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严复对卢梭社会契约思想的批判,集中在《〈民约〉平议》一文。然而,当我们将之与《社会契约论》比较时发现:他对卢梭民生而自由平等的批判,求助于"肤浅"的经验;他对卢梭财产公有的批驳,建立在对人间种种不平等现象的抨击之上;他对卢梭战争观的拒斥,是基于不解卢梭有关战争的真实想法。其中,严复对民生而自由平等的驳斥,倒是抓住了卢梭建构其思想的要害。不过,由于严复不解卢梭"自然状态"和"社会契约"的有关界说,以上的种种辨驳,都表明他游离了卢梭社会契约思想的旨趣。  相似文献   

2.
卢梭从维护自然人性美的角度对文明进行审视,认为文明的发展导致了人的自然本性的失落和自由天性的丧失,导致人性异化和道德滑坡,人类生存处于极不自由的状态之中。面对技术和文明给人带来的种种困境,卢梭发出"回归自然"的呐喊,并提出了恢复自然人性美的主张和培养"自然人"的设想。  相似文献   

3.
在人的尊严问题上,佛教和基督教有各自的表述,佛教从佛性角度确立对此主题的观点,这是从人性尊严角度讨论人的尊严,由于人人先天具有佛性,人人生而具有人性尊严,因而,人与人之间也是生而平等的,所谓的社会差异都是外在的。在由此种尊严而平等的基础上,佛教提出处理人与自我关系的自信原则和处理人与他者关系时的恭敬原则。基督教对于人性尊严的讨论有两重性,一方面,人因为是被神依照其自身的形象而创造,具有神的荣耀,而具有人性的尊严,另一方面,由于人类始祖滥用了神赋予的自由意志而选择了犯罪,此种原罪又损害了人性的尊严。也许从佛教的角度,可以对此有不同的理解,但基督教有其自身的解释传统。  相似文献   

4.
曼德维尔是早期现代社会的重要辩护者,他关于社会起源的论说对卢梭的《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构成了深远的影响,后者的野蛮人形象、文明的演进论以及对文明实质的判断都得益于曼德维尔。是曼德维尔真正将自然法从自然状态中驱逐,使这一学说的主旨由统治的正当性变成了文明社会的历史。但曼德维尔与卢梭在人性论上的分歧使他们对文明的态度截然对立:曼德维尔所展示的社会形成过程实质上是人之粗鄙野蛮的激情如何得到驯服的过程,现代文明正体现了这种高超的驯化人性的技艺;而在卢梭看来文明恰恰是套在人身上的沉重枷锁,既剥夺了其原初的自由,亦扭曲了其纯真的天性。曼德维尔那里所隐含的文明的进步观在卢梭这里变成了人类的堕落史。  相似文献   

5.
卢梭作为启蒙时代激进的思想领袖,敏锐地意识到文明打破了人在自然状态下的自由.自然状态下人是自由的动物,具有天然的自由.人类进入社会状态的过程就是由自由走向不自由,由平等走向不平等的过程.他试图通过公意把法律和自由联系起来,进行自由社会的建构,进而通过公意演绎其内在道德自由主张.由于其自由理论内含的矛盾,“卢梭是自由最险恶和最可怕的一个敌人”.卢梭自由思想启示我们:要以人为本,尊重差异;公私有别;发展非政府组织,在公民与国家间设置缓冲.  相似文献   

6.
在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启蒙运动者卢梭是反封建斗争的先锋。他从撰写《科学和艺术的进步对于道德的影响》和《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开始,一直到《爱弥儿》和《民约论》等钜著的发表,“归于自然”恰似贯穿其中的红线。1762年,他那集中全力呼吁“归于自然”的《爱弥儿》印行,不但原著在巴黎惨遭焚毁,卢梭也被迫流亡域外,就此可知“归于自然”在痛击封建统治上具有怎样威力。若问“归于自然”的理论根据,就要追溯到他的天性哲学。卢梭认为人性至善,要把糜烂的社会救起,便须使人率性发展,去掉封建社会的摧残戕害。当然,要了解卢梭的政治论、宗教论和教育论,首须了解他的“性善论”。  相似文献   

7.
夏志军在《行政论坛》2013年第4期撰文认为,从本质内容上看,实现社会公正与维护人民尊严之间相互渗透,相得益彰。社会公正内含着人人都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自由和权利,并在物质和精神层面上,能够享受做人的尊严,心情舒畅,畅所欲言。人民尊严内含着每个人在社会规则或制度面前具有无例外的权利和机会,在权力阳光运行下,社会的个体都享有平等的地位、自由的生活、体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8.
人人平等享有不可侵犯的尊严,这一理念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然而,尊严的实现在康德看来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在社会中得以完成的。在当今社会,社会歧视是阻碍实现平等尊严的一个普遍性问题。消除社会歧视,实现人的尊严是迫在眉睫的任务。因此,从康德的视角入手,探讨当今社会歧视问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它对探索消除社会歧视和实现平等尊严来说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完整地呈现了“自然使人幸福与善良,然而社会却使他堕落与悲惨”这一卢梭思想的核心原则,它论述了自然状态的美好及人类分阶段的堕落历程,并阐明人类苦难的根源正是来源于自己。同时,卢梭笔下人类无法返回的自然状态为生活在社会状态中的文明人提供了启示。通过展现野蛮人与文明人对自身存在的不同感知状态,卢梭描述了一个存在感知完整结构的范本,揭示了人类救赎路径的基本方向。从这种完整的结构中,可以看到卢梭思想内基本张力获得消解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自由是人的基本命风也是社会的基本命民自由是理想的生活状况,自由也是理想的社会彻底追求自由过去、现在、未来都永远是人的天性、本性或本质,因为自由即意味着人不再成为“必然的盲目奴隶”,而不断地利用已认识了的必然来推动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并具体表现为人对自然与社会的种种压抑、奴役囚笼的挣脱意味着人的价值、尊严得到保障,受到尊重,得以实孔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人类的发展史,即是一部人类为自由的实现而奋斗的历史。一、认识与追求自由在青年群体中的位置与分量在年龄群体中,青年热爱自由,因而不断地去认识自由、追求自由…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扬弃了中西方传统尊严思想后形成了以自由、平等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内涵的尊严观.与西方人本主义尊严观不同的是,马克思认为人的尊严的实现需要不断发展生产力、建立普遍的交往关系及进行共产主义运动这三个条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尊严观是马克思主义尊严观的继承和发展,它既涵盖了对人的自由、平等和全面发展的价值意蕴,也体现了当代中国"以人为本"的实践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时代要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尊严观的实践主要体现在我们党实现人民尊严的历史路径和采取的新举措中.  相似文献   

12.
卢梭在其社会契约理论中提出了公民概念,并将公民和自然人、臣民、人民做出区分。卢梭认为,公民是主权权威的积极参与者,拥有真正的自由和平等;卢梭还在公民和法治之间建立起必然联系,认为法律是公民自由和权利的保障,同时公民必须服从法律的统治;卢梭还赋予了公民以道德人格,把公民美德作为共和国良性运转的内在要求。围绕卢梭的公民理论,人们展开了关于共和主义公民观和自由主义公民观的争论。争论的实质在于,如何既能保障个人享有充分自由权利,又能维护共同体稳定的秩序  相似文献   

13.
卢梭是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之一。"自然教育"理论是该思想中极其重要的一个部分,其主张教育应该"归于自然",释放儿童天性,使其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成长。这一理论是对18世纪教会束缚人的思想、畸形教育行为的猛烈抨击。它不仅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对现代社会教育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通过梳理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系统成果,能够对当代教育有所思考,从而在人人都能够获得良好教育的预设前提下,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最终成为一个能够抵抗社会威胁及自我保护的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新人"。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之后,卢梭的人民主权的民主思想更多地受到诘难和否定。事实上,平等观念是卢梭民主思想的基本前提。卢梭是从平等的诉求走向民主政治的建构的,平等是民主的前提,没有平等就没有民主,而民主则是平等的实现,民主是人人平等的政治共同体。人民主权是卢梭民主思想的核心理念。建立在社会契约论基础上的人民主权理论是一种规范性的民主理论,人民主权是现代民主国家的根本原则,是现代民主国家的合法性基础,以事实上的实证经验来否定作为规范的人民主权理论是不恰当的。公意概念是卢梭民主思想的重要基石。卢梭将服从公意看做个人自由的保证,并强调个人服从公意时仍然享有生命、财富和自由的自然的权利,反对以公意来压制个人的自由,所谓集体的暴政、极权主义民主的说法并不符合卢梭的民主思想。  相似文献   

15.
卢梭的思想同时包含了置疑古希腊历史理性和基督教价值理性的矛盾,古希腊历史理性主张征服自然,卢梭却强调顺乎自然.卢梭的自然其实是自由的同一语,恪守道德意志是通往自由的道路.基督教价值理性提倡维护人伦和谐、恪守道德意志,卢梭承认宗教作为古老自然法的神圣作用,却揭示出基督教信仰在社会现实中的弊害.卢梭推崇的更是人类社会共通的宗教感情.卢梭的思想矛盾既是西方历史理性主义的悖论,也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悖论.所以,我们在浪漫主义、现代主义思潮中依然能聆听到其历史回音.  相似文献   

16.
对卢梭的人类发展观进行探析,可以追溯其设想的4个人类状态的特点以及它们是如何过渡转化的:他把人类的最初样态设想为一个在天然情感支配下的自由平等的自然状态;随着自然情感中自保心与怜悯心由平衡发展到此消彼长,人类由短暂的黄金时期即中间状态过渡到现在不平等深渊的社会状态;为了改变令人不满的现实,卢梭寄希望于公正契约下的政治架构和自然主义的教育,以恢复并提升人们的自然情感,从而建立一个更高级的人类状态,即文明社会。分析认为,卢梭设想的人类状态具有乌托邦性质,因为他关于自然状态、中间状态和社会状态乃至将来的文明社会的理论模型在历史中不曾出现过、在现实中也不存在、甚至在将来也很难实现,但它符合人们的美好想象与愿景。  相似文献   

17.
罗马法通过“人格”技术将法律主体资格赋予不同身份的人,反映了等级社会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法律地位;《法国民法典》以理性和自然权利为基础,将法律主体资格直接赋予所有的(法国)人;《德国民法典》以康德的伦理人格主义为基础,以伦理上的人所具有的尊严和价值为依据,规定所有的人自出生之日起享有权利能力,并赋予法人以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主体资格.以权利能力表彰的人格制度并不意味着主体资格由国家立法赋予,自然人的权利能力来自于自然人格先验的伦理基础,不能被随意处分.  相似文献   

18.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深化契约论思想,为法国大革命后建立民主共和国提供"人民主权"的政治设计。社会契约论具有四个方面的要义:批判了先前的一些契约论思想,揭示社会契约的本质;提出社会契约的本性在于人民作为整体来说就是主权者;论述了国家政府的形式,主张建立民主共和政制;用法治代替君主专制政治,是改造封建社会弊病、实施民主政治的根本手段。《社会契约论》也存在哲学、政治与历史观方面的一些历史局限性:卢梭的人类不平等起源与社会契约学说有着许多合理内核,闪耀着历史辩证法光辉,但不能说它已经步入了历史唯物主义之门,它终究未摆脱历史唯心论成见。此外,卢梭主张一种自然宗教的有神论,他倡导"公民宗教",也表现了其哲学与宗教思想的二重性。由于时代的局限,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并没有超出近代资产阶级的政治文明思想范畴,他描绘的自由、平等和全民幸福的理想国家,理论上带有乌托邦色彩,实践上是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体制勾画了一幅比较完善的设计图。  相似文献   

19.
为了消除对自由理解的混乱,分析了洛克、卢梭和密尔3位思想家的自由思想。分析认为:洛克认为一切人生而自由,包括对自己人身、行动和财产的支配权,政府的权力是有限的且必须得到人民的授权; 卢梭坚信自由平等是人类的本性,唯有当一个共和国保留了这样的人性,才可以被称为是合法的,他主张主权在民,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是尊重契约和立法精神,所有人都应当服从普遍意志,政府不得违背公意和法律; 密尔相信社会不断进步,平等的趋势不可逆转,自由是文明进步的必要条件,因为自由能催生出独立的个体、负责的政府和新的观念,他主张遏制多数人的暴力,对损害他人自由行动的行为加以限制并建立代议制政府。  相似文献   

20.
人性尊严又称为人的尊严或人格尊严,是指人区别于其他物种所具有的一种特殊的庄严和尊重。尊严权则是人权的基础和先导,一切人权都只是人的尊严的表现形式。人性尊严的教育意蕴表现在:实现学生尊严是教育的终极价值取向,保障学生尊严是教育正义的基本要求,维护学生尊严是以人为本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