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美关于白银和币改问题的交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4年下半年,美国政府实行一项给中国造成严重困难的白银政策,中国同美国就此问题进行了交涉,并被迫于1935年11月实行币制改革。币制改革牵涉到美、英、日的在华利益,围绕该问题,美国等列强制定了不同的对策。美国的态度经历了由消极观望到积极支持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美国颁行的"购银法案"引起国际银价大幅波动上涨,中国深受其害.中国南京国民政府多方寻求摆脱危机的方式,最终走上了币制改革的艰难之路.在不断变化的国际环境中,美国从危机的制造者转变为支持币制改革的经济伙伴.出现这种巨大的变化,符合上世纪30年代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的环境,美国对华经济政策也是它在远东地区利益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3.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面对国内混乱的货币流通状况,开始筹划币制改革。为统一国内币制及与国际币制接轨,国民政府先通过废除银两,统一银元,在中国确立银本位制度。而后,利用国际银价走高的局势,推动币制改革,实现了中国货币制度由银本位向汇兑本位转变的历史性变革。  相似文献   

4.
美国的白银购买与中国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从1934年起实行白银政策,通过购银提高了国际银价。中国国民政府币制混乱已久,受美国白银政策的强烈影响,银价下跌,大量外流,于1935年11月与美国谈判后迫使实行币制改革,放弃银本位。而美国 认为中国的新币制不与美元相联不能使它获取最大利益。遂实行放弃向世界购银的政策。使中国的币制改革再一次陷入困境,又一次迫使中国答应法币与美元挂钩,并扩大白银用途换取了1936年白银协定,使得币制改革得以进行。  相似文献   

5.
西方主要大国——美国、英国和日本在围绕1935年中国国民政府币制改革问题上由于各自的利益不同而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美国政府对于中国的币制改革政策经历了由“不介入”的消极态度到转变为“变相”支持的积极态度;英国政府对中国的币制改革表现出积极的介入和强有力的支持态度;日本对中国的币制改革则充满了抵制和破坏的行动。其实质是反映了英美等大国与日本在中国问题上矛盾的日益表面化和尖锐化,也反映了中国国民政府企图借助西方外力使中国经济向着现代化进程迈进,以稳定国民政府对全国统治的愿望。  相似文献   

6.
晚清日趋严重的货币危机引起了一些有识之士的高度关注,他们提倡货币改革,希望以此来化解危机。宋育仁就是当时积极倡导货币改革的先进人物之一,随着时局的不断恶化,他的货币改革思想日益深化:一方面,他深刻揭露了中国币制之弊端,另一方面,他提出以“铸金币”为核心的一系列货币改革主张,期望以此来抵御西方列强金融侵略,实现富国强民的愿望。  相似文献   

7.
论美国对中国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态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民党政府1935年实施的币制改革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美国对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币制改革的进程和结果.在酝酿阶段,因为白银利益集团的利益和统治集团内部意见分歧等原因,美国采取"不介入"的立场,延缓中国的币制改革;在币改方案宣布后,为操纵世界金融,美国逐渐由"不介入"转为"变相"支持态度,以购买白银等方式,向中国提供用来稳定法币汇价的外汇储蓄,逐渐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但在客观上对中国的金融复兴也起了积极的进步作用.  相似文献   

8.
秦汉时期的币制改革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记,其成功与失败的历史经验教训,对后世的社会经济生活和货币制度产生过重大影响,对这个时期的币制改革一直不乏有人论及,近几年史家对此时期币制改革仍有歧异之见。因此,本文也拟对秦汉时期币制改革的演变及其利弊得失再陈浅见,错误之处,望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9.
美国对1935年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的态度经历了较为曲折的变化过程。在酝酿阶段,因为白银利益集团的利益和统治集团内部意见分歧等原因,美国屡次拒绝了中国提出的修改白银政策、援助中国进行币制改革的要求,采取了“不介入”的立场,延缓中国的币制改革。在币改方案宣布后,为了操纵世界金融,美国逐渐由“不介入”态度转变为变相支持态度,以购买白银等方式,向中国提供用来稳定法币汇价的外汇储蓄,逐渐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但在客观上对中国的金融复兴也起了积极的进步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美特殊关系的形成最早是从经济层面开始的。在中国解决白银危机的过程中,经历了国际合作解决路线与美国单独协商等阶段。在这个过程当中,中国最终进行了币制改革并在实质上将法币盯紧美元,形成了中美特殊经济关系。而随着远东和国际形势的发展,中美特殊关系逐渐由经济走向政治、军事层面。  相似文献   

11.
国民政府初期的货币危机与"废两改元"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3年,随着西方国家相继放弃金本位和美国在国际上的大量购银,长期处于"两""元"并存局面的中国出现了严重的货币危机.为了应对危机、发展经济和巩固政权,国民政府实施"废两改元"政策,虽然步履维艰,但"废两改元"最终完成了中国币制的统一,确立了银行业在中国金融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促进了工商业的极大发展.  相似文献   

12.
宋代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大规模发行纸币的时代 ,由纸币、金属货币和有价证券共同构成的宋代货币体系 ,其相互关系的复杂及其不确定性导致了宋代通货膨胀的复杂和持久 ,也造成了对这一问题看法上的诸种分歧和不足。事实上 ,宋代正当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大转型时期 ,其通胀成因错综复杂 ,表现出混合型的特征。宋代纸币是一种混合货币  相似文献   

13.
币制的设计和改革本是一个独立国家的主权问题,但在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货币主权却受到了西方列强的践踏。自20世纪初,美国就通过对中国币制的干预和破坏,将中国货币变成美国货币的附庸,从而对中国的货币金融进行侵略和掠夺,给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相似文献   

14.
清代后期,各种外国货币在我国许多地区大量流通,占清末全国货币总额的比重超过30%。外币的渗透与侵略活动经常有密切关系,但根本原因是它们适应了我国币制变革的需要,被缺乏货币主权意识的中国人主动接受。外币的流通在我国货币制度的早期近代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晚清的币制改良运动是受外币流通的刺激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15.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产生了以“银荒”为中心的货币危机,由此引发了全面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关于货币问题的研究与讨论,一时成为鸦片战争前后朝野上下的热门话题。本文的重点是对当时士人提出的观点和看法进行综合和概括,并结合当时的议论和后来的研究对之加以评述。  相似文献   

16.
一战后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与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在投资、生产、贸易和金融诸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战前以欧洲尤其是以英国为核心的世界经济运行机制遭到了破坏,战后重建的世界经济体系在国际货币和金融机制方面存在严重缺陷,这是导致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持续加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论伪造货币罪的法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伪造货币罪侵犯的法益应当是货币的公共信用,因为从本质上看,货币具有公共信用的价值,体现了刑法中的社会法益,伪造货币能够动摇社会公众对货币的信赖程度,而目前作为通说的国家货币管理制度实际上是保护货币公共信用的一种手段,其本身并不能作为法益。伪造货币罪的行为客体是指能够体现公共信用的具有强制通用力的货币。  相似文献   

18.
在美国的货币史上,美元自面世至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不同阶段的美元对世界经济施加的不良影响有所不同。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前,拥有世界黄金总量更大份额的美国,不但不严格遵守金本位制规则,反而利用美元对国际贸易和世界货币体系产生许多负面影响;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的美元,不仅没有真正承担起国际价值标准的义务,而且经常将美国的债务危机转嫁给贸易国;布雷顿森林体系后的美元完全脱离了黄金的约束,致使美元在世界范围肆意泛滥,造成世界性的通货膨胀,以及国际贸易体系和世界货币体系的不稳定。  相似文献   

19.
数字货币,是一种具有财产性价值属性的电磁记录型数据。数字货币在其依存的区块链体系中所彰显的与不特定者之间的支付对价性、与法定货币之间的互换性、使用电子信息处理系统进行转移的在线转移性等特点,得以从数据说的角度,将其作为一种数据性财产权在现行法律框架内对其私法性质进行讨论。有鉴于我国民法总则已将数据纳入保护客体的范畴,数字货币作为数据之一种,理应成为一种新型法律客体,在得到法律理论支撑的基础上获得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