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心雕龙》"风骨"说具有双重价值。一方面,刘勰在《风骨》篇中首次提出"风骨"说,具有范畴论价值。另一方面,在《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中,《风骨》篇属于创作论,刘勰认为创作出有"风骨"的作品是挽救当时浮靡文风的重要的良方。因此,《风骨》篇还侧重于教风骨之法,就如何创作出有"风骨"的作品,对整个创作过程,各个创作环节提出了要求,以图确立写作规范,"风骨"说具有创作方法论价值。  相似文献   

2.
《风骨》篇是《文心雕龙》五十篇中最不容易懂的一篇。第一,由于风骨一词,是两个实体词相结合的复合词。作者通过概括,把具体形象转化为抽象概念,使它成为文学理论中一个专门术语,这已经是很难的了。而他的用法,又和同时代作家的用法,在词义上有着极大的分歧。例如沈约的《宋书·武帝纪》说:“身长七尺六寸,风骨奇特”。“刘裕风骨不恒,盖人杰也”。都是风神骨相的意思。魏  相似文献   

3.
《文心雕龙》风骨论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推祟风骨是刘勰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什么是风骨?近年来发表的涉及这个问题的论文颇不少,经过讨论,意见在逐步深入,但大家的看法还不一致。除“风骨篇”外,《文心雕龙》书中其他篇章运用“风”、“骨”这两个名词的地方颇多,它们的含义和“风骨篇”并不完全相同。我们探讨刘勰所谓“风骨”的含义,应该以“风骨篇”的内容为主要依据。但另一方面,推崇风骨既是刘勰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不但在“风骨篇”中获得集中的表述,而且贯穿在全书中,因此有必要把有关论述作为辅佐来进行探讨,但在引用这类材料时又必须小心谨慎,实事求是,避免主观武断,牵强附会。底下试本着这种认识来谈谈对刘勰风骨论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苏畅  马雪 《理论界》2023,(12):1-7
刘勰在《风骨》篇中重点论述如何创作具有“风骨”的作品,展现了《文心雕龙》的文章观。在《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中,《风骨》篇属于创作论,侧重于讲风骨之法,确立写作规范,即怎样才能有“风”和怎样才能有“骨”,是对文章创作过程各个环节的要求。《风骨》篇中的“风”和“骨”在文章中表现为具体的语言文字形式。“风”主要表现在文章声韵上,要求声韵铿锵有力,而“骨”主要表现在文章语言上,要求语言结言端直,这两者都有一定的超越性。“风”是对于情的一种升华和超越,而“骨”是对于辞的一种升华和超越。无论是“风”还是“骨”,都承担起了文章功能之化成天下的作用。“风”在化成天下方面的主要方式是以情感人,而“骨”在化成天下方面的主要方式是以理服人。如果一篇文章能“风”“骨”结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就能更好地实现文章化成天下的功能。有“风骨”的文章要依照经书的规范来创作,并吸取诸子百家和史传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文心雕龙·风骨》篇是历来各家讨论的重点,风骨的美学特征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代表,但是风骨的文化内涵往往被人忽视,本文从文化的角度重新诠释了风骨的意蕴.  相似文献   

6.
《文心雕龙·风骨》篇是历来各家讨论的重点,风骨的美学特征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代表,但是风骨的文化内涵往往被人忽视,本文从文化的角度重新诠释了风骨的意蕴。  相似文献   

7.
学术界对齐梁时代的杰出文艺理论家和文艺批评家刘勰《文心雕龙·风骨》多所争论,论见歧出。笔者认为,《风骨》是《文心雕龙》中的重要篇章,它集中体现了刘勰所崇尚的一种理想美——阳刚之美。此外,刘勰在《隐秀》篇里论述了另一种形态的美——阴柔美。生活在公元六世纪的刘勰,就已经认识到美和美感有阳刚美和阴柔美之分,并对这两种形态的美分别从理论上作了阐述,这是他超过前人的地方,是他对中国美学乃至世界美学发展的卓越贡献。 本文试图以《风骨》篇为主对刘勰的美学思想、对刚性美的形成及特点等作初步的探讨,以求教于专家。  相似文献   

8.
风骨本是社会学与文艺学的概念,将其引入山水美学,是本文的一个尝试。魏晋时,“风骨”一词常出现在人物传记和画论文论中。刘勰的《文心雕龙》则有专篇论诗文的风骨。詹镇指出这些“评人物的风骨论,评书画的风骨论,评诗文的风骨论,都属于美学范畴……都有很大的类似性”。王运熙也说:“从人物品评到画论再到文论,三者的评论对象虽有不同,但风骨概念的基本特征却没有变。”正因各种风骨论都屈美学范畴,风骨概念从人物品评外延到画论、文论,也就有可能引进山水美学研究之中。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文心雕龙》有关问题的专论。在《文心雕龙》中,“气”字被频繁使用,就刘勰的创作论和鉴赏批评的主张来看,“气”在作者、读者和作品之间形成了一种绵延不断、循环往复的“气脉”式的连贯关系,所以,以“生命力”来解释“气”字或许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文心雕龙》的写作有着深刻而复杂的经学文化背景,刘勰本人也有着比较明确而自觉的经学意图,这一点同样体现在“风骨”篇中。“风骨“篇以“体要”为基本前提提出了“风清骨峻”的理想美学规范,使这一范畴具有了以“防文滥”为其现实指向的经学旨趣,这在当时特定的文化语境中是务实而深刻的。文章或从“情”和“采”的关系入手,重新阐释“情采”篇,可以看出“情采”篇所谈问题的核心是“情之采”,而非“情与采”,真情的自我表现是一种至上的“采”即“贲象穷白”之“采”。其真情是一种圣情,是承载自然之道的儒家真情。“物色”篇的主旨是“心物交融”,刘勰在文中关于审美主客体的双向互动关系的分析,不是一般的“物感”,是在强调“物感”的同时,还强调了心对物的驾驭和统摄,把“随物宛转”和“与心徘徊”视为不可偏废的同一过程。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文心雕龙》有关问题的专论.在《文心雕龙》中,"气"字被频繁使用,就刘勰的创作论和鉴赏批评的主张来看,"气"在作者、读者和作品之间形成了一种绵延不断、循环往复的"气脉"式的连贯关系,所以,以"生命力"来解释"气"字或许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文心雕龙》的写作有着深刻而复杂的经学文化背景,刘勰本人也有着比较明确而自觉的经学意图,这一点同样体现在"风骨"篇中."风骨"篇以"体要"为基本前提提出了"风清骨峻"的理想美学规范,使这一范畴具有了以"防文滥"为其现实指向的经学旨趣,这在当时特定的文化语境中是务实而深刻的.文章或从"情"和"采"的关系入手,重新阐释"情采"篇,可以看出"情采"篇所谈问题的核心是"情之采",而非"情与采",真情的自我表现是一种至上的"采"即"贲象穷白"之"采".其真情是一种圣情,是承载自然之道的儒家真情."物色"篇的主旨是"心物交融",刘勰在文中关于审美主客体的双向互动关系的分析,不是一般的"物感",是在强调"物感"的同时,还强调了心对物的驾驭和统摄,把"随物宛转"和"与心徘徊"视为不可偏废的同一过程.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文心雕龙》有关问题的专论.在《文心雕龙》中,"气"字被频繁使用,就刘勰的创作论和鉴赏批评的主张来看,"气"在作者、读者和作品之间形成了一种绵延不断、循环往复的"气脉"式的连贯关系,所以,以"生命力"来解释"气"字或许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文心雕龙》的写作有着深刻而复杂的经学文化背景,刘勰本人也有着比较明确而自觉的经学意图,这一点同样体现在"风骨"篇中."风骨"篇以"体要"为基本前提提出了"风清骨峻"的理想美学规范,使这一范畴具有了以"防文滥"为其现实指向的经学旨趣,这在当时特定的文化语境中是务实而深刻的.文章或从"情"和"采"的关系入手,重新阐释"情采"篇,可以看出"情采"篇所谈问题的核心是"情之采",而非"情与采",真情的自我表现是一种至上的"采"即"贲象穷白"之"采".其真情是一种圣情,是承载自然之道的儒家真情."物色"篇的主旨是"心物交融",刘勰在文中关于审美主客体的双向互动关系的分析,不是一般的"物感",是在强调"物感"的同时,还强调了心对物的驾驭和统摄,把"随物宛转"和"与心徘徊"视为不可偏废的同一过程.  相似文献   

12.
本文是《文心雕龙》有关问题的专论.在《文心雕龙》中,"气"字被频繁使用,就刘勰的创作论和鉴赏批评的主张来看,"气"在作者、读者和作品之间形成了一种绵延不断、循环往复的"气脉"式的连贯关系,所以,以"生命力"来解释"气"字或许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文心雕龙》的写作有着深刻而复杂的经学文化背景,刘勰本人也有着比较明确而自觉的经学意图,这一点同样体现在"风骨"篇中."风骨"篇以"体要"为基本前提提出了"风清骨峻"的理想美学规范,使这一范畴具有了以"防文滥"为其现实指向的经学旨趣,这在当时特定的文化语境中是务实而深刻的.文章或从"情"和"采"的关系入手,重新阐释"情采"篇,可以看出"情采"篇所谈问题的核心是"情之采",而非"情与采",真情的自我表现是一种至上的"采"即"贲象穷白"之"采".其真情是一种圣情,是承载自然之道的儒家真情."物色"篇的主旨是"心物交融",刘勰在文中关于审美主客体的双向互动关系的分析,不是一般的"物感",是在强调"物感"的同时,还强调了心对物的驾驭和统摄,把"随物宛转"和"与心徘徊"视为不可偏废的同一过程.  相似文献   

13.
本文是《文心雕龙》有关问题的专论.在《文心雕龙》中,"气"字被频繁使用,就刘勰的创作论和鉴赏批评的主张来看,"气"在作者、读者和作品之间形成了一种绵延不断、循环往复的"气脉"式的连贯关系,所以,以"生命力"来解释"气"字或许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文心雕龙》的写作有着深刻而复杂的经学文化背景,刘勰本人也有着比较明确而自觉的经学意图,这一点同样体现在"风骨"篇中."风骨"篇以"体要"为基本前提提出了"风清骨峻"的理想美学规范,使这一范畴具有了以"防文滥"为其现实指向的经学旨趣,这在当时特定的文化语境中是务实而深刻的.文章或从"情"和"采"的关系入手,重新阐释"情采"篇,可以看出"情采"篇所谈问题的核心是"情之采",而非"情与采",真情的自我表现是一种至上的"采"即"贲象穷白"之"采".其真情是一种圣情,是承载自然之道的儒家真情."物色"篇的主旨是"心物交融",刘勰在文中关于审美主客体的双向互动关系的分析,不是一般的"物感",是在强调"物感"的同时,还强调了心对物的驾驭和统摄,把"随物宛转"和"与心徘徊"视为不可偏废的同一过程.  相似文献   

14.
“风骨”辨     
对于“风骨”的含义,论者各有所指。日本汉学家目加田诚教授在《刘褴的(风骨)论》一文中曾坦率地说:“所谓风骨,意思很难捉摸。”这句话道出了许多学者的困惑。历代学者的解释影响最大的当数黄侃。他在《文心雕龙札记·风骨》中说:“‘风骨’,二者皆假于物以为喻。文之有意,所以宣思理,纲维全篇,譬之于物,则犹风也。文之有辞,所以捞写中体,显明条贯,譬之于物,则犹骨也。必知风即文意,骨即文辞,然后不蹈空虚之弊。或者会辞意而别求风骨,言之愈高,即之愈渺,彦和本意不如此也。”当代著名学者范文澜在《文心雕龙注》中也表…  相似文献   

15.
"风骨"之意涵不仅以《易传》的乾阳"刚健"说为其理论来源,对它的诠释还应上溯至西周的雅乐乐奏。西周雅乐是一种庙堂典礼音乐,其主体结构是打击乐。打击乐重节奏而轻旋律,审美倾向是偏于刚健的。《乐记》是西周礼乐实践经验的总结,其雅乐理论为西周雅乐与"风骨"的中介。通过《乐记》的影响与渗透,《文心雕龙》为"风骨"提供了宏阔的理论背景;《风骨》的"风力遒"与《乐记》的"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在外在风貌上完全一致;"骨髓峻"与《乐记》的"大乐必易,大礼必简",在形式的简洁质朴上有着内在关联。以审美超出政治教化之上,源出于更高的本体世界,又是《风骨》与以政治标准为唯一的《乐记》雅乐理论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6.
刘勰《文心雕龙》的文学发展观比较具体而集中地体现在《时序》)、《通变》、《物色》等篇中。《时序》、《通变》专论了文学与现实、时代的关系;《物色》则讨论文学与自然现象的关系。在文学与社会现实关系里,《时序》篇得出了“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的结论,一般被认为这既是《时序》篇的中心(或核心)思想,又是刘勰对文学发展变化基本规律的深刻认识。本文将指出,刘勰在《时序》、《通变》等篇中只揭示了文质因时序、世情变化而变化的文学发展观,而非指整个文学。细言之,刘勰的文学发展变化观特指质(内容、情志)文(辞…  相似文献   

17.
翦伯象 《学术界》2005,(1):196-200
从人格的角度解读《文心雕龙》中的风骨说是“龙学”研究中的新视角。风骨说体现出了三种人格视阈。第一 ,孔儒人格是风骨说基本的文论框架 ,第二 ,风骨说在超越魏晋人物品鉴的基础上构建了以气骨为尚的大丈夫人格模式 ,第三 ,风骨说以六朝缺骨乏品的文学现象为批评视点阐发了纠偏救失的文论人格理想。  相似文献   

18.
“风骨”是刘勰《文心雕龙》中的重要范畴,历来对它的解释可谓莫衷一是。通过对关于风骨的一些重要的说法进行梳理,在吸收前人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从风骨产生的哲学根基——气化哲学的角度,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在《文心雕龙》创作论体系中,《总术》篇的位置相当于“三十辐共成一毂”之“一毂”.“总术”和其它驭文之术构成了一种“有无、本末、体用”关系.《总术》篇作为“不用之一”,驾驭统率“剖情析采”各篇,将创作论十八篇紧密地连接成为一个“辐辏相成”的整体.在《文心雕龙》整个体系中,《总术》篇成为连接创作论与枢纽论、创作论与文体论的符契与纽带.  相似文献   

20.
对刘勰论“风骨”的解释,一向众说纷坛。有说“风”即文意、“骨”即文辞的;有说“风”属于形式、“骨”属于内容的;有把“风骨”理解为风格的;有把“风骨”认做“在《体性》的基础上提出对风格更高的要求”,是“树立一个更高的风格的标准”的,等等。我认为这些解释都不够确切。兹分别评述于下: “风骨”即“风格”,或“更高的风格标准” 说,虽然“风骨” 与“风格”有一定的联系,但是“风骨”并不就等于风格,因为风格指的是不同作家的个性、气质等在作品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