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些传统文化既是中华民族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又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开展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于提升学校的整体形象,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2.
光绪皇帝从小接受了十二年的儒家思想的教育,对"三纲五常"、"礼"、"孝"思想深信不疑,儒家的教育使他有做开明君主的责任,有纳谏求贤的认识,但是受儒家思想的毒害,光绪皇帝的维新思想是推行开明君主专制,而并非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  相似文献   

3.
儒家思想的关切政治、参与社会和重视文化的三种属性(1)历来为全世界所承认、所推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更是借儒家学说,成功地发展本国政治、经济、文化,有亚洲“四小龙”之称的新加  相似文献   

4.
优秀传统文化是以德治国以文化人的根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营养源泉。儒家教育思想中所蕴含的仁爱思想、天下为公的理念、言必行的知行观,在当今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高校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对象,是新时代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力军。新时期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应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将儒家教育思想合理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  相似文献   

5.
中国高等教育的根本矛盾是求道与学艺的矛盾。近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对西、苏模式的模仿主义以及越来越转向学艺本位的教育理念,导致对大学生的人格培养的轻视与路径匮乏,这都一直为国人所诟病。如何寻求突破发展的瓶颈,建立真正意义上21世纪的中国大学和本土化的高等教育模式,已经成为了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命题。书院作为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组织,是中国传统高等教育的代表之一,也是儒家人格培养的重要机制,在港澳台和上海等多地正在悄然复兴。立足当代,如何继承传统和与时俱进,就必须要审视书院教育的办学制度与治学方法,这也才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出路所在。  相似文献   

6.
西方生命伦理学领域中的人格标准建构存在困难,李瑞全提出从孟子与荀子伦理思想建构儒家式人格标准的初步构想,本文从个体内在特性与外在关系属性两个层面对这一构想做进一步论证,继而提出儒家式双层人格标准.第一层基于孟子式道德人格的扩展性建构,用于确定普遍的初始原则,在保护人类弱势群体的基本权利上,相比当前西方主流的能力标准更具...  相似文献   

7.
孝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伦道德的基石,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它始终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相似文献   

8.
先秦儒家人性论独具特色、自成体系,是对人的关注,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性相近、习相远,说明人在自然属性并无差别,但人性是可塑的。孟子从自然属性出发,提出人性善;荀子从社会属性出发,提出性恶论,对人性论展开了系统的论述。先秦儒家人性论产生,既与提出者的家庭背景有关,也与社会背景有关,分析先秦人性论理论,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郑香花  邱艳萍 《现代交际》2023,(3):67-74+123
儒家伦理文化具有很强的生命绵延力、接纳性与创新性,在礼乐崩坏的春秋时期其为社会发展提供新的方向,在社会稳定期成为巩固政权的手段,在国家动荡时期又成为民族的扭结,在新时代则成为中国文化自信的基石。本文通过梳理与学习儒家伦理思想,探索儒家伦理的当代教育价值,有助于为构建中国特色文化、教育体系提供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陈冲 《现代交际》2014,(4):186-186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尤其是儒家思想中就包含有对人本主义教育研究。而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研究与传播,有其深刻的社会价值,直接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及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1.
儒家德育经典世界闻名,本文从儒家美德自身魅力出发,充分挖掘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可利用价值,包括心怀仁爱,还原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原则;孝心常驻,培养起一颗感恩的心灵;学习礼仪,使张扬个性有所依托;诚实守信,真正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自强不息,坚守为人处事的黄金法则。一一对应来帮助青少年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2.
孝道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伦道德的基石,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她始终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相似文献   

13.
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道德,诚信是一切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诚信的话,人类的生活便无异禽兽于。诚信不仅对理想人格的培养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而且在社会的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赵萌 《现代交际》2014,(7):41-41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到了19世纪后半期,儒家和谐取向社会哲学就逐渐被增长取向的社会哲学所取代,这也标志着中国的社会哲学正式实现了转型,但是在转型过程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将会对儒家和谐取向社会哲学的现代化理解进行阐述,并且对以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为儒家和谐取向社会哲学的现代化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兴起并迅速发展,其重视教育和学习,教育思想内涵也较为丰富,是古今中国教育的一大宝贵财富。本文就德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这几个方面来探讨一下儒家德育思想的精髓。  相似文献   

16.
郑阳伟 《职业》2013,(32):165-166
由于儒学的复兴,特别是理学的兴起和发展,宋代蒙学伦理道德教育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加强。吕祖谦在“良知良能”说的基础上,主张在蒙学教育上坚持以“德育为本”,注重早教,教子以正,强调“德”“行”“孝”“仁”。  相似文献   

17.
18.
儒家思想作为我国古代哲学体系的奠基学说之一,其哲学理念是我国传统哲学的核心思想,是我国璀璨文化的精髓之一。其哲学特质,不仅影响了中华文化道德观念与社会行为准则的构建,也对现代企业管理形成了深厚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一些成功企业身上窥见一斑。但将其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仍然存在局限性,必得"去糟取精"、建立完善的制度作为保障,方能找到其当代进路。  相似文献   

19.
李福龙 《现代交际》2023,(4):73-80+123
人性论的形而上学构建和儒学政治化实践是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人性论思想的重要发展。董仲舒在统合先秦儒家人性论思想的基础上,构建了自己独特的人性论思想体系。董仲舒整合了形而上之“性”和形而下之“质”,弥补了先秦儒家单论“性”或独论“质”的弊端。董仲舒的人性论思想具有较强的政治实践性,在推动政治稳定的同时,也使仁学思想在政治实践中得到有效贯彻和落实。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法律的儒家化,实际上就是儒家思想的法律化,即“礼”以法的形式,具有了正式的法律效力,或者说是法作为“礼”的具体化,具有道德规范的作用。中国传统法律儒家化的过程始于汉代中期,后经魏晋南北朝发展,完成于唐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