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牛街是北京一条古老的街巷 ,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闻名遐迩的牛街礼拜寺就座落在这条街道上。以“牛街”冠名的牛街街道 ,是北京城区最具特色的回民聚居区。这里居住着5万多各族居民 ,有22个少数民族 ,其中回族人口有12000多人。民族团结在牛街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近几年来 ,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贾庆林同志曾先后7次来到牛街 ,他对各族群众的关心在牛街广为传颂贾庆林书记第一次来牛街是1997年1月22日 ,当时他刚刚调来北京工作 ,担任北京市代理市长。春节前夕 ,贾庆林同志风尘仆仆地来到牛街孤寡老人任惠茹家拜…  相似文献   

2.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六日,穆斯林建设北京牛街基金会在北京成立。北京牛街是中国穆斯林著名的聚居区,居住着穆斯林一万多人。那里有历史悠久的牛街礼拜寺,有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和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还有回民医院、回民中学、回民小学、回民幼儿园,仅一九八三年,就曾有五十六个国家的伊斯兰代表团访问过这里。牛街被人们誉为“首都少数民族和宗教的窗口”。但是,由于历史原因,牛街地区的市容环境和居住条件还比较落后,经济文化事业还不够发达。为了逐步把牛街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具有中国穆斯林特色的民族街道,决定成立穆斯林建设北京牛街基金会。这个组  相似文献   

3.
《北京牛街志书——<冈志>》已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冈志》是专门记述清朝康熙年间,北京牛街地区有关回民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的一本地区志。原作始终是手抄本,今天它能刊印公诸于世,对研究我国回族历史、伊斯兰教历史,提供了北京一个著名的回民聚居地区的亲见亲闻资料,无疑是很有意义的。我们受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和北  相似文献   

4.
今北京广安门内牛街地区,是一处历史悠久的回民聚居区,也是华北地区最古老的清真寺——牛街礼拜寺的所在地。 就回族史和北京史尤其是北京民族关系史来说,研究牛街回民区形成与发展的过程,都具有典型与代表性的课题。遗憾的是史缺有间,载籍无征,致使对其过去的了解与探讨,受  相似文献   

5.
回教正俗俭朴会民国时期北京牛街回民民间公益团体组织。1931年,在中国回教俱进会的支持下,由牛街回民群众在牛街自治公所内设立。该会设立系鉴于“本教同仁办理婚丧等事不合经典,模仿他教,虚靡金钱,毫无实义.思矫正之”,故提出“以崇教典改正礼俗,破奢侈热风...  相似文献   

6.
深切怀念教育界前辈杨兆钧教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超群 《回族研究》2003,(2):111-112
著名回族教育家、史学家、穆斯林学者,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第一、二届委员,云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杨兆钧先生,因病于2003年1月15日在昆明归真,享年95岁。先生逝矣,我们深切怀念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兆钧教授将其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人民教育事业,特别对回族文化教育的发展有突出贡献。杨兆钧教授1908年出生于北京牛街的一户回民家庭,曾用名杨涤新(杨迪心),经名萨迪。先生于1926年在北京尚志中学毕业后,便开始从事回民文化教育工作,任小学教员,是北京牛街中才小学创办人之一。同时,追求进步,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加入…  相似文献   

7.
<正>一2月14日下午,当我接到林老归真的电话后,我第一反应是订机票,去北京,践行我们最后的约会!当晚11点半我到达北京。2月15日上午,我赶到位于牛街教子胡同小寺街的西城区回民殡仪馆,想探望"埋体",只隔着冷藏室厚厚的铁门,为林老做了"杜阿宜"。16日晨礼后,我随众人最后一次探望"埋体",其后跟随牛街礼拜寺"伊玛目"站了"者那则",并到北京市回民公墓,和众人一起抬"埋体"、下葬,念"苏勒"(经文)。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明清时期清真寺内的历代修寺碑刻、牛街《冈志》以及晚清民国时期各回族报刊展开的社会调查资料为基础,梳理了明清以来北京城区及关厢地区清真寺的位置和数量变化,并透过清真寺的修建,了解明清两代北京回民聚居区域的空间变化和历史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9.
杨兆钧教授,1908年12月出生于北京市牛街一户回民家庭。教育家、史学家、伊斯兰学者。曾用名杨涤新、杨迪心,经名萨迪。1950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8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为云南大学西南亚研究所退休教授。杨先生1926年初毕业于北京尚志中学,此后做过职员和小学教员,同时加入牛街“穆友社”,又与他人创办“追求学会”。为北京牛街中才小学创办人之一。曾任《穆友月报》、《正道》、《新绿》、《晨燕》月刊等回族刊物编辑。1933年至1936年在南京《晨熹》月刊社任编辑期间,师从土耳其学者赖义夫先生学习土耳其语。继而得同乡马宏道之助,只身于…  相似文献   

10.
星期天没什么事,骑上车奔向京城的西南角——牛街。略微了解一点北京的人都知道,这儿居住着很多回民。我的一个“哥们儿”就住这儿,他大名谷志民,和我是中学的同学。有些日子没去看他了。到了牛街拐了好几个胡同才找到他,见面免不了开句玩笑。他还是那老样子,四方脸、高鼻梁、浓眉大眼,相貌堂堂。可惜小时候得了小腿骨髓炎,更不幸的是,两年前不慎又被人将右膝关节两条主韧带坐断,关节骨坐碎。进屋后我发现屋里有些零乱,再定神一看,壁柜里、桌子上、书柜里都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娃娃。娃娃们有的眯眼微笑,有的凝神沉思,有的天真活拨……神态各异。见我目光有些疑  相似文献   

11.
大家可能很熟悉我们回民的两种行业——回民传统小吃和珠宝玉器。说起来,这两种行业的发展及其特点还都与我们民族的历史有关系。公元7世纪中叶,阿拉伯和波斯的一些商人就从海道进入中国经商,不少人在中国定居下来。在北京,大量回回的涌入,则应从成吉思汗十年(1215年)算起,即蒙古人攻陷金中都(今北京城西南角牛街一带)。金灭亡后,蒙古人遂把中都作为管理“汉地”的首府,以管理“汉地”的色目人(其中主要是回回)。于是,大量回回就聚居于此。由于各地的回回居住情况是“大分散,小集中”,生活习惯特殊,为解决回民自身的食品供应问题,回回自己办起了食品行业。于是,在杂散的回族居民中,各类清真食品  相似文献   

12.
成达师范学校在我国回民教育的历史上,具有两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其一,这所学校的创立,是改革“经堂教育”的产物,开创了以现代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伊斯兰宗教教育的模式,而又逐渐演变成回民一般师范教育的学校,不论是宗教教育或回民师范教育都影响深远;共二,在能够延续下来时间最长的回民自办中等学校里,它是全国最早建立的。 追溯成达师范学校(以下简称成师)创办的时代背景与办学目的,必须从清光绪33年(1907)北京牛街礼拜寺王浩然阿訇创办回教师范学堂说起。 王浩然阿訇子光绪32年(1906)去阿拉伯麦加朝觐,先后到土耳其等国考察,回国后,他“鉴于西方诸回教国多受制于欧罗巴人,与中国之病同,心焉痛之。以为居今之世,非智  相似文献   

13.
说起牛街,大家都知道,这里有一座中外闻名的千年古寺——牛街礼拜寺,在穆斯林兄弟的心中,这是一座神圣的殿堂。同时,这里也是北京市最大的回民居住区,汇集了回、满、朝鲜、维吾尔、汉等23个民族。在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上,五万四千多名各族兄弟姐妹辛勤劳作,创造了美好的新生活,谱写了民族团结、共同进步的篇章。  相似文献   

14.
北京的牛街是一条历史悠久的街巷.北宋时期,回族人民即陆续迁入这一区域,他们兴建家园,广植柳林果木,随着回族人口的增多和伊斯兰宗教活动的需要,公元996年即建起了"牛街礼拜寺".这一遐尔闻名的礼拜寺坐落在牛街中段东侧,影壁在街的西侧.它庄严、肃穆、宏伟,不失古寺古色古香的风采,令世人景仰.以牛街为中心的牛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宗教活动历来为人们所关注.它不仅仅是北京市和全国民族工作的一个窗口,也是世界上穆斯林密切关注的地方,且在对内对外  相似文献   

15.
5月24日,中宣部、国家民委、解放军总政治部和云南省委在京举办了“军地民族团结模范代表学习龚曲此里先进事迹座谈会”。这是继5月21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龚曲此里先进事迹报告会之后的又一活动,来自西藏、青海、新疆以及北京市牛街街道、回民学校、中央民族大学的8位代表相继发言。  相似文献   

16.
读者服务与地域文化相结合是北京西城区第二图书馆的重要探索与创新。北京西城区第二图书馆位于回族居民聚集的牛街地区,为满足回族读者的多元化与个性化需求,图书馆首创了"牛街回族书法培训班"。从实践效果看,这一创新模式提高了图书馆的服务效能,传承与弘扬了以穆斯林生活为代表的牛街地域文化,增强了回族读者爱国爱教的情怀,并且有利于各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17.
读者服务与地域文化相结合是北京西城区第二图书馆的重要探索与创新。北京西城区第二图书馆位于回族居民聚集的牛街地区,为满足回族读者的多元化与个性化需求,图书馆首创了"牛街回族书法培训班"。从实践效果看,这一创新模式提高了图书馆的服务效能,传承与弘扬了以穆斯林生活为代表的牛街地域文化,增强了回族读者爱国爱教的情怀,并且有利于各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18.
具有700多年历史的“牛街”,是北京城区南部一条古老的街道,聚居着1万3千多回族群众。这里的回回老住户,大多数都有一个跟他过去的职业有关的绰号。直到如今,这里的回族青年若是向老人们说出自己老一辈人的  相似文献   

19.
大都市回族社区的历史变迁——北京牛街今昔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占福 《回族研究》2007,(2):112-118
每天都在这条街工作、生活,目睹这条街一天天的变化,感受这条街的历史变迁与发展进步。早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在北京求学时,每逢“主麻日”(星期五)或穆斯林最重要的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我们就会从学校所在的西郊,赶到牛街参加穆斯林自己的宗教活动和社会活动。只有在那时,我才能感受到与在故乡回族社区一样的穆斯林文化氛围。从那时起,牛街也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印记。我常常把牛街与我自小生活的地方———被誉为“中国小麦加”的甘肃省临夏八坊地区作比较,尽管地理位置不同、社会发展程度各异、回族社区文化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0.
双模表彰     
《中国民族》2008,(11):14-14
一处气宁轩昂、肃穆恬静极具阿拉伯风格的建筑矗立在北京市宣武区中心,这就是历史悠久的牛街清真礼拜大寺。它所住的地区,就是北京穆斯林群众聚居的最大社区——牛街地区。这里也是全国民族团结的典型地区,是各族群众团结和谐的缩影。像类似这样的先进社区或集体,在北京,在全国,还有许多许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