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陶德麟同志在与何祚庥同志的爭论中,对实践标准的相对性提出了这样一种理解,他说:“如果一个认识是真理,那么这种真理所反映的客观规律性存在于何种范围之內呢?它的适用界限应该怎么划法才合乎实际情况呢?这个问題,实践是不能确切地证明的。……无论何种条件下的实践,都不能保证‘准无差错’地、‘完全地’解决这个问題,都不能保证以后再不发生‘扩张’或‘缩小’的情况。……这正是实践标准的相对性、不确定性的一面。”又说:“既然它是真理,它就是推翻不了的。被推翻的不是这个定理的內容,而仅仅是当时的人们对于这个定理的适用范围的规定。这个规定并不是什么相对真理,而正是错误;这个错误并不包含在  相似文献   

2.
《经济研究》八二年第一期刊登了李光远同志的《劳动力所有制论质疑》<以下简称“质疑”>,对主张劳动力所有制的论者们的各种见解,一概予以否定。其中,对笔者发表在《江淮论坛》上的观点,也提出颇多质疑。作为“论者”,我们有责任回答这些质疑,同李光远同志进行切磋。  相似文献   

3.
吴启文、陈长畅两同志在《论在真理界限上可能隐藏着错误》一文(见《学术研究》第三期)中,比较系统地谈了他们对真理与错误关系问题的一些看法,提出了一些值得人们深入思考的问题,对我们很有启发。真理与错误的关系问题,是认识领域内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把辩证法贯彻到底,反对形而上学片面性,对澄清林彪、“四人帮”造成的混乱,坚持马克思主义的  相似文献   

4.
吴启文、陈长畅两位同志提出了“在真理的界限上可能隐藏着错误”的观点,意图是批判林彪、“四人帮”把真理与错误绝对化的形而上学谬论,提出一些发人深思的问题,使人们受到启发和教益。但是,对吴、陈两同志提出的基本观点,我不敢赞同。下面,就这个问题,我提出自己的一些浅薄之见,还请吴、陈两位同志和其他读者不吝赐教。  相似文献   

5.
关于排中律的适用范围,现行的几种逻辑教材有着两种不尽相同的表述。一种认为排中律“只适用于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而不适用于两个互相反对的判断”,以金岳霖本《形式逻辑》为代表;另一种认为排中律“适用于具有矛盾关系或下反对关系的判断”,以上海本《普通逻辑》(1986年修订本)为代表。两相比较,后者在排中律的适  相似文献   

6.
实践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主旋律。实践作为人们具体的活动,几乎同每个人都在发生着关系。因而,人们势必都要从不同的角度对已经进行的、正在进行的和即将进行的实践进行评价。然而.要时实践作出朴学的评价,并有利于指导今后的实践,就必须首先明确评价的标准。检脸实践的标准问题,不仅是实际生活中所必需的,改革实践中所提出的,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重大问题。自从本刊1989年第1期在发表赵景华的《实践的正确性要靠真理来检验》一文的同时,提出要开展“检验实践标准问题计论”以来,许多同志纷纷来稿,发表自己的见解。这里,选择几篇刊载如下,希望能把这一讨论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7.
马俊芝同志在《学术月刊》第三期发表了“略谈主观能动性”一文,他在批评德麟同志的“规律消灭论”时,指出“消灭”规律,就是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同时他又提出了一个“新”的论点,认为人可以转化客观规律。他在文章中比较明显而集中地写道:“如果说‘消灭’规律,是指的人们促使某一事物转化为另一事物,这一事物不存在了,那么这一事物的规律也随之消失了作用的意思,这最多还只是说法的确切不确切,容易引起误解和思想混乱的问题,内容还是对的。”又写道:“从严格的哲学上的意义来说,‘消灭’是  相似文献   

8.
<正> 我并不认为“价值真理”是科学的观念。但是,看了《哲学研究》1986年第1期上庞学铨同志《价值真理是科学的概念吗?》一文之后,觉  相似文献   

9.
吴家麟同志在一九七八年八月七日《人民日报》上发表了《概念要明确》一文,说“是想呼吁一下进行学术讨论必须遵守形式逻辑的一个起码要求:‘概念要明确’”。“概念要明确”,这是十分必要的。列宁就说过:“要进行论争,就要明确地阐明各个概念”(《列宁全集》第23卷第344页)。但  相似文献   

10.
逻辑学的对象是什么?李先焜同志撰文提出是语言而不是思维形式。我则认为逻辑学的对象是思维形式而不是语言。 我们认为,说研究逻辑必须研究语言,甚至说逻辑直接研究的是语言,这本是对的.因为思维和语言是密切联系、互为依存的.浯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思维只有通过语言才能存在和表现。因此,逻辑学要总结思维形式及其规律,必须研究语言,只有透过语言才能“捕捉”住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特别是逻辑学的创立阶段,人们对思维形式及其规律本来茫无所知,人们更是只有通过语言去探索。但是,逻辑学研究语言和语言学研究语言不同。后者研究语言在于总结语言(形式)的规律,而逻辑学研究语言,则在于透过语言总结出思维(形式)的规律。另外,逻辑学一旦透过语言总结出思维形式及其规律以后,就可以撇开语言,对思维形式及其规律进行专门的系统的研究。当然,逻  相似文献   

11.
<正> 读了《东岳论丛》1983年第2期卢希悦和魏增琛同志的《马克思怎样看待劳动生产率》一文,很受启发。但对文中关于不同生产部门之间劳动生产率不能进行比较的问题,有一点不同意见,兹略过如下。文章认为不同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不能比较的原因之一是:在以商品价格反映商品价值量时,由于存在着价格与价值背离的可能性,不同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就不能比较。我认为这个论点是不能成立的。在商品经济中,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必需  相似文献   

12.
柳文超同志在《客观真理没有阶级性》一文(载《社会科学研究》1979年第2期)中,具体阐述了社会科学真理(当然包括马克思主义)没有阶级性的问题。为了搞清楚马克思主义真理究竟有没有阶级性的问题,现对柳文的几个论点谈点不同意见。柳文说:“所谓具有阶级性,是指从属于一定的阶级,以阶级意志为转移,被一定的阶级利益、愿望、要求所决定的东西。”这是在告诉我们,谁要说真理有阶级性,好象谁就是把真理说成以阶级意志为转移的东西;说真理有阶级性,真理就不是客观真理了。  相似文献   

13.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根本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两种历史观的斗争归根到底是围绕着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的不同回答展开的。因此,分清什么是社会存在,什么  相似文献   

14.
卢冀宁同志认为,否定之否定是指事物的发展必呈现出继承性,而不是指事物的发展必呈现出周期性;周期性并无普遍性,它应代之以继承性(1982年第3期《哲学研究》)。事物的发展必呈现出继承性,这是不错的。因为否定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扬弃——既克服、又保留。确如卢冀宁同志所说,“旧事物中内蕴的积极因素不因否定而丧失”,“复杂事物具有多方面的质,通常所谓的否定(质变),只是指它失去了某方面的质,其他方面的质仍然保存下来、继承下来了。”  相似文献   

15.
从黑格尔以来,把“形而上学”理解为“反辩证法静的同义语,这是早已成为定论的了。近几年来,有人却认为,形而上学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一门有存在价值和生命力的科学。这种见解,以肖君和同志在《学术研究》1983年第4期上发表的《关于形而上学的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经济效益,贯彻执行经济建设的十条方针,促进对现有工交企业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讲究“生财、聚财、用财之道”,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是:如何合理地提取、使用和管理固定资产折旧基金。今年1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刘礼欣、田椿生两同志《管好用好固定资产折旧基金》的文章,正确地指出了“折旧基金要用于固定资产更新和技术改造”,并提出了改进折旧  相似文献   

17.
《学术研究》1980年第5期刊登卓炯同志《对剩余价值论的再认识》(以下简称《再认识》>一文认为,剩余价值是商品经济的范畴,社会主义劳动者的活劳动仍要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资本主义有剩余价值,社会主义当然也有剩余价值。作者说,这不是拘泥于马克思的“某些字句”,而是“解放”思想。我认为这种观点是很不妥当的,值得商榷。一、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是阶级对立社会的经济范畴马克思首先科学地发现和创立,把雇佣工人的活劳动区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他说:“工人在劳动过程的一段时间内,只是生产自己劳动力的价值,就是说,只是生产他必需的生活  相似文献   

18.
货币所有者购买和使用劳动力商品,使货币转化为资本,这种社会经济关系不是自然造成的,也不是人类社会共有的,而是社会发展特定阶段条件下的历史产物。  相似文献   

19.
方文同志在去年九月十八日《文汇报》上,以《谈谈社会基本矛盾》为题,确认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这样两对矛盾。这虽然是我国理论界若干年来普遍流行的观点,但是,是否符合实际,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却是一个值得重新探讨的重大问题。本文就此提出一些不同意见,与方文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20.
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中,有一种观点认为资本家亦创造商品的价值。本文对此观点持否定态度。该文通过资本家与企业家、劳动与活动等基本范畴的分析、比较,认为马克思的商品价值三部分理论,不能由四部分构成论来替代,进而得出结论:资本家不创造商品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