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若干年来,在学术研究和实际工作中,有一种单纯从政治斗争着眼来论人论事的倾向,这恐怕也是一种“左”的影响。例如,对白居易后期的活动和作品,就有不少人认为是“由积极转为消极了”。作出这种评价的依据是:一、白居易后期脱离了政治斗争,过着“知足保和”的退隐生活。二、白居易后期的作品多是“闲适诗”、“杂律诗”,早期为民请命的“讽谕诗”几乎搁笔不写了。  相似文献   

2.
彭国忠 《学术研究》2007,(1):147-152
唐代试律诗的称名关涉到对试律诗类型及性质的理解。现存唐代试律诗有省试、国子监试、州府试、吏部试、制试、翰林试、奉试、科试、赎贴试九种类型,但唐人对它们并无统一的称名;宋代以来人们往往根据其中一种类型,称之为省试诗、省题诗、程试诗、试贴体、五言六韵诗等,以偏概全,不够科学;直到清代,才确立试律、试律诗的称名。“试律诗”之名涵盖了所有的考试类型,概括了所有考试诗的诗体特征,因而是唐代试律诗最恰当和科学的名称。试律诗称名的变化,反映了人们对这类诗歌认识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3.
佛经偈颂与中古绝句的得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 有关绝句的得名由来,古今学人进行了不懈地探讨。要言别之,其观点大致有四:一是认为绝句是截取律诗的一半而得名,持这种观点的有明人徐师曾、吴讷等。如徐氏所谓:“绝之为言截也,即律诗而裁之也。”(《文体明辩序说》。作者案,为省篇幅,本文所引常见古籍皆不标出出版年份及页码)但它遭到了今人罗根泽先生的严厉批驳,罗氏谓:“照这样解释,绝句在律诗之后,与文学史的公例显然矛盾”。①其实,若从近体诗中的律诗与律绝之关系而言,徐氏之说Q,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从文学史发展的历史进程看,罗氏的批驳一语中的。因为绝…  相似文献   

4.
论律诗之“律”的审美价值熊笃我在《律诗形式的文化意蕴初探》(载《社会科学战线》1991年3期)中曾论证律诗以“八句准篇”暗合《周易》中“八卦”的数象原理,以五、七言“约句”则与古音乐的五音、七音有关,故有关“约句准篇”的审美问题,本文从略。以往有关诗...  相似文献   

5.
古典律诗是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意境深远,音韵美妙,形式奇特.因此古典律诗英译中必面临着“意美”的缺省.本文拟对“三美”之“意美”缺省及其原因及解决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律诗创生的历史条件周相录,李庆广学者们往往把律诗的创生归因于沈约等人的“四声八病说”的出现,这固然不错,但律诗的体制特征并非仅在声律的讲究。语言学家萨丕尔指出:“语言符号能容易地从一种官能转移到另一种官能,从一种技术转移到另一种技术,可见,单只语音并...  相似文献   

7.
唐朝律诗虽然胚胎于齐梁的新体诗,又经上官仪和四杰的发展,在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上予以继承、扩展和变革,但它的最后形成,还得待到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和上官婉儿等人进行创作的神龙年间(705—707年)。由此可见,一种文学形式的产生和完全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往往要经过漫长的岁月。它必须被一大批较成熟的作者用以写出能够吸引人们的作品,才能得到广泛的采用;而当它还没有造成这种吸引人们的力量时,就只不过是一种试探或文学雏形,而不是一个时代广大作者普遍运用的形式。关于唐朝律诗的形成,元稹在《唐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中说:“唐兴,学官大振,历世之文,能者互出。而又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新唐书·宋之问传》说:“汉建安后迄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及之问、拴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后来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将沈宋律诗列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第四变:风雅颂既亡,一变而为离骚,再变而为西汉五言,三变而为歌行杂体,四变而为沈宋律诗。(卷二“诗体”)这自,然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其后明人俞彦也说:  相似文献   

8.
“旧体诗词格律是经过怎样的演变才形成那个样子的?”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律诗的形成和发展,而且对探讨今天新诗的发展问题,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在廿五年前(1937),郭绍虞先生在《语文通论续编》《从永明体到律体》一文中,曾回答了这个问题。不过郭先生只从原则上谈,仅指出律诗格律的形成,并不只是技巧问题,也不是偶然的组合;  相似文献   

9.
<正> 前人对杜甫的古风、律诗、乐府叙事诗等极为称道,而对他的绝句则褒少贬多。薛韶认为杜甫绝句“另是一体,不足多学”。申涵光认为“惟杜诗别是一种……虽老放不可一世,终是别派,不可效也。”王世贞说“太白之七言律,子美之七言绝,皆变体,间为之  相似文献   

10.
在漫长的中国文学发展历程中,文体的嬗变是重要的现象之一。一种文体往往于特定的时段,在内外部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取得辉煌成就,从而成为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体式。对此,前贤早有论述,如清人焦循在其《易余龠录》卷十五中说:“夫一代有一代之所胜……余尝自楚骚以下至明八股撰为一集,汉则专取其赋,魏、晋、六朝至隋,则专录其五言诗,唐则专录其律诗,宋专录其词,元专录其曲,明专录其八股,一代还其一代之所胜。”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在其《宋元戏曲考·序》中也有类似的论述。而今日,即便是普通的文学爱好者提到古代文学时亦可脱口说出“楚…  相似文献   

11.
律诗不完成于沈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律诗的出现,在中国诗歌史上,是一件大事,它以完美的形式,铿锵的语言,严密的格律,照耀着诗歌前进的道路。为后来诗人们所遵循、所继承、所发展。使唐人诗歌,在中国文学上,放出了异样光彩的,主要就是它的出现和繁荣的结果。它势力之大,远远超过了五言古风和七言古风,几乎成了诗歌的正宗,直到“五四”运动以前,盛行不衰,在诗歌史上,还没有一种体裁,能和它比肩骧首的。 律诗,是指五言律、排律、七言律和五、七言绝句而言,为了区别五七言古体诗,也叫近体诗。最先出现的是五言律诗,它开始于六朝,盛行于唐代。至于它的完成,历来都归功于宋之问、沈佺期。《新唐书·文艺·宋之问传》说:“魏建安后迄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庚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及之问、沈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这便是后来论者之所本。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说:“唐兴,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号为律诗,其后寖盛。”王世贞的《艺苑巵言》则更进一步说:“五言至沈、宋,始可称律。律为音律法律,天下无严于是者。知虚实平仄不得任情,而法度明矣,二君正是敌手。”这便把律诗的完成,直接归之于  相似文献   

12.
闻一多早期诗论中的双重形式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形式”是闻一多早期诗论的中心概念。在《诗的格律》(1926年5月)里,他对形式有两种理解:其一,文章的第一部分,“格律在这里是form的意思”,“我们若是想起form和节奏是一种东西,便觉得form译作格律是没有什么不妥的了”。其二,文章的第二部分,“律诗的格律与内容不发生关系,新诗的格式是根据内容的精神制造成的”。就第二点而言,形式相对内容而存在,可以概括为“内容的形式观”。但这种形式观无法把上述第一点统一起来。闻一多把诗歌要素分为“内的原素”:幻象和情感;以及“外的原素”:音节和绘藻。外的原素无疑是诗的形…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哲学教材中,“前因后果”说是一种传统的观点,如说因果联系是“由先行现象引起后续现象的一种必然联系”;“因果关系是包括时间先后秩序在内的由一种现象必然引起另一种现象的本质的内在的联系”,基本含义都是把时间当做因果关系的必要条件。笔者认为,如果人们对原因和结果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前因后果上,那只是反映了事物之间的表面特征,还不能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 人们在同外界事物的交往中,往往会看到一种现象之后跟随着另一种现象,这种现象间的依次交替,就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了因果观念。因此,原因和结果作为产生者和被产生者,确实存在着先行后继的特点。在一定范围内,“前因后果”说有它的合理之处。然而,熟知并非真知,“前因后果”说仅仅反映了现象之间的外在联系,人们的认识如果停留在这种水平上,还不能从辩证法的高度进一步揭示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 首先,“前因后果”说仅仅说明了由某一现象向另一现象的过渡,尽管一些教科书把这种过渡解释为一种必然的联系,但是并没有揭示这种必然联系的内在发生和发展。恩格斯指出:“当我们把事物看做是静止而没有生命的,各自独立、相互并列或先后相继的时候,我们在事物中确实碰不到任何矛盾。我们在这里看到某些特性,这些特性,一部分是  相似文献   

14.
英汉"矛盾修饰"手法对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矛盾修饰指的是在同一个语言成分中,语义相互矛盾的语言单位存在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一种语言现象。用于这类修饰的词叫做矛盾修饰词。在英语中,矛盾修饰历来被看成是修辞手段的一种,这种修辞格叫Oxymoron(矛盾修饰法)。在汉语修辞研究中,通常没有矛盾修饰这种说法,但这并不意味着汉语中没有类似的语言现象。陈望道和宗延虎等人所说的“反缀”、“奇语”和“反映”实际上就是指这种语言现象。为了方便起见,我们把汉语中的这种类似现象也叫做矛盾修饰。本文以英语Oxymoron和汉语“反缀”的定义、解释作为切入点,从结构形…  相似文献   

15.
<正> 在企业承包经营实践中,一些企业出现了一种反常现象:产值、利润上去了,机器设备陈旧了,产品老化了,职工素质下降了,结果隐患重重,缺乏后劲。社会上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短期行为”,本文就它的表现形式、成因和克服途径进行探究,为在今后的企业承包经营中有效地克服它提供一种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律诗是从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的古体诗发展而来的,它在南朝后期出现了雏形,到了唐代,经过宋之问、沈俭期的总结,最后完成了定型。许多人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从古体诗向律诗的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特点,但极少从语言结构这个角度来谈律诗对古诗的发展。我们所说的语言结构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词与词是如何构成句子的;二是句与句是如何构成篇章的。下面我们试就这两个方面来看看从古体诗到律诗在识言结构上是怎样发展的。  相似文献   

17.
江立中 《云梦学刊》2003,24(4):70-72,76
张说贬谪岳阳的诗歌,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具有积极的意义。从他的诗歌可以看出,他修建了最早的岳阳楼———南楼,常与文人雅士登楼赋诗,开“迁客骚人都会于此”的风气;他的岳阳诗是唐诗七绝由初入盛里程碑式的作品,结束了其“为对偶所累,成半律诗”的形式;记述了不少岳阳一带的风俗民情;展示了一位封建社会豁达士人的谪居心情;他传播了灿烂的中原文化,促进了湖湘文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解放前互助土族的赘婚和服役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是我国土族最大的聚居区,约5万余人。解放前,较为普遍地存在着赘婚现象和较多地存在着服役婚现象。前者被土语称“库日盖铁什加”,意为“抱女婿”,后者土语叫“别日增兰”,意为“挣妻子”。但在习惯上,都笼统称之为“招女婿”。现仅根据笔者实地调查,对这两种婚姻现象的形式、原因作一简要叙略。  相似文献   

19.
折衷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形而上学,是一种唯心主义。折衷主义者主观任意地把事物或现象的一切联系和关系平列起来,等量齐观。他們在說明事物或现象时,总是企图把它們所有的个别特征和个別因素罗列起来,“东抽一点,西抽一点”;“又是这个,又是那个”;“一方面,另一方面”。他們的这种做法表面上好  相似文献   

20.
论杜审言对近体律诗发展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体律诗的出现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件大事,宫廷诗人追求绮错婉媚、华美精致的诗风,是律诗产生的温床和催化剂。杜审言是初唐著名的宫廷诗人,他对律诗的成熟定型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的律诗格律精严,形成了高华雄整的个性风格,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