两性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层面都还存在着相当严重的不平衡与不和谐的现象,并明显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要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努力消除各种性别失衡与歧视现象,促进和实现性别关系的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出生婴儿性别比持续偏高的原因,主要在于根深蒂固的传统社会性别意识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社会生活中两性间事实上的不平等.社会性别意识差异源于性别角色分工所导致的收入水平的性别差异以及制度设计和实施中的性别差异.要降低出生婴儿性别比,不仅要努力形成实现男女平等的经济基础,还应倡导现代社会性别意识.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社会性别理论与主流社会学理论相融合的路径考察社会性别理论的逻辑,从政治权力、社会地位、功能和财富以及文化三条线索展开对社会性别理论的分析,旨在揭示社会性别理论视野中的现代性图景。  相似文献   

7.
从社会性别的视角研究人口发展问题,有利于揭示人口问题的根源;社会性别理论提倡性别公正,有利于促进妇女发展,实现两性和谐发展,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发展是人口发展的基础和保证,人口发展得益于社会发展;人口发展中蕴含着错综复杂的社会性别关系,调整社会性别关系是解决人口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刘丽珍  朱立言 《兰州学刊》2007,(8):121-124,137
从社会性别的角度审视现行公共政策,把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公共政策是当今一个热门话题.文章从社会性别理论及相应的政策模式入手,对性别中性政策、性别平等政策、性别差异政策和社会性别意识政策一一进行了分析,指出在社会性别意识下我国公共政策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10.
社会性别预算是在社会性别主流化过程中,通过分析公共预算对男女两性的不同影响,对公共预算做出社会性别敏感回应,推动公共部门以更趋公平的方式分配资源。尽管中国社会性别预算的推进面临诸多挑战,但在性别平等的法律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以及相应的财政预算保障等方面,仍旧为其推广实施提供了难得的现实机遇。  相似文献   

11.
社会性别反应预算是指在公共预算决策中,对预算政策产生的社会性别影响作出反应,力求以更趋公平的方式分配资源,从而进一步促进性别平等。自1984年澳大利亚开始尝试以来,社会性别反应预算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其主要特点呈现为:以实践推动理论,侧重宣传而较少触及预算过程的实质改变,从关注预算支出转向全面考虑预算收支等。  相似文献   

12.
传统男尊女卑的社会性别制度下,家庭是女性日常生活的核心。但是,最近几十年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出现了农村女性大量流向城市寻求工作机会的现象。研究这一现象的学者更多从户籍制度变革、产业结构调整、个体理性选择等方面去解释原因。在这个解释路径中,相对缺失社会性别视角。社会性别理论——从社区、家庭和个体三个层面具体探问:社会性别机制如何制约和影响女性农民工流动,反之,女性农民工的流动对传统的社会性别制度又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可以看作是另外一个解释女性农民流动原因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3.
汪振军 《中州学刊》2007,1(3):252-255
大众传媒在传播性别观念方面有两面性,一方面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性别成见,主要表现为对男女两性的性格、形象、智力、社会分工、家庭角色等方面的定型化。媒介所强化的性别成见最终影响受众的性别观念和行为。另一方面,如果媒体从人文主义立场出发,以社会性别为视角,以具有生命的个体为着眼点,发现和建构人的主体精神,使两性构成平等、对话、互补的良性关系,将有助于改变社会的性别成见,推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相似文献   

14.
《江西社会科学》2014,(7):238-242
经济全球化加速了人口的流动和民族之间的融合,人们生活在一个日益多元化的社会中,社会身份变得更加复杂。社会性别理论和社会建构理论认识到社会性别与身份的动态性和可塑性特征,促使语言性别差异研究和社会身份认同研究由本质论向社会建构论转向。语言在人的社会身份建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的社会性别和身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社会化的过程中通过语言的选择和使用建构而成的。身份的动态性和多元化可以通过交际中的语码转换来实现。针对社会性别和身份的动态特征,可以尝试运用动态系统理论对语言、性别和身份开展更深层次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女性的中性化就业,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有人认为,女性的中性化就业,不仅解决了女性就业难的现实,而且在实现男女平等上也是一个进步。但是,这样的两性无差别真的就是"男女平等"了吗?  相似文献   

16.
刘传霞 《理论界》2006,(1):183-184
蘩漪和曹七巧两位“疯女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不同遭遇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个案,它昭示了以男性为主体的中国社会对女性角色的期待和认知,透露了现代文学史建构中存在的男权话语,表明了自我社会性别的建立与认同的过程,也是一个权力运作的过程。蘩漪是男性自我的他者,曹七巧是女性自我的替身。  相似文献   

17.
南北战争对美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战争重塑了美国女性,推动了美国社会性别的变化,使美国男女在社会生产、经济生活、社会组织机构、文化领域、价值趋向等方面的差异大大缩小,为美国妇女的解放创造了前提,它是美国妇女解放的重要里程碑。  相似文献   

18.
社会性别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了极大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一个全球化的比较成熟的学科。性别史的研究改变了传统的历史视角,对当代性别的研究更影响到从联合国到各国的社会发展政策。伴随社会性别理论的发展,研究者开始注意到差异。区域化研究趋势在海外的对中国性别的研究中表现比较突出,国内研究在这方面还仅是有此苗头。在全球化的性别话语中,借鉴社会性别研究的差异理论,推动区域性别研究,就能更好地与国外的从事中国性别研究者对话。  相似文献   

19.
陈梅婷 《东南学术》2021,(4):134-145
社会性别的建构往往围绕身体这个媒介展开,男性通过改造和消费女性身体来支配女性.农业农村现代化对社会性别建构的影响是复杂和双向的:在福建省大岞村的社会性别建构中,一方面现代化发展所带来的结构性力量松动了传统的性别社会规范,被主体意识觉醒的女性利用来重建新的社会性别规范,使支配女性身体的方式从隔离、压制转变为鼓励、约束,但传统的社会性别规范以隐蔽的方式继续发挥作用;另一方面,现代商业文化和消费主义对女性身体的两次"物化"使过度关注身体和身体消费的女性受到批判,从而成为传统社会性别规范的"帮凶".传统社会性别规范以一种米利特所言的最巧妙的"内部殖民"的方式存在于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坚固、持久,并且会灵活地转变运作的方式.  相似文献   

20.
逯改 《兰州学刊》2008,(4):99-101
社会性别是相对于生理性别而产生的,是近年来国际上分析男女平等的重要概念。从社会性别的视角来看,影响两性别平等的因素,主要有理论、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实现两性平等对于弘扬先进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