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魏怡 《阴山学刊》2011,(6):51-55
在提出典型美与活力美这两种美的形态之前,罗斯金首先评论了四种他认为对其美学思想构成一定威胁的美的观念——美即是真,美即有用,美来源于习惯,美取决于联想。在对这四种美学观念的分析中,罗斯金以神为中心的美学思想也可窥见一斑:美是上帝神性的永恒显现,能够将上帝的荣耀展现于我们面前,升华我们对上帝的赞美与崇拜。美具有永恒不变的...  相似文献   

2.
(一)美术作品中突出美点的表现手法.一般来说,一件美术作品有着诸多的美点,如:构思美、构图美、造型美、色彩美、材质美、形象个性美等等.当然,反映人们视觉感官可直接感知的最初自然是作品形式上的美点,但形式上的美点无不蕴含着艺术家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作品最突出的美点,体现了作品的个性,正是艺术家创造精神的结晶,艺术灵魂之所在.  相似文献   

3.
庄子美学是对老子美学的继承和发展 ,老庄美学是建立在大道至美核心上的思想系统。庄子在老子之后又提出了天地之美 ,认为美存在于天地之中 ,即存在与大自然之中 ,而天地之美正体现了“道”的自然无为 ;同时 ,庄子又认为大美是无限广大、囊括宇宙 ,局限之美也可以说是美 ,但大美定是无限的 ;庄子又看到了美与丑相对转化的存在关系 ,美与丑没有绝对界限 ,丑中也可包含美 ;庄子又从对非功利的美的追求出发 ,提出了无为之美 ,认为人只要摆脱名利束缚 ,无欲无为 ,便可达到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4.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和经济现象的社会科学,其基本原理、分析方法、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展现了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王冠上的那颗耀眼明珠"的独特美。经济学所蕴含的美是多元的:经济学理性和德性之美展示的是学科内容的科学美,结构和形式之美展示的是学科建构的艺术美,思维和思辨之美展示的是学科逻辑的内涵美,变革和统一之美展示的是学科融通的演化美,开放与包容之美展示的是学科发展的自信美。静下心来,感悟经济学之美,可以获得学习和研究经济学的无穷乐趣。  相似文献   

5.
诗歌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的重要载体。我们在教学生欣赏古诗词时 ,要从古诗词所表现出的情感美、形象美、人格美、意境美、音乐美、语言美、图画美、哲理美入手 ,使学生既能体会其美之所在 ,又能描绘出其美所在。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新闻朴实美是一种多层次多角度的综合美。一是真实美;二是简洁美;三是短小美;四是时效美。  相似文献   

7.
英语暗喻的美学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语暗喻辞效有力非凡,与其内在机制中所隐含的美学因素有相当的关系:其新颖美,其简洁美,其生动美,其曲折美,其含蓄美。  相似文献   

8.
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不仅具有以雄壮美、造 型美、意境美、流动美、朴拙美为个性的砂岩峰林 景观美,而且,由于武陵源地处高山峡谷,地理位 置偏僻,交通极为不便,千百年来“养在深闺人未 识”,长期聚居于此的土著人土家族人保持着独特 而美丽的民俗文化。这种民俗文化美主要表现在 服饰工艺美、饮食居住美、婚姻习俗美、传统节日 美和歌舞戏曲美等五个方面。 一、服饰工艺美 在“改土归流”(公元1727—1735年)以前,土 家族男女均穿斓花衣和八幅罗裙,头裹布巾。清代乾隆《永顺府志》载:“土民散处山谷间,男女短 衣跣足,以…  相似文献   

9.
李弢 《阴山学刊》2008,21(4):38-43
新柏拉图主义者普罗提诺从他的神秘主义哲学出发来思考美和艺术的问题,其美学思想中的美论部分可以从美的本原、物体美、灵魂美和心智美等层次来被具体分析阐发。  相似文献   

10.
不囿于统治者及世俗好恶,且能超越一己怨愤,司马迁对实录进行了彻底坚守。《史记》的美颂,无畏无私,实事求是,充满正义和骨气,是实录不容忽视的重要部分。首篇选择示美颂、客观叙事寓美颂、他人肯定寄美颂、"太史公曰"表美颂,构成《史记》美颂艺术的表现方式。运用互见法、创体后破体,凸显《史记》美颂艺术的实录特质。先秦美颂传统的陶染、汉代美颂风尚的影响、最初创作动因的诱发,促成《史记》美颂艺术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建国60年包头市文学作品集.散文卷》取材多元,风格各异,但归纳起来,"美"是所有散文体现的核心,而"意境之美"、"诗情之美"、"和谐之美"、"人生之美"、"思想之美"则是它们共同彰显的主题。"意境之美"主要体现在这类散文所凸显的主体的精神样态上;"诗情之美"来自于作者感受生命、亲和自然时所产生的诗意的激动;"和谐之美"表现的是天然景色与作家主体的性灵相拥;"人生之美"揭示着更具普泛意义的人类精神与人生意蕴;"思想之美"既标识着文章的深度,也标识着作家的尊严。  相似文献   

12.
王平 《云梦学刊》2012,33(2):114-116
所谓艺术家的主体性就在于:艺术家是创作艺术作品的主体;艺术家的主观因素表现在他创作的艺术作品之中,并反作用于社会。美不在于画面的图示、不在于画面的色彩与形象、美在提炼、美在概括、美在真实、美在感化、美由心生。  相似文献   

13.
陆晓光 《社会科学》2007,1(8):121-131
虽然黑格尔美学把审美可能性限制于"感性显现"范围,但是其著作本身却蕴涵着讨论非感性显现的"思辨之美"的可能性。王元化读黑格尔的著作更是鲜明彰显了"思辨之美"的独特魅力。"思辨之美"的形式要素至少包括:思辨体系的"纯净明澈"之美,思辨概念的"清晰"之美,思辨术语的"准确"之美,思辨过程的"逻辑力量"之美,思辨表述的"文若钩锁"之美,以及基于思辨能力的"艺术敏感"之美。在以图象艺术为主导方式的传媒时代,"思辨之美"的意蕴可能不亚于王国维当年提出的"古雅美"。  相似文献   

14.
美生是生态文明时代的审美理想,是从古代和谐和近代自由转换出的当代美学主潮。美生学从生态美学的进步中涌出,由美学经由审美学发展而来。生态美学在形成与发展、升级和转型中,其核心范畴由审美场向生态审美场、美生场、自然美生场、天籁美生场提升,衍生出美生式、美生论、美生说、美生学的逻辑,呈现了生态美学生发美生学的规程。美学以自然为本原,其美本体和美本质的循环运动,显现出美的生发图式,是为美生的初起样态。审美学以人类审美为本原,形成美感本体论和审美本体论,发展出审美生发的美生样式。美生学以生态为本原,在生态存在与审美存在的同一、生态存在与诗意栖居的同一、整生存在与天籁栖息的同一里,提升出绿色审美生发的美生样式,完发了绿生美活的本质规定。美生的三大样式:美的生发、审美生发、绿色审美生发,内在于美学经审美学到美生学的生发中,是谓美生学问世的累加性动能。美生学凭绿生美活的质性,提升了美丽家园的建设,凸显了学术的自立创新追求。  相似文献   

15.
船山论美     
<正> 船山认为美在自然,美在精神,美在中和,美在德容。船山的美学思想,是对儒道美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兹论述于下。一、美在自然船山认为,美是客观的,美是气化的产物,是阴阳相交的产物;认为美在自然界,美在天地  相似文献   

16.
美与感性存在相联系,美与满足人的感性需要和享受有着直接关系。马克思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美学家们所说的美是自由的形式,实际上是对马克思这一思想的体现。真与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是美的本质和根源。社会美是美的本质的直接展现,是理解所有自然美的基础是“自然的人化”。  相似文献   

17.
美的概念产生于原始存在论哲学中,认识论对美的解释割裂了美的整体性,造成美学争论此起彼伏。李志宏教授从认知的角度否定美的本质的存在,是混淆了对美的认知和"美本身"。新实践美学是对实践美学的进一步发展,是现阶段对美的研究最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8.
论社会美的产生及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美根源于人类的社会生产实践和社会斗争以及社会生活。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活动的四个特性,即自享性、自主性、自觉性和自洽性,社会美可以相应地分为社会产品美、社会生产实践美、人性美以及社会交往美。  相似文献   

19.
语文美育需要通过鉴赏语言来实施。操作时要引导学生体认文字的形象美,感悟语音的音乐美,品味词汇的丰富美,领会句式的变化美,探究辞格的创意美,揣摩语气的独特美,把握整体的风格美。  相似文献   

20.
《易经》与中国古典美学安民《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结晶,它深刻启迪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从美学的角度来分析赐经》,它包容了生命美、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美、伦理美、人格美、行为美、心灵美和艺术美;它勾勒了美与自然、美与审美、美与真善等等的关系;它把自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