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阿尔斯兰·阿不都拉(1955-),维吾尔族,新疆哈密人。现任新疆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院长,新疆大学阿尔泰学研究所所长,法国高等试验研究学院兼职教授,新疆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国家级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新疆大学“211工程”少数民族语言文学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站长,新疆人类学一民族学研究会副会长,东天山古伊州文化研究院兼职院长,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研究会、中国阿尔泰学研究会等学术团体理事等。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族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得到了恢复和发展。除中央和各自治区、省所属的12所民族院校外,一些综合大学也设立了民族学专业和各种民族学研究机构。高校的民族学教师和研究人员在50—60年代对少数民族社会、历史、文化、语言、风俗、宗教等方面大规模调查的基础上,近年来又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同志合作,深入基层考察,勤奋耕耘,撰写了一批有关民族理论、民族史、民族文学、民族语言、民族艺术、民族经济等方面的专著和论文。下面分门别类,略作介绍。  相似文献   

3.
1933年凌纯声、芮逸夫等赴湘西调查苗族,开创了湘西民族学研究的先河。当地苗族学者石启贵继之, 所获成就极大。新中国建立不久,杨成志等学者开创土家族研究, 潘光旦集其大成, 奠定土家族识别的基础。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语言与社会历史调查和简史编写,基本反映出该民族的实际。近20 年来, 湘西民族学研究抢救了大量资料,出版了大批著作并培养出一批本地学者,成绩喜人, 前景辉煌。  相似文献   

4.
卷首语     
现代学术史意义上的中国西南人类学、民族学研究,始于20世纪上半叶。历经抗战时期西南边疆研究、20世纪50年代民族社会历史大调查和80年代西南民族研究的繁荣时期。近年来,日益呈现出跨学科、跨地区和国际化的研究趋势。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国西南人类学、民族学的研究,从2007年10月起,我们将开辟“中国人类学·西南研究”栏目,并陆续开通人类学理论与个案研究、名家访谈、口述史、田野调查和书评等专栏。为学者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中国人类学·西南研究我国著名民族学家李绍明先生从宏观角度梳理了西南民族研究的发展历程;美国著名…  相似文献   

5.
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阐述"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的同时,提出了关于"民族走廊"的理论,指出西北地区还有一条走廊,从甘肃沿丝绸之路到新疆。西北民族走廊以祁连山北麓的河西走廊为主干道,南北有两条平行的辅道,还有与之交叉的南北通道。围绕西北民族走廊,历史上有氐羌、匈奴、鲜卑、汉、藏、蒙古、回纥等民族频繁进出,在此长期交往,并出现了土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等定居于此的民族。汉传佛教、藏传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中国的主要宗教也在此传播会合。西北民族走廊地区的历史演变,又与西藏、新疆、蒙古等地区紧密相关,而且在历史上多次影响全国。今天这一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又具有自己的许多特点。研究西北民族走廊的历史和现状,对于民族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2009年4月16-17日,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中国当代民族问题战略研究基地与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文博系主持召开了新疆民族研究与考古新发现学术研讨会,来自我国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数十位专家出席会议,17位学者作了专题发言,杨圣敏教授致开幕词并做总结。与会者围绕新疆考古发现、历史文化、民族与宗教等主题进行了交流和研讨。  相似文献   

7.
海南黎族国内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南是黎族的主要聚居地,20世纪初至今,海南黎族研究取得丰硕成果。纵观国内的学者研究,可以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20~40年代,国内黎族研究兴起,对黎族“志”和族源的探讨成为当时的热门话题;第二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到改革开放之前,以民族识别和社会历史调查为主的黎族研究,沿着“志”、“史”两条线索展开;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黎族研究蓬勃发展,多领域、宽视角的民族文化研究越来越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8.
1987年6月20日至7月18日,新疆社会学会组织了自治区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宗教研究所、哲学法学研究所和新疆大学中语系的部分师生一行30余人,就南疆农业贫困区脱贫致富和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对喀什地区莎车县的阿勒热乡、和田地区墨玉县扎瓦乡的夏合勒克管理区,进行了为期近两个月的社会学实地调查。  相似文献   

9.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作为综合性学术刊物,创刊已42年之久,回溯与其血脉相连的新疆学院院刊《新芒月刊》,办刊历史已达76年。作为学校学术窗口的学报不仅显示了学校发展成长的历史轨迹,也是学校文化教育事业的缩影。半个多世纪以来,她经厉了30、40年代烽火洗礼,50、60年代办刊、停顿,70、80年代探索、实践,90年代和新世纪成长等不同历史时期。其办刊历程载录了几代新大学人在教育科研工作中辛勤耕耘的业绩,其成长壮大促进了新疆文化教育事业的进步,为边疆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疆民族民俗的研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取得了喜人的成果.但是,同国际国内的民俗研究发展水平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本文通过对新疆民族民俗研究的回眸与反思,对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学理上的分析与探讨,旨在促进新疆民族民俗研究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近百年来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理论的研究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20世纪不同批评立场之间的交锋。英美研究经历了20世纪20年代的开放性争鸣、30至50年代的新批评质疑、60和70年代的整体研究、80年代的回顾总结、90年代以后的女性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解读等阶段,整个研究历程体现了职业批评家对伍尔夫的艺术家批评从批判到逐步接纳的嬗变。中国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学者们从社会、历史、创作、形式、批评、境界等多个层面观照并阐明伍尔夫小说理论的内涵、本质与价值,与英美批评形成了互补。  相似文献   

12.
由新疆大学中语系阿尔泰学研究所举办的首届“新疆语言研究座谈会”于1992年9月18日、25日、30日分三次在新疆大学中语系召开。与会者近30名,都是长期从事双语教学和新疆语言研究的专家学者,部分青年教师和在读研究生列席了会议。与会者从全疆语言研究的视角出发,围绕以下几个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些议题是(1)在改革开放、经济大发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对历史上开封犹太人的来历与定居时间、宗教生活与历史现状、被自然同化的原因及开封犹太人与西方传教士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推进了对这一历史问题研究的新进展。但对历史上开封犹太社团的历史全貌及主体民族相融合的内在演变过程及与少数民族尤其是穆斯林的关系等问题研究较少。目前的研究缺乏从犹太历史的客观视野并以犹太人自身的思维方式和流放心态来考察历史上的开封犹太社团。因此,此问题的进一步研究,应建立在中外学者相互交流和共同提高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4.
约翰·厄普代克在20世纪60年代创作的三部长篇小说《农庄》《夫妇们》和《兔子归来》集中反映了美国60年代的社会现实和文化矛盾,小说中人物国家、种族、性别、宗教等身份认同的变化踪迹,揭示了作者对这种变化的态度和立场。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中国的西方伦理学研究回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百余年来,中国学者们对西方伦理学的研究大致经历了萌生期( 1895-1910) 、初兴期(1911-1949) 、萧条期( 1950-1978) 和复兴期( 1979-2000)四个阶段。其研究思路主要有四条: 个案研究, 比较研究( 含要素的、局部的和整体的三个级次) ,历史研究和综合研究( 含微观的、中观的和宏观的三个层面)。总体看来, 个案研究成果颇为丰盛, 要素比较研究在20世纪30-40年代和20世纪80-90年代取得过一定成就, 局部的和整体的比较研究迄今为止成果大多非常简易,历史研究在 20 世纪80-90年代结出了一批硕果, 但在国别史和断代史两方面有一些空白尚需弥补, 中微观综合研究在20 世纪80-90年代达成了可观的收获, 但宏观综合研究迄今依然成果无多且薄弱。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积累之后,中国学者们应能大规模地开展对西方伦理学的宏观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世界历史的不断向前推进,全球各少数民族与民族国家间的交往越发密切,民族问题成为21世纪决定民族存亡及国家发展的关键问题.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民族问题就引起了学界的诸多关注,对民族理论的界定各有侧重,总结梳理现有民族理论研究成果,对进一步深入民族理论研究,解读民族国家的政治合法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关于新疆民族分裂主义问题的社会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新疆的主要危险、民族与宗教问题、资源开发、争夺青少年等问题入手,对新疆的民族分裂主义问题进行了社会学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新疆为伊斯兰教流行的地区,维吾尔族也为当地信仰伊斯兰教的主要民族之一。但历史上并非如此。古代,佛教对新疆(特别是南疆地区)影响很大。在新疆约两千年的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佛教文化占了一千多年。对吐鲁番、库车地区来说,佛教文化甚至统治了一千五百年。因此,了解佛教在新疆和古代维吾尔人中传播的历史,对研究古代新疆佛教与内地佛教之间的关系,以及新疆古代历史、文化、宗教和语言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西南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南民族学研究"主要指我国大西南地区的民族学即文化人类学研究,它是广义的"民族研究"中的一个部分。以地理范围论,是指对四川、云南、贵州、西藏、广西、重庆,以及湘西、鄂西等地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有关这类学科的研究。反思西南民族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49年以前是西南民族学研究的初创时期;20世纪50、60年代,是西南民族学研究的第二阶段,即对西南民族进行大规模调查研究的重要时期;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是西南民族学研究承上启下的发展时期。从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今后还有许多亟待加强的工作:注重我国民族学理论与方法和学科体系的建设;编好西南各民族完整的民族志;继续整合力量,深入开展西南民族的综合与专题基础研究;将各民族特色文化的研究引向深入;鼓励民族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发展;加强民族学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20.
墨磊宁博士在访谈中从自己对语言的持久和专业兴趣出发,回顾了他对中国20世纪50年代民族识别的文献研究和田野考察过程.他认为,对西南民族的探索应超越单一民族的研究模式,走向民族史和民族学学科史相结合的研究方向;对中国民族识别工程的认识也应具有历史的深度,在认识50年代苏联民族定义影响的同时,需进一步扩大到对20世纪初期西方的西南语言分类体系继承的探讨,而且应分析民族分类如何被自然化、成为公共常识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