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语是美丑的两极。论其丑,汉语自身极度缺乏稳定性,缺乏对概念的严格框定,更缺乏科学性。用汉语进行科学理性思维具有诸多不方便,这是中国科学不发达的重要原因之一。赞其美,表现在,当我们将话题由科学之理性转为文章之感性,丑汉语便魔术般地变为了美汉语。在文章中,汉语的一切短拙霎时间都不见了,代之以无所不能的神通与无往而不胜的灵性。呆滞的汉字变为了闪烁的珠玑。汉语中不利于探究科学理性的因素,恰恰有利于文章的写作。汉语有丑陋的一面。汉语可以附着俗流,可以被用来攻击异己、意淫异性或亵渎圣灵;用汉语可以轻易造出许多肮脏的语…  相似文献   

2.
汉语是美丑的两极.论其丑,汉语自身极度缺乏稳定性,缺乏对概念的严格框定,更缺乏科学性.用汉语进行科学理性思维具有诸多不方便,这是中国科学不发达的重要原因之一.赞其美,表现在,当我们将话题由科学之理性转为文章之感性,丑汉语便魔术般地变为了美汉语.在文章中,汉语的一切短拙霎时间都不见了,代之以无所不能的神通与无往而不胜的灵性.呆滞的汉字变为了闪烁的珠玑.汉语中不利于探究科学理性的因素,恰恰有利于文章的写作.  相似文献   

3.
“汉语新诗”概念是针对两岸四地当前自说自话的诗歌史写作及其背后有所偏隘的文化理念而提出的,具有其必要性;另一方面,从历史上看,“汉语新诗”概念及其理论运行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本文提出重新发现“汉语”,亦即对“汉语新诗”的语言学基础的重新确认,是对其主体性的重建.而“汉语新诗”的理论运行又自动呈现了不言而明的“沟通”意义与融合共生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在网络文化和图像时代横行的今天,当下的汉语写作源头越来越窄,写作的过程越来越程式化,写作的诗意逐渐散失,写作的个性不断被泯灭。汉语写作应该具有一双穿透"假象"的慧眼,绕过"时髦"的陷阱,从体验美学范畴中拓展开来,通过重新注重体验生活,丰富写作的源头;体验经历,搭建写作的过程;体验情感,营造写作的诗意;体验深刻,塑造写作的个性,从而构建未来汉语写作的生命走向。  相似文献   

5.
大庆精神经典语言不仅内容深刻,说理透彻,通俗易懂,而且生动形象,气势磅礴,具有阳刚美、形象美、简洁美的特征。其独特的美学风格,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语言运用和发展方面的成功范例,也为现代汉语语言风格构建提供了新鲜经验和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6.
王鼎钧散文的跨文体写作得力于汉语自身的语言张力,并借鉴诗歌、小说、戏剧之长.其乡愁美学颠覆了传统的故乡意象,穿梭于现实与梦幻间,往返于虚构与回忆中.  相似文献   

7.
格式塔理论认为人的大脑中先天存在着一些情感范式,一旦有相似的外力式样刺激知觉,外在对象和内在情感和谐同构,外在客体也便具有了情感表现性。异质同构理论带来了一个新的美学研究契机,启发人们从更高的层次和更多的维度去思考审美活动中主体与客体同步增殖、相互塑造的关系。用格式塔美学的异质同构理论来解析汉语口语语音的美学成因,将视知觉范围内的心理学成果引入听觉,可以发现汉语口语的元音、音节界限、四声、句调、双声、叠韵、叠音及押韵等典型特点所产生的结构样式,与人的生命律动中的情感范式相互对应,相互引发与激活,形成特殊的音韵美,成为汉语口语美学的重要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高语境与汉语口语重意合语态的美学渊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民族处于强交际语境文化中,汉民族口语中的交际信息大多蕴涵在口语表达主体外部的社会文化环境和情境中,或内化于其内心世界,高语境和汉民族语言重意合语态的形成演变有着相辅相成的密切联系。汉语流水句并不能说明汉民族语言属于单纯和低级语言;相反,汉民族在整体性思维和高语境文化中,创造了自己独特的充满隐晦、跳跃与语空的高语境弹性编码模式,以及汉民族高语境交际中富于包蕴性的表达方式。汉语口语中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蕴藉之美,应当在东西方文化高度融合的今天被进一步认识和发掘出来。  相似文献   

9.
身体-主体的缺席与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的共同欠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实在的活动,实践的承担者只能是身体-主体。离开身体-主体来谈论实践,就无法敞开其实在品格,以实践为原初范畴的美学建构便会处于悬空状态。从这个角度看,实践美学的最大欠缺是对身体-主体的忽略。忽略身体而又强调实践的意义这种自我矛盾的做法不但造就了一系列逻辑悖论,而且使实践美学无法回答许多根本性的美学问题。后实践美学的倡导者虽然力图超越实践美学,但同样未意识到身体-主体的意义,因而也将实践美学的逻辑欠缺带到自身的理论建构中。只有敞开了实践、生存、生命对身体-主体的原始归属关系,我们才能超越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的共同欠缺,建构出圆融的、具有独创性的、富有解释力的汉语美学体系。  相似文献   

10.
旅游翻译是一种典型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在翻译过程中,除了语言差异之外,更需要考虑较多的非文本因素。汉英旅游文本在文体风格和表现手法方面有所不同,文章从接受美学角度,结合具体实例,对汉语旅游文本英译进行探讨。认为在接受美学视角下关照译文读者反应,才能采取指导性的翻译策略;采取指导性的翻译策略,才能综合运用各种翻译技巧;综合运用各种翻译技巧,才能有效实现旅游文本翻译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汉语新词新语的爆发式产生,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使汉语充满了勃勃生机,同时也给汉语词汇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文章探讨了新时期汉语“X”族词语的界定问题、新时期汉语“X”族词语中“X”的语义与功能特点以及新时期汉语“X”族词语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满汉合璧的《清文启蒙》是清代的满语教材,反映了清代前期满族旗人使用汉语的情况。从书中的汉语释义来看,雍正时期,满族人已进入使用满汉双语阶段,其作者是一个精通满语和汉语的双语人,普通的满族旗人也已经具有一定的汉语水平。但这一时期双语旗人的汉语水平并不能超越其母语,满族人所使用的汉语带有鲜明的满语特征,同时有些满语成分也被汉语所接纳,经过汉语内部语言规则的打磨,这些满语成分成为了汉语家族的新成员。  相似文献   

13.
英式汉语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式汉语是在我国英语学习热潮中出现的一种畸形汉语。阐述了英式汉语的产生和理论成因,归纳了英式汉语的类型,指出了其造成的不良影响,并提出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4.
汉语词源研究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汉语词源学的基础理论得到了系统的清理,有关基本概念得到了科学的阐释;在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的研究、汉语同族词的整理方面也卓有成效;汉语同源词中的特殊现象、汉语词源学史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汉语词源的研究方法不断拓展,汉语词源研究的应用性探讨得到加强。今后,有关汉语词源的理论研究还要不断地深化和系统化,有关术语还要进一步的清理与阐释;研究方法上要多形式、多学科结合;汉语词源的应用研究也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5.
陈会兵 《学术论坛》2006,(3):197-200
声母是汉语语音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考察了中古、上古、近代和现代汉语声母发展演变的概况,梳理了汉语声母的发展轨迹,从中可以看到汉语声母演变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16.
俞俊英 《文史哲》2001,(1):24-25
汉语中有个词叫“三足鼎立” ,它源于中国原始时代陶土器皿的造型 ,以说明三角形的稳定性。然而 ,笔者自 1992年至 1997年之间 8次参加韩、日美学研究会的学术活动 ,却总有一种“缺足之憾” ,原因是在韩、日两国之外少了中国学者的参与。在我看来 ,“世界美学”、“东方美学”、“东亚美学”三者之间有一种由普遍到特殊、由抽象到具体的关系。而我所理解的“东亚美学”应限定为以中国、朝鲜半岛和日本为主体的汉字文化圈之内。这其中 ,从文化发生学的意义上讲 ,历史悠久而文化灿烂的中国无疑是处在根源和核心的位置上。事实上 ,韩、日学者在…  相似文献   

17.
德里达解构哲学与汉语文化语境的遭遇提供了汉语文化语境下的学者寻求对话的契机 ,展开了同西方互相观视的地平线 ;但汉语学界对于解构哲学的策应 ,一方面暴露了解构哲学的限度 ,另一方面又激发了汉语语言体制的原创性自觉 ,延续着对汉语及其历史命运的沉思  相似文献   

18.
当代语言类型学视野下的汉语研究方法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当代语言类型学研究方法,分析了类型学视野下的汉语研究方法论问题,认为在类型学推动下,当前汉语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汉语作为变异语言样本的个性特点的发现对汉语研究的推进;2)汉语多个方言样本的共性研究;3)从历时、认知等角度对汉语类型学特点的解释。最后对类型学视野下汉语研究方法提出了总体评价和展望。  相似文献   

19.
在深刻的历史背景下,传教士东来传教,促进东西文化交流的同时,也把汉语带回欧洲,客观上为汉语国际传播做出了贡献。具体表现在:激发起欧洲人了解中国、学习汉语的热情;为外国人学习汉语提供大量系统的工具书;初步培养早期汉语师资,促进国际汉语教学学科化。  相似文献   

20.
孙立峰 《学术论坛》2012,35(1):219-222
文章介绍和分析了德国汉语教学现状及对汉语教师素质的实际需求,并对国内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的重点提出了相关建议,包括加强汉语本体知识的教学,加强外语能力、海外社交能力、跨文化交往能力,特别是加强针对派往国语言能力、社交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以便使我们培养的汉语教师不仅能够更好地适应和胜任海外的汉语教学工作,也能够更好地开展和拓展汉语及中华文化的传播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