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论宗教经验的神秘性与非神秘性的两个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宗教的几个基本要素之一,在当代宗教学研究的语境中,“宗教经验”是一个意义含混的术语。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宗教学理论体系中,它常常有不尽相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含义。我们首先必须对它的名称、内涵进行一番考察,然后再来分析它的核心问题,即“宗教体验”,进而对它的神秘性和非神秘性的两个维度进行讨论,从而得以窥探宗教经验本质之所在。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宗教与社会关系和谐论是关于宗教与当代中国社会整体如何相适应、宗教与其他社会要素如何协调统一的观点和主张.宗教与当代中国社会关系包括两方面:一是宗教作为社会子系统与社会主义社会整体的关系,二是宗教作为社会要素之一与其他社会要素的关系.宗教与社会关系和谐论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简称“适应论”,二是宗教与其他社会要素关系相协调,简称“协调论”.其中,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宗教与其他社会要素关系协调的基础和前提,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宗教的本质特征、宗教的组成要素、宗教的社会功能等三个方面阐明:儒家不是宗教,积极入世以人为本的儒家思想无法替代超越出世以神为本的宗教信仰。儒家既缺乏真正的对超人间力量的信仰,也没有真正的与之相应的宗教思想、情感体验、行为活动和组织制度。它不是宗教,也无法发挥宗教应有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宗教体验及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宗教体验及其作用的讨论,是哲学与宗教学研究领域中的热点问题。作者 结合佛教和婆罗门教的理论等宗教思想史的材料,对宗教体验的性质和对象、宗教体验与身心 修炼、宗教体验的认识论意义等问题提出了一些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5.
目前,国内学界对宗教本质的探讨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四个问题:一是缺乏必要的重视;二是把宗教本质平面化;三是忽视宗教的特殊本质;四是把宗教文化外在化。而段德智在《宗教概论》等著作中打破这些成规,构筑了一个包含宗教的要素、特殊本质和普遍本质三个层面的理论系统。该系统把宗教要素仅仅视为宗教的“初级本质”,把信仰对象的超越性与内在性之间的关系作为揭开宗教特殊本质的钥匙,并且创造性地提出宗教的“文化本质”概念,从而将宗教的普遍本质归结为社会和文化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大街教堂是地处湘北某地的一个基督教堂,自1999年成立以来,迅速发展成为当地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基督教堂。但是,大街教堂在当地取得迅速增长的同时,也与其他基督教教堂和宗教管理部门之间发生了诸多复杂而有趣的互动现象。本研究在详细阐述大街教堂的发展历程和经验事实的基础之上,尝试从“宗教权威”视角来理解这一宗教变迁,并以“宗教权威的建构与表达”为概念工具来把握个案。最后,本文提出了“宗教权威”的定义,并对其加以了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宗教工作的发展是一个由积极探索、蒙受挫折、拨乱反正和稳步推进等阶段构成的历史进程。六十多年来,虽然其间也走过一段弯路,但总的来说是不断前行的,并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一是宗教立法逐步完善;二是宗教工作方针与时俱进;三是宗教自身建设逐步加强;四是宗教对外交流日趋活跃;五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宗教理论逐步成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努力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开拓创新,勇于实践,新中国的宗教工作在曲折中奋进,积累了宝贵经验:首先,是坚持两条战线作战:既反对右的倾向,又反对“左”的倾向;其次,是坚持推进宗教工作的法治化;再次,是坚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工作方针;第四,是要充分认识宗教的长期性、群众性;最后,是要充分认识宗教的“特殊复杂性”。只要继续贯彻邓小平南巡谈话精神,不断与时俱进,我国的宗教工作就有望取得越来越辉煌的成就,我国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就有望越来越趋于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体系就有望越来越趋于成熟。  相似文献   

8.
人文科学学者在从事人类宗教生活的经验研究的时候,总免不了碰上一个棘手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对待各宗教中的种种鬼神之类的“无稽之谈”。自马克斯.缪勒创立宗教学以来,已经有众多学者对这些“超自然的存在物”做出过自己的解释,大体上来说可以归为两极,一类从逻辑和理性的角度出发把这类存在归为子虚乌有,并从客观世界中寻找其源头,另一类则从宗教体验本身出发,指出这种体验本身的实在性及其对于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意义。罗素是前一类学者的代表,他自己不信教,而且从逻辑的角度论证神的不存在,反对相信人在死后还能拥有生命[1]。他一生致力…  相似文献   

9.
伊斯兰教是回族民众的精神纽带,是回族文化的核心,它既是一种宗教信仰,又是一种文学观照的意识形态,回族作家拥有的特定族属身份和底层观照意识,经过作家审美体验、情感体验之后,成为他们近距离地感受民族生活、细致地体验民族文化、敏锐地洞察民族精神世界的最佳视角。本文以回族作家石舒清、李进祥的小说创作为例,探究作家由于独特的民族文化立场和内在的宗教意识,即使在对底层人的人文关怀中,也闪现着鲜明的宗教伦理观,现代意识的人文关怀和传统的宗教信念,在作品中呈现出彼此交融纠结的审美状态。  相似文献   

10.
民间宗教是赵树理生活经验中重要而独特的一部分。他的创作借助民间宗教思维模式弥补了启蒙与民众之间的裂缝。由于民间宗教思维模式与正处在实施阶段的“革命”要求之间的重合,赵树理的尝试得到了“革命”的强大支持。而在对待苦难、判断权威、组织方式方面它们又存在差异,因此当“革命”开始叙述其成功经验时,赵树理的小说便受到了冷落。  相似文献   

11.
近二十年中国宗教旅游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宗教旅游作为一种以宗教文化为核心的旅游体验活动,是国内外旅游学术界重要的研究内容。通过对中国期刊网上检索到的244篇(1991~2009)相关研究文献的分析,发现20年来国内的宗教旅游研究主要集中在宗教旅游内涵、宗教与旅游的关系、宗教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宗教旅游可持续发展、宗教生态旅游等5方面。这些成果从总体上反映出我国宗教旅游研究领域狭窄、研究方法单一、成果水平不高、适用性不强的特征。今后应加强宗教旅游的基础理论研究,建立系统的宗教旅游理论体系;丰富研究内容,拓宽研究领域;创新研究方法,注重多学科联合,并加强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2.
宗教音乐在内容上融入了宗教的精神内涵,在形式上采用了音乐的表现方式.宗教音乐的发展不仅对宗教和音乐本身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人类其他许多艺术形式都有着重大影响.宗教音乐所达到的精神自由与形式自由的有机结合,是人类一切艺术追求的境界.  相似文献   

13.
体验与信仰——当代中国汉民族宗教体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汉民族宗教体验调查"为基础,就当代中国汉民族的宗教体验与宗教信仰、宗教体验与宗教行为、宗教仪式与宗教信念等关系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对"宗教体验可以作为宗教信仰的依据"、"宗教体验传统被颠覆"、"宗教仪式不能完全证明宗教信念"等命题的论证,揭示了当代中国汉民族的宗教体验现状.  相似文献   

14.
遮面服饰是一种具有宗教极端思想色彩的宗教服饰。强迫妇女穿着遮面服饰不仅侵犯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权利,而且还传播宗教极端思想,威胁社会稳定,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我国《刑法》规定的非法剥夺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罪和寻衅滋事罪均不能对此种行为予以有效打击。立法机关应借鉴法国《禁止在公共场所穿着遮面服饰法案》的规定,修改刑事立法以有效打击此种行为。  相似文献   

15.
宗教社会学的范式转换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俗化理论植根于具有国教传统的欧洲宗教实践,宗教市场论脱胎于政教分离传统下的美国社会,它们构成了当代宗教社会学的两大理论范式。从以世俗化理论为主导到宗教市场论的繁荣,宗教社会学研究发生了范式转换。各国学者从不同的宗教经验与实践出发,在对话中延展了两大理论范式,其中也包含了中国学者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6.
试析宗教对体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和综合分析的方法,探讨了宗教对体育形成和发展的影响.笔者认为,不同的宗教观点、宗教变革和宗教间的相互渗透对体育产生不同的影响;宗教冲突背离了体育的宗旨,对体育起着严重的阻碍作用.宗教仍将在今后较长的时间内对体育的发展起阻碍作用,但最终会随社会进步而消失.  相似文献   

17.
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宗教观是"关于宗教、宗教问题以及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宗教问题的一系列基本观点、原则的总和",是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在中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新发展。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宗教观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的新境界,把对宗教和宗教问题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对世界宗教问题做出了新的科学判断,形成了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宗教问题的理论和政策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宗教文学从宗教的精神拯救性质出发,试图为我们揭示一个神性的意义世界。文章以北村、张承志、史铁生为代表,分析宗教文学现象和它的超越、救赎的特点以及神性维度和人本主义精神。宗教写作企图返回人类心灵的原始状态,用信仰填充生存虚无的梦境,向我们昭示了一条精神拯救的无极之路。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的宗教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宗教问题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具体体现在:建立与宗教界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的反帝爱国统一战线;坚持宗教信仰自由的基本政策;遵循宗教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不能用行政命令和强制的方法去消灭宗教;研究宗教,做好信教群众的工作。  相似文献   

20.
宗教文化在安抚人心、稳定社会、促进民族和睦、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既是社会主义发展对宗教的要求,也是宗教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进一步推动宗教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发挥宗教文化对人的道德导向与心理康复作用,推动宗教文化参与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引导宗教文化对社会共同理想和政治共识的促进,是宗教在中国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