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冯嫽(便于排版,以下称冯氏)是出嫁乌孙岑陬军须靡的解忧公主的随行侍者。她头脑灵活,足智多谋。据史书记载,她“能史书”(《汉书·西域传》),“内习汉事,外习西域诸国事”(《资治通鉴》卷27),具备施展外交才华的必要条件。她“尝持汉节为(解忧)公主使,行赏赐于城邦诸国,西域人敬信之”(《汉书·西域传》),尊称她为冯夫人。 冯氏到乌孙后,嫁给了乌孙右大将。乌孙官制,左右大将的地位仅次于相和大禄,所以冯夫人丈夫的地位也是很高的。在解忧公主谋杀狂王未遂后,乌就屠在匈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别从匈奴攻伐乌孙、乌孙昆莫猎骄靡之生年、“及壮”以及率众西迁及西迁时的匈奴单于等几个大的方面详加疏考、正反辨讹,得出了乌孙西迁是在公元前160年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关于王昭君出塞和亲的故事,自汉迄今,广为流传,妇孺皆知。但对历史上王昭君的本来面貌,人们不仅知之甚少,而且还有一些不当看法。本文拟就学术界对王昭君有争议的几个问题谈几点看法,请读者指正。 一、关于王昭君的籍贯问题 关于王昭君的籍贯,《后汉书·南匈奴传》说“南郡人”。文颖注解《汉书》时说她“本南郡秭归人”,(《汉书》卷9《元帝纪》)比《后汉书·南匈奴传》的记载更具体一些。但是,再具体的记载  相似文献   

4.
关于军臣单于即位年代,一般认为是汉文帝后元三年,也有少数人认为是汉文帝后元五年。经考证,上述二说不确,军臣单于当立于汉文帝后元四年。徐广最早得出了军臣单于立于汉文帝后元三年的结论,其根据不仅相当薄弱,且自相矛盾。从徐广引古本《史记·匈奴列传》可证传本《史记·匈奴列传》"后四岁,老上稽粥单于死,子军臣立为单于"之"岁"字当为"年"字的讹文。"后四年"就是汉文帝后元四年。从《汉书·匈奴传》亦可证军臣单于立于汉文帝后元四年。《翰苑》军臣单于"立四岁"引自《史记》的可能性远远大于引自《汉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吐鲁番东,往哈密去的路上,有一古城,《北史·高昌传》作“白棘”。《魏书·唐和传》作“白力”。《北史·唐和传》又作“白力”。《梁书·高昌传》作“白刀”。《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亦作“白力”。《资治通鉴》唐宣宗大中十二年正月王式至交趾“树(艹刀)木为栅”句,胡注:“昔尝见一书从艸从力者,读与棘同。棘,羊矢枣也,此木可以支久。”今吐鲁番出土文书,自十六国到唐代,皆书作“(艹力)”。究竟“棘、力、(艹力)、刀、(艹刀)”诸字的关系如何?如果命名诸字,毫无关系,可否怀疑为异城异名?如果通过研究这些不同形体的文字之间的语言内部联系,说明了命名诸  相似文献   

6.
小月氏考     
大月氏被匈奴所击追而西迁,其中一部分残留在今天的甘肃省西部,寄身于南山羌。 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及为匈奴所败,乃远去过宛,西击大夏而臣之,遂都妫水北为王庭。其余小众不能去者保南山羌号小月氏。(《史记》卷123《大宛传》。《汉书》卷96上也有意思相同的文字,唯“本居敦煌、祁连间,至冒顿单于攻破月氏、而老上单于杀月氏,以其头为饮器,月氏乃远过大宛西”云云中对月氏与匈奴的关系作了较详的记载,但是关于饮器之说在《大宛传》的开头也能见到)。  相似文献   

7.
"南单于故事"是光武帝时期形成的东汉处理与南匈奴关系的一种模式。它产生于东汉实力强于南匈奴的背景,明确了东汉承担的经济和军事等义务,南匈奴承担的军事、政治、经济和宗教等义务,具有稳定性、开放性和不对等性等特征。"南单于故事"意味着匈奴的地位从西汉初年平等的兄弟变为宣帝时享受特殊礼遇的藩臣之后,再变为臣子,标志着汉匈关系演变的新阶段,是两汉时期汉匈关系史上的最后一种模式。随着"汉化"程度的加深,南匈奴融入东汉,南匈奴的历史成为东汉时期中国史的组成部分,南匈奴也逐渐成为华夏民族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吐鲁番东,往哈密去的路上,有一古城,《北史·高昌传》作“白棘”。《魏书·唐和传》作“白力”。《北史·唐和传》又作“白力”。《梁书·高昌传》作“白刀”。《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亦作“白力”。《资治通鉴》唐宣宗大中十二年正月王式至交趾“树芀木为栅”句,胡注:“昔尝见一书从艸从力者,读与棘同。棘,羊矢枣也,此木可以支久。”今吐鲁番出土文书,自十六国到唐代,皆书作“艻”。究竟“棘、力、艻、刀、芀”诸字的关系如何?如果命名诸字,毫无关系,可否怀疑为异城异名?如果通过研究这些不同形体的文字之间的语言内部联系,说明了命名诸字的关系密切,那就基本上可以排除上述假设,从而论证其为一个城市命名的不同书写形式(当然还要根据史实,相互验证)。  相似文献   

9.
中华书局1988年版《北朝四史人名索引》(以下简称《索引》)有脱漏人名。按《北史》(中华书局点校本)卷89,2924页有“孙僧化、僧化”凡三处。《魏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卷91,1954页有“孙僧化、僧化”二处,1955页有“僧化”一处。僧化,系北魏时人,有传。(<索引》上册455页,四角号码2826。“僧”下,未见“僧化”  相似文献   

10.
林剑鸣先生在《秦汉时代的丞相和御史大夫——居延汉简解读笔记》(《兰州大学学报》1983.3)一文中,认为御史大夫是“为率(牵?)制丞相而设”,其职掌是监督和牵制丞相、分割丞相之权。我认为林先生的论断是难以成立的。第一,关于《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御史大夫“掌副丞相”。据此人们认为御史大夫之职掌就是(?)助丞相统理政务,为副宰相。林先生认为此“乃后人之误解,汉代人并不这样认为”。他说: “‘副’在古代有剖开、分割之意。”举《诗经·大雅·生民》“不坼(按即“坼”字)不副”及《礼记·曲礼上》“为天子削瓜者副之”为证。于是得出:“‘副丞相’者,分割丞相权者之谓也。”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明白。一个是“副丞相”之副是否与此二处之副同意。按“不坼不副”是指生孩子,孩子从母体生出来犹如分割母体之肉。“为天子削瓜者副之”是指把瓜剖切开。(参郑玄注)若“副丞相”之副同此二处,则可解为“分割、剖切丞相”,即从内体上分割丞相。此意决不可解。可知林先生所举例证无法说明问题。其二是汉代人对“副”如何理解。《史记留侯世家》“误中副车。”《索引》引《汉官仪》“属车即副车”。蔡邕《独断》:“奉车郎御属车三十六乘。北郊明堂则省诸副车。”此副车即属车。《释名·释首饰》:“王后首饰日副·副,覆也·以覆首。亦言副,贰也。兼用众物成其饰显。”《后汉书·景丹传》“迁朔调连率副贰”。注:“副贰,属令也。”《续汉书·舆服志上》:“后从为副车。”《后汉书·南匈奴传》左贤王为单于“储副”,此外,两汉书中还有副中郎将、副王、副校尉、副封、副侯、副使等名称,皆为副属、次贰之意。总之,汉代人所谓“副”是指从属、次贰,与今天所谓正副之副同。并没有分割、剖开之意。  相似文献   

11.
郑薰,字子溥。唐大中时翰林学士,宣歙观察使。咸通间官至左丞。有诗文传世。然《旧唐书》无传,《新唐书》传又仅寥寥数语。本文钩稽群籍,对传文记述有误或未明者,给予考订,失载的内容亦予补充。郑薰,……亡乡里世系。按:《因话录》六:“进士郑滂在名场岁久,……登朝,至殿中侍御史。前宣成观察大夫郑常说此事,大夫即滂之再从弟也。”前宣成(城)观察大夫郑即郑薰(见下文“出为宣歙观察使”)。滂系大和4年(830年)进士。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五上》载北祖有滂,但官监察御史,且父仓部郎中(山咢),乃开元、天宝间人物,正如岑仲勉先生所言,“其子纵淹滞,不应大和四年(830年)始及第”,故二滂非同指一人也。不过,《世系表》又载,北祖晔生中书博士茂,茂生七子,号“七房郑氏”。而郑处海《授郑薰礼部侍郎制》云:“(郑薰)高阳茂族”,似指薰系茂族,即属北祖系。擢进士第。按:薰系大和2年(828年)进士。而后,曾佐幕岭南。《古刻丛钞·张公洞壁记》有“前检校  相似文献   

12.
突厥第五任大可汗菴罗在将汗位让位给堂兄摄图后,被册封为北面可汗,降居独洛水所在的匈奴单于故庭。以《隋书》《北史》为肇端,对菴罗所担任的北面可汗分别冠以“第二”和“第三”的可汗号。或认为,突厥汗国中统押东方的小可汗是约定俗成的储君,即“第二可汗”,按位序推排,居北面的菴罗可汗则是“第三可汗”,是《隋书》有误。然结合佗钵可汗亡后,“四可汗子”争夺汗位的结果,以及菴罗在让位后建牙独洛水,与大可汗分掌漠北的政治格局,不难推定,菴罗实乃是汗国的“第二可汗”,是《北史》有误。  相似文献   

13.
西汉武帝执政时,汉朝政府为了联络月氏、乌孙,对付匈奴,曾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黄文弼先生曾发表过《张骞使西域路线考》(载该氏《西北史地论丛》一书)一文,略述其出使年代和路线。文中称,出使时间“第一次为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39),使大月氏,元朔三年(前126)还,居外凡十三年;第二次为武帝元狩四年(前119),使乌孙,元鼎二年(前115)还,去来凡五年。”其出使路线,黄文也有考述,但文字过于简略,有些问题仍有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14.
西汉西域都护所辖诸国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西城都护所属城郭诸国的名目,自东汉以来即已模糊不清,后人虽有所考证,但依然没有解决这一疑难。本文打算就这一问题再作探讨,以就正于方家。汉人之言西域有几重不同的含义,狭义的西域在“匈奴以西,。乌孙以南”,其具体范围是:“南北有大山(昆仑山和天山)……东则接汉,厄以玉门、阳关,西则限于葱岭(帕米尔高原)”。①所谓西域城郭诸国即在其中。西域都护府辖区则超出这个范围,西逾葱岭,并有大宛,北越天山,而囊乌孙。《汉书·西域传》所述及的内容则更宽大,还包括  相似文献   

15.
《醒世姻缘传》是明末清初世情小说中一部比较重要的作品。现存的十几种版本都题为“西周生辑著”。“西周生”是谁?历来说法不一,主要说法有三种: 一种说法认为是蒲松龄。最早提出这一说法的是杨复吉。《梦阑琐笔》载:“鲍以文云:留仙尚有《醒世姻缘》小说,盖实有所指,书成,为其家所讦,至褫其衿。”蒋瑞藻在《小说枝谭》中引用了这一记载。胡适在1931年写的《<醒世姻缘传>考证》里又补充了新的论据。1984年齐鲁书社出版的《醒世姻缘传》,有徐北文先生写的《<醒世姻缘传>简论》。  相似文献   

16.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九八○年第一期刊载的《离骚解诂》一文,作者系长期研究,学有独到。但也有一些说法值得商榷,需要探讨。如: 恐皇舆之败绩 作者认为王逸释“舆”为“车”不确。而说:“舆假为旅”。“皇旅即王师之意。败绩,乃就皇师而言,若舆为车则不得言败绩”。 今按:古书用“败绩”,其义有三。一、《左昭十一年传》“大崩曰败绩”。指军队打了大败仗。《左庄十年传》“齐师败绩”《左僖二十八年传》“楚师败绩”;《左成二年传》“齐师败绩”;《国语·周语》“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吴语》“齐师败绩,吴人有功”,“楚师败绩,王去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的目的,在藉由《般舟三昧经》在北传地区由经典、思想、禅法以至于造像的发展,反映早期北传大乘佛教形成的一个纵切面。公元二世纪末《般舟三昧经》等大乘经典的出现,正好结合稍后西北印及中亚兴起的大乘佛教思想,“十方佛”先与《十住经》的菩萨行及《法华经》“三乘”思想中的“菩萨乘”结合,成为早期北传大乘的核心思想之一,然后再逐步落实于具体的禅法与石窟造像。  相似文献   

18.
匈奴汉国建国前夕,五部匈奴改革了政治体制,将南匈奴的“四角”“六角”制改为“十六等”制。这是对汉魏之际、魏晋之际经由中原王朝改造后南匈奴“贵者”分立格局的制度肯定。元熙元年(304年)汉国建立后,以中央集权式的官僚体制为政治架构。永凤元年(308年)刘渊称帝,汉国从王国体制发展为王朝体制。在汉国体制中,匈奴传统仍得以保留。胡汉分治、匈奴与六夷分治体现了匈奴的分治精神。“悉封郡县王”与“司隶-内史”在模仿汉代封爵制度完成中央集权的同时,也对原“十六等”王的地位予以承认。立储等权力运作更是在匈奴的传统政治语境下进行。王国及王朝体制与匈奴传统并非对立关系,汉国权力体制正是二者相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释名》的作者及成书年代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熙所著《释名》是我国早期著名训诂著作,与《尔雅》、《方言》、《说文》齐名。对于它以声训“推论称名辨物之意”,前人已有很多鞭辟入里的阐发。但是关于它的作者却还存在不少有待廓清的疑问,至于它成书的确切年代则更是个悬案。由于资料的极端匮乏而且每有抵牾,刘熙的生平事迹今天几乎一无所知。《三国·吴志·程秉传》云:“(秉)逮事郑玄,后避乱交州,与刘熙考论大义。”“士燮命为长史”;《薛综传》:“(综)少依族人避地交州,从刘熙学。”“士燮既附孙权,召综为五官中郎将。”《士燮传》:“建安十五年,孙权遣步(阝少马)为交州刺史。(阝少马)到,  相似文献   

20.
后让冀州牧于袁绍 ,被袁绍迫害自杀 ,子孙遂居冀州 (见《三国志·魏志·袁绍传》及裴松之注引《英雄记》) 。是冀州灌津韩氏由东汉末颍川韩氏避乱往依冀州牧韩馥及韩馥子孙而来。《周书·韩褒传》载韩褒卒 ,“子继伯嗣” ;《北史·韩褒传》载“子继伯嗣 ,仕隋位终卫尉少卿” 。《金石萃编》卷五十载唐于志宁《韩仲良碑》石本 :“曾祖口 (演 ) ,魏征虏将军、恒州刺史……祖褒 ,魏侍中 ,周使持节开府仪同三司 ,原、凉二州总管 ,口口少保 ,口口 (三水 )贞公……父绍 ,周昌乐郡守 ,隋仪同三司、骠骑将军、卫尉少卿、金崖县开国公。”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