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本身也是一种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政党文化创新发展四个维度的主要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文化的性质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创新与转型的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产生和实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其政党文化的长期性和有效性的把握.  相似文献   

2.
柴义江 《社科纵横》2009,24(4):125-126,131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千年流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简明凝练。二者紧密相联。中国传统伦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来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传统伦理的创新性成果。在新时期,弘扬优秀的儒家伦理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二者的结合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3.
张宝森 《社科纵横》2009,24(1):74-77
人民主体性对中国社会发展价值体系的决定和选择研究,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所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它既是个理论问题又是个实践问题。本文在主客体关系模式下揭示了人民主体性的具体内涵及表现,指出当前中国人民主体性的类本质要求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本文以主客体关系的研究范式为线索,从当代中国社会人们的伦理关系、利益关系、法权关系。去论述人民主体性对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价值体系的决定和选择,从而揭示马克思主义这种具有人类普世价值观念体系的价值观,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体性的主导力量,以及新的历史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构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渊源,和谐思想、爱国情怀、创新精神和道德观念都继承了优秀传统文化。但它们不仅仅是一种继承,还是结合当今时代特点的一种发展与创新。社会主义和谐理念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爱国主义精神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创新精神蕴含了新的理念;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了优秀传统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厘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的基础上,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原则。  相似文献   

5.
《社科纵横》2017,(10):10-12
我们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鲜明地展现出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旗帜,进一步揭示和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价值体系的基石和支柱。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表现在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是已经内化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共同理想、精神动力和道德规范所蕴含的价值信仰、价值观念、价值规范。网络上各种错误思潮无时不在冲击着网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守,影响着网络舆论的走向。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规范了人们在网络舆论传播中的思想和行为,从而保证了网络舆论能够朝着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目标、理论旨趣、价值取向方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杨永庚 《唐都学刊》2012,28(4):33-37
虚无主义作为一种否定性的精神现象,可以划分为许多类型,马克思对虚无主义现象的描述和消解是针对传统虚无主义的,而当代中国的实际情况是对中国传统精神价值和当代西方精神价值的双重虚无,表现更多和更强烈的是当代虚无主义,中国民众业已患有轻度的"虚无主义病症",当代中国国家哲学所揭示的发展道路、所构建的核心价值体系、所塑造的理想、信念,对于中国民众克服虚无主义意义重大,能促使中国民众尽快找到自己的精神方位和价值坐标。  相似文献   

7.
中国公共关系的伦理特质唐尹中国的文化的特质除表现为人文住,整体性之外,还表现在伦理住上,作为伦理型的中国传统文化,以任家道德中心主义为出发点,曾经是构筑中国人心理结构并持续影响其行为的主流价值体系,并且至今仍制约着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甚至从欧美泊来不...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这个论述实际上是阐明了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要贯彻落实这一重要指导思想,需要思考和回答以下三个基本问题: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何在?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我国传统的文化价值体系、西方的文化价值体系是什么关系?三是如何才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本文试对第二个问题的部分内容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我国传统的文化价值体系中的儒家思想的关系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9.
易有禄  杨德敏 《社科纵横》2005,20(2):105-106
中国古代法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以成文法为主体、习惯法和判例法为补充的法源传统。在以清末法制变革为发端的法律近代化的影响下,这一法源传统也实现了其近代转型。中国古代法渊源传统的形成和发展及其近代转型对当代中国法源体系的建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蔡婷玉 《探求》2010,(2):66-70
中国志愿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提倡的"慈善"文化与西方文化中的慈善互助精神的结合,是对"雷锋"精神的重新诠释。中国志愿精神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宏观理论层面引领中国志愿精神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1.
郑文宝 《唐都学刊》2013,29(1):59-62
传统父子伦理关系在诸多封建伦理关系中的凸显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它是封建社会秩序文化自觉的必然产物。父子伦理是双向度的伦理体系,既包括慈父伦理又包括孝子伦理,慈父伦理有父义母慈、正身率下、端蒙重教、爱子有道等,孝子伦理有养亲、尊亲、谏亲、显亲、继亲、祭亲等。  相似文献   

12.
门当户对一直是传统社会人们选择配偶、缔结姻缘的度量规则,是提高婚姻质量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机制。目前中国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快速推进期,与传统社会不同,门当户对的内容发生了很大的改观,即摒弃了旧时代落后封建成分,融入了新时代进步理性成分,基于对门当户对择偶观念的高度认同,社会交换理论可以对都市“剩女”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3.
马珺 《唐都学刊》2005,21(2):154-157
中国在16世纪中叶,从封建社会母体内诞生了资本主义萌芽。而明清统治者推行的"抑商"政策及其派生的相关法律制度,却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摧残了资本主义萌芽,造成中国社会发展的长期停滞。  相似文献   

14.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aimed to criticize feudal despotism, and reach the goal of rebuilding the foundation of a new culture by clearing away dregs in traditional culture. Regarding the outstanding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did not hold a totally negative attitude; instead, it emphasized totake a scientific spirit in the investigation into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put the though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a modern system for the revival of traditional culture while it broke with the tradition of studies of Confucian classics.  相似文献   

15.
徐凤莉 《创新》2012,6(1):50-54,127
发轫于西方的现代性至今仍然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运行的关键,现代性是现代化的精神内核。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揭露资本主义罪恶的同时,也展示了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生长,其现代性维度表现在三个方面:资本是与劳动辩证统一的推动新社会成长的基本力量,是一种文明;理性精神作为现代性的价值之源,体现在资本战胜封建地产、"金钱没有主人"战胜"没有无领主的土地"的事实中;进步的观念是现代性的社会发展维度,它表征封建地产所代表的所有制结构必定退出历史舞台,工业文明战胜农业文明,资本主义新的生产关系必将谱写新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16.
同甫 《唐都学刊》2001,17(4):35-37
作为传统道德文化主干的程朱理学,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成为人性解放的桎梏。在需要大批高素质现代化建设人才的今天,必须高举科学与民主的大旗,反对封建迷信,抛弃理学传统负面影响,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建立符合时代精神的新的道德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7.
西周时期小宗世袭为大宗家臣,异姓亦可世袭为家臣,“事保厥家”乃其职责。然至春秋,家臣势力逐渐增强,由西周“事保厥家”的“宗法性家臣”发展成春秋后期“执国命”的“陪臣”。伴随着春秋时期权力下移,家臣权力上升、职能增强且家臣身份也呈现多样化发展。家臣制源于宗法制,在不断调整与完善的过程中又不可避免地要摆脱宗法制的约束,逐渐发展成为后世帝国时期官僚制的雏形。同时,家臣选任及流动的自由冲击了宗法制下世卿世禄的原则,也折射出宗法制下传统社会观念的演变趋势,最终影响到后世“家”“国”关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论汉代学校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世民 《唐都学刊》2002,18(2):47-50
汉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教育制度基本轮廓的初步形成时期 ,其官学制度奠定了后来中国封建官学发展的基本格局。私学发展更具特色 ,书馆———乡塾———精华舍上下相互衔接 ,创立及门弟子与著录弟子制度 ,为后世学术文化社会化开辟了道路。特别是“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与贯彻 ,不仅实现了两汉教育文化的儒学化 ,而且对后世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 ,影响较深  相似文献   

19.
白战锋 《唐都学刊》2004,20(2):157-160
明代中国如能顺利通过传统经济走向衰亡的危机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将会完全改写 ;清王朝本身有足够时间进入新的发展舞台并融入最早时期的全球化之中 ;经济的矛盾被严格限制于国内市场 ,高度的政治统一扼杀了制度性竞争的发展 ,使新制度难以出现、胜出甚至被创造性地模仿 ;为维持大一统的封建专制体制而耗尽对外经济所获巨额收入及全球化初期的有利环境是中国落后挨打的主因 ;全球化发展中当代人类要解决的问题不过是 1840年前明清中国问题的放大。当代中国在加强对外经济联系 ,融入世界大市场的同时 ,必须加快实现文化和政治的去旧迎新  相似文献   

20.
卢玉华 《学术交流》2002,(3):130-132
科举是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同时也对当时的文化、教育等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通过对黑龙江历史上科举制度发展过程的论述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黑龙江历史中的文化、教育、人才培养的概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