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学界对"新时期文学"时间节点的众说纷纭,《新时期文学场域研究》以文学现场的复杂性、"转型期文学"的过渡性为论述基点,将"新时期文学"这一概念限定于1976~1987这一时间段。该书从文化生态的多样性入手,把文学知识谱系研究与"场域"研究相结合,既有纵向的历史视角,同时也注意到横向纬度,对被二元模式遮蔽的"新时期"文学现象做出了精确的理解和评价,从理论和史料两方面显示出独特的学术创见。  相似文献   

2.
民国初年,中国第一小说季刊<小说大观>创刊.作为集结作家、编辑、出版者这些文学场中主要行动者的一个重要活动平台,<小说大观>和其它通俗文学刊物一起在民初通俗文学场域的构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小说大观>在创办过程中同样交织着政治资本、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的争斗,其结果进而影响着刊物底色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网络文学的兴盛使当下中国文学场呈现出三分天下的格局,但文学场内新的秩序规范却尚未建立。修改后的《鲁迅文学奖评奖条例》将网络文学纳入评奖范围,目的是将这一新兴的文学形态整合到既定的文学秩序之中。评奖条例的修订意味着网络文学影响的扩大与地位的提高,但由于其评奖程序设置了诸多把关人,遵循印刷文学的游戏规则,并且评奖标准体现了主流审美原则与精英审美意识的优势地位,因此客观上限制了网络文学获奖的可能性。要有效地加强鲁迅文学奖对网络文学的引导,设立网络文学专项奖或许是未来较为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4.
茅盾文学奖是新时期文学进程中出现的重要事件,目前对茅盾文学奖的研究一直处于某种边缘位置。任东华博士专著《茅盾文学奖研究》打破了“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的界限,对新时期以来出现的这一重要的文学事件进行了客观化、总体化和历史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作为新兴的文学现象,许多学者以其他学科或者西方文艺思想为理论基础对网络文学作出正面或负面的评价;而一直无人证明作为我国古典文艺理论大成之作的《文心雕龙》的文论思想对网络文学进行阐释的有效性。从网络文学的思想、形式和创作技法等方面尝试运用《文心雕龙》之中的"心"、"通变"、"夸饰"等文艺原理进行分析对比,可知《文心雕龙》阐释网络文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7.
场域视角下的民初第一小说季刊《小说大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15年,中国第一小说季刊《小说大观》创刊。作为面向市场的通俗文学刊物,《小说大观》不仅是集结作家、编辑、出版商这些文学场中主要行动者的重要活动平台,也是交织着政治资本、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争斗的场域,其结果进而影响着刊物底色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9.
10.
进入1957年,新中国的文学力量和文学版图都随着政治的变化而发生相应变化.施蛰存在"双百方针"的大背景下,积极为上海<文汇报>撰文,发表个人对文化和政治的观点.反右运动开始后,<文汇报>集中批判施蛰存,发表的系列批判文章,实际在不断解构施蛰存从现代文学史中积累起来的文化资本.这一现象具有代表性,可以作为理解当代文学发生史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1.
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已经有16个年头,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一般说来,理论研究往往要滞后于文学的发展。在网络文学繁荣的今天,网络文学理论研究迫在眉睫。陈定家的《文之舞》是一部成熟的研究著作,该著从互文性视角研究网络文学,抓住了网络文学文本的核心特征,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对当前的网络文学理论研究有多方面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美国著名汉学家葛浩文翻译《生死疲劳》为莫言在2012年成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有效助力。目前视《生死疲劳》为葛浩文翻译策略转向期的研究对象并运用布迪厄社会学理论进行分析的研究较罕见。运用布迪厄场域理论的三大核心概念“惯习、资本、场域”分析《生死疲劳》英译本中体现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并深入阐释译者选取这些翻译策略及方法的原因和动机。研究发现,译者的动态惯习、葛浩文逐步积累的文化资本以及翻译场域整体态势都与《生死疲劳》翻译策略的选取有着不可忽视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文学产生虽然很早,但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学场域却是魏晋才形成的,这是"文学自觉"的深层内涵.文学场域是在整个文化场域的矛盾运动中形成、发展起来的.文学中蕴含的权力因素使统治者依靠不断走向自主性的文学去夺取文化权力,文学场域在整个文化场域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4.
15.
《文艺报》与中国当代新时期文学批评"主题场域"的建构关联紧密。借助文献资料整理,我们能够清晰地描绘和勾勒出《文艺报》建构主题场域的媒介行为轨迹。依托于构架思路,主题场域文化意义分析成为一种可行的策略;意义的文本组织内部具备"多向度"解码和阐释的可能;此外,以"历史回叙"能够激活和发掘主题场域建构中潜隐的因素和意义指涉。  相似文献   

16.
科学知识本性问题是以科学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所讨论的问题,布尔迪厄在《科学之科学与反观性》一书中对此作出了自己的解释。在“清点”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布尔迪厄凭借场域理论分析了科学知识的生产过程,指出科学是一种让某种发现面世的构建。这种建构主义的视角并不新颖,但其独特的分析方法让人耳目一新。针对其中的社会科学亚场,作者认为,只有用反观性这个武器才能增强其自律性,从而维护其合理地位。  相似文献   

17.
著名的思想家皮埃尔·布尔迪厄所提出的文学场域理论具有极大的国际影响力,为文学研究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布尔迪厄文学场域理论基于客观、主观两个角度分析了文学形成的关键要素,在实际社会历史环境中分析和阐释文学作品,与"庸俗社会学"有着本质的区别。布尔迪厄所提出的"关系"性思维将不同学科联系起来,开拓了学术研究范围,有效推动了当代文论建设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文学图像化的生成、运行与其所在的场域不可分割。从构成要素上看,文学图像化生产场包含着图像意识场、媒介生产场、消费生产场等三个起主导作用的次场。具体到实践层面,三者围绕着生产逻辑进行运作,与生产力的主体、客体、中介交互作用使得文学图像化生产得以可能,并驱动着其性质转型。场域带给文学的不仅仅只是经济资本的增值,其更多的是无限的文化资本乃至社会资本的扩张,由此,文学完成了由纯文学文本到文化文本的转型。  相似文献   

19.
60多年前,费孝通在对中国乡村社会进行深度观察与理解的基础上,写就了《乡土中国》一书。作为阅读和理解传统乡村社会的经典之作,书中所提出和论证的"乡土本色"、"差序格局"与"礼治秩序"等概念,至今仍是学者们认识和理解现代乡村社会的基础与前台。可以说,该书不仅为我们加深对传统乡村社会的理解提供了蓝图,也为我们认识现代乡村社会提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代文学史上,“寻根文学”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关节点”,有重要的文学史和思想史的意义。本文以知识社会学的方式,勾勒了1980年代“文化寻根”前后的知识谱系和历史语境,并试图把问题历史化,在“清理”中寻求“寻根”的“自我批判”,在历史反思和批判中,考量“寻根”的历史轮廓和意识形态诉求的复杂性。本文要讨论的重要问题是:在1980年代复杂的历史场域中,“寻根文学”是如何发生的?它的历史出场携带着怎样的问题史?这些问题对当下文学、文化、思想有怎样的启示或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