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鲁祥 《齐鲁学刊》2004,3(5):133-135
荒诞概念盛行于20世纪的哲学、艺术领域。荒诞作为美学范畴与悲剧、崇高有着相同的前提:人与世界的对立和冲突。荒诞的美学特征是"空"。荒诞可以与悲剧、崇高共存而与喜剧(滑稽)不相容。荒诞属于现代主义而不属于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已经从根本上消解了荒诞。  相似文献   

2.
“荒诞”的多维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荒诞"的论述,总是侧重于不同范畴内容的指向。"荒诞"来源于人类生活自身,并抽象于哲学、美学意识,形象于艺术表现。我们在着眼于古今中外之意识、哲学、美学与艺术思索异同的梳理审辨之时,可以通过人生处境的荒诞感、荒诞的哲学意蕴、荒诞作为审美观念、荒诞的艺术变奏和荒诞的中国化样态五个部分来揭示"荒诞"的多重内涵。  相似文献   

3.
赫牧寰 《北方论丛》2001,4(4):41-45
从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哲学关系、人类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感体验以及荒诞的美学意义等三个方面,可以论证荒诞作为一种美学范畴发生的可能性和必然性。仅仅把荒诞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技巧是不够的。荒诞作为美学范畴其本质在于动机与效果的悖离,偶然对必然的“此在”胜利、现象的注意取代对本质的关怀。  相似文献   

4.
话说荒诞     
在论及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的荒诞问题时,我们首先必须弄清楚:荒诞现象、荒诞文学和荒诞派文学是迥然相异的概念。荒诞现象既属于现实的范畴,也属于历史的范畴。荒诞的对应物是理智。人类的荒诞意识由来已久,荒诞现象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古今中外盖莫能外。从古代到近代,荒诞都被视为一种感受,只有到了现当代,它才发展为一种观念,进入了哲学和美学的殿堂。这是一个从渐悟到彻悟的过程。从这一意义上说,荒诞意识并不是对本世纪西方文学情有独钟。  相似文献   

5.
荒诞视角是当代小说文本建构具有策略性意义的视角,它从美学原理出发,以颠覆为基准构建特殊的小说文本语境,在看似荒诞中体现深刻的蕴涵。荒诞视角主要由叙事者本身的荒诞与叙事对象的荒诞构成,由此延伸到整个小说文本语境的荒诞。荒诞视角投射下的荒诞文本语境,常由情节结构的荒诞体现。荒诞的时空调配,荒诞的人物关系,荒诞的语言表述构成了荒诞的情节结构。以荒诞视角创造的小说荒诞世界因具有"新的价值取向"而具有了审美价值,探求荒诞构思中的深层意蕴就是对荒诞文本语境的审美过程。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加谬的《鼠疫》和莫言的《红蝗》中的“荒诞“意识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对这两部作品所体现的非理性、语言的狂欢性以及美学追求的差异性的分析比较,来考察“荒诞“意义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存在主义对汪曾祺小说影响是多层面的,它的本体论和自由选择等命题影响到了其作品的思想倾向,同时存在主义美学精神也制约了小说的题材选择、人物塑造,使一些作品染上了荒诞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加谬的<鼠疫>和莫言的<红蝗>中的"荒诞"意识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对这两部作品所体现的非理性、语言的狂欢性以及美学追求的差异性的分析比较,来考察"荒诞"意义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悲剧性"的迷失——反思中国当代新潮小说的美学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中国当代新潮小说的美学风格进行重新检视,对其“非悲剧”风格的形成原因从反讽、荒诞、神秘几个层面进行了深入分析,既肯定了新潮小说美学风格的合法性,又对其局限性进行了深入总结。  相似文献   

10.
牛宏宝 《文史哲》2002,(1):60-65
西方现代美学和艺术话语的构成力量和陈述逻辑与传统美学完全不同,它们之间经历了四个方面的转变:1.传统美学话语遵循身体劳作与物之物性之间“交互转让”的有机原则,现代美学和艺术话语则诞生于主体对世界进行肢解和符号编码的历史语境;2.主体在现代美学话语构成中居主宰地位,并经历了由非理性主体霸道到被消解的转变;3.现代美学和艺术话语也经历了“语言学转向”,语言逐渐上升为美学和艺术的核心;4.传统“自然形式的合目的性”的“美”已被现代主体的“显现”所形成的崇高、丑和荒诞所取代。  相似文献   

11.
无名氏的生命意识美学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的一种从传统美学向现代美学的跨越。这是一种中国式的以主体意识为核心的美学理论,它以个体自我为生命真实,以时间的"绵延"为生命性质,以痛苦荒诞为生命主题,以非理性的艺术方法为生命形式,并在儒、释、耶三教合一的东、西方文化的平衡互补之中实现生命本体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12.
随着现代主义艺术在19世纪兴起,怪诞逐渐成为西方美学家关注的焦点.经过近两个世纪的发展,怪诞美学在西方已相当成熟,人们系统发掘了怪诞艺术的表现形态和美学意义,使其成为美学研究的新热点.相比之下,国内对怪诞艺术的认识还相当局限,常常把怪诞与丑和荒诞等其他审美范畴相混淆,更有人把它误读为新的美的形态.因此,系统考察西方怪诞美学研究走过的发展之路和现状,将有助于纠正我们对怪诞艺术的认识和偏见.  相似文献   

13.
西方崇高、悲喜剧、荒诞等美学范畴,因为是建立在价值一元论和人类中心论的时代,在价值多元并立的今天,其美学力量已经削弱;而荒诞在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中国也难以得到认同。中国的“阴柔和阳刚”作为美学范畴由于受自然性的阴阳两分法这种类型化的限制,难以突出审美在当代的多元化和个体化问题;而“情和理”的统一作为审美符号,有群体性的情理统一与个体性的情理统一之分,自然就转化为“什么样的情理统一”这一当代性提问方式;此外,“意境”理论在揭示科学家、思想家等非艺术性审美活动时,亦已显得牵强  相似文献   

14.
刘郁琪 《江淮论坛》2014,(2):173-177
与余华以往小说的生存叙事一样,《第七天》也仍然以现实生存的艰难为主题,仍然弥散着死亡、荒诞和温情的元素。但小说通过亡灵视角的设置、温情乌托邦景象的营造和现实新闻的拼贴,对死亡图景进行了再置和重新叙述,对荒诞和温情进行了重新思考,对文艺与现实的关系进行了重新处理。这些叙事上的新变,折射出中年过后的余华生命态度上的更为冷静平和,以及美学观念上向后现代主义的贴近和靠拢。  相似文献   

15.
美学新领域:变态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审美范围也日益扩大。特别是近代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审美范围由过去的优美、崇高等扩大到滑稽、怪诞等感性现象;进入20世纪以后,人类的审美范围又进一步扩大并转向丑恶、虚无、荒诞等感性现象。相应地,反映到美学观念上,也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传统的美学范畴逐渐地为新的美学范畴所补充或替代。美学不再只是讨论优美、崇高、悲剧、喜剧以及滑稽,而且也开始  相似文献   

16.
荒诞文学是20世纪文学的一个新现象,这是西方现代哲学思潮特别是存在主义思潮渗入文学的结果,并在现代美学中取得了一席地位。荒诞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段,它涉及的范围很广,就是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品中也不鲜见,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托马斯·曼、亨利希·伯尔等人的某些作品中的某些局部描写。甚至莎  相似文献   

17.
《西游记》文本潜藏着儒道释三种思想混杂的“生命即游戏”的美学主题,表现等级森严的世界模式和“取经修正果”的人生价值观.在艺术表现方面,混合的母题结构和循环的叙事策略及其重复性的空间描写构成其审美特性.简言之,《西游记》是一部思想内涵有限和呈现世俗化美学趣味的民间文学文本,游戏性和娱乐性是它最重要的艺术价值构成,荒诞和非理性则是其重要的审美修辞.  相似文献   

18.
谢巧静 《云梦学刊》2005,26(4):90-91,102
在二十世纪美国小说中,荒诞成为了一个主题,其原因有来自社会的,自然科学的及哲学方面的。它的表现形态主要在故事情节、结构和人物塑造上。它的意义是深远的,有对社会的、人类思想进程中的、美学的及纯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多年来人们把康德美学看作是一种浪漫美学,但是,对其浪漫特性却并未解析清楚。康德浪漫主义美学精神最充分地体现在他的Asthetiche Idee(审美理念)之中。康德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为美的理想,这种理想表现在人的思想中就是审美的理念,而一当在现实中创造出来,就成为物化的审美意象。而这种创造,所依靠的便是想象力与天才的张扬,以荒诞式的象征性符号来表达。审美意象来自意义的丰富多样性,具有无限的阐释空间,它是任何依靠理智所作的阐释都代替不了的,它为美学赢得了全部的价值。康德美学是真正的浪漫美学,它为后来的德国的浪漫派美学与人道主义的浪漫派运动开了先河,是它们的真正源头。  相似文献   

20.
论丑在美学发展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个美学范畴,“丑”在古代处在一种被排斥的、非独立的状态之一。“丑”在近代的发展不仅改变了其从属性的地位,而且经历了从形式到内容的一系列深化。“丑”的异军突起,促成了“崇高”和“滑稽”范畴的独立;“丑”的不断渗透,加剧了“悲剧”和“喜剧”的对立。近代美学不仅因“丑”的介入而实现了其历史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而且还走向极端,引出了作为美学范畴的“荒诞”。可以说,“丑”是美学发展史上的催化剂,而审丑也标志着人们审美能力的提高和健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