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唐代自安史之乱以后,政治、社会、经济与文化等方面都呈现出许多新的变化。这些变化构成了文学发展丰富而复杂的生态环境。中晚唐时期颇盛的杨氏家族,与文学发展的政治背景、社会因缘、地域环境等有着紧密的联系,加以该家族成员文学名家甚多,集中体现了对文学发展颇有影响的多方面因素。以杨氏家族为切入点,以文学发展为指归,关涉地缘、党争、科举、婚姻等诸多方面而考察中晚唐文学的生态环境,是唐代文学研究的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2.
与重政治教化、主抒情言志的严肃文学相比,俳谐文学的发展因强调诙谐、游戏文字以达到娱乐宣泄的特质而受到一定的限制。但作为文学史原生状态重要组成部分的俳谐传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构建完成初步的理论体系,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而间隔年代较近的中晚唐文学中的散文创作所受影响尤甚。俳谐文学与该时期散文创作的结合,是对魏晋时期俳谐文学在内容思想上的借鉴与发展,也是魏晋以降文人创作的主体性在文学创新上的探索与努力。  相似文献   

3.
唐代文馆是从事图书典籍等文献整理的国家机构。它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编校图书、教授生徒、充当谋士、参议政治、侍从酬唱等基本职能,有自己完整的组织结构和职官体系。文馆职官本身都是兼职,非职事官,其官资品秩,都须借他官以寄官资之崇卑,也无固定员额,人员流动性较大。这些都构成它的基本特点。唐代文馆的骤盛遽衰,就与它的这些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4.
中晚唐时期特殊的历史文化,造就了中晚唐咏史诗的盛行.在我国诗歌文化的发展历程中,中晚唐咏史诗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既符合当时的时代需求与文化背景,也在中国诗歌发展中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中晚唐咏史诗的产生具有其必然性,特别是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其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时代特征,这也成为中晚唐咏史诗产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5.
被誉为“广大教化主”的中唐杰出诗人白居易,诗歌推重写实通俗,平易流畅,甚至不避浅切,其诗歌在中晚唐的流播达到风行的程度.它的流播对当时诗坛产生深远的影响,一方面为当时诗歌创作树立新的审美范式,即元和体与元白体;另一方面对我国古代诗歌派别意识的觉醒产生积极影响.同时,随着晚唐政局的昏暗,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对白居易诗歌的接受进入更深层次,以皮日休、陆龟蒙、聂夷中、刘驾、罗隐、杜荀鹤、黄滔等为代表的寒门文人重新审视白居易诗歌中讽谕之作,并部分继承了白居易新乐府济世讽谕的精髓,使晚唐诗文创作在“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与锋芒”.  相似文献   

6.
唐代国子监下辖国子、太学、四门学、广文馆、书学、算学和律学共七学,广文馆在这七学中设立时间最晚,是在玄宗天宝九载七月才设置于国子监中的。它之所以设置,是由于当时生徒离开国子监,给国子监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从更深的层次来说,是由于当时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当时的官学教育产生了危害。它设置不久,就遇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由于统治者不重视等原因,它失去了自己的所有馆舍,搬到国子学中去了。根据现有的史料,特别是考古发掘的新发现,可以证明,广文馆在搬到国子学中去之后仍然存在于国子监中,继续发挥着它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弘仁本《文馆词林》的祖本是唐高宗仪凤二年令内廷书手吕神福等人本许敬宗原本《文馆词林》抄写送给日本国天武天皇的礼物.根据弘仁本残卷及现行历史文献,可知唐修《文馆词林》始于显庆元年,撰者除两唐书所举的许敬宗、刘伯庄、高智周外,可能还有杜正伦、李义府、薛元超、顾胤、高若思、令狐德棻、李敬玄等人.是书选录标准一本前代旧式,而体例则有所创新,兼具总集和类书的的特点,且彰显文体源流,有足可称者.此书的修撰是高宗朝再兴文治的开始,它见证了武则天是如何利用弘文馆学士为自己夺取皇后宝座而摇旗呐喊的历史.许敬宗正是因在这场政治斗争中立下的汗马功劳而晋身侍中、监修国史、郡公,并领撰《文馆词林》的.  相似文献   

8.
中晚唐举人结为朋甲,相互延誉,干挠视听,无论士族与寒素,还是奥学雄文,凡是驰骋名利,欲谋取科第者,就不能避免受朋甲的影响.中晚唐进士朋甲是政局变化的一个附属品,正是因为宣宗以来,牛李党争渐息,宦官控制了朝政,以宰相代表的南司完全服从于宦官之北司,进士中芳林十哲依靠宦官实力为其登科创造条件,正是当时宦官专政在选举方面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艳诗,或曰“艳体诗”,是中晚唐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类别。古代诗论家往往以儒家诗教观作为论诗的依据,将其斥为“淫诗”而大加批判,或者将其视为“香草美人”的政治寓托而进行歪曲和比附。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由于沿用传统的文学价值观和简单化的批评方法,艳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研究者所忽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对它的研究有所增多。在总体研究和单个作家的艳诗研究方面均取得较大进展。  相似文献   

10.
11.
晚唐诗风逐渐没落,小品文走向前台,为唐末文学带来一丝亮色。其锋利的文笔,深刻的思想,一直激励着后世读者。兹就晚唐小品文的艺术特色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唐代城市工商业流动人口是唐代一个闪烁的亮点 ,这些流动人口与城市之间相互作用、相得益彰。扬州作为唐代中后期一个曾经历过大起大落的典型工商业城市 ,其工商业流动人口状况因其频繁的内外交流而较为典型 ,城市发展也颇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13.
中唐时期的碑志文中有大量的材料反映墓主受教育的情况.从中唐碑志文中的材料,可以概览出当时私学的发展原因、教学内容和教育形式和家学的授课内容与授课主体,从而展示中唐时期官学以外的这两种教育形式在当时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4.
咏物诗是诗歌创作中的一大门类,晚唐咏物诗创作尤为可观。仅就题材而论,晚唐咏物诗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第一,自然界之物居多,社会人事之物较少;自然界之物中又以弱小者居多,表现出异于传统的鲜明个性。第二,呈此消彼长之势。第三,所咏之物多为带有悲剧性色彩之物。晚唐咏物诗在题材上表现出来的对琐细之物与具悲剧色彩之物的偏好的特征,是社会时代心理与创作主体审美情趣的反映。  相似文献   

15.
试论中晚唐时期的"銮舆播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晚唐时期,屡次出现皇帝因为各种危机而逃离长安即所谓"銮舆播迁"的现象.笔者通过具体分析指出,统治者素质的严重退化导致军事防御中一系列战略战术上的失误,而长安危急时的仓皇逃离又充分显示出其无能与怯懦;另一方面,统治者在仓皇逃离长安后却力求速为收复,其重要出发点是对长安财富与宫室的贪恋.正是基于这样的主观原因,统治者不顾关中经济残破、强敌侵逼的事实,继续定都长安并以政治权力维持其稳定与繁荣.这种定都格局,导致一系列连锁反应,对唐的灭亡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安史之乱"后的李唐王朝之所以能够维系一百五十年之久,与其恢弘的文化共同体建设所造就的伟大凝聚力密不可分。在战乱频仍、分崩离析的晚唐后期,皮日休、陆龟蒙、司空图从现实情境出发,对隋末大儒"文中子"王通予以高度推崇和颂扬,希冀以此举重振儒学,完成矫正伦理秩序、凝聚世道人心、挽救社会颓势的历史使命。以此为例,可窥探唐代文化共同体建设进行至晚唐时的态势,以及如何在承上启下的历史节点上,为宋初文化共同体建设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7.
晚唐咏史诗的取材与当时社会背景、审美风尚、诗人心态等主客观因素密切相关,在晚唐倾覆衰颓的社会背景下,晚唐诗人的矛盾心态造成了他们偏重悲剧美的审美情趣,进而在咏史诗选材上也偏重"悲剧性",并从中反思历史、伤悼今时,把对史实的熔铸与意义的提炼结合得空前完美。  相似文献   

18.
论唐初史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初史馆制度的正式确立,是中国史馆制度发展的必然,是中国史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唐太宗提高史馆的政治地位和史官的物质待遇,对唐初撰修前朝历史和本朝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唐初史馆成就斐然,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9.
群体研究具有个体研究不能取代的优点。晚唐五代诗格独特的著作群体对这一时期诗格独特风貌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著者身份的角度看,僧人是这一著作群体的主体,晚唐五代诗格显然受到佛教文化与思维方式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理论特征;从著者诗风的角度考察,晚唐五代诗格作者多为苦吟诗人,作诗重推敲重磨炼,受其影响,晚唐五代诗格论诗也以句法、磨炼为中心。  相似文献   

20.
论唐代贬谪文学创作的情感内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唐代贬谪者来说,以反映其贬谪处境与谪居感受及心路历程为内容的贬谪文学创作,是他们渲泄内心骚怨情感,表达谪居心态的一种常用且主要的方式。特别是在对屈原生命遭遇及情感反应的理解与认同、对朝阙的迷恋、对自己道德品格的清白自认、对自身生命现状与生命前景的忧怀、对小人的讥刺批判、对超越现实苦难及骚怨消解方式的探寻等方面,是他们在贬谪文学创作中共同关注的重要内容和在文学情感生成与表达上的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