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平 《兰州学刊》2011,(12):15-19
目的论是西方哲学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它与形而上学有着内在亲缘关系,目的论在某种意义上与形而上学是合一的。鉴于国内学界对目的论一度忽略的事实,本文力图对目的论的含义进行具体析分,将目的论的历史概括为三种形态,即古希腊的自然目的论、中世纪的神学目的论和康德的目的论,同时指出三种目的论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相似文献   

2.
康德的自然目的论及其神学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然目的论把自然界视作有目的的存在 ,而不是如机械唯物主义仅把自然视作服从机械因果律的机器。哲学家对自然目的论误用的结果就是使自然目的论成为论证有神论的工具。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 ,对自然目的论作了全新的解释 ,并对历史上形形色色的目的论 ,及自然目的论的衍生物即有神论作了批判。康德也并非反对有神论 ,他指出自然目的论只是理解自然界的一种主观方式 ,自然目的论只能作神学的预备 ,它虽能指点出一神体的概念 ,但神体概念只有在道德实践领域才有其客观实在性。  相似文献   

3.
儒家哲学中关于“命”的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命”是儒家自然目的论与自由意志观的核心范畴,是儒家的道德的形上学的架构基石。儒家哲学所讲的“命”、“天命”,有命定论意义上的含义,更有自然目的论上的含义,两种含义很长时期里被并用,到朱熹时,才明确区分了二者的差别。儒家学者对宇宙人生的态度和理解,基本上就是他们对于“命”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荚是道德的象征",是康德在第三批判中提出的新的美学定义或命题,其实就是美学学科的一种新的理论形态.第三批判由"美学一目的论"二重结构组合起来,其组合的内部线索,许多专家感到难以理解与把握.其实,康德在三大批判中设计的两套原理:"构成性原理-范导性原理"与"决定的判断力-反省的判断力",把先验体系置于最高层面上统辖起来.其中"反省判断力"别具一格.处于先验体系最高的视点上,以"道德目的论/道德神学"的超感性存在与普遍立法-对形式感性立法,通向"美是道德的象征",并转折向下与感性的"形式的合目的性"衔接起来,从而沟通"美学-目的论"(或"自由-自然"),使三大批判体系最后达到和谐统一.这便是"美是道德的象征"在先验体系中的构架性意义和作用.亦是美学学科新形态的确证.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托马斯·阿奎那在其《神学大全》中提出了上帝存在的五大证明,被称为宇宙论证明和目的论证明。宇宙论证明是为目的论证明服务的,五大证明共同证明了上帝的存在,以上帝存在为其神学目的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所以,托马斯·阿奎那上帝存在的五大证明是神学目的论没有疑问,但其神学目的论掩盖了其人学目的论。透视其神学目的论,挖掘其人学目的论思想是需要认真研究的。  相似文献   

6.
视角的调整——关于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研究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研究,原先就是从方法论的探讨入手的。现在我的反思自然也应该以此为起点。本文所要谈的,均属这一范围。一、在坚持从“目的论”和“发生论”两个方面的统一上观察社会主义经济的前提下,改变过去片面强调“目的论”方面的情况,更多地注意“发生论”方面。“目的论”(Teleology)和“发生论”(Genetics)是两个哲学概念,原来的含义是对于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和它们之间的关系之所以呈现为现在这样一种状况与格局的两种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晏辉 《江海学刊》2023,(1):23-36
成为主体,这是个体的宿命,也是人类的使命。只有成为主体才能完成人并实现人。通过成为主体,人才创造了一个属人的世界;通过改造自身自然和改变身外自然,才造成了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因此可以说,人的所有秘密均由成为主体过程而源出。成为主体原本就自在地具有伦理性质,亦即:每个理性存在者自在地就是目的;而成为目的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做与目的相对称的事情,亦即使自己的行动具有道德性,这是获得自尊和尊严的坚实基础;成为主体就要担负对自己、他人、社会和人类的责任,放弃成为主体的机会就是放弃成为人的责任。在个体成为主体的道路上,在人类使个体成为真正主体的历史进程中,却经历着自在自为的原初形态的主体、自由任性的独断形态的主体和自由而合理的辩证形态的主体三种形式。真正的主体是就自由而合理的主体而言的,它既超越了原初形态的主体,又矫正了自由却任性形态的主体。为这样一个真正的主体进行伦理基础的奠基,旨在寻找主体形态的道德基础和客体形态的实践法则。这是一种新型的人类文明形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为使人成为真正的主体进行伦理基础奠基的根本道路,其核心就是使人成为自由而自觉的目的论者、公正的旁观者、正确的言说者和正当...  相似文献   

8.
“人学”是思孟学派的理论精华,对人进行先天的预设,使人善的本性的实现成为人的目的,是其学说的主导因素,具有明显的目的论倾向。其目的论是一种道德目的论和内在目的论,但同时具有形而上目的论和外在目的论的表象,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模式下内在与外在、形上与形下、目的与手段相统一的特色,而这种特色源于中国人体悟和处理人生的特有依据———道德理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论自文艺复兴以来遭受了机械论的挑战,传统目的论的合法性不断受到质疑并逐渐被边缘化。溯源西方目的论的历史嬗变,分析目的论在西方产生、发展的内在机理,探讨西方目的论与人类生存的相互关联,可以看出目的论在当代哲学的复兴是一种历史和理性的必然。  相似文献   

10.
黑格尔作为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对自然哲学有着深刻的洞见,他反对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精神与自然界的分离与分裂,主张它们之间在对立基础上拥有不可或缺的同一性,并将自然界的存在视为是对这种同一性的现实证明。黑格尔坚持用内在目的论的方式考察自然,从自然本身探讨自然的必然发展过程,不再将自然视为纯粹的死一般的物,而是将其视为精神,视为一个活生生的有机整体。最后黑格尔为人们确立了一种对待自然界的合理态度,即实践态度与理论态度的统一,这种态度的最终指向是精神自由也让自然自由,或者说人自由也让物自由。  相似文献   

11.
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以目的论和解了其理论中人为自然立法与人为自身立法的冲突,实现了自由与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而完成了整个批判哲学体系。在生态危机的困境下,康德目的论对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的启示性。  相似文献   

12.
在《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中,卢卡奇全面考察了西方传统哲学的目的论,并沿着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思想轨迹,对劳动目的论做了系统的阐述。本文试图从作为目的论基础和本体的劳动,作为实践模式的劳动目的论设定,以及观念意识在劳动目的论设定中的作用几个方面,重释卢卡奇的劳动目的论,旨望达到彰显卢卡奇承接马克思的劳动思想,完成对西方传统目的论范式转换的思想发展进程的揭示。  相似文献   

13.
明清之际天主教传入及清末新教的传入 ,促成了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 ,对后世影响深远 ;它也引发了中西文化的激烈冲突 ,最终使基督教在中国遭遇严重挫折。基督教所代表的文化系统 ,是一种目的论世界观。神圣目的论的要旨在于历史体现神圣的计划 ,最终使世界包括人复归于神圣。犹太的文化传统 ,自古以来就强调独一上帝创造世界等观念。这里蕴含的是目的论历史观。宇宙的秩序、历史的进展都不是自在的存在 ,而是依存于一种自在永在、既外在于时空世界又以启示临在于历史的神圣力量。所以犹太文化的历史观是一种神圣的启示的目的论历史观 ,它就是…  相似文献   

14.
"社会哲学范式"呈现的是"规范论"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人学范式"带有浓厚的"目的论"倾向.以"教化论"为视角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转型,体现两种范式的承续式发展,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解为一个教化的过程,在价值形态上表现为工具性存在与目的性存在的结合,本质上是道德性与政治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历史唯物主义阐释中的历史目的论批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历史目的论是一种根深蒂固、影响深远的历史观念.尽管历史目的论与历史唯物主义截然对立,尽管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对于以黑格尔哲学为典型的历史目的论进行了极其严厉的批判,但它并未绝迹,而是以各种方式残存于人们的观念之中,影响着他们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理解,甚至习以为常地将历史唯物主义也阐释成为一种历史目的论变体或一种隐蔽的历史目的论,即往往把目的赋予历史本身,似乎历史自身就有着某种目的.故非常有必要对于各种目的论,特别是掺入历史唯物主义之中的隐蔽的历史目的论进行剖析,以划清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界限.  相似文献   

16.
亚里士多德通过目的论路径和自然主义的演进方式塑造了具有内在紧张关系的政治观,这种紧张关系主要表现为:目的论路径展示了城邦超越、自足、理想的自然,而自然主义方式蕴涵着城邦现实性、多样化和变动性特征。好人和好公民之间的不一致是亚氏政治观紧张关系的深层体现,哲学沉思是好人(哲学家)最优良的生活方式,而城邦政治是好公民获得幸福生活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7.
试论城市文化的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城市是一种文化形态。城市文化随城市的产生、发展而形成 ,在自然、社会和经济等诸因素作用下 ,形成了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集中性、层次性、多元异质性、地域性和辐射性  相似文献   

18.
施向峰 《南方论刊》2007,(11):41-44
以逻格斯为嚆矢的西方自然法哲学虽有久远的历史源头,却并不存在具有内在观念一致的理论发展脉络;毋宁说,仅存在不同范式与类型的自然法哲学,而自然法哲学史则仅存在于"字面"而非观念上。西方哲学由自然哲学、经客观理性主义的目的论哲学、直至主观理性主义的唯名论哲学的嬗变过程,直接导致了西方自然法哲学经由逻格斯、自然律令与自然权利的三次转向进而形成了自然法哲学的三种不同类型。  相似文献   

19.
对马克思历史规律观的讨论与历史决定论紧密关联。而历史决定论的模式可以概括为两类:即自然因果论模式以及实在目的论模式。康德的先验历史哲学通过反思判断力对自然因果论与目的论进行调和,其历史规律观得以克服这两种模式。这为马克思提供了有益的思想借鉴。但马克思是在历史科学的前提下,通过实践活动重新界定因果概念。其历史规律概念不但未导向历史决定论,还真正扬弃了包括康德在内的思辨历史哲学讨论模式。  相似文献   

20.
无论是刑罚目的论中的报应元素还是预防元素,其各自在理论上都存在着内部的逻辑矛盾.因此,报应论和预防论这两种理论各自体系内部也存在着长期被忽视的逻辑不统一问题.而所谓取两者之精华综合而成的刑罚报应一体论因为同样是报应元素和预防元素基础上的构建,因此,其同样没有考虑到这两种元素各自的内部分裂问题,最终仍无法解决刑罚目的论的内部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