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视通俗文化是当代文化生产和消费的最为流行的品种之一。把话语分析引入像“竞猜秀”一类的电视通俗文化的研究中 ,是把文本研究和传统媒介研究结合起来 ,把电视通俗节目的话语活动和尽可能广泛的社会经验结合起来 ,以理解电视文化的“通行”意义  相似文献   

2.
同大多数哲学家、艺术理论家一样,黑格尔建立艺术理论体系的出发点是立足于对现存理论的批判之上的。他在《美学》中则是首先批判了各种关于艺术本质的理论(黑格尔叫艺术的目的)。他把艺术史上关于艺术目的的意见归结为如下三种:摹仿自然说;激发情绪说;更高的实体性目的说。他逐一的批评了这三种观点,然后才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我们分析他的批判过程以及推导方法,就可以较准确地把握住他方法论中的弊病。首先,黑格尔分析了“摹仿自然说”。“摹仿说”是古希腊时期的重要艺术理论。是古代希腊人在总结灿烂文化基础上得出的关于艺术本质的看法。黑格尔对“摹仿说”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把自己同自然圆融为一,能泰然地对待一切烦扰,从哲学意义上进入了“无我”的境界,这为他诗歌最终达到“无我之境”铺平了道路.陶渊明的田园诗语言真实、朴素、自然、平淡、通俗而又精炼,许多论家把这一风格称为“自然”,这正是“无我之境”的诗意表现.陶渊明的田园诗能够达到“无我之境”,这与他热爱自然、崇尚自然、终归自然是密切相联的,是一种自然之性的表现与折光.  相似文献   

4.
1月22日《文汇报》上发表刘金的文章,文中阐述了作者对文化的“通俗”和“大众”的观点。文中说,“下里巴人”式的通俗文艺,由来古矣。但“通俗”这个名目,大约到明朝始露端倪。嘉靖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可能是公开标明“通俗”的第一例。化名“庸愚子”的金华人蒋大器,在这个刻本的序言中,特别推重它的通俗性。他  相似文献   

5.
本文谈的是关于辩证法哲学的规定问题,即同一个“辩证法”、同一个“哲学”的名称,如何在不同的情形下具有不同的含义,并说明不同含义的各自适用范围,说明它们存在的理由。在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的研究中,就列宁对辩证法所作的某些表述,理论界存在着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列宁在这期间(指一九一三年至一九一七年间——引者注)反对形而上学和庸俗进化论,并且把辩证法的定义规定为‘关于包罗万象和充满矛盾的历  相似文献   

6.
一、什么叫文化众所周知,“文化”的含义是很广的,人们对文化的定义也不尽相同.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dward Tylor,1871)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语言学家萨庇尔(Sapir,1921)认为:“文化可以解释为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人类学家班内迪克特(Bene-dict,1935)说:“真正把人们结合在一起的是他们的文化——他们共有的思想和标准.”布朗(Brown,1978)的定义是:“文化是信念、习惯、生活模式和行为的总和,这一切大致上为占据着特定的地理区域的人们所共有”.科尔兹(Kohls,1979)则认为:“文化指的是某些集团的人们的整个生活方式,包括人们所想的、所说的、所做的、所制作的一切.”有些西方学者从人类文化学的观点出发,把文化分为正式文化和普通文化.正式文化包括文学、艺术、音乐、建筑、历史、政治、哲学、科技成就等集中反映人类文明的各方面,称之为以大写的C开头的文化(Culturewith a capital C);普通文化包括人们的风俗习惯、行为模式、生活方式、社会组织、相互关系等,即把文化看作是一系列的特征,称之为以小写的c开头的文化(culture with a small c).我国学者裘克安(1993)则把文  相似文献   

7.
<正> J·K·杰罗姆(Jerome L.Jerome)是一位以其语言跌宕多姿,文笔幽默风趣而闻名于世的英国作家.他的《三人同乘一条船》(ThreeMen in a Boat)发表于1889年.这部作品的问世使他一举成名,“奶酪气味”(The Odour ofCheese)就是“三人同乘一条船”当中的一章.在这一章中,作者巧妙地应用各种修辞手法,把他携奶酪从利物普市到达伦敦的一路“愉快”经历  相似文献   

8.
据《法国托马斯主义》杂志1963年1~3月号介紹說,作者著书的目的是想“把讀者引导到一个法学和哲学相遇的領域中去”。介紹說,作者只打算让讀者大略看到有那么一个“文化循环”。他并指出在这方面有三个基本问题:邏輯问题(关于法学的概念和它的定义);本体論问題(法学基础,它的来源和价值);非本体論问題(使用的方法等)。他的这个意見是很好的,不过按照三  相似文献   

9.
在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可以把文化定义为一种交流,而文化方法就是一种特别注意各国内部以及国与国之间交流的方法。这样就把文化方法同该领域最常用的形成概念的方法,即实力方法和经济方法区别开来了。实力和经济概念虽同文化概念一样难以表述,但在外交事务研究中,可以把实力(power)定义为一个国家的自卫能  相似文献   

10.
“通俗”作为一个评语,在学术界人们的心目中一般不意味多高的褒扬。你说某人的文章“难懂”,即使是批评,他也可能得意。而你说某学者的著述“通俗”,就是真心赞许,他也很难领这份恭维。其实,“通俗”说到底是一种效果,至于其内容本身,并不必然带有浅显、粗疏、简陋的属性。《现代汉语词典》对“通俗”的释义是:“适合群众的水平和需求,容易叫群众理解和接受。”稍知新文化传统的人都会明白,“通达于群众”正是“五四”以来学术文化的大趋势、大潮流。因此,“通俗”虽可能不精深却不必一概轻蔑。  相似文献   

11.
一、语言与文化语言是社会的产物 ,是生活在该社会的人们世世代代沿袭下来的符号体系。而文化 ,按韦氏国际大辞典第三版关于“文化”(culture)条目的第八条定义 :“某一时期、某一民族的概念、习俗、技能、艺术、体制等。”一个民族既有自己的语言 ,又有其独特的文化 ,那么语言与文化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呢 ?通俗地讲 ,语言像一面镜子反映着民族的全部文化 ,又像一个窗口揭示着该文化的一切内容。而文化又是语言赖以生存的根基 ,是语言新陈代谢的生命源泉。从应用语言学的角度看 ,语言既然是文化的反映 ,那么掌握一种文化最直接最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对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意义重大。只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按照本民族自身特点和时代特征运用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才能取得成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自其提出初始,便已蕴含了“两个结合”的思想要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程就是“两个结合”的历史进程。“一个结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本土化的逻辑,也在强调作为民族重要特点的思想文化因素中,内在地包涵了“两个结合”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伊斯顿(David Easton)在他的《政治制度》一书中不接受政治科学是研究国家的观点,他说关于“国家”这个术语到底是什么意思并没有一致的看法。为了支持他这句话,他提到一个作家曾揭示出有关国家的“一百四十五条各不相关的定义”,他自己又从文学里增加了五条定义。伊斯顿选来作为代表广泛思潮的两个定义是十九世纪哲学家黑格尔和马克思所下的定义,这两个定义与其说是  相似文献   

14.
真理,通常被人们定义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①,或是“人们的认识、意识中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符合的内容”②。这似乎已成无可非议的定论,但仔细一分析便可发现,这种定义是不科学的,起码是不严密的。因为,这两种关于真理的定义是一致的,即都是把真理局限于主砚的范围之内,同视为“意识中……的内容”。然而,“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1956年在《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中具体论述了艺术要有民族风格与民族形式,强调中国的东西有自己的规律,并通过艺术表现形式和革命表现形式的讨论,在哲学高度上重申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必要性和重要性。这一系列关于“中国化”基本原则的重要论断,内蕴普遍原理与民族形式(共性与个性)、中国化与国际化、传统性与现代化等多对哲学辩证关系,对于新时代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及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其一,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实践中的表现形式,各国应有所不同;其二,中西文化要从两个“半瓶醋”“有机结合”为“一瓶醋”;其三,批判性吸收和借鉴西方“织帽子”的方法来织好“中国帽子”。  相似文献   

16.
我们可能认为我们已懂得“通俗文化”一词的涵义。七十年代初期,我和许多其他人一样,发现通俗文化有着一段发展史,那时候我们便认为,我们业已懂得“通俗文化”一词的意义。于是我们决定,我们应研究那些被人们所排斥的、受人统治而又处于从属地位的团体和阶级〔我们不愿称其为大众(masses)〕,同时还决定,不  相似文献   

17.
在“五四”的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近现代文化的激烈冲撞中,“人的发现,即发展个性”成为“新文学运动的主要目标”(茅盾《关于“创作”》),随之茅盾提出了“人的文学”观念;一九二七年以后他开始致力于小说创作,并把研究“人”他作为“写小说时的第一目标”(茅盾《谈我的研究》);尤为可贵的是,在他接受唯物史观后不仅深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把”结构的语法意义和用法的考察,运用比较的方法,探究粤方言中同表处置义的“将”字结构的与“把”字句的异同,发现与普通话的“把”相比,粤语中的“将”字结构的语法意义更为狭窄,只表处置;对主要动词、主语语义和宾语性质的要求更为严格;并有用“但”(他)表复指的用法.  相似文献   

19.
我的学生方一新、王云路写成了《中古汉语语词例释》一书,要我在简端写上几句话.以前说的“古汉语”,并没有人给分过期,而一新在他的一篇关于《世说新评》语汇的论文里提出了把“古汉语”分成上古和中古两期.这个设想很好,现在他俩这部书就是这个设想的具体实践.所谓“中古汉语”,和前汉以上的“上古汉语”有其不同的地方,那就是它的语汇的口语化.这个口语化的现象表现在汉译佛经、小说、书简等方面.因为书简(如二王的“杂帖”)称心而谈,不借藻饰;佛经译语和小说则要适应一般市民的领受能力,需要采用通俗的语言:这都是很自然的.即使如此,有些高文典册如“正史”当中,也渗透一些通俗的成份,足资印证,所以作者也没有放松眼光而加以撷取.所谓“中古汉语”,其语汇来源大致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20.
对“文化”这一概念的定义,学术界的认识不一致,比较集中的定义是把“文化”分为大写“Culture(表示知识文化或称正式文化)”和小写“culture(表示交际文化或称普通社会习俗)”两种.前者包括文学、历史、哲学、政治、地理、经济、艺术、音乐、建筑、科技等,是一个民族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其重点在于过去所取得的成就和辉煌;后者则指人们的风俗、生活方式、宗教、社会组织、价值观念等,其重点在于现在的表现和将来的发展.从写作教学的角度来看,重点应放在后者.不同的民族有各不相同的风俗、不同的生产模式、不同的行为准则、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社会关系,这就是交际文化的差异.对交际文化差异了解得多少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语用文化(pragmatic culture)能力.从外语教学的角度,尤其是英语写作教学,这种语用文化能力的培养是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