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联想主要凭借形象思维,通过有形的物象之间内在的联系,架起一座“桥梁”,使人们在认识、反映事物时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联想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是在观察的基础上,调动以往的生活经验,接通思路,对事物进一步认识分析后创造出来的艺术想象。一般来说,联想有四种类型;接近联想、对比联想、相似联想,关系联想。日本心理学家高木朗认为:“连接物象的联想,是记忆的基本要领”,“记忆的基本规律,就是把新的信息与已知的事物进行联想。”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联想就没有记忆。联想根源于生活实践,也和人…  相似文献   

2.
一问题的提出苏联生理学家И.П.巴甫洛夫把条件反射分为阳性条件反射和阴性条件反射两大类,而后者是从前者改造(转变)过来的;与此相应,就有阳性暂时联系与阴性暂时联系之分。从巴甫洛夫学说的观点看来,暂时联系的形成、巩固和复现,就是记忆的神经机制。因此,记忆也应有阳性记忆和阴性记忆两大类,分别与阳性条件反射和阴性条件反射相联系。  相似文献   

3.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语文教学的改革也随之深化。在语文教学中 ,人们虽知道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基础性与重要性 ,可更多的是感到语文教学花时多收效少。“语文难教”已成为诸多语文教师感到的棘手问题。在十余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中 ,我感到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除前辈及同仁们所认同的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外 ,联想教学也不失为一个良好方法。在语文教学中 ,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 ,可以夯实基础 ,培养联想能力和创新意识 ,进而提高语文素质。下面 ,我就联想教学的效果 ,谈谈自身的感受 :一、联想教学可以夯实语文学习的基…  相似文献   

4.
科学联想是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种相关事物的思维活动。按照科学联想的性质和特点的不同,科学联想可分为接近联想、对比联想、类比联想和因果联想四种类型。科学联想是一种重要的科技创新思维,加强联想能力的训练是提高联想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从心理学上讲,灵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人们在创造思维过程中,认识飞跃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人们主观能动性发挥最佳时的一种心理状态;从生理学上讲,灵感是人脑的一种机能,外部刺激使大脑的暂时神经联系突然接通,使大脑出现新的超乎寻常的兴奋,所以灵感也仍属于  相似文献   

6.
一、语文审美教育的实质审美教育实质是情感教育,即陶冶性情。语文课的审美教育就是通过语文中的文学教材,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即教师按照一定时代的审美意识(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借助语文课本中的文学教材(美的事物)向学生施加审美影响,在审美愉悦中达到陶冶性情、塑造心灵的目的。陶冶性情、塑造心灵,这就是语文审美教育的实质性的问题,也是它与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的界限。  相似文献   

7.
联想,这是人类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心理活动。人们往往由当前感知的事物而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事物,由想起某一事物而联想起另一事物,这就是联想。联想是人脑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客观事物是互相联系的,因此它们被反映到头脑中时也就能相互联系起来。心理学依据所反映的事物间的关系的不同,把联想分为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等等。联想在人类心理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对促进记忆、进行举一反三的推理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不能离开同其他事物的联系而孤立存在。因此,我们认识客观事物,不仅要把握客观事物本身的属性,而且要把握一事物同他事物之间的联系(即关系)。“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不是空洞的外壳,而是客观世界的反映。”①客观事物本身的属性(即性质和状态)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反映到人们的思维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联想?联想是由此及彼的思考。 这种思考,对学生是重要的,对研究人员是重要的,对一切追求真理的人都是重要的。 如果实现了事物间的比较思考,如果实现了事物间的深入的联系起来的思考,人们的思维将可以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基于上面的陈述,笔者认为:联想是活跃思维的体操,联想是发明创造的前奏,联想是学活知识的必要条件,联想也是获得能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灵感(inspiration)这个词,古希腊的原意是指神的灵气。从那时起至今这个概念已沿用两千年了。柏拉图认为:“这是神性的着魔”,是人与神的沟通。德谟克利特认为:“这是一种感情极度狂热或激动的特殊精神状态。”英语中灵感一词的意思是灵气(spirit)的吸入。它的原始意义也是指的一种降神术。我国《辞海》定义说:“创作者在丰富实践的基础上进行酝酿思考的紧张阶段,由于有关事物的启发,促使创造活动中所探索的重要环节得到明确的解决,一般称为获得灵感,灵感的生理机制是大脑暂时神经系统的接通。新的信息输入激荡着过去储存在大脑的信息,信息重新组合即出现灵感。”  相似文献   

11.
常用修辞格     
一、关于比喻(一)明喻、暗喻、借喻的联系与区别三种比喻都是建立在两种事物或现象具有共同特征的基础上,都是根据类似联想产生的。它们的区别表现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从内容上看:明喻说“什么象什么”,表明二者的相似关系,被比喻的事物占主要  相似文献   

12.
语文能力的培养是一种学习习惯的培养,绝不是单纯地记忆几个字词,生硬地熟记几位作家的生平,干瘪地背诵几篇课文,应付几次考试;语文又是一门极具人文色彩的实践性学科,语言的分析能力与语言的运用能力有联系,但又有本质的不同。当前,大多语文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分析能力,忽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虽暂时有利于学生语文考试,但却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写作、讲话需要一定的技巧.但能熟练背诵这些技巧并不一定能写出优秀的文章,讲出动听的话语。  相似文献   

13.
美国教育家科勒涅斯有句至理名言: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由此可见,语文学习必须尽可能地与生活沟通。课堂语文学习与学生的社会生活言语实践应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生活是语文的源头活水,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就马上生动活泼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将1999——2006年来全国及地方高考语文试卷中涉及的46个作文话题作为研究对象,从话题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去考察我国高考作文话题的发展趋势,并从中得出了有益的语文教学启示:语文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日常教学中培养他们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倡导文本的多样化解读;减少思维束缚,在语文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丰富的场景联想和辩证分析的能力;注重语文学习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保证学生的体验和认识是真实可信的。  相似文献   

15.
联想是由一事物到另一事物的思维过程,是一种由此及彼的思维方法.联想是回忆旧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思维活动.通过广泛的联想,往往能另辟暖径,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主要包括接近联想、形似联想、类比联想和退相联想四种联想方式.l接近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 ,学习英语需要刻苦努力和毅力 ,也需要方法和技巧。联想是学生学习时必须养成的一种学习技能 ,联想能力的强弱可以反映出一个学生的素质。我们常常可以发现 :联想能力强的学生在学习时思维灵活、思路广阔 ,学得生动活泼且效果好 ;而联想能力差的同学则思维比较呆板、思路狭窄 ,学得吃力费劲且效果差。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教学实际 ,通过以下一些途径对此进行培养。一、归类联想归类联想是指在学习中把某一特定方面的一系列知识点加以归并 ,使其相互间的联系凸显出来 ,以便于从整体上对知识体系进行把握。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  相似文献   

17.
联想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现象,由前面感知的事物回忆起另一有关的事物,或由记忆中的一个事物又想起另一个事物的心理过程,称为联想。数学解题需要联想。联想可建立数与形的转化,可实现由高维向低维的转化,可达到由陌生向熟悉的转化,可完成未知向已知的转化,从而获得解题途径,使问题得到解决。但如何联想呢?下面笔者从三个角度举例说明。一、结构联想通过观察条件中式子的结构特点,联想已掌握的定义、定理和公式,来寻找解题方法。常常联想的有直线斜率公式、线段定比分点坐标公式、距离公式、向量的数量积、等差(比)中项公式、余弦定理等。例:已…  相似文献   

18.
读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以下简称《课程标准》) ,很是振奋。在经过全社会的大讨论之后 ,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的大背景下 ,一部全新的、更接近语文教育本质的课程标准终于产生了 ,一些困扰人们的问题暂时有了结论。1 .语文是什么 ?长期以来 ,众说纷纭。但自语文课程产生以来 ,居主流地位的当数“工具说”。“工具说”认为 ,语文是一门工具 ,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工具 ,是思想性很强的基础工具。“工具说”有一著名论断 :课文无非是例子 ,语文教学通过指导学生对某一例文的学习 ,推而广之 ,理解此类文章 ,…  相似文献   

19.
一 英语学习到了一定阶段,如果需要进一步提高,可以使用多种方法,最有成效的是加强对词语的联想搭配训练。不断地扩大词汇量,丰富表现力。联想是人们认识事物、学习语言的一种方法。人们往往由当前感知的事物而联想起另一事物;在感知一语言现象时又想起另一种语言现象,使认识不断深化和完善。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真正的责质教育要从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特点出发,着眼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与各个环节,运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和成长,那么语文教学该如何做到这些呢?本文试就此加以探讨。 (1)更新观念,构建创新教育的理念。创新,是一切事物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