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新红学”创始人之一的俞平伯 ,他的治红经历曲折多、反复大、忏悔深 ,一生中曾经历过三次“发现”大关 ,每次“发现”都是一次自我否定也是一次自我超越。他以自己治红的经验和体会 ,告诫红学界人 :不能再“自毁长城” ,做“反《红楼梦》”的事了。他的三次大“发现”大“超越” ,使他彻底挣脱了“新红学”的羁绊 ,彻底抛弃了脂砚斋和脂伪本 ,成为学人崇敬和学习的楷模 ;他的思想和精神 ,也为新世纪的红学进程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
三、反思:红学为何反《红楼梦》?综述20世纪“红学”的历史分歧,可以看到一个特别令人寻味的现象,即“红学”就其总倾向而言,是反120回的《红楼梦》,而支持80回的《石头记》的。首先提出这一命题的是俞平伯。他写于1978—1979年间的《乐知儿语说红楼》一组文章中提出:“一切红学都是反《红楼梦》的”。俞平伯所指的“红学”,包括他本人的红学著作。他对于自己亲身参加这一场反对《红楼梦》的论争所取的立足点,深感悲愧与忏悔。早期的俞平伯继承胡适的观点,并为之发扬,他在《红楼梦研究》里曾经认定,后40回是高鹗的“狗尾续貂…  相似文献   

3.
“红学”——《红楼梦》研究之学,向以“显学”著称。进入20世纪80年代,“红学”更显赫了,出现了大兵团作战,千军万马上“红楼”的奇观。“红学”会接二连三地成立,“红学”书刊一本接一本地出版。然而,这种圈子内的热闹,却与广大读者对其的冷漠形成强烈的反差。“红学”书刊没人爱读,“红学”活动引不起人们的兴趣。这是令人深思的。 一  相似文献   

4.
“红学”:一个二百年的混沌岁月二百年前有了本《红楼梦》,二百年间便有了“红学”.“前红学”、“旧红学”、“新红学”、“新新红学”,一路过来自然是热闹非凡,为学术界添了不少学者和著作.做少年时读《红楼梦》,只觉得男男女女风风月月,煞是荡漾灵性,不觉峨尔也做起红楼的文章来,从此算真正知道了“红学”.我一个幼稚的想法是,好端端一部小说,究竟有什么必要又是如何在“红学”里被弄得反反复复、天塌地陷!于是,我直觉的判断是,“红学”一开始是不是就误入了迷途?  相似文献   

5.
最近几年,北京“红学”又热闹起来,刘心武上了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有人开始质疑、争鸣、批评,反诘刘心武。以“索隐派老路走不通”作根据,批评“揭红”违犯了“学术规范”。刘心武则根本不理那一套,发文章、搞演讲,对批评进行回应。全国“红学”界包括“红学”爱好者都活跃起来。奇怪的是,有关专业的期刊《杂志》期期亏损,需要拉赞助,而“揭红”不到三个月销售20万册,第二部刚出版,又卖的非常火红,发了笔小财。这就不得不让人深思,你也研究出版,他也研究出版,买书者是用自己的钱,为什么纷纷投给刘心武呢?  相似文献   

6.
在首届国际《红楼梦》研讨会上,与会者满怀信心地探索了红学的未来。红学家周汝昌在会上首先提出《庄子》分为“内篇”、“外篇”,红学研究也可分为“内学”和“外学”。“内学”的研究,以作品本身为主,也包括版本问题。至于“外学”,则包括时代背景、历史、作者等等。台湾省红学家潘重规指出:“‘内学’是《红楼梦》的精神内涵,这种内在精神可以在自己内心产生力量。如何确定这股精神内涵的对错,则有赖‘外学’的种种考证来加以印证和确认。”耶鲁大学余英时教授认为“内学”、“外学”似乎有轻重之别,应该是“内外兼修”,“内圣外王”才对。威斯康星大学红学家周策纵提出《红楼梦》还可分“内务”、“外务”和“内行”、“外行”。赵冈先生是经济专家,《红楼梦》研究对他就是“外务”,而周汝昌一辈子钻研《红楼梦》,红学对他就是“内务”了。他还指出有许多喜欢《红楼梦》的“外行”,也可  相似文献   

7.
20世纪的“红学” ,与“莎学”、“浮学”一样 ,在世界美学史上具有独特地位与价值。从胡适“红学”范式开始 ,便延续着反 1 2 0回的《红楼梦》的基本思想。“红学”的真正意义 ,应以主题学为骨干 ,涵盖作者学与版本学。曹雪芹是 1 2 0回《红楼梦》的真正作者。高鹗续书说不能成立。王国维的“红学”范式 ,是新红学的创始模式。美学批评学、文艺心理学、史学索隐学、文学考证学等学问为“红学”的研究拓展了无限的空间 ,形成了学派林立、百家争鸣的繁荣显学文化。《红楼梦》从“真事隐去”说 ,说是南京梦 ;从“假语村言”说 ,即是北京梦。 2 1世纪的红学 ,不是反对《红楼梦》 ,而是支持《红楼梦》的  相似文献   

8.
由于一些原因,中国古代文论没有引发对“真实”“虚构”问题的讨论,而西方则不同。“文”与“诗”也分别是中国文论和西方诗学中使用最广泛的两个概念。了解它们的渊源和差异,对于理解中国文论和西方诗学十分重要。本文探讨了两组重要诗学价值——“真与虚构”和“文与诗”在中国文论和西方诗学中的存在形态。  相似文献   

9.
卞之琳在翻译中对照、回望古典诗传统,发现魏尔伦与象征主义诗歌中的“亲切”与“暗示”这两个最重要的特点正是中国旧诗词的长处,是卞之琳对传统中“亲切”、“暗示”这两种优秀质素的重新发现,这是一种独属于卞之琳话语系统的个人“发现”,形成了他对古典诗传统的再发现。同时,卞之琳将这两种优秀质素用于自己的诗歌建设,形成独特的诗歌特点,亦成为对新诗自身传统的发现。  相似文献   

10.
有的人说如今的“红学”,已经成了“曹学”了。按说,研究曹雪芹,就应该名为“曹学”才是。可是“红学”这个词儿,既然已经叫开了,并为世界所公认,大可不必再加改动了。因此,有的学者也常愿把外国研究莎士比亚的“莎学”来和“红学”相提并举。这个并举我看大有好处,可以互相比较,找出他们和时代的关系来。在研讨方法上,还可以交流借鉴。何况,“莎”“曹”两人还有个相通的地方,那就是,他们实质上都是诗人! 据说,现在由南京黄龙副教授提供的笔记中证明当年曹頫曾听欧洲人向他介绍莎士比亚的某些情况,曹頫的儿子因“窃听”而被责打。姑不论这孩子是否就是曹雪芹,但  相似文献   

11.
由对《红楼梦》的研究而形成的“红学”已历经百年。如今“红学”已发展成为与“敦煌学”、“甲骨文”地位相当的中国三大显学之一。多年来,红学领域争论不已,热点纷呈。《红楼梦》的原型问题就是多年来争论的热点之一。这也很自然,因为搞清作品的原型(模特、蓝本)是...  相似文献   

12.
一、“红学”的内涵:也可说,什么叫“红学”。我们可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研究《红楼梦》的科学。也可以说:是用科学的发展观来研究《红楼梦》,才称其为“红学。”这是我个人的认识,也是我研究《红楼梦》几十年得出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围绕着对“红学”的论争,不时有波澜激起。一方面红学文章有增无减,大有“红水”泛滥之势,另一方面非难之声也时而发出。“红学”研究似乎确实存在着某种危机,否则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感到困惑不解呢?然而,危机并非等于死亡,而是酝酿着某种突破。红学中“探伕学”的兴起正是这种突破的一个开始。“探佚学”的产生,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红楼梦》前八十回是曹雪芹所作,八十回后原稿迷失,现在的后四十回是高鹗、程伟元所续。“探佚学”的任务是要探讨曹  相似文献   

14.
在红学史上,从18世纪中叶脂砚斋评点《红楼梦》到20世纪20年代“新红学”诞生前的《红楼梦》研究,学界统称“旧红学”。由“旧红学”到“新红学”的变革,《红楼梦》“甲戌本”的发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那是1927年,胡适偶然购得一部仅残存 16回的《红楼梦》早期稿本过录本,书题《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因为第一回楔子中称此本经“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故称“甲戌本”。这个抄本的发现在学界引起了轰动,之所以如此,  相似文献   

15.
翦伯赞的《红楼梦》研究是以1954年对胡适思想的第二次批判和这一时期关于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讨论为学术背景的,他运用唯物史观分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由考察18世纪上半期中国社会经济的性质入手,着重强调小说中反映的资本主义萌芽下新的市民阶层的要求.他与他所批判的胡适的红学研究都是借助于历史学的观念和方法,但是不同于胡适的“考证”红学对小说主题做出的只是一部家史的概括,他认为《红楼梦》是18世纪上丰期中国历史的缩影;虽与李希凡、邓拓等为红学界同归入持“市民说”学者之列,然而不同于后者以《红楼梦》中的阶级批判性以及市民思想的体现为中心的有的放矢似的论述,翦伯赞把“阶级斗争”纳入到对社会形态的整体考察之中,相比较而言他在《红楼梦》研究中对于唯物史观的运用更为成熟.  相似文献   

16.
宋代范温所作的《潜溪诗眼》主要包含了“诗意”与“诗法”两个诗学范畴.他所说的“诗意”,即诗歌的最根本眼目所在是诗歌的内容,主要包括“诗识”、“诗意”、“诗韵”相互联系而又有机结合的三个方面。他所说的“诗法”,即诗歌遣字造句的表述艺术和诗歌的结构技巧,主要包括“练字”、“炼句”、“炼意”相互联系而又有机结合的三个方面.他认为诗歌“有余意之韵”是诗歌的审美极致。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研究中的一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缘起1979年,美国的余英时在香港发表文章,提出了《红楼梦》的“两个世界”论和“红学革命”论。余氏的论点是批评和轻视红学研究中的已然存在的各个流派,认为那些都要不得,至少是到了“山穷水尽”、“眼前无路”的地步了,一个“红学革命”应当或已经出现了。两篇文章都不短,但撮其要旨,就是为了倡导这场颇曾动人听闻的“革命”。近些年来,红学界的情况依拙见看来,是貌似繁荣兴旺而实际上新的建树不多,确实需  相似文献   

18.
对红学的回顾与展望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刘梦溪在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编辑出版的《二十一世纪》(1994年12月号)发表题为《红学与百年中国》的论文,对百年红学进行了回顾与展望。回顾百年红学,他认为有六个方面值得注意:第一、中国现代学术研究是以《红...  相似文献   

19.
皎然所提的“诗教”不同于儒家所谓“诗教”,而他是教人如何写诗之意。而他教人写诗亦并非为了参加科考,主要是借对诗美、诗境之体悟,以实现更好地证心之目的。  相似文献   

20.
陈勇 《船山学刊》2011,(4):40-43
明代诗歌选学十分繁荣,《唐诗品汇》、《古今诗删》、《诗归》三部选本先后在诗坛占居主流地位。王夫之对明代诗歌选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上述三部诗歌选本是他关注的重点,对其最终的审美价值茄诸每、理想,王夫之均持否定态度。王夫之认为,《唐诗品汇》追求“盛唐气象”,不意趋于“傭贱”;《古今诗删》追求“汉魏风骨”,难免走向“粗豪”;《诗归》以“孤怀孤诣”追寻古人真诗之精神,最终却沦入“猥亵暧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