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的本质问题,是美学的基本问题。从哲学的高度来探讨美的本质是中外美学思想的共同点。该文试图从中外美学思想的不同论述中,找到其内在的必然联系或统一性,不言而喻,这种统一性便代表了人类对美的本质的共同认知。  相似文献   

2.
再论共同美     
关于共同美的讨论已经开展两年多了。这种讨论有助于从具体到一般,进一步弄清美的本质,美感的性质。美的创造与发展等问题;也有助于从一般到具体,进一步弄清艺术的社会功能,共鸣现象,艺术遗产的批判、继承、革新以及中外艺术交流等问题,对于美学和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都具有推动作用。在讨论中,对于在一定条件下不同阶级之间存在着共同的美感,看法已经渐趋一致,根本否定共同美感的主张看来不是很多了。但是对  相似文献   

3.
在实践美学众多的理论维度中,李泽厚和高尔泰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把美的本质、美的生成以及美的呈现等问题都纳入到主体的"本质力量"及"主体实践"等范畴中,系统建构出一条从"美的本体"到"美的超越"的理论谱系。李泽厚实践美学对主体性的张扬、对"新感性"和"文化心理结构"的体察以及"形象的自由"都给广大青年和普通大众以知识的启迪,呼应了人道主义和人性解放的文化启蒙。高尔泰将美的本源同主体实践进行联系,高扬了主体在美的创设中的重要作用,更加强调了"美"与"美感""自由"之间的同一性关系,不仅将自由看做是对规律的掌握,更是将其认为是对日常生活的"超越"。从李泽厚实践美学对"美的本体"的追问,到高尔泰对"美的超越"的肯定,二人将实践本体纳入到美学研究和美学话语体系中,破除了传统美学"主客二分"的理论窠臼,建立起从"实践"到"自由"、从"主体"到"审美"的逻辑框架,促使美学实现自身话语的延展和文化启蒙的时代目标。  相似文献   

4.
认识主体性问题是当今认识论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长期以来,认识论的研究比较强调反映的客观性而忽视认识的主体性,在一些教科书中,对认识主体性阐述得很少.因此,对于什么是认识主体性、反映与主体性的关系以及如何正确发挥认识主体性等理论问题,不甚明确.近年来,学术界就这些问题展开了讨论,这对于正确认识上述问题是有益的,但在讨论中出现一种片面夸大主体性的错误倾向.把认识的主体性与能动反映论对立起来,把能动反映论等同于直观反映论.我们认为,研究认识主体性不是为了否定能动反映论,而为了使之更加完善、更加充实.为此,必须正确理解辩证反映与主体性的关系,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谈点看法. 认识是主体意识对客体存在的反映.那么,什么是反映?从现代系统论来看,所谓反映,一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在他创立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过程中,并没有给我们留下一部美学体系的专门著作。但是,在马克思的一生中却在许多著作中论述过许多美学问题。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这是一部论述经济学和哲学的著作。然而,马克思却在这部著作中提出美的规律,为我们在理论上创立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完整体系,在实践中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美的创造,开辟了胜利的航道。目前,我国美学界正在掀起主体性理论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朱光潜、李泽厚、蒋孔阳、刘纲纪等理论家纷纷将研究视角转向马克思前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并在自然的人化、美的规律等问题上进行了论争,试图从《手稿》中找到人道主义、人性发展和人的自由的论据,从而确定“美学热”的合法性存在价值。朱光潜、李泽厚等从“自然的人化”理论出发,建构起全新的马克思主义主体观与实践观。同时,也带来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热潮。理论家们认为审美不仅构成了主体实践的一部分,更是参与到作为社会历史实践的“人的解放”进程。“美的规律”问题的探讨则完成了美学意识形态的自我建构和主体性美学延展的目标,成为人道主义思想在美学领域的深化。当美的本质问题和人的本质问题密切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形成了以主体性为核心、以人学为价值取向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框架,从而具有知识分子文化启蒙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7.
美的本质问题在美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直接关系到美学中一系列复杂问题的解决。当前,国内美学界在关于美的本质讨论中,百家爭鸣,各抒己见。相比之下,多数同志倾向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这个命题。随着讨论的深入发展,人们越来越感到,这条从实践观点出发去探索美的本质的道路是正确的,这个命题强调了美的社会性,强调了美的本质中包含着人的本质力量,这对我们揭开美的秘密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是,这个命题还仅仅只是指出了探索美的本质的正确方向和途径,其中还有不少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如果作为美的本质的定义来看,这个命題还不够完善,我感到至少有两点值得商榷:第一,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并不一定都是美的。第二,美总是需要通过  相似文献   

8.
近代西方的主体性美学转向对人的美感和审美意识的探究,相比于古代的那种专注于美本质研究的客体性美学,这是一个重大的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主体性美学在现代遭遇了巨大的理论困境,因为它仍然局限于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自由何以可能”和“审美何以可能”的问题。为了破解这一困局,在现代西方,以伽达默尔等为代表的美学家们对主体性美学展开了激烈的批判。在对解释学对话、视域融合、艺术游戏等一系列概念的阐述中,伽迭默尔的解释学转向了一种主体间性的美学思路。实现了从主体性美学向主体间性美学的理论转向。  相似文献   

9.
李泽厚关于建立主体性的思想,从哲学的高度全面地提出人的问题,他提出主体性问题的思想动机和理论主题始终是个体的人和感性,这也是李泽厚提出主体性问题对于中国现代美学的主要意义。李泽厚主体性实践美学对人的问题的特别关注,充分显现了其美学的现代性特质,使其在中国现代美学中占有突出地位。  相似文献   

10.
凸显人的主体性是康德美学的重要特征及优越性所在,它集中体现在从质、量、关系、模态四契机对鉴赏判断的规定之中:四重规定以合目的性原则一以贯之.然而,这一原则自身又隐在地提出了美的客观性要求,揭示了主体性美学的局限与困境.在这一优越性与局限性的悖谬之中,蕴含着的是可能的线索与丰富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美学是如何被讲述的 ?是一个实在值得追问的问题。由于美学在美学原理著作中呈现自身 ,所以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追问就置换成了美学原理是如何讲述美学的问题。本文运用统计学的方法 ,对近 2 0余年出现的标准型的原理著作进行了综合考察 ,从而探寻出美学原理讲述美学问题的基本状况。结果显示美学原理通常要讲述美、美感、艺术三大问题 ,这三大问题又被分为美的本质、美的形态、美感的生理心理分析、艺术分类等次问题来进一步讲述。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结合大学美学课教学实践,在美学课中引入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基础的讨论式教学法,探讨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讨论,以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美学概念和基本原理,提高他们在实践中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简要论析了桑塔耶纳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他的自然主义哲学主张,对桑塔耶纳有关美的本质(审美价值、美的定义)、审美分析(形式美问题、表现问题)乃至艺术分析等美学基本问题的阐释,本文均作了简要介绍与独到评析.本文认为,作为自然主义的美学家,桑塔耶纳的美学思想体现了西方美学在20世纪前后的某种过渡性.一方面,他仍然注意到美的本质等美学的形而上问题,严肃地讨论美的定义问题,并得出了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他又从自然主义的特定立场出发,大量地、具体地、详尽地、有时是相当芜杂甚至矛盾地阐释了审美与艺术的方方面面的重要问题.他的学术思想,无论是研究方法还是具体观点对于我们无疑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我国汉代出现的唯心主义美学,是以“天人感应”、图谶迷信为核心的官方宗教神学这一母体怪胎中产生下来的一个畸形儿。它以假乱真、以恶代善、以丑为美,把人的主体地位、主体意识、社会价值、现实存在形式,把美的主体性、审美价值、感性显现形式,严重地扭曲了、否定了。虚妄则成为这一唯心主义美学的一个总体范畴、一大痼疾,阻碍着人类社会与文明的进步和发展,阻碍美的创造与发展。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在坚持元气自然论哲学、反对官方宗教神学与唯心主义美学的审美实践中,构建了他那丰富独特的唯物主义美学范畴。他在《论衡》一书提出的许多重要美学范畴中,是他对唯心主义美学的一次重大拨乱反正,是他对人的主体地位、意识、社会价值、现存形式,对美的主体性、审美价  相似文献   

15.
简论客体性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体性美学的哲学基础是古代西方的客体性哲学,它的的重要特征是把美当作某种实在,当作客体的属性,而把主体排除在外,在方法论上,客体性美学仅研究美的本质,而不关注审美。美学史上,古西方艺术是一种典型的客体性美学,它将艺术与美分离开来,在东方,早期辩证唯物主义也流露了客体性美学的倾向,它把美的自然性与客观性割裂开来。因为客体性美学只关注客观对象的性质,却把主体忽略了,这种美形态必然要被高举主体性的近代美学所取代。  相似文献   

16.
从实践美学的主体性到后实践美学的主体间性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实践美学的哲学基础是主体性 ,主体性是启蒙时期的哲学、美学思潮。主体性美学不能解决审美作为自由的活动和真理的体验何以可能的问题。因此 ,现代美学必然转向主体间性。后实践美学是主体间性美学 ,它把存在不是看作主体对客体的支配 ,而是看作自我主体与世界主体的共在 ,审美则是这种主体间性的彻底实现。  相似文献   

17.
现实美的创造,即人类在现实实践活动中直接进行的创造。在本质上,它是人类关于自身生活的创造。人类的历史表明,现实美的创造是人类进行美的创造的首要的和基本的领域,轻视和忽视现实美的创造是不应该的。只有认识和掌握创造现实美的客观规律,才能自觉地创造现实美,推动整个社会生活的美化,更加有力地发挥美学对社会实践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分析美学以语言清洗的方式对传统美学中美的本质问题进行了批判。它主要是以两种方式进行的:(一)从语言与世界的对应关系及对美在语言使用中的析辩证明美的本质问题是个假问题。(二)美的本质要解决的是审美对象的共性问题。分析美学认为,美的本质处理不了这个问题,它应由“家族相似”来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美学体系是以"美的本质"问题为理论基点,以"美"与"美感"问题为两大基本向度而展开的现代知识学建构。范寿康对"美"的审美心理学讨论,吕澂对"美"的审美价值学讨论,徐庆誉对"美"的知识社会学讨论,以及戴岳、陈望道对"美感"问题的现象学、分析美学讨论,蔡仪对"美"与"美感"的科学主义讨论等,分别从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两个方面,为中国现代美学知识体系的建构奠定了根基,成为中国当代美学体系话语言说的原点。  相似文献   

20.
生态美学是人类在现代性反思中思考人与自然的美学关系时提出的。中国的生态美学一方面契合了全球化时代的美学主潮,一方面是对中国当代的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的超越,但生态美学在反拨主体性哲学、人类中心主义时也有众多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