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胡乔木同志指出:“历史唯物主义观察和解决人的问题的基本方法论原则,就是从一定的社会关系出发来说明人、人性、人的本质等等,而不是相反,从抽象的人、人性、人的本质等等出发来说明社会。”(《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单行本,第10页)许多年来,在关于人性问题的讨论中,确实贯串着这样两条根本对立的方法论原则。它集中表现在人们经常使用的“人类共性”与“共同人性”这样两个概念上。“人类共性”和“共同人性”,表面上看没有什么差异,实际上却有着原则的区别:前者是科学的抽象,它的方法论基础是  相似文献   

2.
形象·主题·模式 1-1,本质是现象的。从沙粒到地球,从细胞到机体都是有形有体的。人们对这一形体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的认识和概括,往往在运用抽象思维的同时,还使用形象思维来再现、模拟和表述这种思维成果,所以,形象思维同抽象思维一样都是人们认识大千世界的一种重要方法。学术界当今流行的公理方法、形式化方法和模拟方法都是具有一般性的科学方法。这些方法已在逻辑和数学中得到了共识和发展。在经济科学,以前对于这些方法,总有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3.
“抽象——具体”的问题,随着对认识过程的深入探讨,越来越被理论界所重视,并且已经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争鸣。但是关于“抽象”和“具体”的概念,在讨论中似乎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影响正确理解经典作家的论述,给解决理论问题带来困难。因此,有必要弄清马克思所说的“抽象”与“具体”概念的含义。 在思维过程里,“抽象”概念是指认识的一种初级状态或阶段。总的来说,它代表那些混沌的、不确定的、现象的和片面的认识,这种认识通过人的感情和理性,不断地丰富和充实自己,最终实现对自身的扬弃而达到具体的、本质的认识。当然,这还仅仅是“抽象”概念的抽象描述,它作为一个自身具体的概念,还具有下述特点:  相似文献   

4.
论人类主体及其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类存在与“类主体”当我们将人类作为整体来考虑时 ,区别于自然界其他生物物种 ,人是一种“类存在物”。在这个意义上 ,可以说人有其“类本质”,人的生活是一种“类生活”,人的意识是一种“类意识”。尽管青年马克思在使用这些以“类”为定语的概念时 ,明显带有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色彩 ,但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有其理论的价值 ,不应以所谓“不成熟”一概予以否定。“类”概念是对同类事物的抽象概括 ,与其说类是一种实体 ,不如说类是一种关系。具有某种类特征的存在 ,也就是处于某种共性关系之中的存在。人类作为类的…  相似文献   

5.
人的思维的两重性是产生谬误的内在因素,我们从两方面来看: 一、从单个的思维过程来看(静态上),思维在反映世界的过程中,首先表现为对事物的抽象能力和概括能力。人的认识每一步都是从外界向主观意识的转化,从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个别上升为一般.又用一般概括个别。但是人的思维的能动性本身具有使思维离开现实的趋势,即从最初的抽象开始,就潜伏着两种可能性。一种是在抽象过程中.人的主观思维活动所得到的概念、判断、推理等产物,达到了对客观对象本质的认识,从而更深刻地反映客观对象;另一种是在抽象过程中,主观思维活动不自觉地摆脱了客观性的制约,夸大了主动性的一面而脱离了它的出发点。正如列  相似文献   

6.
对“人的本质”问题的追问与反思是哲学史上历久弥新的主题。费尔巴哈在对宗教神学和思辨哲学的批判中探讨了人的本质问题,创立了人本主义哲学,但他没有回答人如何从自然存在过渡到社会存在的问题。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对人的抽象理解,并在揭露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局限性的进程中,确立了实践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强调社会关系的动态性、实践性、多样性以及有机构成性等多重哲学规定。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是一场终结抽象的人的本质观的哲学革命,这一论断对认识作为整体的人的本质和具体的个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人生观教育一直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点.人生观正确与否对大学生未来的工作、学习、生活都有着直接的影响.不搞清人生观问题,不确立科学的人生观,大学生极易在变幻莫测的社会中失去做人的准则,甚至误入歧途.大学生目前使用的思想道德修养教材中,也有大量篇幅涉及人生问题.人生问题既抽象又现实,既具个人特色又具社会共性.自从有了人,就有了关于人为什么活、怎样活着的讨论.人生问题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它终究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也就是说社会存在是人生观形成的最终决定力量.但是个人对人生的认识与个人的生活体验息息相关.生活体验包括参与生产活动、政治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的经历和感受.所有活动的共同特点是与他人的合作、交往,因此这种经历和感受就不仅仅是对于物的,而且是对于人的.而这种对人对物的态度、看法、方式,必定以个人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为基础,这就是不同的人面临同样境遇而感悟到不同人生的原因所在.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  相似文献   

8.
在许多关于人类认识的著述中,常常把人的理性认识与抽象认识完全等同起来,以为认识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等于认识了客观事物的整体,就是获得了对于客观事物的全面的完整的认识。这种相当流行的观点,是很值得商榷的。马克思在谈到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时,曾经提出过“思维具体”的概念,并且指出人的思维发展不仅要从具体上升到抽象,而且还要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使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马克思的这一论述,对于进一步探讨人类认识的发展过程和规律,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对此提出一些粗浅看法,以求教于学术界诸同志。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人学四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上,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学家们要么对人诉诸一种纯客体的直观方面理解,片面地强调人的客观性而否定人的主体性,要么对人的本质诉诸一种纯主体的理解,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性方面,当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对人诉诸实践的理解时,就既不是单纯客观性的理解,也不是单纯主观性的理解,而是一种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理解。在对人的本质与人的存在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家们大都是从人的本质先于人的存在的观点出发,而存在主义哲学家们则强调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但从辩证思维的方面去把握人的存在与人的本质时,应赋予人的存在与人的本质的一种辩证统一的理解。在对人性、人的本质的抽象与具体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思想家们大都强调抽象的、一般的人性与本质,而时下的人们大都否认人性与人的本质的具体的、历史的方面,其实,马克思人学理论中的人性与人的本质应是抽象与具体的统一。在对人性与人的本质的变与不变的关系上,人性与人的本质既有不变的一面,也有发展变化的一面,是变与不变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人学关注人的存在和发展问题,就必然会关注"人的本质"问题。任何事物所包含的质的规定都是多样而复杂的,其本质就是该事物之所以存在的主因及其贯穿始终的不可或缺性。"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这一表述排除了对人作固定的抽象的理解;"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不能理解成所有社会关系的简单相加,而应该是由社会关系与人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所决定的有机整体。从研究人的本质到研究人的发展都将面临若干追问。  相似文献   

11.
<正> 几年来,在我国学术界关于人性问题的讨论中,许多同志就人的本质问题进行了探索。本文就如何用哲学方法对人的本质进行科学的抽象,如何看待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结合学术界讨论人性问题的一些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就教于诸家。 <一> 事物的性质是否就是事物的一切属性,从而人的本质是否就是人性,这是讨论人性问题的基本的方法论问题。 物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万事万物都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彼此交互作用的产物,都是以多种运动形式与他事物既相联系又相排斥,从而规定自己,形成了异于  相似文献   

12.
一种唱法的训练是要集科学性与自然性于一体的,在美声唱法的学习者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是走过弯路的,而且有很多人走了弯路,就再也走不回来了,甚至不得不改行。这跟我们对美声唱法的认识还是有直接的关系,笔者认为美声唱法的学习者通常容易出现的问题有一定的共性。文章主要从盲目模仿、声门适度感不够和对呼吸使用混乱这三个方面探寻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3.
从探索到生成: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理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哲学作为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人对世界和自身及二者关系的认识与追问。从古希腊“人是什么”、“人从何而来”到近代“人何以能够认识世界”,再到现代关于人的“存在”现状的探讨,关于人的本质思想无不贯穿于人类哲学思想的各个时期,可谓是经久不衰地被追问着。但无论是古代本体论以实体为人的本质的思想,抑或近代认识论以绝对理性或生物本能为人的本质的思想,对人的本质的认识都仅局限于力图建构一种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形而上学体系,对人的本质形成的现实基础却被抽象掉了。马克思正是在批判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从探索到生成,一步步形成了自己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的自然、社会、意识三者有机统一的科学的人的本质思想。  相似文献   

14.
社会预见是人类的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认识,它是认识主体对社会客体的一种创造性反映。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曾提到,“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①认识能力首先是一种反映能力,但它更深层次的机制是创造。认识的创造本质是人的意识根据主体的需求,综合来自客观现实的内容,描述人的实践活动的可能结果和前景的能力。社会预见突出地表现出认识的创造本质,它研究社会客体的现在状态,充分发挥思维超越事物进程的能力和预示未来的能力,获取对社会客体未来状态的认识。创造力的本质是基于客体属性的揭示和主体需要的满足两者的交互作用。这就为我们从事实确认和价值评价角度探讨社会预见及其认识论意义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15.
人性问题,即人的本质问题,它探讨善恶的起源,广泛地涉及人兽之别,以及义与利、公与私,理 与欲、性与情的关系问题。我国古代的人性思想可谓丰富多彩,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儒家的人性思想。儒家不同学派的人性思想差异很大,但我们仍然能从中发现他们之间有一共同点:主要是从根源的角度而不是从人与人的实际社会关系的角度论人性。这种人性论虽然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抽象人性论,并且具有极大的主观臆测性,但是不乏合理的成分,对我们正确认识人性的本质及其起颇具有现实意义。 一、人性的人之根 人性的人之根,即认为人性根源于人的共性…  相似文献   

16.
本质认识的元问题与宗教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宗教本质研究中,之所以出现理论层出不穷而认识未见实质性进展的尴尬境况,其中的主要原因是许多深层次的、基础性的哲学问题,如“本质”的本质、“本质循环”、“本质认识如何可能”等,未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探讨。文章在探讨本质认识的一系列哲学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并论证了一种新的宗教本质观,认为探索、揭示宗教的本质尽管离不开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过程,但出发点应是以有关语词、概念、本质本身为对象的“意义活动”,然后再进到找出所指、样本确认、搜集、扩展以及表层的属性、特征、功能作用的分析抽象,最后完成对本质的挖掘、概括、抽象以及对反例的同化或基于反例的修正、发展。基于此,文章指出宗教是以信仰为前提、以神圣的本体为基础、制度化了的生命关怀理论和实践体系。  相似文献   

17.
略论直觉的本质和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直觉的本质,学术界有多种说法,有人认为,直觉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方法、“思维方法”。也有人认为直觉是“人类一种高于知觉、低于思维的心理能力”,它“不是隶属于理性思维”。我们认为,这两种看法都是值得商榷的。要是把直觉仅仅看成是一种认识方法,那确实会降低它在认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但如果把直觉看成既不属于感性直观,也不屈于理性思维的“中介能力”,那也是不恰当的。因为直觉固然是一种心理能力,但它具有认识功能,而这一点对于认识和实践着的人来说,正是带有根本性的。为了体现直觉的本质,可以而且应当把直觉规定为人类理性所固有的一种认识能力,是思维的一个要素,是理性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  相似文献   

18.
论人的本质和人性概念的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关于人的特性问题,同时使用了“人的本质”和“人性”这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各自的涵义是什么呢?它们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多年来国内外流行一种看法:人性就是人的本质,二者简单等同,完全一致。我们认为,过去把人的本质混同于人  相似文献   

19.
宣扬抽象的人道主义的同志,无一不把“人”作为他们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他们的哲学中,“从人出发”几乎成为至高无上而又绝对永恒的命题。然而,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人出发”,从根本上说,是一个错误的哲学命题。一、“从人出发”不可能真正认识人的本质“人”是什么?这在马克思主义以前一直是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问题。由于哲学家们考察人的方法只是从人——人,结果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在人类二千多年的思想史上却是错误的。“认识你自己”,这是刻在三千多年前古希腊的德尔裴神庙门前的一句话,可谓是号召  相似文献   

20.
胡乔木同志在《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一文中指出,近几年来,有一些同志在谈论人性问题时,不是遵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从一定的社会关系出发来说明人、人性、人的本质",而是"从抽象的人、人性、人的本质等等出发来说明社会",错误地把"抽象的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笔者拟对"抽象人性论"这种非科学抽象的不正确之处,谈几点不成熟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