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中国的封建社会,历史悠久,发展缓慢,形态完备,这在世界历史上是少见的。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产生了许多民族英雄和革命领袖,同时在统治阶级内部也产生了一大批推动历史前进的贤达、廉吏、明主。中国历史上的反腐败斗争对我们今天的政权建设有许多可资借鉴之处。中国历史上反腐败的特点和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古代社会的民本思想和明君贤士的反腐意识 自从阶级产生,国家权力建立以来,腐败问题始终相伴而生,成为阻碍人类社会进步的一大障碍,针对这种顽固的社会弊端,我国古代有许多明君贤士对腐败的危害、反腐倡廉…  相似文献   

2.
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工作。因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性,中国经济思想演进的承继关系非常复杂,研究中对许多问题还缺少足够的认识。所以很有必要对中国经济思想史的历史分期、体系结构、范畴概念、研究方法及学术争论等问题进行探讨。一、历史分期问题任何历史时期总有思想家和经济学家不断就当时的经济问题寻求答案和解决方法,从而产生了经济思想和经济理论。精确地讲,经济思想与人类同步产生。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历史悠久,汇集丰富,是中国及全人类思想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一方面包括千百年来浩如…  相似文献   

3.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因落后而倍受西方列强欺压的耻辱现实,促使一代代先进的中国人寻觅救国救民之路,由此形成向西方吸取思想的历史长链。各种源起于欧洲资本主义时代的主义和思想,都成为一些中国人孜孜涉猎、热变传播和尝试移植的目标物。无政府主义就是这历史长链中颇引人注目的一环,它曾对许多中国人产生的诱惑唯力,超过了同时期的其他各种主义和思想。本文将研究的视角凝聚在无政府主义最初闯入中国人眼帘的时间范围,目的是想从具体剖析中国人接纳它的环境、特征出发,揭示无政府主义之所以会引起中国人感兴趣的原因。一、中国…  相似文献   

4.
林语堂与中国音韵学研究的转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语堂与中国音韵学研究的转型方环海五四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变革时期,这一时期西方各种社会思潮,都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就汉语语言学研究来说,因受西方语言学理论与方法的影响,也在理论与方法上发生巨大转变,开始向现代语言学...  相似文献   

5.
文永林 《船山学刊》2011,(1):165-168
从古到今,中国一直重视历史和历史教育。以此,结合清末时期历史教育中近代历史教育产生、新式学堂兴起、“癸卯学制”与历史教科书编撰等内容逐一进行剖析。指出清末时期历史教育在继承与借鉴过程中补订、校正,促使历史教育教学标准逐步完善与合理,将给今天历史教育的发展与创新提供许多启示。  相似文献   

6.
90年代历史题材的文学创作自是斑驳纷法。从春秋战国、隋唐演义直至辛亥风云、五四洪波,这广阔悠久的历史时空,都成了文学家想像驰骋的天地。在这历史教事的热潮中,明清两代的历史命运,尤其受到作家的特别关注。中国的明、清时期正是欧洲历史发生根本变化的时期,明中后期与欧洲相对应的差不多正好是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这时,整个欧洲文化正与成长中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相联系,产生一系列重大的变革和进步,全面地撞击和瓦解着中世纪的封建统治及其意识形态,并由此开始推动西方社会向资本主义发展。这时,中国历史进入明清时代…  相似文献   

7.
16世纪末,满族崛起于我国东北白山黑水间,经历60余年,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其发展和壮大的历史,一般称之为清朝开国时期。这一时期的满族历史,内容极其丰富,哲理极为深邃,以及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有许多问题需要认真总结和探索,深...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恩格斯关注与研究中国问题的时期,正是中国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时代。在马克思恩格斯眼中,正是侵华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不断打破中国闭关自守的排外状况,促使中国顺应时代发展与历史潮流,从而使中国历史具有世界历史性。马克思恩格斯在历史唯物主义阐释过程中,把中国作为“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典型案例。中国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过程,就是摆脱民族和地域局限、纳入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实现大工业化生产、从而密切中国人民同世界人民相互联系的过程。中国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是完全物质的并且能够通过经验证明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在目前人才竞争激烈的国际大环境下,我国人才外流的问题提醒我们,当务之急是要抓紧对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历史文化教育和熏陶,因为中国缺少的不是一般科技人才,而是具有优秀历史文化修养的高素质的人文科技人才。近一百年来中国在摆脱屈辱和困难、追求幸福和光明且奋力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不经意间竟抛掉了自己太多的历史文化。如何做有高层次人文素质的科技人才,许多可敬的院士在这方面为我们作出了榜样。  相似文献   

10.
历史的事变中,常有某些偶然而特殊的因素介入并起作用,由此引起一个原本稳定发育的社会系统发生骤变,有时造成一个社会长时期非规则运动甚而震荡,使它呈现具有独特性质的历史时期。近代中国半殖民地社会问题的产生,正是这样的情况。半殖民地,是近代中国社会第一特征涵义的问题,提出并重新加以讨论,目的是试着换一个视角认识中国与世界的某些历史的同时也是现实的观念现象。一、半殖民地是半封建的先导,对半殖民地地位实质的科学认识,是中国革命自觉的标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在外力的强作用下,急剧地沉向半殖民半封建化的深渊。…  相似文献   

11.
曹也汝 《东南学术》2002,(1):146-154
马克斯·韦伯认为传统的东方社会未能走上现代化道路,其关键原因就是缺乏一种西方社会独有的理性精神,这一论断无疑具有历史独断论色彩,但他从社会的主观意向与客观实在的关联入手研究东方社会传统文化的研究方式在学界产生深远影响。沿着韦伯思路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理性观基础时,不难发现,中国传统法律的生成都与中国传统的法律理性观与社会理性观的历史变迁密切相关。中国传统的多元法律理性观与社会理性观曾是中华法系产生与兴盛的精神内核。但其向一元化和非理性的转变也成为阻滞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走向现代的根本障碍。因此,如何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利于法律发展的理性内容,对于现今 的法制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中日甲午战争为转折点,中国社会经济进一步发生深刻变化。中国被卷人世界资本主义商品市场,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中国造成巨大恶果,激起人们对外国侵略者和清朝统治者的莫大愤慨。痛定思痛,人们开始深入探讨甲午战败的原因。许多有识之士对洋务派所谓“新政”进行历史总结,认识到向西方学习,不能仅效仿其坚船利炮和科学技术,而且应效法其议院、宪法、君主立宪之体。此时,向西方学习已成为思想界共同关心的重要社会课题。随着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争取社会进步与民族自救的潮流逐渐形成。戊戌思潮正是社会各界爱…  相似文献   

13.
六论中国经济学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目前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重要过渡时期。与这个时期相对应,中国经济学必须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继续清除“左”的错误思想影响,正本清源、拨乱反正。中国经济学要涉及人在经济活动中的主体性、经济利益关系、抽象研究方法、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性、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的适用性、数学方法在经济学中的运用等许多基本理论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既不能对马克思主义著作中的个别论断作教条式理解,又不能割断历史的继承性,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精髓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相结合,建立起崭新的能跟国际经济学交流对话并且在其中占有重要一席之地的中国经济学。  相似文献   

14.
东干历史传说在东干民间创作遗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对东干历史传说与中国历史故事的比较研究,我们发现:许多东干历史传说是中国历史故事的变体,其中许多传说的情节与中国历史故事不完全相同,东干人与中国人对传说中的主人公所持的观点也有所不同,其神话的成分也多于中国历史故事.  相似文献   

15.
论中国古代文化从鬼神崇拜向人文精神的转化赵林(武汉大学哲学系)在学术界里有一种观点,即把中西文化的区别看作是伦理文化与宗教文化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形成于雅斯贝尔斯所说的“世界历史的轴心期”(即公元前一千年中叶),自中国秦汉以降和西方基督教文化产生之后...  相似文献   

16.
西方逻辑学东渐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碰撞,对促进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型产生了一定的作用,但它当时没能与中国文化相融合。其中原因之一,是作为纯学问的逻辑学并不为当时中国社会所急需。本世纪30年代中国学界关于形式逻辑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的论争,凸现了问题的各个方面。本文旨在探析发生这场论战的文化原因,以此说明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是一个曲折的过程。(一)社会的需要影响着学人对西方文化的选择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为着中国的独立与富强,许多仁人志士探索着救国救民之路。洋务运动、维…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经济制度建设从封建经济制度向计划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制度转变的过程,也是将自己的制度建设融入到世界历史的制度建设中的过程。其本质上,则是经济制度的价值性从纯粹的体现为“物”(作为制度的制度)的价值,转向体现为以人为中心的制度的伦理价值建设之路。一、经济制度变迁历史轨迹的勾勒中国经济制度的历史变迁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封建大一统经济制度与自然经济时期自封建社会产生之后,封建国家统一的土地私有制制度和自然主义的小农经济方式的中国经济制度,直至建国前都没有太大的改变。也出现了一些所谓民族资产阶级…  相似文献   

18.
重大的社会危机往往首先表现为道德危机。以梁启超、章太炎、孙中山、陈独秀等人为代表的道德决定论是中国近代重要思潮之一。它产生的理论土壤是意识决定论和社会有机体说,它产生的社会根源是救亡变革的近代历史主题。它与中国古代道德决定论相比在内容上、形式上、目标上都有不同,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产生了十分广泛的影响,并在客观上刺激了传统文化,迫使其不得不迎接近代化与西方化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表现主义文学思潮对于创造社、向培良等中国现代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反抗与创造的激情、对于自我内心的高度重视是两者共同具有的创作特点。但由于两者所处的社会背景、所面临的历史任务以及基本的美学追求有所不同,中国现代作家在反社会中所确立的历史使命和未来理想更加具体,作品的美学形态则呈现出“情感的具体形象性”,与表现主义作家“情感的本质抽象性”有所区别。中国新文学中的表现主义并不具有西方意义上的完整性,而是与其它多种文学思潮相联系共同作用于中国现代作家  相似文献   

20.
理论的紧张     
“世纪之末”是一个人为的时间界限。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总结世纪历史成为一个例行的活动。许多文学研究者不由地想到,20世纪的文学理论具有多少可圈可点之处?迄今为止,多种版本的文学批评史著作已经作出了风格各异的描述。不论是历史线索的寻访还是理论家的定位,多数批评史著作资料翔实,时有灼见。然而,我更为渴望了解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与现代知识转型之间的关系:这个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形态与现代知识之间如何产生了深刻的呼应?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之中很少出现那种大型的体系构造。只言片语,披沙拣金;诗话词话,集腋成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