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环境危机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重问题,对环境危机的解决是人类能否走出生存困境的关键。发展伦理学克服了传统伦理学和生态伦理学的不足之处,突破了传统人道主义对人性的理解,实现了从个体意识向类意识的转变、从绝对主体意识向有限主体意识的转变、从享乐意识向生存意识的转变、从现世意识向未来意识的转变。发展伦理学的伦理性质是为了有规范的人的生存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人的发展"应当是为了有规范、有节制、有约束的人类整体的发展;应当是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应当是为了人类生存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当今社会,自然危机日益严峻,已威胁到人类生存,而自然危机的根源在于世人人类中心主义意识,解决自然危机的根本途径在于提高人类的生态意识,而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重审经典文学作品,则能较好的唤醒和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英国19世纪的小说家托马斯.哈代就是一位具有深刻生态思想的作家,哈代的早期代表作《远离尘嚣》则集中体现了他的生态观:人类和大自然一样,都是生态体系的一部分,相互依存,平等发展,人类只有和大自然保持亲密和谐的关系,才能获得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3.
小说《齿轮》是日本大正文学的代表作家芥川龙之介的遗作,小说原名《索托姆之夜》。索托姆是传说中的城市,因欲望与淫乱被上帝焚毁。在现代性的观照下,"齿轮"是现代工业机器的能指,人变成了欲望机器,在沉溺与超越之间挣扎。小说运用超现实主义叙事,通过"齿轮"(工具理性)、"雨衣"(死神)、"火"(危机)、"人工之翼"(失败)、"松林"(自然)等意象表达了现代人所面对的生存困境与审美救赎的主题。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如何维系河流健康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当前人类社会需要认识、研究、反省和采取适当对策的重要问题。西方哲学的主体间性转向既与西方近现代社会面临的社会危机和发展困境密切相关,也与近代主体性哲学自身的矛盾相关。主体中心理性高扬人的主体性使人类意识到自身改造自然的力量,忽视河流自然的整体性和价值尊严,导致对河流盲目的征服和开发,人与河流的关系遭遇空前危机。应从价值与伦理双重角度来评价河流开发行为的正当性和合理性,以尊重河流健康生命为价值标准,建立广泛的河流伦理,把道德关怀对象扩展到河流生态整体,用一种基于现代理性的眼光去评价被人类忽视的河流价值。用对话、交往理性取代主体中心理性,从"主体性"转向"主体间性",从实践论和生存论出发建构一种互主体性的河流伦理观,用主体—主体关系来代替主客体关系进行理性重建并审视河流环境问题。构建河流伦理理念,树立河流环境道德意识,为河流生存危机走出伦理困境提供可能性视角。  相似文献   

5.
生态安全是关系整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的全球性问题,人类作为自然之子,应当关注"魅"之视野下的自然观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的演变流转。历经远古文明时期自然之"附魅"(古朴有机的自然情怀)、近代工业文明时期自然之"祛魅"(主客二分的机械自然观),应当推进生态文明时期自然之"返魅"(共生和谐的生态自然观),这是人类为了拯救自然之"沉沦"的命运所进行的生态思考,对于启发人们的生态觉悟并推进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人类生存处境日益恶化的今天,理性审视人与环境的关系,及时确立环境意识是当务之急,也是生态文明建设题中应有之义。环境意识体现为人对自然、对他人、对后代的一种责任感,而哲学世界观瑕疵、人类自利本能、工业文明缺憾、各国国家利益至上倾向则是其主要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7.
人类在享受着科学技术带来的福祉的同时,也承受着工业文明时期以来科学知识的异化带来的"人-自然"(自然生态)与"人-社会"(社会生态)关系的紧张和危机。我们需要建立以和谐、敬畏生命和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维度的知识生态,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从而推动人类文明进程。  相似文献   

8.
美国当代生态诗人弗瑞斯特·甘德在其唯一入选《生态诗人和生态诗歌》的诗作《南部弗吉尼亚野外指南》中采用杂糅地质学等学科术语和后现代诗歌审美表达的实验手法,将地球律动、自然演变与人类最原始的欲望交织,创造性地呈现了人与自然由失调的变奏曲到和谐的交响曲这一微妙变化。甘德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进行了三个层面的诗学阐释:首先,诗中呈现的自然遵循着自身休养生息的节奏,体现了自然的内在价值,而人类只有尊重自然自身的价值,顺应自然的规律,才能真正保护自然;其次,“生命共同体”理念并非是回避人的主体性,而是倡导减少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劫掠,适度地利用自然;最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失调走向和谐,最终走向重生的历程,预示着我们只有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才能真正保护自然,使得人和自然这一“生命共同体”拥有发展的可持续性。甘德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适度利用自然,与儒家“天人合一“”和合”理念倡导的生态思想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9.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起初,人类依附、慑服于自然;随着人类认识、改造自然进程的加快,人类产生了驾驭、主宰自然的意识,同时,自然也以环境危机的方式对人类的行为进行着报复;惨痛的教训终于使人类意识到,环境问题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人类必须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存.正是R*卡逊的孜孜努力和不倦探求,唤醒了当代人类的生态意识和环保理念,并以其现代环保运动肇始者的身份开创出以树立地球伦理道德为宗旨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生态时代.  相似文献   

10.
凸显强烈生态忧患意识的生态微型小说的出现,为方兴未艾的微型小说走出了一条健康的"绿色通道":揭示现代社会文明的进程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冲突,谴责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野蛮行径,呼吁人们善待自然;摒弃"人类中心主义",渲染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境界,唱响生态保护的赞歌;展示资源匮乏的苦痛与无奈,讴歌节约能源、保护地球资源的善举,为可持续发展推波助澜.微型小说应该成为环境文学的轻骑兵,应高扬生态的旗帜,树立生态伦理信念,不仅洞察当今困扰人类的生态危机的严重局势,而且为解决这一危机积极地寻找出路.  相似文献   

11.
恩格斯100多年前就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预警人类的生存危机,马克思则提出了根本的解决之道:包含生态文明与人的生存关怀在内的人化自然。面对着世界范围内的生态文明与人的生存关怀缺失,中国更应该从意识、规律、建设方面,坚持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展示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与人的生存关怀。  相似文献   

12.
纪录片<迁徙的鸟>讲述了鸟儿飞行的梦想,电影<微观世界>展现了虫子们幸福的生活,故事片<喜马拉雅>赞美了人类与自然的血脉相连.法国电影人雅克·贝汉奉献给我们的"天·地·人"三部曲构成三个不同的音阶的合唱,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回响着一曲自然和人类天籁般的谐和交响,同时也带给我们幽深的影像生态学思考.生态主义在对以往人与自然、主体和客体关系的修正中,"它最终是要创造全新的永恒整体和美--重新建立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土地的关系".这种关系亦从雅克·贝汉的"天·地·人"三部曲中鲜明地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3.
面对现代人丧失自我之后,如何去把握和建构自我,昆德拉在“遗忘三部曲”中提出了新的见解。《慢》中提出快与遗忘易使人失去自我,只有在慢与记忆中才能回视存在。《身份》表明现代人变换身份的生存方式只能导致自我的遗失,建构自我身份还需还原自我本真的存在。《无知》将流亡者想重回故土去确证自我的梦彻底打碎。“遗忘三部曲”似要表明人随时随地都在追寻自我的建构,但无论何时何地人都无法建构完整的自我。  相似文献   

14.
原乡情结与中国生态文学批评的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当代文学的生态写作经历了从"浅绿"(自发的环境文学)到"深绿"(自觉的生态文学)的发展阶段,其中所潜隐的对物质与精神家园双重找寻的"原乡情结"一以贯之。作为一种典型的文化症候,原乡情结直指当代人的生存处境与精神危机,其在审美内驱、现实指向、终结关怀等层面均规定着生态文学创作的起源与发生。立足于"绿化"进程与"原乡"取向的生态批评当与生态文学实践一道,通过对现代性与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重拾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同情之心,并最终实现天人合一、诗意栖居的愿景。  相似文献   

15.
在人的文学和自然的文学都失去了精神生命的衰落时期,中国当代生态文学以它特有的方式再次连接起文学史和人类精神史中断的脉络,并且重新思考在生存意识充满危机的今天,人是否可以回到自然生态,藉此实现自身的救赎,拯救文明异化的迷惘和病痛.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的出现,给后现代语境中的消费文学和时尚文学,以及危机四伏的现代文化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自然伦理、大地伦理和生命伦理的重新发现和确立,给人类的现实生存,以及精神生活带来了一线曙光,一种新的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形态和价值理念,正在生态作家笔下缓慢形成.生态文学通过现实批判、生命关怀和人性剖析三个维度,努力建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在的终极理想.  相似文献   

16.
加里·斯奈德是美国20世纪最有贡献的生态作家.加里·斯奈德作品中充满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已被评论界所公认,但对加里·斯奈德生态思想形成的研究还少有人问津.研究加里·斯奈德生态思想的形成对今天正面临生存困境的人类,特别是对今天的创作者和斯奈德的读者来说有很深的启发意义.他丰富而独特的个人经历和对东方文化的吸收是其生态思想形成的因素,更重要的是他处在一个环境危机加剧、环境意识和生态思想日增的独特时代.  相似文献   

17.
人类中心主义以人为宇宙中心和衡量一切的价值尺度,它是一种使人脱离和超越自然的主体意识和追求。构成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物质基础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了人类的技术化生存,技术化生存造成人类的"物化"和"非人化",它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片面发展的反讽。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构建过程中,人与自然关系学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维度。马克思关于人类最初的美感与艺术起源的"劳动说",包蕴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审美意识,对其进行深入探讨,能够丰富和提升"劳动说"的思想内涵和当代价值。"劳动创造了美"首先在于劳动创造了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同时,劳动创造了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二者相辅相成。人类自由自觉的劳动,构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联系。自然之美是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之美,一种和谐之美。资本主义现代工业中的异化劳动,阻碍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产生,成为美的创造的障碍。马克思关于"美的规律"的论述凸显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规律。马克思倡导的"彻底的自然主义",是强调在"人的能动的、历史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实现人与自然价值平等"。  相似文献   

19.
无论是道教 ,还是基督教 ,都认为人和万物有共同的本原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界 ,于是形成一种朴素的生态整体意识、一种整体性思维方式。认为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 ,其原因在于人为 ;追求“合一”的和谐境界是道教与基督教的理想目标 ;道教重视生态平衡 ,基督教也认为 ,在上帝创造的世界里 ,所有生命物种都是“各从其类”的。  相似文献   

20.
技术的负面效应是伴随着人类运用技术改造、控制自然的能力大幅度增强而逐步出现的一种压抑、否定主体生存的消极现象,它常常导致自然危机、社会危机、人的危机,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技术负面效应的产生既有政治、经济上的原因.也有理性、认识上的原因.技术的负面效应是能够消除的,其中明确政府部门和技术工作者的责任、促进技术自身的发展、增强技术伦理意识,是我们目前应当采取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