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想象心理学>中,萨特区分了"对意象的反应"和现实的知觉行为,这种区分为理解艺术欣赏的特性提供了明确的哲学基础.根据萨特的研究,文学欣赏活动作为对意象(世界)的反应,其根本特征在于它必然是在非现实的层面上进行的,而通常意义上讲的"审美的无功利性",也只是"对意象的反应"的"非现实"性质的附属特征.  相似文献   

2.
萨特的想象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萨特的想象理论是其美学思想的核心。想象的世界是萨特所追求的自在与自为统一的世界 ,即美和艺术的世界。人应该立足现实 ,凭借其想象行动起来 ,争取更大的自由与更多的存在 ,这样才能超越现实世界 ,达到美和艺术的境界  相似文献   

3.
萨特存在主义人生价值论里包含的"不是其所是"的否定性命题,要从根基上颠覆西方传统理性主义形而上学决定论基础上的价值观.这种颠覆在萨特戏剧里主要表现为破碎了传统理性主义价值观所制约的历史想象,揭示了传统理性主义价值观所孕育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4.
苏轼《卜算子》枢纽句“谁见幽人独往来,寂寞孤鸿影”可有四种解说,其中第四种为“意象叠加”,即让叠加的两个意象在读者想象中幻化成“视觉和弦”——一种人雁“化二而一”的崭新意象,给读者以奇妙的新鲜感和唯美的艺术享受.第4种此为我们的新说.意象叠加,即把两个仿若无关实则契合的意象(主意象)序列并排,使之叠加融汇,形成读者的视觉和弦——在想象中幻化出一种超自然的崭新意象,收获新颖奇妙的愉悦和美感.意象叠加须具三个条件:1.两个意象(主意象):一个或多个意象(并排)不能构成叠加关系;2.化二为一:两个主意象叠加后幻化出一个“不同于两者的”崭新意象,具有“化二为一”的独异创造性;3.超离现实自然:这种崭新意象是现实自然界中所没有的,它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和感觉中,属于艺术创造的“第二自然”.叠加形式主要有两种:地铁式叠加;嵌入式叠加.  相似文献   

5.
作为虚构的意识形态的文学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由于中国近、现代文学生成和发展的特殊境况,致使我们的文学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对文学虚构性的追问。虚构“不是想象某种现实的东西,而是现实地想象某种东西”的特点,说明文学活动是在价值关系的基础上对现实人生的反思和批判。文学虚构活动的复杂机制要求文学研究走出审美关系,进入更为宽广的人生领域。强调这些不是否认文学的价值和文学活动的意义,而是对文学价值的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6.
人们常把《墙》看成写实作品,认为它“反映了西班牙民族革命战争”,判定小说主人公伊比埃塔是“革命战士”。本文认为,《墙》不是单纯的写实小说,伊比埃塔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革命战士。《墙》包含着丰富的哲理,对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理念作了生动表现。小说在具体描写、情节设置、人物塑造和主题意象上都与萨特存在主义哲学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7.
40年代 ,萨特提出了文学要介入政治的主张。通过戏剧 ,萨特把他的文学主张有效地付诸了实践。他的每一部戏剧都渗透了他对现实政治的认识与理解。在其中呈现的不是现实的影子 ,而是某个政治事件或某种现实生活本身。其戏剧不仅仅是反映现实 ,再现生活 ,而是要在这个基础上去召唤、去战斗。他的戏剧就是他战斗的号角与匕首、投枪。而对于我们来说 ,他的戏剧就是他那个时代的最好见证  相似文献   

8.
英国学者爱德华·凯西指出:“唯有《审美经验现象学》才是现象学美学领域出现的极其充实和完善的著作。”正是《审美经验现象学》为杜夫海纳在国际美学界特别是国际现象学美学界赢得了地位。从现象学哲学原则出发,在这本著作中,杜夫海纳首先研究了审美对象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审美对象不仅是自在自为的对象,而且是为我们而存在的自在自为的对象。审美对象为我们而存在,不是指审美对象想要愉悦我们,而是指审美对象需要我们去感知,需要审美知觉去成全,因为“审美对象只有在欣赏者的意识中才能完全成为审美对象”。杜夫海纳认为,没有什么东西比知觉更重要,除了通过审美知觉以外,审美对象不可能以其他方式来使我们“感动”和“沉醉”。杜夫海纳不满于萨特忽视知觉而对想象和情绪过于偏爱,主张将审美对象、  相似文献   

9.
马赛尔与萨特都是法国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但有一些观点却与萨特大相径庭。他针对萨特在《存在与虚无》、《恶心》等著作中所论述的“人的存在与自由”问题,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他的弊端。他指出:萨特把人的存在看作是偶然的、荒诞的、虚无的,是一种悲观的论调,会给人类的前途和命运罩上一层阴影;萨特关于“他人就是地狱”的结论,是把人们带到痛苦和不安的处境;萨特提出“我是被判处自由的”绝对自由观,是“最离奇的谬误”,是“虚无”,现实中是不存在的。马塞尔对萨特的抨击,对于我们研究萨特及其存在主义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在萨特的文学作品中有一个经常出现的意象--镜子.镜子往往被萨特赋予了独特的意义,它暗含着一个重大的哲学命题,即人如何认识"自我"?在萨特的哲学中,"自我"只是一种理想状态的存在,它并不是一种实在.如果简单地将镜中映像当作"自我",必将导致"自欺".  相似文献   

11.
从现象学还原的层面比较了王阳明心学与萨特存在主义现象学,分析了阳明“真己”与萨特“自为”的相似点,阳明“人心遮蔽”与萨特“意识物化”的相似点,以及阳明“致良知”与萨特“现象学还原”的相似点,认为阳明心学与现代西方存在主义现象学之间可以相互诠释,从而使王阳明心学与现代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在精神上找到对话之点。  相似文献   

12.
“意象”是艺术语言的精神特质之一,“意象”产生的基础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同构关系,其中主客体之间相同的力的模式使“意象”的同构关系具有了绝对性,主体情感的差异性又使“意象”的同构关系具有了相对性。“意象”的同构关系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体现为“天人合一”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加斯东&#183;巴什拉梦想理论的哲学背景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斯东·巴什拉的梦想理论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精神价值。科学认识论和想象哲学共同构成其梦想理论的复调哲学背景。在科学认识论中,“非连续性”和“瞬间直觉”思想直接影响着其梦想理论的研究;在想象哲学中,巴什拉通过诗歌意象本体论重建起想象与感知的关系,即想象先于感知而存在,并提出了梦想的形而上学:我梦想,故世界象我梦想的那样存在。  相似文献   

14.
“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K·马克思 “希腊艺术的前提是希腊神话,即在人民的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形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 ——K·马克思 “(神话中的)神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一种幻想的东西,而是一种用某种劳动工具武装着的十分现实的人物。” ——M·高尔基  相似文献   

15.
汉语多义词“立”的认知语言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语言学认为多义词(polysemy)各个义项之间的关系不是任意的,身体和思维及词义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多义词的词义扩展源于人们在客观世界中的身体体验(embodied experience)。以汉语多义姿势动词“立”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一项定量研究探索意象图式(image schema)对词义扩展的潜在理据作用,支持了多义词的义项扩展在一定程度上是以人们的身体体验为基础的论断;继而把中文“立”和英文stand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意象图式具有文化差异性,以及意象图式对不同语言中相同词汇的语义扩展方式具有影响。  相似文献   

16.
武侠文本通过虚构化行为,征用现实世界知识并由其引发无法通达向现实世界的想象,构成“真实的谎言”.它征用现实世界细节,目的不在于对其真实性负责,而是要形成关于现实世界“整体”的假象,使“不可能发生的”和非真实的事件获得供想象驰骋的外形.对于武侠文本“真实性”的解读,精英式文学批评各自为政的认知,则导源于迥异的“求真”动机,并与特定的时代语境有关.  相似文献   

17.
本书以易学意象美学为纲领,分析易学意象思维模式、观照方法、时空结构、神变特征等方面对传统艺术,特别对中国书画艺术的影响和推进。《周易》所提出的“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的美学命题,成为中国美学“意象”和“意境”体系的根源,成为中国书画艺术的取象、象形的准则。“意象”不断丰富其内在规定性和审美想象的精神空间,使之成为一个最具有标识性的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18.
“梦”意象在南宋遗民词中的出现次数与两宋其他时代相比较为频繁,且表现出独特的艺术特色与情感内涵.饱尝失国之痛的南宋遗民词人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中矛盾、挣扎,在词的创作中不约而同多次选择了“梦”意象作为感慨人生、抒发情感的途径之一,这绝不是偶然的,而是与“梦”意象本身的特点及时代背景、词人命运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人类的一切知行活动离不开“思维”,而“思维”又始终以“意象”为内容。它初由“观察”与“记忆”的两大支柱丰富“意象”,再由“联想”与“想象”的两大翅膀拓展“意象”(多),然后由“形象”与“逻辑”(二)的两大思维运作“意象”,最后由“综合思维”统合“意象”(一(○)),以发挥最大的“创造力”。如此周而复始,便形成“多”、“二”、“一(○)”的螺旋结构,以反映“意象系统”。而这种结构或系统,不但可在哲学层面寻得它的依据、文学层面考察它的表现,也相应地可在美学层面找到它的归宿。  相似文献   

20.
想象是萨特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命题.想象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其内质是意向性;想象具有非现实性,其虚无化和否定的功能与萨特的存在主义自由论相互契合;在审美活动中,想象把握的是艺术作品的非现实存在,这是萨特的审美方法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