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欣赏难于艺术实践。不同的人对同一幅美术作品有着不同的欣赏角度和情感理解。那么在高中美术欣赏课中,我们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的欣赏美术作品呢?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与分析,理解作品的内涵及艺术家创作的情感;运用留白艺术,充分激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营造一片自由翱翔的天空;通过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他们的艺术修养水平,进而促进学生在时间有限的课堂内获得最大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名从事美术教学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传授给学生美学方面的知识,另外一面,注重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具体方式是: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潜移默化渗透德育教育;在讲授如何进行"绘画"的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创造学生"竞技"美术作品的时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相似文献   

3.
小学美术欣赏课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情操,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最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对艺术家及其作品有全面的认识;要通过欣赏、感受、体验、交流、外化等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美术欣赏技能,并能应用所学的美术知识和技能欣赏美术作品;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本文探讨了如何以审美为中心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水平,优化课堂教学,充分发挥美术欣赏课的功能和价值,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达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完善学生人格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小学美术欣赏课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情操,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最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对艺术家及其作品有全面的认识;要通过欣赏、感受、体验、交流、外化等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美术欣赏技能,并能应用所学的美术知识和技能欣赏美术作品;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本文探讨了如何以审美为中心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水平,优化课堂教学,充分发挥美术欣赏课的功能和价值,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达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完善学生人格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美术作品历来是创作者和欣赏者之间的桥梁,正因为有美术作品的存在才使美术创作者得到自我价值的体现,也让美术欣赏者收获了一份美得感受。美术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美术创作者和美术欣赏者的心理活动的学科。美术作品是创作者和欣赏者之间一种无声的交流,当然这也得益于美术心理学的强大作用。本文就以美术心理学在美术欣赏中的有效运用为研究课题,系统的进行阐述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曹海涛 《现代妇女》2014,(4):164-164
美术鉴赏是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过去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感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欣赏一般局限于感知、想象、情感体验等感性认识方面。而鉴赏是运用视觉感知以及其他器官的综合作用、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一种比较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美术鉴赏课程教学中,其主要的目的是运用感知、经验以及知识使学生逐渐提高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并通过联想及分析,使学生在美术鉴赏的过程中获得对美的感受。因此,在现阶段高校美术鉴赏课程构建的过程中,主语应该认识到美术鉴赏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意义,为教育事业的优化及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8.
孙红阳 《职业时空》2008,4(4):37-37
美术心理学是研究美术创作过程以及美术欣赏过程中创作者或欣赏者心理活动规律的学科。它以人的心理活动为切入点来研究美术创作者或欣赏者在创作美术作品或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产生的认知、情绪及意志等心理活动规律。而美术欣赏是以美术作品为中介,形成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的一种间接的、无声的对话。这种对话不需要欣赏者与创作者面对面就可以进行。但这种对话能不能顺利有效地完成,即欣赏者能不能在领会作品的形式美之外还能领悟隐含其中的内在心理因素,就要求欣赏者不仅要具有一定的美术史论与理论知识,还要求欣赏者能从美术心理学的角度去追寻创作者创作的心路历程。本文主要从美术家的创作心理、作品蕴含的社会心理因素以及欣赏者自身的心理感受等方面来谈美术心理学在美术欣赏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美术欣赏的本质是对于美术作品的一种审美活动。即由于接触艺术作品而产生的感知、体验、理解、想象、再创造等综合心理活动,也是一种通过美术形象去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活动。运用美术心理学进行美术欣赏,可以使欣赏者掌握一些艺术审美的基础和理论,把握各种艺术作品的审美特征、作用和欣赏方法,提高美术欣赏水平。  相似文献   

10.
张金芳 《现代妇女》2014,(4):343-343
每个学生都是富有个性的个体,作为老师不能以他们的学习成绩作为衡量他们一切的依据,应该学会从不同角度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学会欣赏他们,鼓励他们。要关爱每一个学生,尤其是所谓的"差生",培养他们的自信,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让他们都能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的人生之路,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社会的"合格品",那才是教育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朝气蓬勃地发展,中国画是古典文化艺术形式之一,它的每一笔和每一点墨都充满了我们东方的传统观念和人民的精神追求。通过对中国画的欣赏和解析,首先,可以培养中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其次,可以丰富他们的情感,使他们具有良好的艺术情感和画作欣赏能力;最后,可以提高学生的汉语学习能力。深入阐述中国画的含义,并就提高中小学美术课的中国绘画欣赏课程、提高我国当前绘画欣赏的教学水平提出一些建议,以促进我国美术教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情感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为了促使学生能够良好展开美术学习,教师应采用情感教育渗透方式实施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美术教材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式,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还需要提升自身的美术素养,通过精彩的教学流程让学生迅速掌握好美术专业理论知识,了解到美术教材当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充分发挥出美术教学的重要作用。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一些美术作品当中,教师要真正体会到其中存在的内在价值,并且在初中美术课当中综合情感教育实施教学。此种方式能够良好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高玉红 《职业》2013,(20):147-148
欣赏是一种艺术,诸多成功的教育,都是从欣赏开始的。教师要学会掌握欣赏的艺术,相信学生,鼓励学生,直面学生自身问题,引导学生,使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得到承认和强化,激起他们的热情和信心,鼓足他们前进的勇气,培养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给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空间。  相似文献   

14.
引导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去欣赏美术作品,动手创作作品,提高学生自我动手,实践并学习的效率。  相似文献   

15.
美术欣赏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教学体系的一部分,美术欣赏能力是学生的一种重要能力素质,是进行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浅析了美术欣赏与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16.
李英峰 《现代交际》2014,(6):245-245
高师所培养的学生应是未来职场上的教师,因此,仅就高师的美术教学来说,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还应培养他们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毕业后身为人师的需要。以欣赏能力的提升激发学生的美术潜能,即是教学理念和教法上的感悟。  相似文献   

17.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高中美术欣赏的几点思考。一、教师应将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置于首位教师是美术教学活动的主体。首先扮演的是文化传递者的角色,其条件是“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笔者调查发现.多数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并不关注作品的文化背景,教师自身也缺乏对当前的文化背景及这一背景对美术教育的认识。这一现象也足以说明,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提高自身艺术素养迫在眉睫。那么,我们提高美术教师的艺术素养应从以下两点人手。  相似文献   

18.
新课标下小学美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单独或者以集体合作的形式参与到如尝试美术工具、美术制作、美术欣赏和评述等各项美术活动中,培养基础的美术素养和审美能力。本色课堂是以生为本、以育人为本、以智慧为本的课堂,在小学美术本色课堂中有效地进行欣赏教学要尊重个体差异、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自主欣赏能力、运用多媒体增强学生感官体验,本文结合本色课堂的内涵浅析小学美术本色课堂中的欣赏教学。  相似文献   

19.
周阳 《现代交际》2015,(3):184-185
在中学美术教学过程中,美术老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激励学生的个性创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首先对个性培养进行了简单的概述,然后对当前中学美术教学中个性培养中的不足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提出了加强中学美术教学中个性培养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一、技校学生素质的特殊性和个性心理的不稳定性由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平常都受家人娇纵,考虑问题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独立生活自理能力。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自单亲家庭或者贫困家庭,心理受过创伤,或个性太强。他们进入技工学校之前学习基础差,多数学生对继续学习丧失兴趣和信心,有的学生存在着"混几年"的消极情绪。但从他们个性发育的剧变来看,他们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