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家庭生育子女的数量和质量存在替代性的关系。随着生育政策的放松,有不少家庭会生育更多的子女,这会造成多子女家庭教育投资的稀释并扩大教育的不平等,扩大儿童未来教育获得和社会经济地位的不平等。研究发现:更多的兄弟姐妹数量会减少儿童获得的家庭教育投资,这种教育资源稀释效应对女孩影响更大,对非农户籍人群、较高收入家庭的影响更大。教育期望是影响家庭教育投资的中介机制,更多的兄弟姐妹降低了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期望并在一定程度上使教育投资有所减少。进一步研究表明兄弟姐妹数量多对孩子的学业成绩、升学机会具有不利影响,这种不利影响部分是由教育投资的稀释效应导致的。在教育储蓄、父母对儿童教育发展的未来打算与对子女教育的关注等不同方面,家庭中子女数量更多都表现出不利的作用。此外,兄弟姐妹数量对儿童教育投资的稀释作用在儿童早期和学龄前就开始显现,这对儿童长期性的发展成长会产生持续性的影响。为了避免家庭生育变化对儿童教育发展的不利影响,需要在调整生育政策的同时完善教育政策,重视儿童的教育发展。积极探索公共部门和社会部门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
<正> 自古以来,家庭教育就是一种教育形式。研究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思想和学说,探索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有助于我们对中国教育史的全面理解和认识,对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科学体系,也是十分必要的。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家庭一教育。家庭是以婚姻为基础、血缘为纽带的一种社会生活组织形式。教育是一种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家庭教育是家庭的一种重要职能,是家庭生活的重要内容。人生下来第一个生活环境是家庭。人的早期教育是人生发展的重要基石。  相似文献   

3.
利用北京、辽宁、浙江、广东、四川与陕西2002年和2009年的城镇住户调查数据对家庭教育支出行为的决定因素和家庭教育支出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与扩展分析。结论表明;(1)2002年家庭教育总支出的收入弹性大于2009年的家庭教育总支出收入弹性,且2002年的收入弹性大于1;家庭教育支出行为与户主年龄呈现显著的“U”型关系,且女孩比男孩获得更多的家庭教育资源;(2)各分项教育支出中,培训费支出受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影响最大;(3)城市人口规模与家庭教育支出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4)总体而言,妻子对家庭教育支出的影响显著大于丈夫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受教育年限方面。  相似文献   

4.
家庭教育支出作为教育投资的主要组成部分,影响贫困脆弱性的实际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有待深入研究。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采用OLS模型实证检验家庭教育支出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并进一步运用工具变量回归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家庭教育支出显著降低了贫困脆弱性,但是这种缓解作用并不持续,而是表现出“U型”非线性特征,即家庭教育支出存在最优限度,在限度范围内进行家庭教育支出能够降低家庭的贫困脆弱性,越过限度则会提升家庭的贫困脆弱性,需要降低家庭承担的教育成本以及提高教育的社会回报,来充分发挥家庭教育支出对贫困脆弱性的积极功效。  相似文献   

5.
第二代外来人口教育及社会融合调查研究——以上海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蕾  王桂新 《西北人口》2008,29(5):59-63
随着外来人口的迁入,第二代外来人口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它不仅是外来人口本身最关心最迫切需解决的问题,更是城市能否持续稳定发展的基本问题。本文对第二代外来人口在家庭和谐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融合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已处于深度低生育水平时期,家庭规模缩减、少子化特征愈发突出。同时,生育政策进一步调整优化,优生优育的观念获得普遍认同,在较高的教育期望驱使下,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在孩子的教育方面花费更多的时间和金钱。本文基于2019年全国人口与家庭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利用多层线性模型、似不相关回归等分析方法,研究低生育率背景下中国家庭孩子的教育成本投入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宏观层次的地区经济、教育发展差异和微观层次的家庭社会经济资源都是影响教育成本差异的原因。地区之间家庭教育成本差异大多源自家庭及个体层次特征构成的不同,仅有地区平均受教育年限具有独立影响。宏观因素还会对微观因素的影响产生调节作用,使稀释效应、家庭资源优势等各种效应更加凸显。资源稀释效应在低生育率背景下仍然成立,但出现了女孩的教育经济成本投入超过男孩的现象。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的影响因素存在共性和差异。在家庭内部分工方面,母亲承担了更多的陪伴和教育子女的责任,父亲的时间成本投入有明显的城乡差异。为了改善家庭面临的教育成本问题,应针对不同地区、不同阶段家庭教育成本的差异化特点,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家庭支持政策;应倡导父母双方共同参与孩...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的发展与其成年社会经济地位获得密切相关,家庭教育期望既蕴含外部期待,又承担着内部的引导作用,是影响其发展成果的重要因素。家庭教育期望涵盖父代教育期望和子代教育期望,二者承载主体不同,其主要目标和最终结果也会存在一定差异。厘清这种家庭教育期望的代际偏差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对促进青少年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从家庭教育期望的视角出发,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在构建青少年发展综合性指标的基础上,根据社会资本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的研究框架探讨家庭教育期望代际偏差和青少年发展的关系,并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各类代际偏差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城镇家庭教育期望水平普遍较高,而农村家庭教育期望水平参差不齐,城乡之间存在教育期望的隐性不平等;受制于家庭教育期望低水平和高偏差的束缚,农村家庭的青少年发展处于明显劣势,父母情感缺位进一步加深了其发展困境;家庭教育期望的代际偏差能够显著影响青少年发展,相较父代偏低型,一致偏高型有助于提升其发展水平,而一致偏低型和父代偏高型则呈现出显著的负向作用,且这种负向效应在农村家庭中影响更为深远...  相似文献   

8.
人口素质的家庭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苏娜 《人口学刊》2001,(4):35-39
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家庭背景、家庭结构、家庭关系以及家庭教育等方面对人口素质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在当前家庭发生巨大变革的背景下 ,家庭变迁与人口素质呈动态关系 ,优化家庭因素对提高人口素质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浅谈独生子女教育张丽荣,张丽君我国自1979年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人口政策以来,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如何对独生子女进行教育,使他们健康地成长,这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对独生子女的教育,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要把发展智力同培...  相似文献   

10.
城市教育消费中的性别差异--以江苏省扬州市城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扬州市城市家庭教育投资的调查资料分析了家庭对孩子教育投资的性别差异,结果表明,家长在对孩子发展的期望和教育投资上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分层现象。这一事实可能与城市独生子女政策的执行效果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促使我们重新审视相关公共政策对实现性别公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老年人的身体功能障碍发生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即女性比男性患生活自理能力损伤的比例更大.文章从家庭人力资本投资的性别差异视角解释中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的性别差异之谜.在普遍的“儿子偏好”下,家庭教育投资向男孩倾斜,使得女性获得的教育少于男性.由于教育能够起到缓解中老年时期认知老化的作用,而认知状况的退化将增加患身体功能障碍的可能性,性别间的教育差异最终导致中老年群体在生活自理能力上的性别差异.文章基于CHARLS基线调查数据证实了上述假说,并且发现认知状况,尤其是认知中的固化智力部分,对于降低生活自理能力损伤具有重作用.女性教育水平的大幅度提升,有助于实现不同性别中老年人的健康平等.  相似文献   

12.
家庭教育背景对个人教育回报和收入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庭背景是个人收入的重要影响因素,忽略家庭教育背景会导致个人教育回报的高估。随着个人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家庭教育背景对个人教育回报的影响逐渐增大;与父亲的教育背景相比,母亲的教育背景对个人教育回报的影响相对较大。随着父母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其对个人收入的正面影响逐渐增大;与父亲的教育背景相比,母亲的教育背景对个人收入的影响相对较大。因而,教育投资不仅可以提高劳动者自身的收入水平,而且可以对其子女的收入水平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多子女家庭内,家庭内部教育资源普遍存在着分配不平等的现象。利用2010年和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匹配数据,本文研究了我国多子女家庭中教育获得的“首孩效应”和“末孩效应”。结果显示:(1)末孩的受教育年限比其他排行的同胞高0.883年,存在显著的“末孩优势”效应;(2)首孩的受教育年限比其他排行的同胞低0.535年,但仅在非农业户口群体中存在显著的“首孩劣势”效应;(3)“首孩劣势”与“末孩优势”存在世代差异,该效应在1978年后出生的个体中具有显著性,而在1978年以前出生个体中不显著;(4)分位数回归表明,个体教育获得的“末孩优势”只在较低教育阶段显著,在较高教育阶段不显著,可能是因为在较高教育阶段禀赋效应抵消了排行效应。政策设计时,应加大对多孩家庭的外部教育资源支持力度、提高养育教育成本补偿的精确性,进而缓解家庭教育资源约束、优化家庭内部教育资源分配。  相似文献   

14.
依托社区开展家庭教育王民,李贤琴,吴伯义一、开展家庭教育的意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社会结构性调整,社区愈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计划生育是将千家万户的个体行为规范为一种社会行为,这其中必须发挥每个家庭的自律作用。天津市红桥区将计划生育宣传教育作用于每个...  相似文献   

15.
家庭教育中父母榜样作用之我见———对父母榜样教育三个理论问题的思悟新识李景毅王迎席(兰州大学西北人口研究所兰州730000甘肃省体育运动学校兰州730000)家庭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指父母对其子女所实施的教育行为。由于父母与其子女必然的血缘关系,加...  相似文献   

16.
工作-家庭冲突是个体在工作领域与家庭领域之间扮演角色时,在某方面存在互不相容的矛盾所导致的冲突。我国已婚人群数量庞大,工作-家庭冲突已成为已婚人群生活中最突出的问题。本文利用“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2019年的基线调查数据实证分析已婚人群受教育水平对工作-家庭冲突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总体上,受教育水平的提升会显著降低工作-家庭冲突的发生概率;在不同特征已婚人群中受教育水平的影响效应具有异质性,一是受教育水平缓解已婚人群工作家庭矛盾的效应和途径具有性别差异,二是与青年已婚人群相比,中年已婚人群所接受的教育的沉淀效应更为显著,三是受教育水平缓解农村已婚人群工作-家庭冲突的效果明显高于城市已婚人群;在传导机制上,受教育水平主要通过提高工作获得、减少工作损失降低工作-家庭冲突的发生概率,而家庭融洽则在受教育水平与家庭-工作冲突之间发挥着中介作用。为改善我国已婚人群工作-家庭冲突状况,应大力提升义务教育质量,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缩小地域和城乡教育差距;同时要为劳动者提供管理规范、服务高效的就业市场,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应完善家庭支持政策,缓解家庭压力,建立普惠多元的托育服...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中国家庭收入项目调查数据(CHIP2007),运用Two-Part模型研究户籍管制放松是否影响以及如何影响有7~16岁在读子女进城家庭的教育支出行为。研究发现,户籍管制放松会影响进城家庭子女就读地选择;对于有子女在城市就读的进城家庭,户籍管制放松对其教育支出水平的影响取决于家庭收入,放松户籍管制将会降低低收入进城家庭的教育支出份额,但会提高高收入进城家庭的教育支出份额,具体影响大小因家庭收入水平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在总样本均值处,户籍管制放松1个百分点,进城家庭教育支出将减少1.3945个百分点。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放松户籍管制的意义不仅在于促进教育公平,更在于加快人口城镇化步伐、改善进城家庭消费结构和提振国内消费。  相似文献   

18.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一项专门针对农村贫困人口的政府无条件转移支付项目。基于家庭人力资本投资模型,利用2012年和2014年的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数据,运用面板倾向得分—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村低保对贫困儿童认知能力的影响,并从家庭教育物质投入和时间投入两个角度检验了其影响路径。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深度贫困还是轻度贫困儿童,农村低保均能够显著提高其认知能力,尤其是对深度贫困儿童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异质性分析显示,相对于父母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儿童,农村低保对父母受教育程度较高的贫困儿童认知能力的提升作用更加明显。同时,相较于东、中部地区,农村低保对西部地区贫困儿童认知能力的提升效果更为明显;进一步路径分析显示,农村低保主要通过影响家庭教育物质投入,间接提升农村贫困儿童的认知能力,但并未改变贫困家庭父母的时间配置偏好。因此,政府应该适当提高农村低保的补助标准和瞄准效率,并从儿童的教育、健康等方面设置合理的受益条件,使得农村贫困家庭优先将一定比例的补助金用于儿童人力资本投资,从而充分发挥出农村低保的教育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9.
杨威 《西北人口》2012,33(2):98-102
利用"人口迁移与儿童发展的跟踪研究"基期数据,本文讨论了流动儿童家长对其子女的教育期望及影响因素,旨在回答流动儿童家长的教育期望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家长的个人生活经历与社会态度是否会影响到家长的教育期望这两个问题。结果发现,希望子女能够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仍然是中国社会较为普遍的现象;就读于不同学校儿童的家长,其教育期望的确存在差异,但这与家庭的经济条件无关;儿童的学习成绩、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对学历重要性的认识程度等家庭的文化背景及家长的社会态度乃是影响家长教育期望的主要因素;并且,父亲和母亲对子女的教育期望是不同的。但教育选择(就读何种类型的学校)与教育期望之间的因果关系等问题尚需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20.
家庭是人们生存的港湾,同时也是每个独生子女成长的摇篮。温馨的家庭给人以力量,将满足他们的生存需要和心理需求,并肩负着培养、规范、教育他们的职能,而家庭的文明程度将直接影响独生子女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所谓人格,顾名思义即人的品格。人格来自拉丁文词语persona,英文为personalityo人们对人格曾作出各种界定,可以说众说纷法。国外心理学家艾森克认为:“人格是个体由遗传和环境所决定的实际的潜在的行为模式的总和。”①强调了人格形成中的遗传和环境两个要素的作用。拉扎鲁斯认为:“人格是基本和稳定的心理结构和过程,它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