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沈从文是一位杰出的报纸副刊编辑,他倾尽心血孜孜不倦地探求,强调副刊个性化、倡导创作自由、帮扶青年、公正对待稿件和表征审美教育思想、提出"读者理解力"及面对市场等编辑观,不仅成为了中国副刊编辑宝贵的精神遗产,而且对中国当代编辑仍有很大的启发性,在中国副刊编辑史上必将经久长存.  相似文献   

2.
作为"新月派第二代文人"的储安平,担任《中央日报》副刊《中央公园》编辑期间,刊发了大量观察文坛、反映文坛风气的文章。这些文章多以揭露文坛黑幕和阴暗面为主,使其逐渐形成一种对文坛和文人的否定性评价。此种认识,导致储安平放弃《中央公园》而主持《中央日报副刊》,逐步将注意力由"观察文坛"转向了"关注社会"。其后储安平以政论家的身份出现于中国报界,于20世纪40年代末创办《观察》周刊,深刻影响了战后中国的舆论走向。由此可知,此种转变实为储安平一生之关键转折,对中国新闻史而言亦有重大意义。不过,他在《中央日报》副刊时期的转折,并非毅然决然的转变,而是带有某种曲折和反复。  相似文献   

3.
从《大公报》的办报思想,创刊宗旨为切入点,尤其是针对"新记"《大公报》的文学副刊,对20世纪30年代京派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分析,梳理二者间的相关性,以此阐明这一阶段《大公报》文学副刊对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学的重要影响,揭示其副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个人主义在中国现代新诗三十年的发展中经历了一个由兴盛到淡化的过程.当它与"五四"这个精神觉醒、个性张扬的时代结合时,个人主义被推向了历史舞台的前景.诗人们无论在诗歌理论上,还是在创作实践上都特别强调"表现自我"及诗人主体精神的高扬,并形成了以郭沫若为核心的浪漫诗派.个人主义也由此达到了顶点.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剧烈震荡,个人主义被思想界批判、否定,表现自我的个性主题不可避免地日趋淡化.从新月诗派、象征诗派、现代诗派悲观、孤独、消极、惆怅的"自我"到七月诗派、九叶诗派与社会现实依附在一起的"小我",个人主义慢慢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5.
抗战爆发后,虽然现代诗派对现代主义的艺术探索随着时代思潮的转向而走向衰 微,但是由冯至《十四行集》的拓展,到40年代中后期,围绕《诗创造》和《中国新诗》等杂志又 崛起了一个更加响亮地提出“新诗现代化”口号的后现代诗派(“九叶诗派”)。这个诗派不仅在 世界现代主义文学潮流的总体背景中发展了现代诗派的先锋探索,而且突入到广大的人生现 实中,表现出一种新的历史综合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丁玲的编辑历程始于《红黑》,终于《中国》,时间跨度近半个世纪,其间呈现鲜明的历史分期:“左联”时期、解放区时期、建国初期、新时期。丁玲编辑活动的四个阶段显示了中国新文学发展不同阶段的文学出版特征,也显示了丁玲在不同阶段作出的努力和成就。纵观其一生的编辑活动,可以说她是党报文艺副刊的奠基者,解放区文化事业的拓荒者,共和国编辑教育事业的开创者,也是新时期出版体制改革的探索者和先行者。  相似文献   

7.
丁玲的一生有50多年的岁月与编辑工作结缘。她1929年与沈从文、胡也频合办《红黑》、《人间》月刊;1931年主编“左联”的机关刊物《北斗》;1936年又在延安创办我党党报第一个纯文艺副刊———《红中副刊》;1941年她主编延安《解放日报》文艺副刊;1946年主编《晋察冀日报》文艺副刊;20世纪50年代,她又先后担任具有重大影响的《文艺报》、《人民文学》的主编;20世纪80年代复出之后,她不顾自己年事已高,又创办了全国大型文学双月刊《中国》。因此,对丁玲的研究离不开对她编辑活动的研究。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前的丁玲研究者都把研究视线投射在…  相似文献   

8.
百年来 ,各个历史时期的传统副刊大都以文艺性作品为主 ,整个新文学史的发展就离不开副刊。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化 ,受众对精神生产需求增多 ,报业市场竞争加剧 ,报纸的副刊也有了很大变化 ,除一部分如人民日报的《大地》、文汇报的《笔会》等依然保持着文学副刊的传统外 ,更多的报纸副刊则向“杂志化”、“周末化”、“报纸化”方向发展 ,形成所谓的“大副刊”“潮流”。按照《辞海》解释 ,副刊是指报纸上刊登文艺性、知识性作品或理论性、学术性文章的固定版面 ,区别于作为报纸主要内容的新闻版 (正版 )。因而 ,都市报的副刊总…  相似文献   

9.
《星期文艺》是《新华日报》创办初期设立的第一个文艺专刊,由胡风编辑,因稿源缺乏,问世不久就停刊了。《星期文艺》注重评论,它存续的时间虽然不长,却已经初步形成了《新华日报》文艺副刊注重战斗性、批判性的特色。由于胡风在文坛的重要影响以及"七月派"作家的有力支撑,《星期文艺》也得以刊载了一批生活实感与战斗激情紧密融合的优秀创作,形成了抗战初期文艺园地的一道靓丽风景。  相似文献   

10.
1927年,武汉《中央副刊》在国内革命风起云涌的历史背景中创办。《中央副刊》在孙伏园的主编下,以武汉国民党政府为核心展开编辑。该刊形式朴素、内容丰富,并办有星期日特刊《上游》。副刊刊载稿件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努力反映民生,指导革命运动,抨击帝国主义侵华罪行。该刊具有强烈的党派意识、宣传国民党、宣传三民主义、批判蒋介石,并在后期极端反共。作为新艺术之承载媒介,该副刊顺应历史潮流,刊载文章提倡妇女解放,赞美和支持妇女运动。在革命群众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为当时新艺术的诞生、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抗战期间,孩子剧团以"抗战救国和联合抗敌"等为主基调,编辑《孩子剧团从上海到武汉》《儿童副刊》《抗战儿童》等书籍报刊,不仅在沦陷区影响巨大,也有力促进了国统区儿童报刊书籍的发展,对当时全国儿童书刊的繁荣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五年间,孩子剧团制定的"集中精力,宣扬自我""抗战第一,团结至上""反对独裁,联合抗日"的编辑思想凸显战时倾向和审美趣味,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12.
九叶诗派是个人数众多的诗人群体,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郑敏、唐祈、唐湜、 袁可嘉、穆旦不过是其中的佼佼者与代表者,当时,他们中没有出现过作为流派领袖的诗人,如李金发之与象征诗派,戴望舒之与30年代现代派;他们也没有成立一个社团、组织,也谈不上发表统一的宣言纲领,只有一篇《我们呼唤》(《中国新诗》第一集代序)代表着他们共同的追求与主张.这个由唐湜执笔的代序阐述  相似文献   

13.
关于《豫报副刊>)的出版 一九二五年五月四日,在鲁迅的支持下,在河南开封创办了一种新的日报——《豫报》。《豫报副刊》是随《豫报》发行的一个综合性的文艺副刊,每日出版十六开 纸四页。现在看到的《豫报副刊》共一百四十期,至一九二五年九月三十日止。 《豫报副刊》由吕蕴儒、高歌、向培良等人编辑。吕蕴儒,名琦,河南人,鲁迅在  相似文献   

14.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自"五·四"时期登陆中国就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李金发的象征诗歌开始,现代主义逐渐为中国新诗坛所接纳,并被探索中的中国诗人"为我所用",成就了中国新诗史上的"现代派","九叶诗派"和"朦胧诗派".从20年代到30、40年代至80年代,现代主义在新诗歌史上呈现出明显的发展变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15.
朱自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的结尾总结说:“若要增立名目,这十年来的诗坛就不妨分为三派:自由诗派、格律诗派、象征诗派。”格律诗派即指新月诗派,他们在新诗格律化方面的追求,恰如陈梦家在他编选的《新月诗选》序言中所说:“主张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差不多是我们一致的方  相似文献   

16.
清代冯咏的《江西诗派论》是一篇关于江西诗派的专论,见于缉香堂本《山谷全书》的附录,很少为人所知。现所见收录相关文字的有朱自清的《宋五家诗钞.山谷诗钞》,文字有所不同。冯咏在《江西诗派论》中,对江西诗派的内涵进行了诗学传承、政治与学术、地域等角度的解读。藉此,既可以把握江西诗派内涵的变化发展,也能窥视到中国古代诗学风尚嬗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17.
《晨报副刊》与周作人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周作人在《晨报副刊》上发表过的文章可分为为新文学运动摇旗呐喊的文艺批评、谈天说地的小品散文以及对国外作家作品的翻译介绍三大类。周作人与《晨报副刊》之间的关系,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通过比较丁玲1920年代参与编辑的《中央日报·红与黑》文艺副刊、《红黑》月刊的编辑宗旨、运作策略,探讨了商业背景下二者之间内在承继与嬗变过程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9.
上海《民国日报》的《觉悟》副刊是在“五四”运动的鼓舞下创办的,由我国新闻界的革命先辈、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邵力子主编,陈望道助编。从1919年“五四”到1925年“五卅”六年内,它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我国的早期传播有过重大的贡献。《觉悟》副刊于1919年6日16日首次在上海《民国日报》第八版出现,在这之前,每天三大张的《民国日报》原有副刊两半版,约四千余字,在八版的叫《民国闲话》;在十二版的叫《民国小说》。从5月12日起,邵力予先把《民国小说》停了,改出《大家讨贼救国》,《民国闲话》这个副刊仍在续出。从5月25日开始,八版上出了《民国小说、闲话合刊》。但由于《大家讨贼救国》这一新副刊,办得越来越有生气,使这个《合刊》黯然失色。当6月10日曹、陆、章三个卖国贼滚下台的消息传开后,从编者到群众,情绪万分激动,合刊也就停办,改出《救国余闻》,直到6月15日,出了五期。到16日,就又改《觉悟》新名初刊。当时,这些新、旧副刊都不编号,《觉悟》也如此。  相似文献   

20.
四《晨报副刊》是这时期发表白话创作小说最多的报刊。它最早响应《新青年》、《新潮》的新小说创作,先是转载《狂人日记》、《断手》)、《是爱情还是苦痛》,之后发表了近百篇作品(至1921年2月),为新文学培育了不少作家,冰心、叶绍钧以及郑振铎、林如稷、徐玉诺都在这里发表小说。最值得记述的是鲁迅的《一件小事》和《阿Q正传》,就是在此使人们先睹为快的。《晨报副刊))这时期在新小说创作上取得的成绩,与1919年2月7日改组后吸收李大钊参加工作,从而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有很大关系。冰心是《晨报副刊》这时期作品最多、影响最大的小说作者。从1919年9月到1920年底,她在该刊发表了十六个短篇。这些小说的评述已有专文,本文从略。叶绍钧在该刊大量发表作品的时间在1921年之后,我们也不评述了。郑振铎的《平凡的毁了的一生》(1920年10月3日),写作手法有新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