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899年和1900年美国通过两次"门户开放"照会,以特殊的帝国主义扩张政策跻身于濒临列强瓜分的远东大陆.这项政策的特殊性表现为战略上超前、连贯,战术上现实、灵活,并且在国际道义上享有虚誉.它使美国能够根据自身实力和国际形势的变化逐步推行全球扩张战略.在整个20世纪上半叶,门户开放政策的实施清晰地映现了从东北到中国全境、从中国到亚洲太平洋地区,从亚太地区到欧洲直至实现美国倡导下的全球"门户开放"的扩张轨迹.  相似文献   

2.
20世纪20年代美国对拉美地区的经济扩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20年代,美国为了达到自己的战略目的,一方面对拉美地区采取政治上的收缩政策,另一方面则极力加强经济扩张,加大经济控制,极力排挤英国在这一地区的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3.
20世纪70年代,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美苏之间的相对均势和欧洲经济的迅猛发展使美欧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改变,欧洲也开始寻求与美国平等的地位。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审时度势,调整了对欧政策,使之更加符合双方的力量对比。但调整是局部的而非整体的,是微调而非大的逆转。  相似文献   

4.
《阅读与作文》2008,(11):59-59
一名从欧洲移民到美国的男子,仿造故乡中世纪城堡,20年来利用节假日,用双手一砖一瓦搭建起一座气势恢弘的城堡。  相似文献   

5.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的基本军事战略是“大西洋第一”。许多研究文章认为,“大西洋第一”战略在战前很早以来便是美国一贯不变的超稳定的战略。我认为这一看法值得商榷。其实,美国军事战略经历了从太平洋战略到大西洋第一战略的转变。人们习惯于首先从经济角度来解释美国的“欧洲第一”战略。诚然,美国战前输出的最大市场在欧洲,亚洲排第三位,国外投资,欧洲也远多于亚洲,美国将其战略重心放在欧洲是理所当然的。但是,本世纪以来亚太地区在美国对外经济贸易中却并非毫不重要,在美国的输入品中亚太地区有时还超出于欧洲,1939年的  相似文献   

6.
均势战略长期以来是美国外交战略的真空地带,而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之所以能够把它作为外交战略主导思想,既有迫不得已的客观原因,也是基辛格把均势理念与美国现实进行改制性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熊伟民著的《战时美国的欧洲战略》一书是一部重要的引人入胜的著作。全书共11章,近30万字。本书以美国的欧洲战略为核心,详尽而透彻地研究了美国总统等决策人物指导战争的原则和方法,展现了美国战略同英国战略之间的矛盾分歧,揭示了美国的欧洲战略与美国的全球战略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该书的新颖之处反映在三个方面。作者视野开阔,能站在战略的高度进行研究,使读者领略到二战时风云变幻的国际关系和美国外交领域的斑斓风光。关于战时美国的战略问题,国外史学界研究较多,如前苏联学者泽姆斯科夫的《欧洲第二战场外交史》、英国学者利德尔·…  相似文献   

8.
二战中美国的欧洲战略是其外交军事战略中的重要方面。 1 943年 8月是美国欧洲战略实施的界标。此前的战略具有“迂回”的特点 ,而与政治的关系更多地反映了英国的政治利益。此后的战略则体现了直接进攻性和遏制性这样的两重特征 ,目的主要服务于美国的政治利益  相似文献   

9.
冷战的结束和两极格局的解体导致美国国家利益重心发生变化,美国的欧洲一体化政策面临调整的需要.冷战后,因一体化而日益强大的欧盟与美国在众多领域发生利益冲突,美欧矛盾的激化促使美国加快其对欧战略调整的步伐.伊拉克危机的爆发最终导致美国对欧洲一体化分化、防范加限制的"新欧洲"战略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的基本军事战略是“大西洋第一”。许多研究文章认为,“大西洋第一”战略在战前很早以来便是美国一贯不变的超稳定的战略。我认为这一看法值得商榷。其实,美国军事战略经历了从太平洋战略到大西洋第一战略的转变。人们习惯于首先从经济角度来解释美国的“欧洲第一”战略。诚然,美国战前输出的最大市场在欧洲,亚洲排第三位,国外投资,欧洲也远多于亚洲,美国将其战略重心放在欧洲是理所当然的。但是,本世纪以来亚太地区在美国对外经济贸易中却并非毫不重要,在美国的输入品中亚太地区有时还超出于欧洲,1939年的比例是7.3:6.2,而且亚太地区将是潜力极大的市场。这种举足轻重的地位,也给美国军事战略重心所在提供了经济的基石。如此看来,两洋都具备美国战略重心依凭的经济总前提。因此,简单地从经济来解释,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美国心态的四大特征:过份敏感、恐惧、假正经和虚荣以及在美国语言中由此产生的众多言辞;指出该四种心态虽不实事求是,但在美国人的现实生活中具有积极意义。它们证实了美国心态中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乐观进取的精神。分析了美国人获得这种精神的历史和社会背景。这些典型美国言辞除了外延意义外,还获得到了反映美国人的情绪,伦理道德.价值取向,文明程度或人际关系等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2.
俚语是语言的一种变体,文章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来论述了美国俚语和其反映的美国文化,同时也论述了美利坚民族性格特征及美国主流文化之间的关系.研究美国俚语,可以加深我们对美国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美语词语与美国历史、美国黑人意识的转变、美国的个体主义、美国的政治、美国社会的特殊群体、美国人的创新精神六个方面阐述美语词语作为美国文化信息的载体和美国文化主客观的表现形式,是如何忠实地反映美国社会现实,以及美国社会独有的文化特征和风貌。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黑人的历史、现状、白人意识、黑人的经济地位和接受教育的机会等方面,论述了美国社会的黑人问题,进而说明了当代美国仍然存在着难以解决的种族歧视问题,呼吁人们关注当今美国被忽视的种族歧视问题,并进一步为促进少数民族的真正平等自由而努力.  相似文献   

15.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土壤.文章以美国近年来出现的新词为切入点,从速食时代的快餐文化、无孔不入的广告营销文化、现实世界的物质文化、情感世界中的关系文化四个层面解读当代美国大众文化.  相似文献   

16.
美国建国初期,以杰弗逊为代表的农业民主主义者主张以农立国,美国这一农业理想有着深厚的欧洲渊源,深受18世纪浪漫田园传统的影响。19世纪早期美国北方工业化的大规模发展使这一农业理想受到严峻挑战,但它却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在美国文化中逐渐演变成为一种"重农神话",或曰"农业基要主义",其核心理念之一认为美国农民是公民美德的源泉所在,是美利坚共和国最为理想的公民,农民的声音就是民主与美德的声音;其二,农业是美国社会的基础,而且是一种美好的生活方式;其三,农业应该以一个家庭为单位,小型农场家庭是最理想的核心家庭,保护家庭农场是美国政府的重要职责。这些理念充分体现在了美国政府自罗斯福"新政"以来一贯对农业的各种形式的支持与补贴、对小型家庭农场的保护等传统,以及美国农业政策的浪漫化色彩之中。同时,重农神话产生的一些错误观念也使得美国农业政策呈现诸多弊端,政策范例的改革也因重农神话的存在而更加困难。因此,美国重农神话,作为政策制定背后的强大文化动因,对我们理解美国农业政策的历史和预测其将来的发展趋势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重要表达形式,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层面,可以窥见这个民族的文化形态。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美国英语与时间有关的用语,来探讨美国人支配、利用时间的方式,以及时间这一无声的语言在美国文化中所蕴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围绕对外开放,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了艰难的探索,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对这段历史的了解,能使我们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而这一时期积累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对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American kids     
《阅读与作文》2011,(1):49-49
  相似文献   

20.
《阅读与作文》2011,(3):18-18
是什么原因让人们放弃朝九晚五的生活,转而自己创业呢?欧盟在过去5年里对大西洋两岸的2.1万人做了一个调查,试图从中找到答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