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传统政治人类学不断遭受质疑和挑战,新政治人类学适时而变,打破以1940年《非洲政治制度》定义政治人类学的界限,将政治人类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权力",使得政治人类学的研究视角无限延伸。新政治人类学关注人类社会中的一切政治现象,关注人类自身存在的价值、人的精神、探寻人类社会的治理模式以及人类权力的产生和异化等问题。新政治人类学的研究在当今复杂的社会大背景下抓住了政治体系变革的关键,相比于传统政治人类学具有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第六届年会主题是"重估大传统:文学与历史的对话",并从"大传统与小传统"、"神话历史"、"遗产与历史"、"族群与历史"和"证据法"展开热烈讨论,这一议题继续凸显人类学转向后的学术范式革新,进一步拓展了中国文学人类学的理论建设。  相似文献   

3.
口述传统与口述历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丝·芬尼甘(RuthFinnegan)为《文化人类学百科词典》(1996)撰写了词条"口述传统",该词条对于"口述"和"传统"的各种意义以及"口述传统"研究的几个主题进行了梳理和探讨。本文选择编译了其中与口述历史关系较为密切的部分内容,包括"口述"和"传统"的各种意义;口述传统与口述历史;作为社会过程的口述传统等。  相似文献   

4.
从汉学人类学疏离于一般人类学的过程,中印社会科学研究的水平与影响力比较,人类学大师的有关经历与论著,侧面反映了人类学中国研究存在的问题和留下的余地.人类学的中国研究要成为一个有世界意义的"地区类型",就要在学科内部探索人类学知识与"当地思想"的"现实表达"之间的关系.可能是出于对这一关系研究的必要性的深刻意识,人类学大师对中国人类学才产生一个共同期待:文明社会的人类学.但是,海内外中国人类学在此方面的研究,并未达到本应达到的水平.致力于中国研究的人类学若要对世界人类学有所贡献,那就需要"反思地继承"前人成就,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对中国历史上的文明、政治文化的历史动态过程、帝国宇宙观展开深入研究. 在中国研究中进行有历史基础和关怀的人类学研究,将对世界人类学的理论探讨和当代世界文化关系的处理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文学人类学研究中的"陌生化"的运用,要求用新的形式言说新的感觉体验,使日常熟悉的、俯拾即是的事物变成一种特殊的意料之外的事物,创造出一种对客体从未有过的感受和认知.一方面,"陌生化"理论在人类学中的运用与人类学始终对"远方文化之迷"的学科追求有着异曲同工的所指;另一方面,"陌生化"理论在人类学的理论方法中也得到了应用性的发展,使得人类学的研究更具有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6.
人类学在西方的学术框架中属于基础学科,在大学里也普遍设置了人类学系。在我国,人类学是正在发展中的学科,在学术界、大学逐渐占有一席之地。学科建设与学科发展紧密相连,因此,了解学科的历史,准确地把握人类学的焦点问题,才能更好地展望学科的发展。笔者受《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之托,约请云南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4所大学的学者做了这一组笔谈。云南大学的陈庆德教授是国家重点学科民族学的学术带头人,也是国务院学科评议组的成员,他认为人类学的理论性存在问题已成为学科发展的关键所在,并批评了人类学的"反理论性"趋向。北京大学的高丙中教授从国外民族志与田野调查的发展得出结论:人类学的主流研究取向是以国外社会的实地调查为依据的研究,中国人类学的发展必须转向海外和国外研究,使中国从一个民族志的田野变为民族志的主体。事实上,国内的一些博士生已经在越南、泰国、马来西亚、蒙古等地进行田野调查。厦门大学的彭兆荣教授认为人类学最基本的研究主题是讨论"关系",或者是研讨"和谐关系"。笔者简单地概括了人类学学科发展的现状,指出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必须对田野调查、族群与区域研究、应用研究、历史研究取向4个方面进行思考。当然,本次讨论是极为有限的,希望能引起学术界及同行们更多地关注人类学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  相似文献   

7.
卷首语     
本期"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主题为"文化大传统研究",是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所引发的热烈讨论的成果。叶舒宪《文化大传统研究及其意义》一文重新界定大小传统,指出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的大小传统的划分带有殖民主义/精英主义的  相似文献   

8.
在2007年10月27日"人类学与中国传统"圆桌论坛的大会中,徐杰舜教授提出"人类学的中国话语",引起了各方的激烈论争.这是一个关系到中国人类学学科发展未来走向的命题.同时,问题也不止于此.在"中国话语"论争的表征背后所触及到的,应该是一个更为坚实和更为深刻的基底--中国传统.人类学如何面对多元一体的中国传统?这关涉到中国人类学研究的理论诉求、方法范式,以及现实关怀等一系列值得我们共同思考的问题.因此,作为对圆桌论坛的"人类学的中国话语"学术论争的一种回应和延伸,人类学与中国传统的圆桌座谈会的意义就显得格外重要.本刊将陆续发表由徐杰舜教授策划、主持的"人类学与中国传统"圆桌系列座谈会的纪实,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神话史诗在人类学知识谱系的研究中通常与相应的"历史事件"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文章以文学人类学的多重证据法为理论观照苗族史诗《亚鲁王》的一些"史事",由此说明神话叙事中的"历史真实",并以此论证和探讨《亚鲁王》在口述史研究中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依据学界的有关讨论,给出了西方人类学"历史化"的解说;在此基础上,对目前学界所忽视的西方人类学"历史化"之动因展开了全面分析,并集中对其核心动因--美国"民族历史学"及其影响进行了深入阐述,为理解西方人类学的"历史化"展示了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民族志既是人类学知识的载体也是人类学的方法论,历史人类学学科的确立也需要首先确定历史民族志的写作原则。历史民族志的交叉性要求它要同时借鉴两个母学科的优长,但其书写需要采取不同于纯粹的历史学的和人类学的新的视角和分析方法。在表达技巧方面,古老史学的生动描述传统则可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从神话维度、剑桥神话仪式学派和弗莱神话原型理论的关联性、还有方法论方面去探究中国文学人类学的历史起点及其现代学术传统,是中国学术界在探讨中国文学人类学历史起点问题中的一种“共识”。这种“共识”既造成了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学人类学”多元性研究的遮蔽,也造成了介绍台湾“文学人类学”研究状况时的某种“偏狭性”认识。中国文学人类学历史起点问题的探讨内蕴着“文学人类学是什么”的问题,只有对“文学人类学”的内涵做出较充分地解释,才能最大限度地划定其对象、疆域及范围等,中国文学人类学历史起点的问题才能够在逻辑上自洽,理论上被言说,被讨论。这就须注意“中国文学人类学”历史生成的思想史语境。  相似文献   

13.
新史学、人类学与社会学结合,构建一门新的历史科学——历史人类学。通过对新史学与历史人类学概念的梳理与内涵的探讨,进一步把握历史人类学跨学科与跨文化的理论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历史人类学运用跨学科和跨文化方法替代“新史学”概念,在特定的历史场合可促进对异质文化的深度描述和解释,并从整体上重新阐释新史学概念,推进传统史学观念的更新,从而强化历史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的构建。  相似文献   

14.
陈静 《东方论坛》2011,(5):8-12,26
作为新兴的跨学科合作平台,历史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已渐趋成熟,其依托民族志报告的文本书写,包括两种类型:“历史民族志”和“历史的民族志”,二者的内涵与外延呈现不同的研究取向与价值。此二种写作方式,将历时性与共时性作为交叉的基轴统一纳入文本写作之中,将“过去”与“当下”融入整体的历史予以建构。但“历史民族志”将时间空间化、历史场域化,在历史的时间维度上做田野行走;而“历史的民族志”,更注重将时间维度嵌入空间的延展之中,在当下的田野中把握历史脉搏。  相似文献   

15.
杨丽 《东方论坛》2011,(5):18-21,30
历史民族志既是历史人类学的表述形式也是历史人类学的方法论。《皇帝与祖宗》一书是历史人类学在华南研究的整体性实践,研究方法上体现了结构与过程、共时性与历时性的统一。不仅呈现了华南宗族的历史主体性,同时具有区域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新历史主义创作手法在中国传统的长篇历史小说创作中有着不同形式的呈现,但进入新世纪以来,其对历史文学创作的影响日渐式微。网络历史类型小说是网络文学中的传统文学。网络历史类型小说诞生后,曹三公子创作的网络历史类型小说开创了一种独特的创意性阐释史传的手法,一方面唤醒了中国当代历史小说创作的史传性特征,另一方面也为网络历史小说的类型化开启了新的一页。在具体创作中,以曹三公子为代表的网络历史类型小说,既有对传统史传小说的继承与发扬,也有对史传小说的合理改写。作为网络历史类型小说的起始文本之一,曹三公子创作的网络历史类型小说具有一定的网络文学史价值。  相似文献   

17.
由于健康状况日益恶化而使《资本论》写作受到妨碍期间,俄国革命运动过程中凸现的关于人类社会一般发展道路与世界各民族特殊发展道路的关系问题,使马克思的理论视野扩大到对古代社会的历史学人类学研究,以探明原始公社解体以来东西方社会走上不同发展道路的具体进程,从而完整地阐明了资本主义的由来及其历史暂时性,实现了其社会历史理论宏大的“艺术的整体”。  相似文献   

18.
对历史遗址研究,历史人类学具有独特长处的方法;老司城土司故都遗址是历史人类学研究的典型样本;它体现了多民族国家政治制度创新的历史过程;是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历史样板,具有历史遗址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章指出宋蜀华先生多年来坚持民族学中国化是理论探索的立足点,提出了用"纵横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中国民族的独到见解;在中国历史民族学的发展事业上做出了重要建树;并在生态人类学的研究领域表现了三个突出之处。中国民族学已开始进入自觉并走向成熟的第三阶段,即民族学理论与方法的创新阶段。  相似文献   

20.
"多元一体"既是中国文化体系的内在结构,又是中华民族的认同结构.本文运用历史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系统地阐述了这一结构形成的地缘基础、族群基础、经济基础、政治基础和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