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孟祥鲁先生在大学中文系除讲授古代汉语基础课外,还开设中国诗歌声律学专题课程.《中国诗歌声律学》(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就是孟先生积多年教学和研究心得,精心撰著而成。该书内容分绪论、中国诗歌的基本声律技巧(上、下)、古体诗的声律、近体诗的声律、词的声律及曲的声律等七章。对古典诗歌声律美的综合论述,尤其是对古典诗歌声律学的现代价值的探索,构成孟先生此书的鲜明特色。历来关于古典诗歌声律的论著,率多分别论述诗、词、曲的声律,着意于使读者认识诗、词、曲的不同的声律特性及格式。孟先生则认为:1、诗、词、曲除原本依据的音乐的差别外,其声律的原理其实相通;2、不仅古典的诗、词、曲的声律有其相通的共性,而且现代的新诗因仍是汉语的诗歌,其声律形式也仍然能从古典诗歌声律中获得滋养。基于这种认识,孟先生撰著的《中国诗歌声律学》一书,就不仅表述了他对于祖国古典诗歌声律问题的深入研究的心得,而且表现了他为现代汉语诗歌的发展而研究古典诗歌声律学的明确的宗旨。  相似文献   

2.
唐代的五言律诗定型时间尚存争议。《次苏州》是李父现存诗作写作年代最早的五言律诗。考察其声律特点之后进而发现,他的41首近体诗都完全符合格律,因此这一首诗就有了声律研究的不寻常的意义,可以推定五言律诗的声律形式在此之前已经确定。再将它与写作年代相当的其他诗人的作品加以联系,便形成了高宗朝后期至武则天朝前期大量的诗歌完全符合格律的连环论据。还可得知彼时的诗歌声律理论不仅对宫廷诗人有影响,而且已经扩展到京城之外,格律已经成为诗人群体共同遵循的固定格式,因而可以论定这一时段为五言律诗定型的时间,而不是迟至武则天朝后期。  相似文献   

3.
《文史哲》2010,(3)
唐代的五言律诗定型时间尚存争议。《次苏州》是李乂现存诗作写作年代最早的五言律诗。考察其声律特点之后进而发现,他的41首近体诗都完全符合格律,因此这一首诗就有了声律研究的不寻常的意义,可以推定五言律诗的声律形式在此之前已经确定。再将它与写作年代相当的其他诗人的作品加以联系,便形成了高宗朝后期至武则天朝前期大量的诗歌完全符合格律的连环论据。还可得知彼时的诗歌声律理论不仅对宫廷诗人有影响,而且已经扩展到京城之外,格律已经成为诗人群体共同遵循的固定格式,因而可以论定这一时段为五言律诗定型的时间,而不是迟至武则天朝后期。  相似文献   

4.
沈约以其声律论(四声八病说)不仅仅表现在声律等诗歌的形式上.诗歌的声、韵、调与情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字音三要素声、韵、调在自身组合中所显现出了音乐特色和感情特色:诗歌是有感的"乐音"规则排列成与感情的律动相谐调的流美的"乐章".文章认为,声律论从对诗歌声与情运动规则的角度,体现了沈约对诗歌本质特征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5.
文人词体有其独特的声律规范,这种规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文人对词体艺术性要求的提高,文人词声律也经历了复杂的发展过程。最初,词律从模仿近体诗律开始发展,形成了一批音节平仄递用、小句平仄相对的声律固定词调,以规范词人的创作。随后,文人词体又因付诸演唱、配合音乐旋律的要求,在许多方面突破了传统的近体诗律。最后,由于一些通晓乐理之文人试图改变文字的从属地位,而采取"率意为长短句"后"协以律"的创作方法,令一些自度曲在声律上重新回归了传统近体诗律。  相似文献   

6.
李贺诗歌的结构艺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中国古代诗歌的,一向少谈结构问题。究其原因,可能一是古代诗歌体制小,篇幅短,少有鸿篇钜制,尤其缺乏长篇叙事之作,因而结构问题并不显得突出。二是自隋唐以来,近体诗蓬勃发展,占了诗创作的主流,而以律诗和绝句为标志的近体诗,既已形成陈陈相因、固定不变的超稳定结构模式,其所谓结构艺术自然也就引不起研究者们的兴趣了。  相似文献   

7.
古体诗演变为近体诗的美学意义,不仅表现为由声律平仄所产生的音乐效果,更重要的是由对偶句式的采用而引起的内部结构的变化,即由原先单线发展的叙述型诗歌变为双线或多线并列于同一时空的描绘型诗歌,从而使诗歌的叙述性功能减弱、描绘性功能增强,最终趋向于“诗中有画”的美学理想  相似文献   

8.
“和韵”新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和韵”说是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中提出的汉语声律原则,是刘勰对前人诗作声律的探索和总结,它为近体诗格律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根据。作者认为,“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是“和韵”说的精粹,“和”是形成语言节奏不可缺少的对立因素,“韵”是声音节奏中的相同因素;二者是一组不可分割的对立统一体,是汉语声、韵、调对立统一的组合形式。从这一认识出发,本文对以往关于“和韵”说的解释,如“双声叠韵说”、“四声八病说”、“平仄押韵说”等,进行了商榷。作者还运用语音实验图谱为其论点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9.
唐诗调声术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盛江 《学术研究》2006,(12):126-130
唐诗调声术是唐代文术论的一个重要方面。唐人对语音的分析非常细致,唐诗调声术有着丰富的音韵学背景,但这种音韵学的认识实际运用于诗歌调声实践,却是以简洁的形式驾驭繁复的语音。唐人对诗歌调声术有很多方面的探讨,除近体诗律外,还继续齐梁声律的探讨,有些探讨则超出了齐梁声律的范围。唐人在调声上有自己的标准,这就是重视雅调,既闲新声复晓古体,强调词与调合。  相似文献   

10.
梵呗、转读对中国音韵之学有着深刻的影响。转读与四声的发现有密切关系。沈约等人把四声理论运用于诗歌创作,提出著名的声律理论。发展至唐初,产生了齐梁体格,完成了从古诗到近体诗的过渡。近体诗的发展与胡乐也有关系。中国古诗历来与音乐有着密切关系,这是格律诗声律理论的民族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1.
《新唐书·宋之问传》有一段话赞扬沈佺期、宋之问对近体诗声律定格的贡献:“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曰沈宋。”其实,回忌声病不始于沈宋,从南齐永明以后二百年间,许多著名诗人都回忌声病。至于约句准篇的程式,在沈宋出生前就已定格。《新唐书》作者赞赏  相似文献   

12.
在历代诗歌赏析评论中,对诗歌声律作详尽分析的尚不多见,偶有论述,多作“配角”,而诗歌在艺术上的一个重要特色恰又在于它的声律谐和多姿,特别是我国的诗歌,更是以声律严密、齐整、谐妙见长. 苏轼评柳宗元诗歌的特点:“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书黄子思诗集后》)黄雨在《新评唐诗三百首》《蘅塘退士编陈婉俊补注)中评柳宗元《江雪》诗时  相似文献   

13.
范桂忠 《兰州学刊》2010,(Z1):112-118
文章要研究的是汉语传统标准诗歌的音乐性与泰语传统标准诗歌的音乐性。这项研究会注意到汉泰语言音乐性的相近与差别。汉语的近体诗是汉语诗歌最标准的诗律,泰语的"八Glaun"也是最典型的泰国诗律,这两种艺术必然有相同与区别。由于文化的习惯,两种语言的特征就在这两种诗歌里表现了它们自己音乐性的特点。汉语是汉字化,每个字等于每个音节,因此,汉语近体诗的声调格律是非常重要,但泰语的"八Glaun"最重要的方面而是押韵与轻重音的位置,音节数字与每个音节的声调并不是最重要的方面。近体诗与"八Glaun"都重视押韵,也是由于不同的语言文化,它们两才有不同的严格韵律,有相同的方面,也有不同的方面。泰语的押韵在句外与句内,押韵是最能产生音乐性的工具,汉语的押韵都在最后的位置,最后的位置是最能表现出来声音的性质。文章要详细谈汉泰两种语言与诗歌的音乐性的对比。  相似文献   

14.
在元代诗坛上占盟主地位的散曲,是继近体诗和词之后出现的一种崭新的诗歌样式,它在体式上比诗词有显著的演变进化。在句法上,因为有衬字的加入,长短句形式比词更接近口语,同时也更富有表现力。在韵律方面,由于用韵遵从口语语音和实行平仄通押,更显得和谐而合理,容易得心应手。另外,它的本色的语言比起诗词来大大地接近口语,有着鲜明的白话化的倾向。只是在声律方面,有着某些比词更为严格的要求。但这些要求在实际运用中也有被突破、变通的情况。至于篇幅之  相似文献   

15.
齐梁之际,我国古诗的体制发生了又一次重大变革,即格律比较自由的“古体诗”开始向格律谨严的“近体诗”转变了。这次诗体的变革,既有理论的指导,又有创作的实践,因而影响深广,促进了近体律诗的迅速成熟。可是,对于指导诗体变革的理论——沈约的“声律论”,对于诗体变革的产物——“永明体”诗歌,历来都有一些非议责难乃至否定的议论。建国以来出版的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对其历史作用也估计不足,甚至还有一些不甚恰  相似文献   

16.
唐代不少诗都是为歌诗传唱而作,而歌诗本就是一门涉及到声、舞、乐、容的综合艺术,其演唱者(歌伎)对歌诗的创作及传唱皆有较大的作用,从创作题材到作品风格及其声律,歌诗创作都深受其影响。  相似文献   

17.
永明声律的理论创立及实践探索王力坚永明文人是以声律理论的创立兴起永明新变的,而永明的声律理论,促使与指导人们自觉地展开对声律实际运用的探索与革新,从而使产律之变,成为南朝诗歌新变──即新体诗的最突出表现。“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举行声,则后须...  相似文献   

18.
唐诗人沈佺期,相州内黄人。他同宋之问一起,在前人诗作运用声律、对仗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创作实践,从声韵、对仗、篇制三个方面,全面确定了律诗的规格,使近体诗得以定型,在诗歌发展史上做出过很大贡献。《唐才子传》说:  相似文献   

19.
解放以来,许多论者都喜欢用西方文艺理论中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来评论古代作家。于是,李白被划为“浪漫主义”诗人。许多年来,对于李白的诗歌艺术,常常囿于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生动的比喻、强烈的主观色彩等方面进行论述。这种评论方式对于揭示李白诗歌艺术个性,是很不够的。笔者试图从我国古代诗论家和现今西方文学评论家所云“意象”角度,来探讨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意象是诗歌创作中,通过一定的组合关系,表达诗人特定的意旨而让读者得之言外的语言形象。意象是诗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首诗实际上是由声律和意象组成的。而  相似文献   

20.
谈拗救     
格律诗吟咏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协谐铿锵,动听悦耳.这主要是声律起的作用.声律的载体就是平仄谱.平仄而成谱,那就是固定的意思,必照之办,不得越轨,成为创作格律诗必须遵守的规则.平仄交互出现,对立而存,于是演出声调各异的万千首律诗来,成为唐代诗歌的主旋律.其中音律上的拗救现象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专谈拗救,不及其余.拗,读áo,其义是发音不顺口.格律诗句上的“拗”,是指在音律上平仄不按正常格式排列组合,这样的字叫拗字,带拗字的诗句叫拗句.该是平声字却变成仄声字,拗了一下,就得在适当地方再把仄声字换成平声字,挽救一下,故谓之拗救.这一拗一救,就把死气沉沉的平仄谱搞活了,形成气势浩荡的声律,从而造就了成千成万首诗歌,而又显得不呆板、凝滞、重复,倒是十分活泼、清新、多样.拗救格式有四种:1.孤平拗救何谓孤平?孤平是指发生在第二种基本句式“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里面的格律现象.具体讲就是五言二式第一字(七言二式第三字)本是平声,而诗人在遣词造句上用了仄声字,那么本句式除了韵脚的平声字外,就只剩下一个平声字,即只剩下第二字(七言是第四字)是平声字了,此种现象称为孤平.那个由平声变成仄声的第一个字(七言第三字),读起来就不顺口,于是乎它便成了拗字.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