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志平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0(4):33-37
冷战时期不结盟运动时刻关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在粮食和农业领域,它分析了发展中国家粮食和农业的危机现状、危害及其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政策主张,即:高度重视粮食和农业问题;不断增加粮食生产的投资;实现集体自力更生;适当争取国际社会的援助。这些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不结盟运动在经济领域的活动情况。 相似文献
2.
高志平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9(6):89-92
冷战时期不结盟运动比较客观地批判了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并在此基础上从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和国际货币金融等方面,提出了国际经济新秩序方案。该方案是发展中国家国际经济新秩序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发展经济的良好愿望。 相似文献
3.
王艳芬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4):112-117
尼泊尔在新国家建立以后,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选择了不结盟道路。作为不结盟运动的创始国之一,尼泊尔为不结盟运动的健康发展建言献策。作为外交和防务战略的根本,不结盟运动在为尼泊尔提供安全保障的同时,也为其在国际舞台上发挥建设性作用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平台。 相似文献
4.
危机和危机管理是后冷战时期国际政治中的重要问题 ,它不是后冷战时期特有的现象 ,与冷战时期的危机管理既有联系 ,又有区别。本文通过比较后冷战时期与冷战时期的危机及危机管理 ,着重探讨后冷战时期危机管理的特性 ,从而加深人们对后冷战时期危机及危机管理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5.
6.
冷战时期美苏经济关系的演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牛笑风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14(4):84-88
冷战时期,美苏经济关系演进呈现出波浪式发展的态势,其主要原因在于美苏经济力量对比的阶段性变化,冷战及经济冷战的最终结局,也是这种力量对比发生实质性变化的结果。美苏经济关系的演进体现了历史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7.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全世界人民为保卫和平在美苏冷战期间先后掀起了四次和平运动的高潮。本文旨在对这四次和平运动的发生、发展以及影响作一简要述评。 相似文献
8.
茅健飞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9,(6):5-6
在后冷战时期随着关苏的解体,国际局势并未出现人们所期望的世界处处和平的景象,反而危机频繁出现,国际局势动乱不安。本文先从国际危机的定义以及危机管理的概念出发.然后进一步分析后冷战时期国际危机并因此相伴随的国际危机管理出现的新特点,从而加深对后冷战时期国际危机管理的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9.
冷战结束后,中美关系一波三折,究其原因,美国国会在其中起了很大的破坏作用。近年来,美国国会干预对华政策的倾向增强,影响明显上升。本文认为,一方面美国国会会竭力扩大其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相似文献
10.
茅健飞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8)
随着美苏的解体,后冷战时期国际局势并未出现人们所期望的世界处处和平的景象,反而危机频繁出现,国际局势动乱不安。在此期间国际危机的爆发,让人们更加重视国际危机管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因为任何一次危机的爆发都有可能将人类引向一条自我毁灭之路。从国家和国际体系两个层面来剖析国际危机,可知国际危机管理就是以国家为核心,通过各种手段来防范跨国危机的发生,减少危机的损失,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形象。当前国际危机管理出现主体多元、主动应对和重心转移等后冷战时期的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11.
史朝军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Z1)
中东因其重要的地缘政治地位和丰富的石油资源,历来是列强争夺对象。冷战时期,美苏争夺中东大体分为四个阶段。美苏对于中东的争夺是两者全球争霸的缩影。 相似文献
12.
冷战后,东亚地区涌现出大量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对东亚地区及东亚各国的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自金融危机后,东亚地区的非传统安全合作已有较大的发展,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以非传统安全的含义和非传统安全问题产生的背景为切入点,分析东亚非传统安全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合作的现状,对合作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3.
王金辉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2):46-50
冷战期间由于各种各样错综复杂的原因,在中国周边地区曾经发生多次国际危机。它们对中国的内政外交、国家统一、国际地位乃至世界格局影响重大而深远。时至今日,一些问题仍悬而未决,并困扰着中国。进入后冷战时期,在中国周边地区又发生多次国际危机,其中一些危机不仅与冷战时期的危机有密切联系,而且与中国的国家利益攸关。汲取冷战时期中国应对国际危机的经验和教训,今后中国政府面对可能发生的国际危机,应该增强国家综合实力,促使解决国际危机手段的多样化,建立和完善国际危机预警和管理机制,重视军事手段在化解危机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强国。苏联解体后,冷战宣告终结,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日本因此借助强化"日美同盟"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冷战出现的冷战思维,是一种形而上学的两极思维方式。它并没有随着冷战的消失而消失,反而成为现实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极大思想障碍。它使人们缺乏理性思考,窒息了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因此思想解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摆脱冷战思维 相似文献
16.
艾森豪威尔政府的“灰色”策略比麦卡锡的反共反苏宣传话语更为巧妙,也更为有用。尽管这种策略不见得更道德。但却成为日后颠覆强悍苏联的有力力量,甚至在今日还深刻影响着世界 相似文献
17.
历史地看待前苏联在冷战中的作用和伟大功绩,分析了两大阵营内部矛盾和前苏联解体的内在原因,以冷战思维和冷战策略理论对以美国为主流的冷战结束论提出质疑,依据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客观事实和现状论述,冷战的存在和继续。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日美关系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未来的日美关系总的发展趋势是矛盾还将继续存在和发展,摩擦时有加剧,但双方将会尽力控制在不至于引起根本关系发生破裂的限度之内,协调与合作将是日美关系的主导方面. 相似文献
19.
冷战时期印美关系的演变及其主要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世均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6(2):30-34,56
在冷战时期,印度与美国的关系发展呈现出起伏不定、变化多端、时热时冷的特点,因为随着国际形势和印美国家战略安全和利益的不断变化,印美关系中第三国关系的影响(如美国对巴基斯坦的支持、印度与苏联的亲近、美中关系的改善)、印美两国不同类型社会发展道路的对撞,以及印美领导人的民族主义情绪冲突是影响冷战时期印度与美国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舒新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3):14-18
冷战初期,中国共产党和西方社会民主党分别从属于不同的政治阵营,高度对立的阵营利益决定了双方不存在发展友好关系的空间。作为国际政坛上两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在全面对立的主题下,中国共产党与个别西方社会民主党有过极为有限的接触,这些接触都不具备党际交往的意义,也没有产生广泛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两极格局的衰退,中国共产党与西方社会民主党适时做出了对外交往路线的调整,双方建立了党际关系,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