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韵语阳秋》文艺美学“意”本体定位有两个立足点:一,文艺作品内蕴之“意”相对于诸形式因素的本体性;二,审美主体(“意”)相对于审美客体(“境”)的本体性。它重视“意”之“情”层面并进而认为,“意”之终极指向是超越“情”而达于“道”。它关于“意”与“境”及两者关系的论述,在我国“意境”理论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先秦时期,儒家和道家围绕言意关系进行了大量讨论。通过分析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中有关儒、道两家言意观的记载,可知其中既有共通又有不同。一方面,先秦儒家与道家在“言”与“意”的表达问题上持相同观点,即“言表意但不尽意”;在“言”“意”两者之间,儒家与道家都表现出重“意”轻“言”的特点。另一方面,出于对“意”的重视,儒、道两家从不同角度对“言”如何尽“意”进行了探索,儒家的探索主要以“建构”的方法进行,而道家与之相反,选择了以“解构”的方式来追求“言尽意”。  相似文献   

3.
德育教育的方法很多 ,我们常常说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德育方法 ,就是借助理性、情感、意志、示范行为以及实践、制度、制约的一些德育方法 ,这些方法虽不被格外重视 ,但在实际中却被许多教育者采用。  相似文献   

4.
意”作为审美范畴,从其文字构成、直觉功能、历史演进以及与心灵诸词的关系等方面体现了其必然要在审美活动中及美感体系的建构中发挥关键作用。中国传统审美范畴体系,在“意”的功能作用下,形成了本源体系和流衍体系两个部分,“意”起着沟通本源体系和流衍体系的特殊作用。本源体系构成整个审美范畴体系架构的哲学基础,形成传统审美体系之“体”,这部分赋予了“意”作为审美范畴的道性特点,体现了“意”在审美活动中作为元范畴意义发生的根源。而流衍体系则构成了传统审美体系之“用”,是本源体系在审美领域的实现,也是“意”的道性特征的实现,显现出传统审美范畴间的关联性及这种关联性之所由。当然,以“意”为中心的传统审美体系所呈现出来的生成性和同质性又构成了美感普遍性的中国式阐释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5.
文章简要论述了建筑创作的“意”、“象”以及在建筑创作中两者之间双向互动的相互作用关系 ,并谈了作者本人就手法、以“象”观“意”、达“意”之“象”方面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略观古今之论,又验之以文学作品,所谓意境乃是指在文艺创作与欣赏中形成的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艺术世界,亦即意与境的统一。考察具体作品,可能相对存在“意胜境”与“境胜意”的情况,实质上意与境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意是受制于客观物象的主观之意,包括情、志、理等;境既包括被主观之意所浸染、改造并映现于头脑中的客观物象,同时也包括来自对外物的感悟又反过来作为描写对象和结果的心象,这一点王国维早就指出过:“激烈之情感亦得为直观之对象、文学之材料”。正因意与境如此之缠绵,《人间词乙稿序》才将“意与境浑”推许为有意境之作的上品。  相似文献   

7.
陆机《文赋》论物、意、文的关系,创作前的准备,有些问题需要更为准确理解。比如“物”,既指具形的自然之物,又指抽象事理社会事物。所谓“意”,既指构想之意,又指直觉感受之意。论物、意、言关系,来自创作经验,也与玄学言意之辨有关。比如“伫中区以玄览”,指以空明坐忘的体道心境处于天地寰宇之中,人世万物之间;“倾群言之沥液”,指调动所有的艺术修养;“抚四海于一瞬”,是说要有巨大的艺术容量;“信情貌之不差”,指谋篇布局的貌,要和需要表达的感情相一致,等等。  相似文献   

8.
老子以“道”为本的言意观是道家言意观的基础。他以“道”不可说论为生发的基点,显示了语言不可能与世界亲密无间的倾向。老子认为,意可通于“道”,但言与“道”隔,不得已而用时只能“强为之名”。老子提出“行不言之教”并不是否定言之功用,而是要求运用合道之言,即“希言”、“贵言”和“言有宗”,其实质是“其中有信”。而对形式上的要求则是要运用“善言”,要“无瑕谪”,从而达至用言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9.
一、意中之物与意中之文《文赋》小序中,陆机提出了“物”、“意’、“文’三个重要概念。关于三者的解释,较早,清人方廷珪是这样说的:“意,文之意;称,似也;物,即所赋之物;文,词也。”①按方氏的看法,这里的意,即文章的内容;物,即文章所反映的客观事物;文,是文章中言词,即形式要素。由此,“物”、“意”、“文”三者的关系可以表示为下面的公式:  相似文献   

10.
“意境”在辞源学上是“意”与“境”的融合,作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它一般只适用于艺术领域。在中国艺术理论中,“意境”最为充分地显示出中国传统艺术美的存在方式。“意境”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意”和“境”构成的完整整体:以情理结合的“意”为其精神内旨,指向天地之道;以“境”标识出其本质特性,空灵含蓄。追求“意境”的中国艺术因此而展现出不同于西方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1.
“仁”是中国哲学和儒家文化的内核,含义丰富而深刻。其虽复杂而多变,然亦整体而系统。不同视角,或有不同发现。以“易”观之,仁即是易道,不外“意-象-言”。仁之义,有浑全、有流行、有本体。或象之以春气,或状之以流水,其实,不过“生生”二字,此即仁之浑全。及其开显,则有流行三变:仁-义-礼。仁者,意也,仁之体;义者,象也,仁之道;礼者,言也,仁之事。三态流转,循环往复。其卷而藏者,方以智,超言绝象;其展而现者,行以勇,神妙莫测;其中而枢者,性以仁,寂然不动。故仁之本体,亦有三性:仁、智、勇。以上三者,即仁论之总纲,诠释之理路。由此,哲学之诠释便是大道之流转,真我之主宰。此以“意-象-言”这一本源为思维脉络、结构原理而展开的诠释,便是“意象诠释”。同构同源是其体,同构相推乃其用,中道圆融实其质。故曰其神圆,其道中,其构同。  相似文献   

12.
在儒家教育思想中,伦理道德教育具有绝对的意义和价值,它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和谐发展之人的根本。这对今天的学校德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德育目标立足于“本”,凸现成人之道;德育内容根植于“仁”,成就完美德性;德育方法取向于“活”,注重内化与自律;德育过程寓教于“情”,追求知情意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医学职业的特点决定德育教育和专业教育同等重要。然而医学专业知识的系统性使得专业必修课繁多,德育与医学专业教育单兵作战,少有融合;德育教育相关研究重宏观、轻微观,实践总结较少。文章以妇产科教学为例,从目前医学生德育教育与专业教育精准融合的必要性入手,阐释“自信感恩、珍爱生命”等德育教育是如何融合在妇产科专业知识之中的。提出精准融合才能将德育教育落于实处,才能培养出“德厚立人,术湛立业”的医学生。  相似文献   

14.
言说体验之境并显示其中蕴涵的人生意义,既是文学言说的追求所在,也是文学言说的困境所在。不过言意矛盾并非仅仅体现为欲说之“意”难以转化为传达之“言”,其间的矛盾至少包括三种形态:“意”的丰饶与“言”的贫乏;语言本身固有的含义遮蔽了意义的表达;以及先于个体存在的语言对思维的限制。因此,言意矛盾实际上存在于两个过程之中:“意”向“言”的转化和“言”对“思”的禁锢,后者乃是更深刻也更根本的言意矛盾。  相似文献   

15.
学生在纪念馆教育中不仅加深了对学校教育内容的理解 ,而且学到了新的和范围更广泛的知识 ;纪念馆以直观的方式传播知识 ,因而特别受到学生们的喜爱。对青少年学生开展形象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是贯彻落实“两史一情”教育精神的需要 ,也是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德育教育”一词不仅一直富有争议,而且经常出现在日常话语、期刊书籍甚至各类政策文件之中。为究其根源,文章在考察“德育教育”之说的规范性问题及其主要原因的基础上,探讨了规范“德育教育”之说的重要意义,最后指出必须谨慎使用“德育教育”,并自觉区分其在现行政策话语、实践话语和理论话语中的具体内涵和实际所指。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三元三层研究生德育教育机制”,必须超越传统模式和构建新模式,抓好“四支队伍”,坚持“三个结合”,立足“两项基点”,构建“一张网络”,从而有效地将研究生德育教育工作的主体、客体、载体、环体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8.
在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中,曹丕虽不失为一位重要作家;但就诗歌创作而论,成就却并不突出。他的作为“七言之祖”的《燕歌行》,格调清拔,有“古今无两”之誉,不愧为名作。但这样的诗毕竟只是极少数。在他传世的以乐府歌行为主的四十多首诗(包括残篇)中,四言如《短歌行》、《善哉行》二首(“上山采薇”、“有美一人”)、《丹霞蔽日行》等,虽粗具有父“古直”之体,却少“悲凉之句”。五言如《折杨柳行》(“西山一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今发展与问题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的时代,使国民树立爱国使命感显得迫切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在新形势下,必须着重从思想政治工作的调研与宣传、解决腐败和贫富悬殊问题、加强近现代"两史一情"等方面的教育入手,才能最终激发国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使之树立爱国使命感.  相似文献   

20.
复沓回环     
七绝三四,如李商隐“行到巴西觅谯秀,巴西唯是有寒芜”,“若到阆州还赴海,阆州应更有高楼”,以语词之复沓,生句意之回环,后人诗词亦每用之。如“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宋欧阳修《踏莎行》词。后范公《过庭录》中之“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亦袭此句式)、“已恨碧山相掩映,碧山更被暮云遮”(宋李觏《乡思》)、“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宋杨璞)、“我本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元高明《琵琶记》)、“憔悴感恩依尚父,可怜尚父事朱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