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真宗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三月,党项族首领李继迁召集部族,一举攻克宋在西北的边防重镇——灵州(今宁夏灵武),改灵州为西平府,并于次年建都西平。李继迁对于此次胜利的喜悦溢于言表:“西平北控河、朔,南引庆、凉;据诸路上游,扼西陲要害,若缮城浚濠,练兵积粟,一旦纵横四出,关中将莫知所备。且其人习华风、尚礼好学,我将藉此  相似文献   

2.
王胜明 《船山学刊》2005,(1):110-112
通过大量文献资料辨析和李益诗歌文本解读,本文纠正了长期以来对李益《从军诗序》中“今尚书”的误解,认为,此“今尚书”为振武节度使唐朝臣,而非幽州节度使刘济,邠宁庆节度使张献甫或灵州大都督、两受降城、天德军、盐、丰、夏节度营田等使杜希全。  相似文献   

3.
南宋高宗建炎二年(金太宗天会六年、公元1128年),东京留守杜充“闻有金师”,为阻金兵南侵,约在卫州(治今河南汲县)人为决河,“自泗入淮”。从此“河流不复”故道,不再“北流”入渤海。这是黄河下游变迁史上一次大改道。这次改道形成的黄河下游河道,其下段夺淮河入黄海的局面,直到清代咸丰五年(1855年)河决铜瓦厢改从山东利津入渤海之前,未发生大的变化。而下游上段的河道,即自阳武(今河南原阳)以下至入淮的河道,在金代数十年间“或决或塞,迁徙无定”。可能是史料缺乏,至今未见专门论述这段河道的文章。为此,本文就金代黄河下游上段的河道变迁,作粗浅的阐述和考证。  相似文献   

4.
五彩缤纷的“西陲边塞诗”诗品──《历代西陲边塞诗研究》述评钱伯泉薛宗正先生的《历代西陲边塞诗研究》一书,已由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系统研究西北地区古诗的佳作,值得一读。我国的“西陲”为丝绸之路所必经,自古即为我国与西方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主要...  相似文献   

5.
宋真宗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党项部首领李德明(公元982—1031年)将本部割据地区的军政中心,由灵州(今吴忠市附近)迁到怀远镇(今银川市老城),并改称之为兴州。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它奠定了后来西夏王朝两百年建都兴庆府的基础,扩大和加速了宁夏平原的开发,而且开创了11—12两个世纪以兴庆府为中心的西北各族经济文化密切联系的新局面,影响深远。这是党项西夏王朝对祖国历史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张煦(1825~1895),甘肃灵州(今宁夏灵武市)人,清朝名臣,历任陕西、湖南、山西等省巡抚。作为清代主管过数省军政、民政的宁夏籍地方大员,关于其生平,前人却很少专文论及。本文对张煦的生卒年、字号、为官历程、主要事迹等情况给予了较为详尽的考证,对所引史料中有关张煦的记载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7.
宁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后魏徙入塞内之前,宁夏大部地区居住着汉族,北部边远地区有匈奴人从事游牧。后魏是以鲜卑拓跋氏为核心所建立的封建王朝.当汉、魏之际,拓跋氏初兴对,后魏始祖拓跋力微的长兄匹孤率领一支游牧部落,“自塞北迁于河西”(《魏书·鲜卑秃发乌孤传》),史称河西鲜卑,以秃发为氏。①他们的牧地,“东至麦田(今甘肃靖远县东北)、牵屯,西至湿罗(不详),南至浇河(今青海黄河南岸贵德县境),北接大漠。”②牵屯就是牵屯山。③这说明早在拓跋珪建立后魏王朝之前一百  相似文献   

8.
(一)绪言河水重源说是我国古代地理上一件著名的公案。所谓重源,大略就是说,黄河的上源出自远方的西域,先流入盐泽(即蒲昌海,今新疆罗布泊),然后从地下伏流,直至积石山(今青海省东部),再冒出地面,东流而为黄河。我们今天,都知道黄河真正的河源是青海省中部的约古宗列渠,它在积石山  相似文献   

9.
兰州在春秋、战国以前(约公元前4000—前722年)属雍州地,为羌戎部族据有。至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年)秦霸西戎,始置陇西郡、治狄道(今临洮),兰州属陇西郡辖。西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秋,以“边塞阔远”,乃取天水、陇西、张掖三郡各县增置金城郡,治允吾。在今永靖县东北小川西约二公里黄河北岸之汉城遗址,即 湟水入黄河处之三角地区(一说在今青海民和县东上下川口之边墙村附近)。并置金城县,治所在“皋兰山北少西濒河者”,即今西固城之北。属金城郡辖。但据《皋兰县志》载:“金城县建置当在昭帝之前”。考秦时陇西郡所辖9县中尚无金城县,故西汉置,当无疑。 西晋愍帝(司马邺)建兴二年(314年),十六国之一前凉王张寔,将金城郡治由苑川河谷的尚古城(今榆中金崖乡南五里处)迁都至今兰州市西固区之西固城,并开始在此筑城,此乃兰州筑城之始,距今已有一千六百七十四年之久。北魏时复由兰州西固城三次迁都苑川,西魏再次由苑川迁都至今兰州市城关区(今五泉山南三爱堂一带)。并改金城县  相似文献   

10.
在元丰四、五年的宋夏战争(即灵州和永乐两役)中,宋军的死者究竟有多少?这个问题对宋代军事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有些史学论著,特别是战争史专著,在谈到灵州和永乐两役宋军死者人数的时候,引用《宋史·夏国传》和《续通鉴》的记载,说:“死者六十万人”,或说“灵州之战,宋军先后损失至四十万人”。殊不知这些巨大数字很不可靠,误差甚大。 今考《宋会要辑稿· 兵》(以下简称《会要·兵》)八之二八云:“永乐城陷,徐禧、李稷、李舜举并汉蕃官二百三十人、兵万二千三百余人皆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卷三三○“神宗元丰五年十月戊申”条的记载亦相同。据此,永乐城失陷时,宋军战死的官兵为一万二千五百余人。再考司马光《涑水记闻》(以下简称《记闻》)卷十四,得知:最初,参加保卫永乐的宋军共有“四万”,全部集中于城内。在该城失陷前,宋夏双方进行了城外战。当夏军攻城时,徐禧命曲珍率领城中部分士兵出城御敌,战斗激烈,宋军“偏裨死者数人,士卒死及弃甲南走  相似文献   

11.
黄河的水患,由来已久。公元前一三二年(汉武帝元光三年),黄河在东郡瓠子(今河南濮阳境内)大决口,被灾地区方园二、三千里,泛滥时间长达二十三年之久。这是历史上一次特大的黄水灾害。本文拟就汉代黄河的这次大决口的原因、灾情及其治理作一探索。 一、瓠子大决口的原因和危害 据《史记·河渠书》所载,“今天子元光之中,而河决于瓠子。”又《汉书·沟洫志》载:“孝武元光中,河决于瓠子,东南注鉅野,通于淮、泗。”据此,汉代黄河的这次大决口,其具体地点是瓠子。 瓠子究竟在什么地方?《汉书·武帝纪》说,元光三年,夏,五月“河水决濮阳,汜郡三十六。”又《史记·武帝本纪·集解》曰:“瓠子,堤名,在甄城以南,濮阳以  相似文献   

12.
西夏是党项族建立的封建王朝,都城为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其统治范围大致在今宁夏、甘肃、新疆、青海、内蒙古以及陕西的部分地区,其疆域方圆数千里,东尽黄河、西至玉门、南界萧关(今宁夏同心南)、北控大漠,幅员辽阔。其建国后佛教便成为“国教”,承天寺是西夏王朝的主要佛寺,承天寺塔是目前我国唯一有修建年代记载的一座西夏古塔。作者通过对承天寺残碑铭考释,诠释了西夏残碑的一些历史问题,考证了承天寺内残断刻石称“轨”,还是称碑、称碣,残碑文中的宋“诏圣”实为西夏“福圣”纪年之误,从而也省去在有关承天寺塔修建诸问题多方考证之苦。  相似文献   

13.
河湟地区藏传佛教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河湟”一词最早出现于汉代 ,《后汉书·西羌传》有“乃度河湟 ,筑令居塞”的记载。这里的“河湟”是指今甘青两省交界地带的黄河及其支流湟水。此后 ,“河湟”逐渐演变为一个地域概念 ,指黄河上游农区和湟水流域 ,即今青海省境内包括贵德、尖扎等黄河沿岸地区在内的东部农区和甘肃省的临夏回族自治州。历史上 ,这里是多民族交错杂居、各种文化碰撞交融的地带 ,藏传佛教在这里从传入、发展到鼎盛、衰落 ,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一、河湟地区藏传佛教的历史考察藏传佛教传入河湟地区的历史十分久远。据《安多政教史》记述 ,早在唐代宪宗…  相似文献   

14.
仔细考察中国自夏朝以至清朝各朝名称之由来 ,大体有两种情况 :由夏至宋均以其第一代帝王的发祥地、分封地或封爵地为其名号 ,元、明、清三代则从政治学意义上命名。以下对中国古代主要王朝命名的由来做简要的介绍。夏朝 :公元前 2 0 70年~公元前 1 60 0年。其活动的主要地域在黄河中下游 ,即古代称之为“夏”部落联盟的地区。商朝 :“商”本为部落名 ,约公元前 1 6世纪时 ,在其首领汤的领导下灭掉夏朝 ,建立了以自己部落名命名的商朝。周朝 :周的先祖古公父由 (今陕西旬邑 )迁至岐 (今陕西岐县 ) ,始称自己的部落为“周”。公元前 1 0…  相似文献   

15.
古代,在华夏、东夷、南蛮、北狄、西戎部族未形成以前,东方(今山东)、西方(潼关以西)的氏族就开始了艰难的迁徙。如“九河神女”华胥氏族就有裔支由山东、河南而徒入陕西蓝田,遗迹有“华胥渚”。到了东方太昊伏羲氏、女娲氏与西方炎帝神农氏时期,迁徒规模渐大。炎帝支族共工由陕西渭水流域,沿黄河徙入河南,再达豫东的辉县,依服于女娲氏。《路史》记载:共工与女娲氏战,女娲氏战胜后,其支族西迁入陕西平利县,又北迁入临潼及其周围地区。蓝田、骊山、潼关、黄龙、长安等地均有女娲、伏羲氏的遗迹。到了东方少昊、西方黄帝(今陕西北部)与炎帝后裔榆罔(今宝鸡地区)时期,西方二族沿洛水、渭水至黄河,再分别沿黄河北、黄河南迁入河北及河南,又共同徙入山东。后来在少昊、贵尤部族挤迫下,又分别返至今河北啄鹿、河南淮阳。其后在经历蛋尤与共工(后裔)及榆阁,黄帝与共工、黄帝与榆阁的战争后,黄帝、炎帝、蛋尤、少昊部落成员互为融合,形成华夏族。这也就是黄帝、少昊后,东方部落长撷项至舜,为何能入居中原,成为华夏部落联盟军事首领的原因。少昊后裔颧项筑都邑于河南棋阳;濒项裔支帝誉都于河南很师;尧舜则建都邑于晋南,逐渐向西迁移。尧舜大“臣,东夷族部落长皋陶、伯益及禹等,作士、主虞、作水官有功,得舜封“爵”封“土”(实为故地赐封),伯益以封秦地(今河南范县)而称秦人、秦族、秦古国。同时舜又封赢姓秦人支族于耿乡(今山西河津县)。《国都城记》云:“耿,赢姓国也。舜又封伯益支族于梁(今陕西韩城)。吴树平《风俗通义校释》日:“梁氏,伯益治水封于梁。”又封伯益近亲胞族皋陶支族于阮(今甘肃径川县东南)。从此,秦人东起范县,西至径川,黄河、汾水、渭水、径水流域,在这广阔的领域区,开始有了秦人的足迹。秦人由此而与夏人、商人、周人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也是夏朝后秦人迁徙、发展、升降的序幕。  相似文献   

16.
宋初夏州李继迁叛宋,双方围绕多地展开争夺,其中灵州初战影响最大。随着灵州战事推进,陕西路转运司在中央计司与地方州军之间居中调度,负责统筹本路军需物资的预算与筹措等军事财政事务。战时军费亦基本由陕西路支发,如粮秣主要来源于本路二税、屯田、市籴,并主要由本地民户承担运送任务。灵州初战时宋廷之所以在陕西路实施此种有限的财政政策,并导致陕西路转运司“支发尽净”本路财赋亦未能挽救战局,其根源在于朝廷所奉行的对夏军事退缩战略。战后历经仁、神诸朝直至北宋末,中央逐渐主导陕西路军事财政,其战略定位、财政理念、统筹机构和供给模式等体制性要素发生重大变化,并与国家军事财政日益融合为一体,呈现出与灵州初战时不同的内在历史逻辑。  相似文献   

17.
张栻(1133——1180),字敬夫,号南轩,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人,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张械生于四川,长于湖湘,自幼随其父抗金名将张浚谪居于永州(今湖南零陵)。学以“忠孝仁义之实”,既长往衡山拜理学大师胡宏为师。以后创办城南书院(今湖南第一师范),又长期主持  相似文献   

18.
札记四则     
一、关于“今王”句“今”字的释义《孟子·庄暴见孟子章》的“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一句(以下简称“今王”句),赵歧无注,孙奭的疏见于一章,而对于该句的“今”字的释义,近年来颇为流行的看法是:“今”,应作假设连词,义同“如”或“若”。有的文言读本和语法专著,也持有这观点。如吉大韩峥嵘同志的《古汉语虚词手册》(八四年版)在例举该句时,还将  相似文献   

19.
途经宁夏北部灵州的长安--灵州道,是经历了安史之乱、吐蕃民族占据西北地区后,唐朝政府连接中外的著名丝绸之路.经过晚唐、五代的发展,到宋初已成为一条国际交通线,灵州也成为一座国际交通都市,西夏崛起后灵州道停滞.唐肃宗灵州即位,为这条通道的畅通、灵州政治地位的提升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善于经商而闻名的中亚粟特人,大量移居灵州;盛行于唐代的胡旋舞,同样在当时灵州境内留下了最为珍贵的乐舞艺术的实物资料;宗教文化,是这一时期主要文化现象之一,它不但在当时有利于佛教文化的东西传播,而且为外来宗教--景教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尤其是对西夏佛教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我省地名的由来,约有下述十种: (一)用以表示政治意愿或边地安宁的。例如: 1.西宁 自北宋末崇宁三年(1104)改名“西宁州”以来,以后不论称“西宁卫”(明及清初)、“西宁府”、“西宁县”(清雍正三年后)、“西宁市”,均意为“西陲安宁”。而它的前身叫“西平”,其含义与此相似。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时始设西平亭,东汉末建安中设西平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