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钢琴音乐自从在中国落地生根开始,便与中国悠久的音乐文化融合.在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乐曲不断被改编成为钢琴曲,中国钢琴音乐正是从改编传统乐曲中吸取音乐素养,逐步形成了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中国风格“是钢琴音乐中国文化特征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钢琴音乐区别于西方钢琴音乐的主要标志.  相似文献   

2.
中国钢琴改编曲是中国风格钢琴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中国传统民间器乐曲和声乐曲的旋律为基础进行改编创作。文章从音乐表现手法中的旋律、和声和伴奏音型三个方面对具有典型中国钢琴改编曲特点的《百鸟朝凤》进行分析,以期丰富对中国钢琴改编曲音乐表现手法的研究,为当代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将中国传统乐曲改编为钢琴作品是钢琴音乐创作的重要形式之一,其中的一些曲目已经成为了中国钢琴作品的经其之作。这些改编作品在结构布局、多声思维、钢琴技巧与特色效果等方面呈现出不同于一般钢琴乐曲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4.
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与发展已有百年历史,而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以广东音乐元素为基础,结合并借鉴西方钢琴创作技法,以其浓郁的岭南风韵,确立了在中国钢琴音乐中的重要地位。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在乐曲的风格、曲式、调性等方面独具一格,演奏起来也有别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钢琴改编曲。立足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的艺术特色与演奏要义,探索如何合理运用钢琴这一西洋乐器,展现广东音乐独特的神韵与意境。通过深入分析改编曲的创作背景、音乐风格和演奏技巧,提出有效的途径建议,以助于演奏者更好地理解和诠释优秀的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  相似文献   

5.
《百鸟朝凤》原是一首广为流传的中国传统民族器乐曲,作曲家王建中在1973年将其改编为钢琴独奏曲。本文立足于中国传统音乐的视角,结合钢琴演奏技法在中国钢琴作品中的运用,对钢琴独奏曲《百鸟朝凤》的音乐结构、踏板处理、音色表现以及句法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阐述,旨在进一步探究中国钢琴作品中的民族音乐元素,挖掘其特有的气质和神韵,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精髓。  相似文献   

6.
蒋祖馨的钢琴音乐创作成功地将中国传统音乐特点和西方现代创作技法相结合,创作出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中国钢琴作品,他的创作历程反映了建国以来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风格演变。蒋祖馨丰富了钢琴音乐的创作技法,对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和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钢琴音乐是中国文化传统与西方音乐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可以说,华夏文明的一切问题都是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系内展开的.所以,中国钢琴音乐始终沿着一条具有民族文化传统特质的人间伦常之路向前发展.在当代全球化语境下,对中国钢琴音乐中蕴含的这种文化特质进行深入探究,必将有助于明晰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主体性地位,从而进一步唤起属于中国钢琴音乐的艺术自觉.  相似文献   

8.
京剧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京剧风格钢琴音乐创作是当代多元化艺术生态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合力”生成的新音乐形象,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原作品的艺术魅力,赋予了京剧戏曲艺术崭新的内涵。在文化语境下思考,京剧艺术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遗产在当代进行的传承和演变的重要体裁,是中国传统戏曲在当代舞台呈现的形式变体,为西方钢琴艺术“中国化”提供了更宽阔的创作视野。同时,京剧艺术的钢琴化也表征着作曲家们转化中国传统音乐形态,致力于追求中国化“民族文化新音乐”的创作理念,使传统文化在新时代长盛不衰。  相似文献   

9.
中国钢琴音乐的文化取向——“神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韵"最先是一个音乐术语,是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基本范畴。"神韵"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灵魂。中国钢琴音乐的线性思维方式,源自于中国音乐强调旋律线状音响的波状流动的美学意识,是文化传承最重要的方面。中国钢琴音乐民族化的和声创新是线性思维的发展,淡景重情的美学倾向解读了中国钢琴音乐的文化内核,中国钢琴音乐的文化将在21世纪历史的发展中获得新的诠释,赋于"神韵"以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钢琴音乐中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作曲家们将民歌或民间乐曲改编成的钢琴曲。黎英海先生根据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改编的钢琴独奏曲《夕阳箫鼓》,通过钢琴对古筝、扬琴、萧等民族乐器的成功模仿,让钢琴曲《夕阳箫鼓》为人们展现出了一幅景色秀丽、色彩柔美、气韵生动的中国传统水墨画。  相似文献   

11.
拥有百年历史的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从第一首乐曲出现开始,特殊技法就开始出现,因为关系到民族化问题,特殊技法已经成为众多作曲家孜孜以求的目标。对中国钢琴音乐的音色、复调、曲式结构等三个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探讨了中国钢琴音乐特殊技法的前景。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上半叶,钢琴这件西洋乐器传入中国,20世纪是中国钢琴音乐创作蓬勃发展时期。20世纪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划分为五个阶段:萌芽期、初创期、发展期、沉默期和探索期。以民族音调为创作源泉探寻浓郁的民族音乐风格和运用现代作曲技法不断开拓新的中国音乐风格,是20世纪钢琴音乐创作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3.
根据我国传统古曲改编而成的钢琴曲《阳关三叠》,是一部着力咏叹离别之情的音乐作品。在艺术特色上,钢琴曲与古曲在标题性方面具有一定的联系及相同的意境。钢琴曲以叠奏式结构原则发展而成,在文化内涵上体现了思念之情这一人类普遍的情感,在独特的钢琴艺术形式中体现了"传统性"和"创新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钢琴演奏中国古曲表现人文精神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西方最有代表性和最具影响力的乐器钢琴,用来演奏中国古曲,是一种新的艺术创造和新的艺术形式。钢琴与中国古曲在相互融合中所创造的审美观念,所激发的崭新创造力,所建构的朴实的情感意蕴,均表现了强烈的人文精神,此中所具有的规律性内涵,是需要深入探索和开掘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回顾中国钢琴音乐创作70多年的发展历史,诠释各时期重要作曲家的钢琴创作,进而阐明在世界性文化交融的背景下,寻找东西方音乐文化的最佳结合点,探索外来器乐──钢琴艺术的中国风格和民族特色,乃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之主潮。文章充分肯定这一创作取向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草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音乐方面更是丰富多彩,富有地方特色。这样的民族音乐写成西洋乐器演奏曲谱,用钢琴来演奏时,民族作品与西洋技法的融合上难免会出现一些困难.本文力图通过分析蒙古族民族文化、演奏作品的内容等方面来理解蒙古族风格钢琴作品,提高蒙古族风格钢琴作品的演奏能力。以李世相的《蒙古族风格钢琴组曲》为例,从音乐特点、旋律和节奏这几方面进行分析,从而能更好地理解和诠释蒙古族风格钢琴作品。  相似文献   

17.
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演奏须注意作品理解、演奏理念、技术技巧、模拟音色等四个方面的问题。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复杂性决定了钢琴演奏者只有深入理解、准确把握作品的内涵与风格,才能对音乐作品的艺术真谛进行恰到好处的表现;演奏者必须树立多声融合的立体感、传统音乐线条感和民族器乐演奏的即兴性的演奏理念;钢琴弹奏技术的训练对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演奏的技术掌握和形象刻画具有重要意义;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演奏中对于模拟音色的意识和把握亦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邀舞》是欧洲音乐史上第一首采用标题性思维的钢琴曲。作曲家将音乐与"邀舞"的标题构思巧妙结合,把"邀"的情景和"舞"的姿态用抽象的音乐语言形象地展现出来,将标题音乐的特征成功展现在钢琴音乐中,开创了用圆舞曲体裁创作钢琴音乐的先河,对推动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二泉映月》是中国传统乐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而储望华先生的钢琴改编曲《二泉映月》则为它成功地拓宽了传播与发展的空间,并以其多声性而在中国钢琴音乐文献中占据一重要地位。本文以这首改编曲为研究对象,探析改编曲在传统乐曲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表现,其中涉及到原作产生时代文化背景及音乐艺术创作的审美特征等内容,试以论述中西方音乐结合的成功之处,从而得到在新的历史时期弘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