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老子一度自叹“被褐怀玉”,《老子》首章就是最鲜明的例证.它就象“褐”一样,遮掩着这位一代哲学“大宗师”的极其深刻、丰富的哲理思想.揭“褐”才能现“玉”.读懂《老子》,通晓他的认识论,首先就要揭开首章中“道”,“妙”,“徼”,“玄”这类语词的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2.
在解释“涤除玄鉴,能无疵乎”时有这样的说法: “鉴”是观照,“玄”是“道”,“玄鉴”就是对于道的观照。把“玄”释为“道”在这里是不当的。按《老子》所言“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来说,“玄”是指深奥而幽远。因为“凡远而无所至极者,其色必玄,故老子常以玄寄极也”(苏辙《老子解》)。沈一贯《老子通》说:“大道之妙,非意象形称之可指,深矣、远矣、不可极矣,故名之曰玄。”  相似文献   

3.
《老子》“知常”“同道”的认识论思想高秀昌(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认识论思想是老子哲学的主要内容,虽然老子哲学没有对认识论方面的问题作专门的系统论述,但是,从《老子》一书中所包含的大量的认识论概念、范畴、命题、判断等可以看出,老子哲学事实上有一个比较完整...  相似文献   

4.
<正>与西方不同,在中国传统的艺术创作和鉴赏中有一种倾向,写意的山水诗往往被视为最上等的诗,传神的山水画也往往被看作最上等的画、对此,如果要追溯其原因的话,我们认为就出在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范畴“道”上面.一、原“道”“道”作为一个具体对象的名称,明确出现于西周初年的铭文中,写法为“衡”.即“行”中间夹一“首”字.其本义就是“所行道也”.(许慎《说文解字》),在此基础上又含有“始”、“大”、“本”等多方面的蕴义.“道”在中国思维的历程中,不断引申和抽象,在《左传》那里就已经被抽象为一个哲学概念,这主要体现在在此书中既出现了说明自然规律的“天之道”,也出现了说明社会规律的“人之道”,而且有明显的“天之道”与”人之道”相统一的思想倾向(关于这一问题,笔者将有专文论述).老子则更进一步把“道”由一个普通的哲学范畴抽象上升为统摄宇宙与人生的最高哲学本体,并由此创立了中国哲学史上的道家学派.在老子那里,“道”一方面是天地自然的产生者和决定者.是“万物之奥”(《道德经》62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樸”内涵的讨论。确立“樸”在老子哲学的重要地位。揭示出老子哲学体系中“樸”与“道”、“德”的内在关系;“樸”在老子宇宙生成模式中的作用;“樸”对万物的统率;“樸”对社会与人生修养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道”的哲学抽象历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是中国哲学所独有的一个重要范畴。“道”之所以能由一个表示具体事物的概念抽象为一个哲学范畴,首先在于其自身的字形结构及特有蕴义。《诗经》中以“道”喻理,开始与其本义分离。《尚书》中的“道”则渗入了好恶、正直、法则、理义等含义。《左传》、《国语》中社会规律、人伦法则、自然规律逐渐向“道”融合,“道”向哲学范畴的升华和抽象可以说已经完成。老子的贡献则是在此基础上把“道”由一个哲学范畴明确地上升和抽象为一个统摄宇宙和人生的最高本源或本体概念。  相似文献   

7.
“妙”作为一个哲学范畴是由老子首次提出的,其蕴含的丰富哲学内涵对后世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从词义的角度看,老子“妙”范畴有“微妙之理”和“微妙之境”两方面意义;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妙”范畴则包含道之妙、理之妙、境之妙三方面内涵;从文论的角度来看,“妙”范畴则主要包括“无限之境”和“不言之意”两方面意蕴。  相似文献   

8.
一“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亦即是其哲学理论的基石。因而,研究“道”,就是研究老子学说的基础。如何研究“道”?《庄子·天下篇》评关尹、老聃之“道术”曰:“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我们认为,其中的“常无有”说是老子学说赖以建立的基础。然而,在以往的老子研究中,人们往往拘泥于“道”,亦即在所谓“主之以太一”上做文章,而对于其理论基础的“常无有”说,则缺乏应有的重视。关于《天下篇》中“常无有”一语,有人以为是出自《老子·一章》中“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句话。其实不然,帛书《老子》甲、乙本于“欲”、“以”二字之间均有“也”字,可证这段话应读作:“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常无有”当是“常无”和“常有”的缩称,而不应为“常无欲”与“常有欲”之略语。  相似文献   

9.
作为哲学命题的“一分为二”,从字面上看,在我国最早是由北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学”大师邵雍提出的。 他在《观物外篇》中阐述其宇宙生成说时,写道:“八卦相错,然后万物生。是故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八分为十六,十六分为三十二,……”这是从神秘主义的象数学推衍出来的一种谶纬学变种。它把宇宙万物的生成、发展,都  相似文献   

10.
卢雁 《理论界》2009,(12):122-123
本文对中国哲学经典文本《老子》作了一个新的解读。以第一章为例,笔者抓住《老子》中“一以贯之”的东西——“有无相生”,进而对老子哲学的基本概念进行阐析,侧重于对老子哲学的逻辑建构,将《老子》的六个概念(道、有、无、名、物、为)作为初始概念,“有无相生”作为初始命题。  相似文献   

11.
黑格尔是对西方辩证思维成果作过全面研究,并在唯心主义基础上建立了辩证逻辑体系的哲学大师。但是,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他误认为《老子》和中国哲学没有创造一个“范畴”〔规定〕的王国,断言“中文里面的规定〔或概念〕停留在无规定〔或无确定性〕之中”,“中国语言”“还简直没有,或很少达到”“对思维规定本身有专门的和独特的词汇”的地步。这说明他对《老子》和中国哲学的偏见与无知。当然,我们不能对一个生活在一个半世纪以前的西方资产阶级哲学家过高要求,而应当批判地吸取我国历史上丰富的辩证思维成果,以创立为我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辩证逻辑科学体系。基于这种考虑,我们的目光自然要投向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系统而丰富的辩证思维体系,即《老子》的哲学。我认为在《老子》的体系中,具有原则和中心意义的,是“正言若反”的命题(从逻辑角度说)。正确理解、分析和评价这个命题,不仅有助于揭示  相似文献   

12.
“道”与陶渊明伍方南一“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在老子书中,“道”这个字前后出现了七十三次之多(据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的统计),可以说整部老子书都是围绕着“道”展开的。“道”这个字作为老子哲学的载体或符号,其涵义极其繁富而又异常复杂。纵观老子书中对...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不仅注重道德伦理实践,而且具有表现为理性思维的形上之学。以“道”为理论核心的《老子》哲学就是中国形上学思维的最早表现形式。“道”是《老子》哲学确定的宇宙本体。《老子》哲学中的“道”是一种可以称为“无”的客观实在,是有与无的内在统一,是万物发展的宏观场合。“道”的观念的确立奠定了中华民族理性思维的基石。  相似文献   

14.
在先秦道家思想中,“一”与“道”既有区别,也有联系。“道”之“一”的哲学思想在上博楚竹书《凡物流形》中体现得最为丰富。“一”是《凡物流形》的关键概念,贯通于形上、形下和宇宙、人事之中,是生成万物的本根和万物存在的根据,而“流形成体”则是生成万物的基本方式。在竹书中,天地万物的生成具有循环论特征,并同时具有泛神论色彩。《凡物流形》的政治哲学以君主、圣人为论述对象,以“察一”“得一”“守一”为工夫,这三种工夫都具有“修身”和“治邦家”的功效,其中“察一”是全篇的重点和关键点。竹书由此阐述了外求与内求两种途径,并以心论为关键。《凡物流形》与许多传世文献和其他出土材料有相似之处,受到了《老子》的影响,它无疑属于道家著作,但目前不足以断定其为黄老学派的作品。  相似文献   

15.
白奚 《船山学刊》2022,(5):15-27
《恒先》宇宙生成论的核心概念“恒”与“或”实为二位一体的关系,类似于《老子》的“道”与“一”,“恒”为本体论概念,“或”为生成论概念。“或”是最高本体“恒”在生成论论域中的代名词,以“或”为起点的生成论本质上是古代哲学中常见的“气生论”。从“或”开始的宇宙演化,经形上之“气”的过渡阶段,最终落实为形下之“有”,展现了一个关于宇宙万物生成的更为哲学化的解释系统。对照传世典籍中的相关思想,可以展现这个久佚的解释系统中的独特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6.
王弼的政治哲学集中体现在一个看起来似乎矛盾的命题中:“崇本以息末,守母以存子。”(《老子指略》)在王弼的哲学术语中,本与母同义,子与末同义。“母,本也;子,末也。”(《老子》52章注)“守母以存子”的另一种说法就是“崇本以举其末。”(《老子》38章注)那么,何以一方面要“息末”,而同时又要“举末”、“存子”呢?对此,有的学者在“息”字上作文章,认为它的意思是“养息”。但王弼对“息末”的表述很明白,是指坚决去掉有为的政治手段。  相似文献   

17.
论三本论的实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本论〔1〕是在继承《老子》“三生万物”等哲学观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的产物 ,是研究事物生成正理的理论体系 ,是以三为万物之本的哲学 ,故又名三本哲学。此哲学肯定能量〔2〕、物质、结构是万事万物生成的三大根本 ,简称三本  相似文献   

18.
以五千言《道德经》驰名中外的老子,堪称是我国乃至世界一位杰出的哲学大师。他的思想,辞约义丰,言简意赅,玄妙高深,难测涯量,引起了古往今来众多的学人关注,激发了他们浓厚的探索兴趣,他们通过注释、疏证、今译、阐发,围绕老子哲学的核心范畴─—“道”进行了长期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在不少学人的心目中,老子的“道”,是产生宇宙万物的唯一实体,是绝对独立、超越时空、永恒存在、不可感知的“混成”之物,是地地道道的实体哲学,仿佛与非实体哲学风马牛不相及。学人皆知,老子所反复阐扬之“道”,是以理性思辨的哲学…  相似文献   

19.
释“黨”     
本文分析了形声字“黨”字“从黑”的义理所在,“日不明”为“黨”的本义,进而梳理“黨”一词的词义系统,揭示“黨”一词由本义产生引申义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20.
周春兰 《学术界》2012,(6):174-180,288
在古代道家哲学中,“无”在不同时期的哲学家中都备受关注,但他们说“无”的侧重点不同.《老子》从追问万物的源头入手,提出了“有生于无”生成论构想;庄子否认了普通的知识及认识方式,提出了“不知之知”的最高认知层次;黄老在改造老子无为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建立刑名为前提的无为而治;王弼站在本体论的高度将黄老无为和名教有为进行了整合,提出了“以无为本”的哲学思想.“无”经过老子、庄子、黄老学派和王弼的发展演变,已从一个普通的哲学语词上升为万物之本体;“无”主要涉及生成论、认识论、治国论、本体论等方面,这些哲学思想因为“无”而更为深刻、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