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古代的人工河—运河体系十分发达.并已成为中国江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有许多大河.但除了额尔齐斯河与澜沧江之外.全是由西向东横向流动.没有一条南北纵向的大河.这是由亚洲东部的西高东低的基本地势所决定的。在这些河流之中.黄河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摇篮.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它的中下游是古代经济.文化.科学最发达.最昌明的区域,也是人口最稠密.政治思想最为活跃的所在。黄河自西向东的流向.便于东西横向联系.而不便于南北纵向的联系.纵向经济文化交流受到很大影响.黄河以北不乏富饶之地.黄河以南的东南沿海更是物产丰富之地.但长期得不到开发。这种地理上的缺陷.造成了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我们的祖先明智地觉察到这个问题.从而产生开凿南北纵向的人工河的愿望。自春秋战国以来.历代王朝纷纷投入巨大的力量开挖运河.如春秋时吴国开凿的邗沟,战国时魏国开凿的鸿沟.秦代开凿的夏渠.汉代开凿的渭渠.汴渠。三国时曹操开凿的白沟.平虏渠.西晋开凿的杨夏水遒。隋代开凿的南北大运河.元代开凿的京杭大运河等等。其中最为著名而且至今仍发挥作用的运河是京杭大运河。大运河的开凿.主要是为了当政者便于巩固和发展自己的政权.其军事行动和经济开拓则是最直接的目的。同时.也有着追随帝都的属性。  相似文献   

2.
历史时期黄河流域的环境变迁与城市兴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邹逸麟 《江汉论坛》2006,(5):98-105
历史时期黄河流域城市的分布与变迁,与当时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先秦时期黄河流域的城市大多是在原始聚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中自然条件较好的,后来就发展成为春秋战国时代各国的都城和重要经济都会,但在布局上主要分布在中游地区。秦汉统一帝国时期,由于运河的开凿,地区间经济联系的加强,黄河中下游地区城市蓬勃发展,是我国封建社会早期城市最发达的时代。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战乱,战国秦汉以来的名都和重要城市相继破坏、衰落。隋唐帝国的建立,为黄河流域城市的再度兴起,创造了条件。由于自然环境没有大的变化,其布局和繁荣胜于秦汉。两宋以后,黄河流域环境恶化,再上长期处于战争状态,城市的规模和效应远不如唐代。元明清时代,中国的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都东移至东部平原,特别是京杭大运河的开凿,重要城市都分布在大运河一线。城市的规模和经济影响,黄河流域的城市已不及长江流域。  相似文献   

3.
明代漕运与天津商业城市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明一代,漕运十分发展,不仅满足了明王朝政治,军事,经济之需,而且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大运河贯通之后,运河沿岸地区的经济发展呈现突飞猛进之势,逐渐兴起了一批商业城市。天津,就是在此时兴起的。  相似文献   

4.
<正> 大运河是我国历史上南北物资运输的主要渠道和经济生命线。长期以来,它一直倍受学术界的重视,成为不少中外学者感兴趣的研究课题之一.但以往有关大运河的论著多集中在隋唐、宋明时期,而对清代的大运河则很少有人涉及。本文拟就清代大运河在航运、灌溉、南北物资运输、商业贸易和城镇发展等方面的价值作一探讨,并对影响运河效益发挥的诸因素,进行一些比较具体、系统的分析。一、清代大运河的航运和灌溉价值我们的祖先早在春秋时期就开凿了沟通江淮的人工运河——邗沟,构成京杭大运河南段里运河雏形。隋炀帝时,为把江南物资调往洛阳,又主持整治了邗沟,并开凿了通济渠、永济渠和江南运河,  相似文献   

5.
走向世界的天津与近代天津对外贸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走向世界的天津与近代天津对外贸易姚洪卓开埠前的天津在政治、经济和市镇等方面已有相当发展:元代的天津已是首都北京的海上门户、拱卫京师的军事要地、南北Z曹运转集京师的码头;明代设卫建城,天津成了中国北方物资交易中心、南北商贸市场、清运贩盐交通枢纽、京师的...  相似文献   

6.
张利民 《河北学刊》2004,24(6):177-182
明清时期 ,运河漕运和贸易促使运河附近的港口城镇成为规模不一的南北商品集散中心 ,海运漕粮和沿海贸易带动和促进了沿海港口城镇的发展。根据当时的商品流通网络 ,华北地区分为两个经济区域 ,各经济区域内经济重心是在大运河和驿道等交通枢纽、首都和省会附近等华北平原农业比较发展地区。近代以后 ,华北地区的经济发展被迫纳入世界经济体系的轨道 ,沿海城镇内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展 ,增强了自身的经济实力和辐射能力 ,成为不同范围的经济中心。随着商品运输方式的变革和商品流通网络的重组 ,港口城镇完成了向东部沿海的区位转移。但是 ,这并没有打破原来的两个经济区域的格局。其中 ,最突出的变化就是经济重心逐渐转向沿海和近代交通运输枢纽 ,其空间特征就是从偏重内地向沿海地区东移。而且 ,这种符合自由竞争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 ,一直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黄河中下游移民是中国古代移民的主要部分,呈现出治世主动外迁,乱世被动南迁的基本特征。自然因素气候、生态、灾害等,社会因素政治、战乱、技术等综合作用是移民的原因。但是气候变化是移民的主要动因。黄河中下游人口的迁徙,促进了我国古代人口格局的变化,造成经济、政治、文化格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大运河”称谓的历时性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运河,本是对京杭大运河,或称南北大运河、隋唐大运河的一种简称或泛称。冠以京杭二字,乃是近人对运河南达北至之地的标示和指称。大运河的称谓,最早始于宋人。在需要具体指称时,宋人主要是以行政区划或某个地点作为划分运河段落的标准。宋元以后,人们又以地理的相对方位来指称大运河。对大运河的每一段,人们都有异称。  相似文献   

9.
梁中堂 《晋阳学刊》2023,(1):132-137
中国古代历史文明显示出自西而东、自北而南的发展态势。有研究表明,距今5000年以来,我国气温比初始时代年平均下降了2~3℃。在气候湿热的时代里,人们自然向西部高地和北部地区移动;气温逐渐转冷的年代里,西部高地的农民和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又自发地向东部和南方迁徙。在一定意义上说,5000年以降的国家文明是人们应对气候变化的产物。黄土高原上早期农民所种植的黍谷、以夏时为核心的生产技术、黄河中下游地区新裸露的黄土地,乃是引发中国国家文明的3个基本元素。山西西南部作为黄土高原与黄河中下游的东西主要通道,在原始种植业和远古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必然要发挥历史的地理枢纽作用。  相似文献   

10.
山东沿运河地区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历史上 ,山东沿运河地区曾因发达的运河航运成为山东乃至全国经济文化繁荣的地区 ,领风骚数百年。近代 ,由于黄河改道截断运河 ,漕运停摆 ,海运和铁路的兴起 ,沿运河地区逐渐丧失了由航运带来的经济优势 ,当年的繁华富庶被闭塞贫困所替代。现在 ,京九铁路、京福高速公路的相继开通又为山东沿运河地区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山东沿运河地区的经济发展 ,关系到山东省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跨越 ,是全省经济与社会均衡发展的重要内容。一、山东沿运河地区的基本概况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流程最长的人…  相似文献   

11.
王建革 《江汉论坛》2023,(3):120-124
<正>中国历史上主要经济区、运河以及资源的集中地首都的关系对国家文明的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与埃及和两河流域相比,早期中原地区缺少南北流向的,具有自然运河性质的河流。南北流向沟通着多纬度的生态地带,产品更为丰富,交流程度更高。黄河、淮河和长江体系的东西走向限制了南北交流,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史前农业的发生与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任式楠 《学术探索》2005,(6):110-123
农业的产生是人类历史的重大发展,标志着由攫取经济向生产经济的根本转变,开创了一种崭新的食物获取方式。中国史前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可以划分为从萌芽到形成、初步发展、发达、兴盛4个阶段,大体与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早、中、晚、末期相对应。中国史前农业明显形成南北两大系统,南方是以长江中下游为重心的稻作农业系统,北方是以黄河中下游为重心的粟作农业系统。这是由于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农作物祖本的自然资源以及居民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差别综合作用形成的。中国史前两大农耕系统各自独立起源、并行发展,又发生传播和交流影响。中国史前农业在世界史前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路璐  王何芮 《江苏社会科学》2023,(1):232-240+244
大运河江苏段河道中轴经历了一个从雏形到明确、从完善到突出、从低谷到新生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中,得益于依河而设的漕运仓储、顺河而走的“天庾正供”、因河而驻的漕运机构和沿河而兴的商业城镇,运河中轴同时成为维系国脉的漕运中轴,又因其所承载的交融南北的文化交流作用成为多元一体、联结沟通的文化中轴。江苏“美丽中轴”的提出正是大运河江苏段从历史走向历史意识、从地理空间走向“凝聚性结构”、从文化符号走向国家认同的尝试,以此实现大运河江苏段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的完美跨越,完成大运河面向当下的意义建构。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文旅合并政策出台与博物馆事业快速发展,博物馆在文化保护传播方面的作用愈发突出。近年来,为加强对大运河文化的发掘保护,运河沿岸城市新建多种主题博物馆,但此类博物馆容易存在展览内容单一,缺乏自身特色等问题,亟待思考解决。本文将从运河文化与博物馆发展等方面展开,提出大运河沿线城市博物馆发展建议,促进运河类博物馆发展完善。  相似文献   

15.
先秦饮食文化的区域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秦时期是我国饮食文化的形成时期,受地理环境的强烈影响,逐渐形成了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的南北两个饮食文化区域: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中心的北方饮食文化区,是以旱地粮食作物黍、粟等为主食,陆地动物为辅食,烧、烤、炸为主要烹饪方法的北方饮食风味;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的南方饮食文化区,是以水田粮食作物稻米为主食,陆地动物和水产动植物为辅食,蒸、炖、煎为主要烹饪方法的南方饮食风味。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设想,与小浪底工程配套,在现有黄河大堤北侧400米沿线修建一条永久性大堤,新旧二堤形成运河,“束水攻沙”,靠提高水速自然清淤,根治黄河下游水害,造福子孙后代.建议成立黄河开发总公司,将黄河下游地段变成经济开发黄金地段.经初步论证,这一构想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7.
明初,由于海运废止、大运河建成,山东经济重心移至鲁西,鲁东潍县经济萧条,地方动乱频生。鸦片战争后,随着大运河淤塞、烟台开埠,尤其是青岛开埠,胶济铁路和津浦铁路的兴建,鲁东成为全肖经济重心,潍县渐从一个鲁东商业区上升为华北区的商业中心和转运站。在外国资本主义影响下,潍县的传统生产事业受到冲击,皮革加工业、草帽辫业、发网业、猪鬃业等新兴手工业纷纷兴起,贸易网从地方性或省内贸易发展到区域性、全国性甚至海外贸易。此外,清末潍县商业资本的发展也和地方的社会政治变迁有关。晚清潍县的发展展现了近代中国内地社会变化的一个模式。  相似文献   

18.
美元、欧元和日元是世界货币体系中的主要货币,近几年来,G-3汇率波动加剧,美元对欧元、日元及世界各国货币持续贬值,G-3汇率波动对美国、日本和欧元区国家及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的国际贸易、经济增长、国际投资、债务负担和金融风险等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从G-3国家自身来讲,其影响利弊皆有但利大于弊;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则利弊皆有但弊大于利.G-3汇率稳定有利于世界经济的长远发展,G-3国家应采取负责任的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  相似文献   

19.
李治安 《文史哲》2015,(1):27-34,164-165
由于疆域广袤、民族风俗多样,东汉以后,南北整合发展上升为中华文明内部诸地域子文明间相互关系的"主旋律"。首次南北差异整合发生在南北朝隋唐。北朝体制诚为隋唐立国之本或入口,南朝体制则是其演化趋势或出口。由"南朝化"起步的"唐宋变革",就是革均田、租庸调、府兵等北朝三制度的"命"。元统一后的南北差异博弈整合,北制因素过分强大,总体上占上风。朱元璋、朱棣父子个人经历和政治文化心态等偶然因素,致使明前期的整合再次以北制占优势。明中叶以后南、北制因素的另一次整合,改而以南制为重心。重在革除徭役的"一条鞭法",亦是南制因素压倒北制的"里程碑"。东汉以后的中国,先后发生"五胡乱华"和女真、蒙古等南下入主,黄河中下游的华夏先进的经济和文化曾经被中断两三次。万幸的是,华夏经济和文化藉东晋和南宋南渡在江南得以延续。5世纪以后的江南成为中国经济重心和文化主脉所在,成为中国"富民"和农商并重秩序成长发展的"风水宝地",尤其是宋元明清的江南依然代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在唐宋前后南北地域差异的上述三四次博弈整合中,承载着中国经济重心及文化精英的江南地区,推动着华夏经济和文化在南北统一国度下总体上继续繁荣,最终避免了欧洲5世纪日耳曼蛮族南下中断或暂时毁灭希腊罗马文明而整体步入黑暗中世纪的悲剧性道路。中华文明五千年延续至今,总体上未曾中断,在世界范围独一无二,江南的历史性角色作用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20.
赵宇 《中国社会科学》2016,(4):183-204,209
金朝前期的"南北选"制度创立于熙宗朝,南、北两选之间一直以黄河旧道为别,与宋、辽籍贯之分毫不相关;传统定义所据的《金史·选举志》相关内容实系误记,并不足取。在二元政治生态中,辽朝及金初长期奉行"以河为界"的北族本位疆域观,至金熙宗朝高度汉化改制之后,则转型为一种近似黄河南、北分治的汉地统治方略,涵盖金代民族、政治、经济等诸领域政策,而"南北选"即重要面相之一。内外分化的差别性统治引发黄河南、北汉地民众在国家认同上出现相应分歧,并深刻影响金源一朝的政治地理格局。金朝前期的"南北选"问题,实从一个侧面指引出北族政治元素在整个辽金时代的宏远赓衍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