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8 毫秒
1.
<正> 我国多年来虽然一直采取“严格控制大城市,适当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的方针,但客观的事实是大城市并没有控制住,中等城市没有得到适当的发展,小城镇反而处于萎缩状态。目前的政策虽然比过去放宽得多,但限制城市发展的现象仍继续存在。出现这种不正常的情况,是因为或多或少存在着把人口城市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对立起来的倾向,采取  相似文献   

2.
<正> 一、问题的提出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展开,我国人口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出现了全面加速的趋势。在这一宏观背景下,自1979年开展的对中国式城市化道路的讨论也进入了异常活跃的时期。学术界对“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方针和大力发展小城镇的主张,赞同者有之,提出修正或予以否定者也不乏  相似文献   

3.
发达国家城市人口规模和人口流动模式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本世纪中叶以前,人们普遍认为:在人口城市化过程中,人口流动的模式是:农村→小城镇→中等城市→大城市,并且这种模式至今仍为世界人口流动的主要趋势。然而,从本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率先步入人口城市化的若干发达国家其人口流动模式发生了令人瞩目的转变:特大或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镇→农村,城市人口规模构成也发生相应变动。不少发达国家是经历了大城市“膨胀病”的阵痛,为其消极的社会经济后果付出巨大代价后才转入这一模式的。值得研究的是,这一转变是否标志着人口城市化进入了新阶段?其动因是什么?本文略述浅见。  相似文献   

4.
党中央制定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和“多搞小城镇”的方针。中央在1984年1号文件中明确规定:“允许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这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政策措施,它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为发展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建国以后中国各级规模城市的增长状况和新设置城市的规模和数量,本文探讨了近50年来中国大城市在城市体系中地位的变化以及在现阶段对大城市的发展进行控制给中国城市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本文认为,中国“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的现行城市发展方针既不符合大城市超前发展的世界城市化的普遍规律,也不适应中国的国情和80年代以后新的国际、国内形势。未来中国的大城市需要而且必然会有较大的发展,对大城市的成长进行压制是不正确的,也是不能奏效的,只能进行合理的调控和指导。中国的城市化应当是兼顾经济、社会、环境、资源效益、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共同发展,充分利用大城市的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实现城市集体化内涵式发展的可持续的城市化,应当从追求小城市和小城镇的数量扩张转变为以增强城市功能、促进城市人口适度集中为重点。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集中性城市化之必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社会正处于向商品经济和工业化发展的过程。这种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尚处于初级阶段。在从半自然和半产品性经济向商品经济和从传统社会末向工业化过程前期发展的同时,劳动资源也要在经济结构剧烈变化的过程中在各新产业中重新分配。工业化的规模集中趋势不仅要求资本和技术集中,也要求劳动力相应集中。从空间上讲,人口要随劳动力集中而迁移,即城市化过程。这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而且也是为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所证明了的一大规律。但是,在人口城市化方面,我国的办法是,“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积极发展小城镇”,人口迁移政策实行“离土不离乡”,大力  相似文献   

7.
<正> 经济开发和人口城市化是两个密切相关的过程。经济开发的状况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人口城市化的程度,而人口城市化带来的“聚集优势”的效益,又能促进经济开发。城市人口发展战略必须反映出经济开发与人口城市化的这种关系。当前我国城市发展的方针是“严格控制大城市发展,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大力发展小城市”。这一方针依据长期以来城市人口发展的经验教训和当前人口发展的现状,从宏观上看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从长远来看也符合历史所证明的城市发展规律。作为一个长期战略,这一方针的意义十分重大。经济发展史证明,当正确的政策与规划具有长期性、可行性并能持续推进,就会有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要研究的是我国在力争实现现代化的今天,城市化的重点应当放在发展小城市,还是大城市或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心城市上面。这是一个经济建设中带有战略意义的问题。因为城市化与工业化(现代化)相辅相成。控制大、中城市,发展小城市,就意味着工业化遵循一条“农村工业化”的道路,或至少是以“农村工业”而不是“大工业”作为工业发展的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9.
“过度城市化”(overurbanization)被用于概指大城市发展所导致的各种社会、经济乃至政治问题。但近十余年来,越来越多的发展经济学家和城市经济学家对“过度城市化”这一概念本身提出了置疑,并开始对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和大城市发展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本文围绕“过度城市化”问题所引发的争议,对不同观点进行全面述评,指出:大城市发展所带来的问题。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乃至政治背景。只要中国采取合适的城市化战略,是完全可以避免“大城市病”的。最后,作者提出了进一步完善中国大城市发展政策特别是人口政策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正>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转移,以及随之发生的城乡人口分布结构的变化,是我国正在经历和必将经历的人口变换过程。其特点是:农业劳动力在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并不表现为向大中城市的迁移运动,而是在“离土不离乡”的人口流动中向小城镇移动和聚居。农村人口城镇化,是指伴随着农业劳动力转移,通过人口迁移发生的农村人口转为城镇人口的过程。我国人口的城镇化道路,是农业劳动力首先大量地转为亦农亦非人口,继而向“就地靠乡”的小城镇移动和聚居,有层次、分阶段地分别进入小城镇体系;在大城市“截流”、中小城市“疏导”、小城镇“蓄水”的交互作用中,将“人口流”截在小城镇这一格,减少大中城市在“超负荷运行中”的人口压力,形成工农结合,城乡结合,以就地转移为主,小城镇容纳为主,亦农亦非为主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11.
在城市化意义上的人口迁移,一般都是在不同层次的地域之间进行和完成的,从一定层次的地域出发,探析不同地域层次之间的人口迁移规律,无疑是城市化和人口迁移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小城镇,是界于城乡之间并连接城市和乡村两类地域的中间层次,近些年来又一直是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城乡人口迁移的“聚焦点”。汇聚到这里的迁移人流,明显地表现出来自城市、城镇和乡村等各类不同层次的地域。因此,小城镇是探析不同地域层次之间人口迁移规律的理想“剖面”。作者曾以上海地区为例,从中心城和乡村两类地域出发,对我国大城市地区城市化过程中汇聚到郊区城镇的城乡两股人流进行了一些调查研究。本文将仍  相似文献   

12.
毛新雅  翟振武 《西北人口》2012,33(3):1-5,11
城市化的实践进程表明,一个国家的人口城市化往往遵循"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或者"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的空间路径而展开。文章对"空间循环假说"、ROXY指数方法、"区域城市化"概念以及"差别城市化理论"等人口城市化空间路径理论的演绎进行了梳理,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结合中国人口城市化进程特点,文章认为,人口城市化空间路径理论与研究对中国城市化的道路模式、区域规划以及都市圈与城市群区域人口城市化问题的研究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 辽宁省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具有“城市密集、大城市多、城市人口比重高”的特点。1985年底,全省13个省辖市共有城市人口1363.3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7%,在这13座城市中,共有特大城市4座,大城市6座,中等城市3座,没有小城市。按其经济特点和地理位置可区分为三个经济区:一是以沈阳为中心,包括鞍山、抚  相似文献   

14.
小城镇发展的战略选择:实践证明与理论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伴随,但城市化进程的路径有多种选择。当大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充分发展小城镇是城市化进程的客观规律。小城镇的充分发展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整体提高在欧美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已经有不少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单独依靠小城镇的自然发展也不能加快城市化的步伐。小城镇为达成可持续发展有空间整合的必要性,集聚理论、规模经济理论、增长极理论、扩散理论、三元结构理论以及反磁力理论等都可以从不同侧面给出证明。我国的小城镇发展还存在着体制障碍,为此必须多角度入手探索激励我国小城镇发展的政策体系,包括:切实进行保护入城居民权益的户籍改革、建立激励小城镇发展的产业政策、建立多种渠道的融资机制等。  相似文献   

15.
城市是区域的统帅与核心,特别是一些大的中心城市一旦形成,便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并对其所处区域产生强大的辐射作用。认识到这一点并因此重视我国人口城市化过程中大城市的作用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但同时也应看到,城市是其所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因此它的发展丝毫不能脱离区域发展的大背景。对于大城市而言,它的发展与包括中小城市在内的区域城镇体系内部的相互作用和历史基础息息相关,其作用也只有在城镇体系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发挥。然而在近年来对我国城镇化道路的讨论中,这一问题还未得到充分的认识,特别是一些主张人口“大城市化”的学者,往往因此对大城市作用产生夸大和片面的认识,因此必须引起人们重视。  相似文献   

16.
“控制大城市,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是我国城市发展的基本方针。控制大城市,主要是控制大城市的人口和用地规模,特别是控制市区人口规模。广州是我国南方最大的港口城市,是具有二千多年古老文化的历史名城,是广东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我国重要的对外经济文化交往中心之一。广州市现辖八区八县,全地区总面积为16,650平方公里,总人口达698.9万。其中市区面积(旧市区)54.4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口城市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新时代的奋斗目标,人口城市化则是实现全面小康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中国实现社会公平、提高经济效率、解决二元经济结构矛盾以及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中国目前的人口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着同经济发展不同步、大城市发展缓慢等诸多问题。因此,必须优化经济结构,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基于以往研究对空间相互作用方向性考虑不足的事实,文章以长三角133个县市为例,构建了融合新经济地理学与中心地理论的理论框架,将表征空间需求关联的总体市场潜能细分为来自同层级、高等级、低等级三个方向,利用空间计量模型估计了总体及不同方向的空间相互作用对长三角地区人均GDP增长与人口增长的效应。结果显示:在控制空间依赖导致的间接溢出效应等因素后,并未发现存在要素价格绝对调整或要素数量绝对调整的证据,总体市场潜能的提高同时促进了城市人均GDP增长与人口增长;就不同方向的空间相互作用而言,大城市的自身发展有利于中等城市的人均GDP增长,大城市之间、大城市对下级城市、小城市对上级城市形成了人口增长的良性互动格局,而中等城市之间以及中等城市对大城市的人口增长则表现为回流效应。  相似文献   

19.
<正> 在全球人口发展分化为两股互为逆向运动趋势的同时,相对应地,城市化发展也形成两大潮流。欧洲、北美等发达国家在人口趋向稳定甚至减少的同时,城市化出现“U形回流”现象;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稍有发展、人口急剧增长的同时,个别大城市人口日益膨胀,形成严重的城市膨胀病。于是,有人对城市化这一趋势本身提出质疑,认为“U型回流”是对城市化的一种反动,而城市膨胀则是城市化弊端的集中表现。就此,我想通过分析,对城市化的概念提出自己的理解和解释。  相似文献   

20.
<正> 在巴黎举行的“一九八四年大都市讨论会”,描绘了2000年世界城市的前景:那时墨西哥城有3,100万人口,圣保罗2,580万,东京和横滨都是2,420万,纽约和新泽西则各有2,280万,上海人口是2,270万,北京1,990万。目前,有20多个大城市的人口超过了500万,到本世纪末人口超过1,000万的大城市将有25个。可见,人口城市化的问题在现在和将来依然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有着很大影响。在整个世界的人口城市化问题中,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城市化尤为引人关注。这是因为它具有自己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